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理性认识“亲其师而信其道”

2020-01-14刘永平

教学与管理(小学版) 2020年12期
关键词:教导命题师生

刘永平

“亲其师而信其道”是辩证的,不是形而上学的。它是正确的,但又不绝对。正确,是正面;非绝对,是侧面。“亲其师而信其道”没有反面,因为“亲其师而弗信其道”不能成立。

“亲其师而信其道”是对的,因为它源自古训、圣言。先秦儒家经典《礼记·学记》是中国古代最为经典、世界上最为久远的教育学著作。在阐述大学教育的广博内容与全时学习方式时,其中有言:“夫然,故安其学而亲其师,乐其友而信其道。是以虽离师辅而不反也”。这是“亲其师而信其道”的真正出处。这句话的意思是:“这样,就能安身学习而亲近师长,以师为友而信奉他的教诲。进而,即使离开了师长,也不会背弃学识与信念。”“乐其友”,乐意与师交友,当然是亲近老师的逻辑必然。学生待老师,在“亦师”基础上又多了份“亦友”,岂不对其教导更加深信不疑?这样,后世的人们古为今用,逐渐衍生出耳熟能详的“亲其師而信其道”。这里的“信”,是真切扎实的,“道”化为一个人立身的根本遵循,是经得起时间检验的。只不过,如此缩略,令我们只能看到“学生亲近老师”一层含义,而隐藏了更进一层的“把老师当朋友”。特别是,原有前半句话的含义基本湮灭。先哲主张学习不分课间课后、校内家中,应当身在哪学到哪,“‘书不离手,曲不离口”。

“亲其师而信其道”是对的,因为它揭示了情感在教育中的重要性。教育的对象是有血有肉活生生的人,因此富有情感也需要积极的情感。完美的教学是智、情、意、行的统一,而情是动力基础。“教育不仅是一个理智过程,更是一个情感意志过程” ,是人心相通、心灵相应的过程。美国教育家布鲁姆就认为,情感因素对学习质效的影响巨大。情感是人类生命精神和自由精神的体现,“激情、热情是人强烈追求自己的对象的本质力量”。 情感具有共通性特征,借助其柔化教育手段,能消解教育中的抵触情绪,动情而晓理。教育过程的人性化,就是情感的孕育与释放过程,师生实现心灵的沟通和共亲。古人讨喜学生,有很多途径:与学生朝夕相处,日久而生情,亲密而无间;浓郁的教学情趣、轻松活泼的教学方式,师生亲和充盈。先秦时期的《劝学文》是我国古代私学发展的真实写照,具有多用对话(问答)、善用比喻(对比)等鲜明特点。对话重现逼真的教学场景,师生交流顺畅自由,递进深入。师生双向互动,平等切磋,教学相长,滋养心田。诸子运用比喻说明道理,《学记》有言:“能博喻然后能为师”。只是平铺直叙干瘪说教、灌输的人,根本不配为师。教师不仅要能用比喻,还要能“博”用——大量用、广泛用,可谓信手“喻”来。善于用喻,循循善诱,晓喻学生,让学生学得舒心,没有压迫感。今天,西方的教学形式讲究师生围坐,课堂讨论热烈……颇有中国古代教育的风范。这是很值得我们今天去继承与弘扬的。激情洋溢的讲解,感染学生,共鸣心声。情感共鸣,将教育“单向化”消弭于无形。而且,我们强调教育中的情感作用,也有利于克服现代社会造成的人际疏离倾向。

“亲其师而信其道”是对的,因为其反命题的证伪。反命题的伪,证明正命题的真。如果“亲其师而信其道”的反命题是“疏其师而信其道”,那它显然是不能成立的荒唐命题,是假的。一个让人疏离、疏远的老师,他的为师之道与“说道”怎么去接近学生、武装学生?遑论俘获学生的心。学生打心眼里鄙视他,纵使满腹经纶、才高八斗,学生不稀罕,不仅不会正眼相看,还会避之唯恐不及。一个让人厌恶的老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糟糕而可怜,纵使道貌岸然、巧舌如簧,学生不买账,不仅不会靠近他,还会利用一切机会与他切割,甚至会导致对其任教学科的整体决绝背离。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不乏这样的例证:一个学生因为厌恶某科老师而厌恶其任教的学科。学生因心智的局限,将对老师的憎恶泛化,因对老师绝望而对学科绝望。此种危害对学生影响十分深远。如果“亲其师而信其道”的反命题是“亲其师而不信其道”,那它同样不能自洽。亲近老师又不相信他的“说道”、教导,亲近什么?其“亲”何来呢?这种亲近与亲密,既没有依托,也没有寄托,只能是虚假的。老师至真至正的品格、至博至深的学识、至诚至蔼的态度,是令学生亲近感、爱戴心油然而生的根本。真正亲近老师的学生,鲜有不听从老师的教导、遵从老师的教诲。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对老师教导心存疑虑甚至充耳不闻的学生,他的亲近,老师也不会接受。

