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痔灵改良注射法联合括约肌修补术治疗Ⅲ度直肠脱垂的效果评价
2020-01-15张丽
张 丽
(辽宁省朝阳市建平县中医院,辽宁 朝阳 122400)
直肠脱垂(rectal prolapse)指的是肛管、直肠黏膜、直肠全层和部分乙状结肠向下移位,脱出肛门外的一种疾病,其中又以Ⅲ度脱垂较为严重,患者多见伴有程度不一的肛门失禁表现。括约肌修补术是治疗Ⅲ度直肠脱垂的主要方法,但其疗效在近年来临床表现仍存在局限性[1]。本文选择2015年2月至2017年10月我院收治的88例确诊为Ⅲ度直肠脱垂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总结消痔灵改良注射法联合括约肌修补术在治疗Ⅲ度直肠脱垂中的效果,旨在借此为临床提供参考,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2015年2月至2017年10月我院收治的88例确诊为Ⅲ度直肠脱垂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入院均获得相关检查,符合我国医学会肛肠分会制定的直肠脱垂诊断标准,明确为Ⅲ度直肠脱垂;本组病例均存在手术指征;本次研究内容获得相关伦理会批准,患者及家属均知情并自愿签署同意书;本组病例中男性53例,女性35例,年龄20~75岁,平均年龄(42.13±2.46)岁,病程2~30年,平均病程(13.12±2.15)年;脱出长度6~22 cm,平均长度(8.18±1.55)cm;遵循数字表随机原则分对照组与分析组各44例,两组基线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对照组执行括约肌修补术治疗:采用骶管麻醉,待效果满意后,于患者肛缘后正方2 cm左右作弧形手术切口,切口两端直至齿线,具体依据患者肛门松弛度为准,随后剥离皮瓣,使外括约肌浅层充分暴露,随后作肌筋膜刮除,于6点位置齿线上方,采用血管钳夹将直肠黏膜夹起,多点位采用7号线作“8”字缝扎,将松弛括约肌夹起,作折叠缝合,将多余皮肤修剪,缝合后弧形切口,以“一横指”为适宜松紧度;术后需禁食2 d,控制大便3 d,给予抗生素预防感染,每日定时换药,在8 d后拆除缝线;分析组在括约肌修补术(与对照组方法一致)前,由肛门镜口前方进针,注射1∶1消痔灵(厂家:吉林省集安益盛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批准文号:国药准字Z22026175),注射于直肠黏膜下交叉点状注射,各注射点位间隔0.5~1 cm,注射量以黏膜充盈隆起毛细血管清晰可见为度;对于其中脱出长度≥8 cm者采用肛外注射,抵达至黏膜与基层分离最高部位,具体注射剂量依据脱出长度、直径而定:1∶1消痔灵=直肠脱出长度×肛门宽容直径。
1.3 疗效判定标准:①控制:患者临床症状与体征均恢复正常,直肠位置恢复,排便或腹压增加时未见直肠脱出表现,未出现黏膜折叠堆积与内脱垂;②好转:患者症状与体征有所缓解,大便时仍存在直肠黏膜脱垂,程度明显减轻;③无效:未达到上述标准,或加重;总有效率=控制率+好转率。
1.4 统计学方法:数据由SPSS21.0统计学软件包完成处理,P<0.05用于表示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计数资料“率”由卡方值检验。
2 结果
分析组治疗总有效率95.45%(42),其中控制28例,好转14例,无效2例;对照组81.82%(36),其中控制17例,好转19例,无效8例;两组总有效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7.918;P<0.05);两组均获得3个月的随访,两组均无严重后遗症表现。
3 讨论
Ⅲ度直肠脱垂的具体病因目前仍未完全阐明,临床认为与多因素有关,包括解剖因素、腹压增加、直肠前凹腹膜返折过低、组织软弱、内痔或直肠息肉脱出等。治疗直肠脱垂需依据患者年龄、病情程度的不同而展开,治疗原则主要在于消除诱发因素,成年人直肠脱垂的治疗,以手术为主,方法呈多样化,优缺点各异,括约肌修补术的治疗原则主要在于括约肌的缝合修补,包括盆地筋膜、肛提肌,并将冗长的乙状结肠、直肠切除,确保肛门紧缩,以此阻止直肠的进一步脱垂[2]。消痔灵属于临床一种硬化剂,具有收敛、抑菌等作用,系由五倍子、明矾等有效成分配制而成,可促进小动脉内血栓形成加快,在既往研究中指出具有毒性小等优势。但通过检索相关文献,关于消痔灵的治疗仍存在如下几点问题[3]:①在治疗直肠脱垂中,消痔灵的注射疗法机制尚未完全阐明,这对临床疗效造成影响;②现阶段对于消痔灵尚未提出统一的用量与浓度;③注射方法表现多样化;④仅采用本品单药治疗具有较高复发率。本次采用消痔灵的改良注射法联合括约肌修补术治疗,依据该病的发病机制,将药物注射于直肠黏膜下层,特别在直肠与乙状结肠黏膜部位。在注射剂量方面结合既往研究设定公式,以此达到降低药物过敏或功能的损害,预防复发。从研究结果处可见,分析组治疗总有效率95.45%明显高于对照组81.82%。由此证实消痔灵改良注射法联合括约肌修补术治疗Ⅲ度直肠脱垂确有较好效果,有助于提升临床疗效[4]。
综上所述,临床治疗Ⅲ度直肠脱垂患者中,以消痔灵改良注射法与括约肌修补术联合治疗可获得较好效果,有助于提升临床疗效,值得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