氨溴索对分泌性中耳炎患者炎性细胞因子的影响研究
2020-01-15郭鑫
郭 鑫
(铁岭市清河区医院,辽宁 铁岭 112000)
分泌性中耳炎在临床常见,患者的耳部不适感及听力降低等情况明显,治疗需求较高。临床研究显示,分泌性中耳炎的分泌物中较多指标显著异常,其中炎性细胞因子的表达呈现明显升高的状态,且随着疾病的控制,其表达随疾病的控制而波动,因此对其表达的监测意义较高[1]。本研究就氨溴索对分泌性中耳炎患者炎性细胞因子的影响进行研究与分析,结果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选取2016年10月至2018年1月本院收治的50例分泌性中耳炎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25例。对照组中,男15例,女10例,年龄为18.0~56.5(35.4±7.7)岁,病程为0.6~22.5(4.8±1.2)个月,其中浆液性13例,黏液性12例。观察组中,男16例,女9例,年龄为18.5~57.5(35.7±8.0)岁,病程为0.5~23.0(4.9±1.3)个月,其中浆液性14例,黏液性11例。两组分泌性中耳炎的上述统计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对照组按照分泌性中耳炎的常规治疗方案进行治疗,主要为给予抗生素、糖皮质激素及鼻腔收缩剂等药物进行治疗。观察组则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氨溴索,没粗以氨溴索30 mg进行静脉注射,1次/周。两组均治疗后4周。然后分别与治疗前与治疗后4周各采集两组的分泌物进行炎性细胞因子的检测,包括IL-8、TNF-α与IL-1β,以酶联免疫法的检测试剂盒进行定量检测,分别统计与比较检测结果。
1.3 统计学检验:数据检验软件为SPSS21.0,计数资料的检验方式为χ2检验,计量资料的检验方式为t检验,P<0.05为比较结果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治疗前对照组的分泌物IL-8、TNF-α与IL-1β表达分别为(28.82±4.53)μg/L、(4.66±0.63)pg/mL及(18.12±3.53)pg/mL;观察组的分泌物IL-8、TNF-α与IL-1β表达分别为(28.98±4.66)μg/L、(4.70±0.68)pg/mL及(18.26±3.54)pg/mL。
治疗后4周对照组的分泌物IL-8、TNF-α与IL-1β表达分别为(22.20±3.84)μg/L、(3.12±0.50)pg/mL及(8.65±2.63)pg/mL;观察组的分泌物IL-8、TNF-α与IL-1β表达分别为(17.24±2.56)μg/L、(2.60±0.41)pg/mL及(5.72±2.21)pg/mL。
治疗前两组的上述分泌物炎性细胞因子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123、0.215、0.140,P>0.05);治疗前后两组的均有所下降,且观察组患者治疗后4周的检测结果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373、4.020、4.264,P<0.05)。
3 讨论
分泌性中耳炎可导致患者出现中耳积液及听力下降等情况,临床受重视程度极高,相关的研究多见,其中较多研究认为本类患者的局部炎性状态显著,且随着疾病的发展转归也明显波动,具体表现为炎性细胞因子表达的变化,而耳分泌物炎性细胞因子IL-8、TNF-α与IL-1β等在分泌性中耳炎中呈现显著升高的状态,也是急需改善的方面[2-3]。近年来,临床中以氨溴索治疗本病的研究不断增多,效果较好的同时,关于氨溴索对患者炎性细胞因子表达的影响研究不足。本研究结果显示,氨溴索治疗后患者的分泌物炎性细胞因子有所下降,且观检测结果均低于未应用氨溴索者,说明氨溴索的应用有助于分泌性中耳炎局部炎性状态的控制,与氨溴索的黏液清除作用有关,对促进其溶解有积极的作用,同时对炎性反应的控制效果也较好,应用于分泌性中耳炎的针对性优势明显[4-8]。综上所述,我们认为氨溴索对分泌性中耳炎患者的炎性细胞因子具有较好的影响作用,对疾病的控制效果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