“亲其师而信其道”不是绝对的,因为从理论上来说,“亲其师而信其道”不同于“亲其师而尽信其道”。“亲其师而信其道”之“道”,其实包含“道”和“文”两方面。 学生“闻道”重在学习为人准则,加强品德修养;“学文”重在学习课本知识,丰富文化素养。教育使学生实现“博文约礼”的目标。但老师不是圣人,不是完人,也不是千人一面。不同的老师具有不同的“道分”。品德费度量,能力有边界。任何老师都不会无所不知,无所不能。他的成长环境、心胸眼界、知识结构和能力方法都有自身的局限。他在教的过程中,深刻个人、个性烙印,不可能完全满足学生品性的需求、求知的需求、审美的需求和赋能的需求。学生在受教的过程中,虽是求知若渴,但不会饥不择食。鉴于主体意识的存在与觉醒,一般都会有程度不同、或明或暗的审视、辨析与批判,不会言听计从,而是择善而从,服从不盲从。总之,老师“道分”的局限不能穷尽学生求道的需求,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限制其对师道非理性的全盘接受。其实,古人崇尚“和而不同”,学生毋须尽信其师。学生不尽信其师,对亲其师并无根本影响。况且,如果“亲其师”得“尽信其道”,岂不是“爱一个人,要连同他的缺点一起爱”吗?这是说不通的。

“亲其师而信其道”不是绝对的,因为从实践上来说,反例比比皆是。在权变之中,学生表面上跟老师亲近了,实质上对老师的教导却爱听不听。他因心灵幼小,虽然对老师的真诚呼唤心里“听见”,但做不到身子“听从”,即知不能左右行,还是管不住自己。他把情感与“理智”区分得很清楚,知道老师的苦口婆心、谆谆教导都是出于良苦用心、爱护心切,但这种朴素情感又战胜不了怕苦畏难的理智、积重难返的习惯与现时贪玩的劣性。笔者从教三十余年,时常碰到这样的学生:喜欢屁颠屁颠地围着我,争先恐后帮我拿教案、教材,甚至抢着拎包,但就是不肯写作业、背课文,任凭我怎么讲,他的笔有千斤重,任凭我怎么赶,就是驱不散。有时痛下逐客令:“我不欢迎不写作业的人”,可两三天之后,他们又会笑眯眯地来我办公室寻找我,在教室楼下恭候我。我与他们谈心:“你们真心喜欢刘老师?喜欢我什么?”他们也坦诚:“真心喜欢。”“喜欢老师上课有文化。”“喜欢老师负责任,经常给我们补充课外知识。”“喜欢老师对我们不放弃,不打骂。”“老师亲切,教学特殊,像米兰老师。”……“既然喜欢老师为什么不听话,不肯写作业?”“因为我们懒,玩习惯了。”“写作业太辛苦。”“我管不住自己。”……这是他们的心里话。顽劣,是孩子的天性之一,在一些学生身上真实存在,但顽劣有时还与重情重义高度重合。生活常常是,对老师的“道”受之平平、成绩一般,甚至偏差的学生,反而对老师的爱更为炽热,更为久远。因此,在顽劣面前,对老师的亲近感显得苍白无力,或者说学生的顽劣与对老师的亲近并行不悖。

“亲其师而信其道”是至理名言,只是并非千真万确、颠扑不破。它导向师爱张扬、师生和睦,学生在亲密中尽情浸润品德、吮吸知识。但它不是万能的,不能解决教育过程中的所有问题。和颜悦色、身段柔软应是为师的常态,但不是从教的全部。现实呼唤冷面惩戒的随行。一味讨好学生,并不足取,有时也真的需要“爱深责切”。

[责任编辑:白文军]

猜你喜欢

教导命题师生
一粒米
首届“接班人”杯广西中小学师生书法作品展示
首届“接班人”杯广西中小学师生书法
圆锥曲线的两个孪生命题
浅谈“命题的否定”与“否命题”
撒谎
麻辣师生
长幼有序
否命题与命题的否定辨析
曹隽平师生书法展作品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