基于恢复性知觉的滨水公园景观设计研究展望
2020-01-15林慧颖张悦
林慧颖,张悦
(长春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
1 恢复性知觉研究进展
人们在压力下需要“集中注意力”来使头脑清醒与认知准确。在自然环境中,可以得到身体和心理的深层有效恢复,其中就包括集中注意力的能力。蒂芬卡·普兰和雷切尔·卡普兰[1]提出了恢复性理论的四个特征:远离(being away)、迷人(fascination)、延伸性(extent)和相容性(compatibility)。Grahn 和 Stigsdotter[2]在 瑞典调查得出,绿色空间使人们摆脱压力方面比其他方面更重要和更可取。在城市中频繁在绿色自然环境中活动的人们的身体及心理都要比不经常在绿色环境中活动的人们健康。而且绿色环境中花园及庭院的比例所占的比重较大。一般来说人们更喜欢宁静的维度,其次是自然空间。
Ulrich 表示高度恢复性知觉最具代表性的潜力与特征即是环境中的水不可缺少的成分—水景。Karmanov 和Hame[3]提出基于恢复性理论,在自然和城市环境中添加文化和历史信息可以使吸引力提高,而在设计的时候注重水的表现度是提高环境恢复性的一种良好法则。
根据刘群阅[4]团队推导出的"景观知觉自然度→环境偏好→场所认同→环境恢复性知觉"影响路径。首先要从滨水公园的空间营造方面出发,根据使用者的环境偏好以提高人们的场所认同感提高吸引度。注重使用者的注意力的提高,减少心理疲劳,并促进身心健康。提高环境质量,注重环境的愉悦性,帮助人们恢复情绪。台湾学者林颖萱[5]研究表示,山景与水景在偏好和注意力恢复上有着阶段性差别,以水景较佳;在生理反应方面,观赏自然景观具有先主的放松效果,山景与水景的差异肌电值反应有着显著的不同,效果最佳的当属水景。
研究恢复性知觉的学者主要以心理学,人文地理学为主,而在景观规划方面鲜少有进行设计方面的研究论述。在恢复性知觉研究时关注压力人群的同时也需要着重关注特殊或易感人群,如儿童及弱势群体以及危险职业者和有抑郁问题的人群[6]。
2 滨水公园景观设计研究进展
工业革命之前,人类的大部分生活都与自然密切相关,但在工业革命后至今的两个世纪里,开始进入现代化城市生活,这种城市生活方式逐渐减少人们接触自然的机会[7]。而人类的发展就是人与自然相处的历史,忙碌的工作与日趋加大的压力使人们趋附更加绿色自然的生活环境[8]。
近年来,随着城市滨水公园发展的不断加快,滨水开发与建设已成为当前城市发展与建设过程中的一个热点问题。2010 年以后随着城市顺应时代的高质量发展,高质量即代表着城市整体的发展,使得绝大部分城市正在努力回归滨水区的态势。随着旅游业的迅速发展,滨水景观的发展已成为不可阻挡的趋势。滨水公园的特点也决定了其在城市公共空间的特殊性。20 世纪中叶以后,国外发达国家对滨水景观规划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不断增加对其的关注度,引发了城市滨水景观规划建设的复兴运动。国外城市滨水景观规划发展包括三个阶段:①从20 世纪中叶开始,各国开始了对城市滨水景观规划的探索;②20 世纪60 年代对于滨水景观的生态方面愈发重视并开始了开发实践;③20 世纪70年代时人们从满足物质要求逐步转向精神需求,注重文化的保护和开发,也开始对于人类身心健康方面展开的恢复性设计。
我国城市滨水公园存在的问题:①分区规划不合理,功能单一;②忽略人性化设计;③未充分体现城市的文化;④缺乏整体性。
3 滨水公园恢复性设计展望
3.1 亲水性
滨水公园最重要的特征是亲水性[9]。滨水公园需要建立人与水之间亲密和谐的关系,在人与自然之间寻找平衡。在水域的设计中须满足人们对水的亲近性,满足对水可及、可见的要求,将水的触觉和视觉以及听觉元素充分融入在环境中。
3.2 生态性
保证生态性是设计公园时至关重要的原则。水系是最易污染极其脆弱的生态系统,注重水系生态的保护,协调人与环境的关系的同时也可以将恢复性潜力发挥到最大[10]。
3.3 功能多样性原则
滨水公园在满足人们日常休闲放松需求的同时,还发挥着商业文化教育、居住、产业与交通以及改善环境等功能,且河流滨水地带独特的优势也带给公众更多维度的体验。
滨水公园因其特有的水元素在城市绿色景观中的知觉恢复性处于较高水平,滨水公园对生态恢复服务的同时也对于人的知觉恢复性有着巨大的作用。在做滨水公园的景观设计时要从功能的多维度入手并重视人们恢复性知觉的需求,必要时应辅助使用者们的参与设计,可以为景观设计提供更好的切入点与思路。
4 结语
滨水河流地带对于污染处理的能力有一定局限性[11],在设计中必须重视景观的生态性,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基础,将恢复性知觉理论作为方向。城市粗放的发展的代价不仅是环境的恶化和资源的枯竭,人们的身体健康也被污染的环境所影响,在快速发展的压力中人们心理健康问题逐渐显现,滨水空间在恢复性的重要地位是在设计中应重视人的环境感知及行为方式的关系,空间,材质,色彩及设施等需要切合使用者的行为习惯和放松方式及运动规律。在绿色景观的密度和水景的分布,人与水景和接触的时间、频次、强度与身心健康之间的关系寻找最优解。未来还需实际研究并借助更多的技术,结合地理学、心理学等进行学科交融,研究城市自然环境,城市滨水系统空间组织对知觉恢复的作用,以此为人们健康的环境设计提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