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技工院校劳动教育的意蕴及践行
2020-01-14陈辉
陈辉
摘 要:本文分析提出,技工院校应建立有机融入与独立设置相结合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满足学生主体的内在需求,体现一种发展的教育观;从真、善、美的统一中,寻求劳动与教育的结合点,凸显个体在劳动教育中获得自我存在的价值感和意义感,并从四方面提出新时代技工院校劳动教育的实践路径:创新课程教学内容、构建实践育人平台、创设新型“硬核”评价、发挥榜样示范作用。
关键词:新时代 技工院校勞动教育 意蕴 践行
一、技工院校劳动教育“新”的意蕴
(一)独立的课程体系
任何教育都必须通过合理、系统、科学的课程与教学体系才能真正落实,新时代技工院校劳动教育也不例外。技工院校应设置专门的课程体系,组织实施专业教育,加强学生劳动价值观、情感态度、伦理责任、权益意识等各方面劳动素养的培育。还要在公共课中设置专门的劳动教育必修课程,在专业课中设置配套的选修课程,依托各专业的学科教育,强化学生劳动知识与技能的培养,把独立设置与有机融入相结合,系统建构完整的技工院校劳动教育体系,以满足学生的内在需求。
(二)发展与融合
新时代技工院校的劳动教育,应坚持发展与融合的理念。当前劳动内容越来越丰富多彩,劳动形式越来越富于变化,呈现出多样化的叠加形态,新职业不断涌现。而学生的劳动价值观、情感态度、伦理责任、权益意识等方面的培养都体现劳动教育“德”的属性内涵;各种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的学习、技能的掌握正凸显劳动教育 “智”的价值;组织学生参加志愿服务和公益劳动,结合实习教学安排学生到企业、公司、工厂参与劳动、现代学徒制培训等实践活动突出的是劳动教育 “体”的特点。
(三)价值感和意义感
劳动教育的价值感和意义感体现在劳动追求真、善、美的统一的过程中。纵观技工院校的劳动教育,服装专业的学生巧手缝制出风格多样的服饰,烹饪专业的学生精心制作出色香味俱佳的美食,机电专业的学生匠心制造出智能优质的机电工具,设计专业的学生精心设计出精巧实用的作品……这就是劳动之“真”——劳动创造了人们衣食住行各个方面的物质之需;学生参加公益活动,履行志愿服务义务,这就是劳动之“善”——劳动提供了人们道德层面的精神之需;学生在专心致志工作的时候,在精雕细刻自己作品的时候,在对一件产品、一项手艺持续地做、系统地做、用心地做的时候,在千万次的重复中将其内化为潜意识动作,然后用心去改进使它更完美,这就是劳动之 “美”——追求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二、新时代技工院校劳动教育的实践路径
(一)创新课程教学内容,践行德技并修理念
一是科学设置劳动教育课程,分类、分阶段制订教学大纲,丰富课程教学内容,方式由单一向多样化转变。
二是在思政课教学中融入劳动教育,切实发挥“课程思政”功能。结合工匠精神、劳模事迹、高技能人才的感人故事,提升思政教育的亲和力和感染力,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劳动价值观。
三是在专业课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以各级各类职业技能竞赛为劳动教育的重要载体。组织引导技工院校师生积极参加各级各类职业技能竞赛、全国技能大赛以及世界技能大赛,举办技能展示周、展示会,以赛带练,以赛促练,增进技能型人才之间的研修交流,创新劳动教育方式,增强劳动教育吸引力。
四是在创业与就业教学中融入劳动教育,推动创业创新实践课程与劳动教育课程相结合,开展生涯规划辅导,成立创业创新社团,组织SYB的考证,依托青创孵化基地、众创空间、网络平台开展各类创业培训。从而加强技工院校学生劳动观念的培植、劳动态度的培育、劳动品质的培养。
(二)构建实践育人平台,打造劳动教育共同体
利用家庭、学校、社会等方面的资源,构建实践育人平台,打造“三位一体”劳动教育共同体。
第一,家务劳动。家庭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劳动实践环境。技工院校的学生基本住校,回到家里通过打扫房间,帮父母买菜做饭,筹划一周的开支等,可以很好地锻炼生活技能。
第二,校园劳动。挖掘校内资源,组织学生参加打扫校园卫生、认领养护绿植、维护运动器材场地、管理学生车辆停放等公益劳动,累计积分,作为劳动教育考核成绩;学生在实训指导老师的指导下训练专业技能,增长劳动技艺,获得谋生手段。
第三,社会劳动。开发校外资源,结合学生专业特长,组织成立“初心服务团”,推出“技能雷锋侠”,开展与劳动相关的社团活动,设立“红色匠心+”服务基地,开展各类志愿服务活动;与村镇结缘,助力乡村振兴,助力村民脱贫致富。使学生在志愿服务中懂得爱国与感恩,理解责任与担当。
(三) 创设新型“硬核”评价,提升劳动“获得感、意义感”
尝试创新变革学生德育评价系统,将“美德、美心、美形、美性、美行”融入过程性评价,使学生劳动价值观、劳动意识、劳动习惯、劳动态度 、劳动素养等这些在统一测试中无法有效监测的德育指标在评价体系中得以体现。建立过程性评价体系:既有对学生“知”的评价,也有对学生“行”的评价;既有父母对孩子在家劳动质和量的评价,也有学校社区对学生参加公益劳动、志愿服务自觉性的评价;既有对学生参加创业创新项目热情、积极程度的评价,也有对学生参加各级技能大赛项目专注、投入程度的评价,评价注重过程,反馈、感受。将学生参加家务劳动、掌握生活技能的情况记入学生的核心素养档案;将学生参加志愿活动的情况列入学生的参加团课、党课学习的必要条件。把劳动教育和培养学生的社会意识、公民意识、服务意识结合起来,提升每位学生心中劳动的“获得感、意义感”。
(四)发挥榜样示范作用,引领学生核心素养提升
充分发挥好朋辈效应,挖掘学生身边榜样。校园十大孝星、暖心卡 好人榜、最美技师生、技能达人等等,这些榜样就生活在技工院校学生身边,这种普通的、具体的、有亲和力的榜样形象最容易让其他学生产生价值的认同感。
寻求榜样与偶像的契合点。技工院校的学生崇拜的是教师队伍里的各类技术能手、毕业生中的优秀校友、在校生中技能大赛获奖者、世赛选手。如何让学生不仅仅只是崇拜?可以把这些技能大咖的成才故事改编成舞台情景剧,让学生在观看中收到教育,在剧情中思考,在音诗画中对照自省、见贤思齐。
发挥大国工匠和劳动模范的引领作用。开学第一课、技能节,这些都是非常好的机会。通过举办劳模进校园、大国工匠讲堂、技术能手先进事迹报告会等活动,大力营造学习劳模精神的良好氛围,弘扬“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时代风尚,触动学生内心深处对劳动的情感,引导和激励学生立志劳动创造,力促每一位学生阳光自信,为美好生活而奋斗。
参考文献:
[1] 曾天山.劳动教育的时代价值与落实机制[N].中国教育报,2018-12-27.
[2] 刘向兵.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的新内涵与新要求——基于习近平关于劳动的重要论述的探析[J].中国高教研究,2018(11).
[3] 徐海娇.重构劳动教育的价值空间[J].中国教育学刊,2019(6) .
[作者单位:绍兴技师学院(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