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例小儿静脉留置针的护理体会
2020-01-15宋莹莹
宋莹莹
(大石桥市中心医院,辽宁 大石桥 115100)
小儿静脉血管细小,往往会造成穿刺困难,尤其是需要反复多次输液的重症患儿,静脉血管有多个穿刺点,再次穿刺极度困难。另一方面,有部分患儿肢体无法控制的乱动,容易造成穿刺钢针穿透或脱出血管,药液外渗,被迫需要重新穿刺。因此,我们通常会使用静脉留置针,避免多次静脉穿刺和不易维护的困扰。静脉留置针在使用和维护的过程中,需要护理人员有高度的责任心和护理经验,我科对于小儿使用静脉留置针已经有十余年的历史,积累了较多的经验,现将使用静脉留置针的护理体会加以分享和阐述。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我院儿科病房2018年6月至2019年1月收治的使用静脉留置针患儿110例,年龄1~9岁,平均年龄(2.5±1.7)岁,男73例,女37例。根据症状、体征和临床诊断,均满足静脉输液的标准。静脉留置针保留时间3~12 d,平均保留时间(3.9±1.4)d。
1.2 方法:静脉穿刺操作于无菌处置间内完成,所有静脉穿刺均由具有丰富临床经验的护师以上人员完成。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操作者按照7步洗手法洗手[1],并喷涂消毒液。穿刺部位选择血管表浅、易于穿刺固定、无过多汗液分泌的部位,尽量选择近心端血管,避免选择下肢及关节部位血管。使用碘伏对穿刺点进行消毒,与皮肤呈15°进针,见针尾回血后,边撤针芯,边推送套管,连接输液器,观察皮肤无肿胀后,用透明敷贴固定[2]。
1.3 留置针护理
1.3.1 穿刺点护理:不定期对穿刺点进行观察,发现肿胀、外渗或其他不良反应,立即拔除留置针,并做相应后续处理。每日对穿刺点进行消毒和敷贴的更换,预防出现感染。
1.3.2 静脉血栓的预防:穿刺时应选择较粗大、无分叉、走向直的血管,减少形成静脉血栓的概率。每次使用留置针前后应进行通管和肝素封管[3],一旦留置针被血栓堵塞,切忌推液体是血栓进入循环,应缓慢抽吸或使用小剂量溶栓药物[4],如仍不能使留置针通畅,应果断拔除。
1.3.3 静脉炎的观察:对穿刺点及穿刺血管应注意有无皮肤颜色、温度及条索样改变,对患儿进行询问或观察其表情、动作,是否有明显疼痛不适。一旦发现出现静脉炎应立即进行处理。
1.3.4 药液外渗的处理:药液外渗在小儿静脉留置针中发生率较高,因为小儿血管纤细、脆性高,经常出现哭闹、乱动;小儿使用的药液多为高渗液体,对血管刺激较大;小儿静脉穿刺难度高,经常是一根血管反复穿刺;留置针固定不规范、不牢固;小儿患病后易出现脱水、酸中毒,从而导致血管内皮受损,血管壁通透性增加,这些都可导致药液外渗。一旦发现,立即停止药物输注,尽量回吸体内残留液体,外渗部位若无破损,可用50%硫酸镁纱布热敷[5],敷贴结束后,清洁患处,然后覆盖水胶体敷料,可有效缓解肿胀。外渗后出现水泡者,可先用碘伏消毒局部,然后用1 mL无菌注射器轻轻吸出水泡内的外渗液,注意不要破坏表皮。每日用氧气管吹患处30 min 2次,局部涂以百多邦,可促进炎症的吸收。
2 结果
110例使用小儿静脉留置针患者,穿刺成功103例,成功率93.6%。使用过程中,发生液体外渗12例,占全部病例的10.9%;发生留置针脱出5例,占全部病例的4.5%;发生穿刺点红肿2例,占全部病例的1.8%。通过及时的护理处置,无局部组织坏死等严重并发症出现,症状好转并消失。
3 讨论
小儿静脉留置针的护理对临床护理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需要护理人员不断提高穿刺技术和责任意识。提高穿刺一针成功率,减少并发症发生概率。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和穿刺流程,严格选择适应证。在留置针使用过程中,加强巡视,密切观察,及时发现症状,及时进行处理。对患儿的家属进行健康教育,了解留置针使用过程中的常见并发症及处理方法,通过优质护理减少不良事件发生率,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综上所述,小儿静脉留置针护理是一项重要的护理工作,需要护理人员不断学习、提高,在护理过程中总结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