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推进生态建设 着力打造美丽郑州
2020-01-15
近年来,郑州市按照省委、省政府部署和省厅要求,以“四个坚持”为发展路径,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全面启动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创建,着力打造“三圈、一带、九水、三十一廊”生态空间格局,城市生态建设成效显著。
一、坚持高位推动、集中攻坚
郑州市2011年提出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目标,市委、市政府每年春节后上班第一天,召开全市生态建设大会,部署实施增绿、治水、净土、防污等一系列生态建设工程,持续推进生态建设工作。2018年2月,成立以市长为组长的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将创建任务分解到35个部门,建立“目标管理、三级督导、公示约谈”的推进机制,实行市直单位牵头、县区政府属地负责的条块结合创建体制,推行媒体公布督导考核排名的工作办法,全面打响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攻坚战。2018年9月,郑州市新一届政府成立后,市政府主要领导先后5次召开专题会议、13次深入园林绿化一线进行调研观摩,有力促进了考核指标的全面提升和生态特色的培育打造。
二、坚持规划引领、法制护航
先后编制完成《郑州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2013—2030年》《郑州国家中心城市生态建设规划(2016—2025)》《郑州市300米见绿500米见园三年建设规划》《郑州市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等一系列专项规划,颁布实施《郑州市城市园林绿化条例》《郑州市湿地保护条例》等地方性法规,制定《郑州市六线规划控制导则》《郑州市公园广场管理规范》等20余项导则规范,建立“绿色图章”制度,实行建设工程项目规划、园林部门并联审批机制。同时,重点强化规划的落地,确保一张蓝图绘到底,为生态园林体系的构建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坚持增量提质、项目带动
坚持把公园绿地建设作为民生福祉的重要抓手,每年列入民生十件实事进行安排部署。特别是近三年来,市、区两级财政投资135亿元,用于园林绿化建设管理,市区绿地面积从原来每年新增100万、200万、500万平方米,到现在每年以1000万平方米的速度增长,城市绿量大幅提升。在中心城区,实行“拆迁出的10亩以下地块全部用于绿地建设”的政策,大力推进800个公园、游园建设,建成了四个千亩以上“城市绿心”,形成了“大小互补、均衡分布”的公园体系。在城市外围,规划了43个万亩郊野公园和85处生态保遗公园,现已建成郊野公园3个、生态保遗公园11个,成为全国率先利用文物保护用地建设公园的城市。在整个市域,以生态廊道建设为引领,在铁路沿线、河渠两岸、快速通道和市区三环路、四环路以及向外放射的31条道路上,建成了全长3588公里的绿色生态廊道,初步形成了纵横交织的绿道网络系统。
四、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
围绕城市山水格局和自然生态系统,制定生态敏感区域保护措施,完成城市生态评估,建立生态修复项目库,全面开展生态修复,生态环境总体改善。在城市水体修复方面,先后对东风渠、熊耳河等11条河流进行疏浚改造,建成了全长296.5公里的滨河生态长廊,通过了全国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验收。贾鲁河生态修复工程,按照“生态驳岸、生态群落、生态海绵、生态建筑”的治河理念,投资164亿元,对流经郑州市的96公里河道进行生态修复,初步实现了“清水绿岸、鱼翔浅底”的目标。在山体废弃地修复方面,持续开展邙山山体修复,绿化荒山6000余亩,曾经的荒山秃岭,如今森林覆盖率超过90%。深入开展废弃地修复,完成了中原窑厂废弃地修复,曾经的垃圾填埋地,建成了风景秀丽的南环公园。在湿地资源保护方面,成立黄河湿地保护区,对郑州市黄河沿岸3.74万公顷的湿地进行保护,生物种群数量明显增加。目前,郑州黄河湿地保护区是全国河流湿地最具代表性地区之一,是全国三大候鸟迁徙通道之一。在绿色建筑发展方面,积极推进新建民用建筑65%+的节能标准,节能建筑达到100%;大力推进装配式建筑,在建面积703万平方米,获得全国首批装配式建筑示范城市称号。
目前,郑州市绿道建设取得突破,构建了全长3588公里的绿道网络系统,2019年上半年,中宣部组织国家级媒体重点宣传了全国7个城市的绿道建设工作,郑州是唯一的北方城市。公园布局更加均衡,建成区公园绿地服务半径覆盖率达到90.48%,特别是郑东新区,公园绿地服务半径覆盖率98%,打造了“公园中建城市”的郑州样本。生态保护效果明显,河水水质全部达到地表水IV类以上,2018年上半年空气改善幅度位居全国169个重点城市第16位,郑州黄河湿地成为野生动植物的家园,鸟类由2004年的169种,增加到目前的247种,物种资源更加丰富。目前,郑州市建成区绿地率35.84%、绿化覆盖率40.83%、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3.2平方米,初步形成了具有中原地域特色的生态园林体系。2019年10月,住建部对郑州市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工作进行实地考查,在绿道建设、生态修复、创建合力等方面给予高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