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苛责别人努力的姿态
2020-01-14贾小凡
贾小凡
《乘风破浪的姐姐》播出后,蓝盈莹在观众心里评价两极分化很严重。蓝盈莹的初舞台得了最高分,明显能让观众感受到她准备得认真。被她感染到的网友们,从表演中解读出了一股冲劲儿——眼神里写满了逼自己一把的“狠”和一定要把事做成、证明自己足够优秀的决绝。这和她以往坚持打卡读书、健身、练习弹唱的勤奋上进形象,十分吻合。
蓝盈莹采访中对自己的剖析挺“狼性”:特别喜欢别人说自己不行,越这么说我越燃起斗志,非要给你证明我行。遇到挫折也不怨天尤人,只会逼自己尽善尽美,去征服挑剔、得到认可。然而,并不欣赏这种气质的人也不少。这些网友会觉得,冲劲儿、狠劲儿表现得太明显就不招人喜欢。
这种观感的对立,不是蓝盈莹一个人面临的情况。《创造营2020》的林君怡最常得到的评价就是一句:“路人缘不太行。”因为“太用力了”。两年前,林君怡在《创造101》中初评级是A,却遗憾一轮游,这次她带着证明自己的目标来,从一出场,她的不甘心、不认命和背水一战的决心,就写在了脸上。可是这种紧绷着的战斗状态并未让她得到多高的人气和讨论度。总有很多“你很努力,但我就是喜欢不起来这股劲儿”的声音围绕着林君怡。
这其实挺让人疑惑:人们不再认可这种冲劲儿了吗?用力拼的样子有错吗?当然没错。可是,大环境好像越来越难以宽容这种“介意”:特别努力、铆足了一口气想证明什么的样子,正在失宠。
在对蓝盈莹的讨论里,一个比喻频频出现:“她好像班上学习最认真、对自己要求最严格的好学生啊。”蓝盈莹式的努力上进,能让观众在自己的读书生涯中找到一个相似的对照——班级中总有那么一个“狼性”的同学,努力到了会对自己发狠的程度。他们对每次考试和排名的关切都写在脸上,随时随地发愤图强的样子,让划水的同学感到心虚和惭愧。
明面上承认t a 很拼,暗地里却有180种对这种努力的调侃和吐槽: “ 不就只知道死读书吗”“那么努力也没见a成绩有多好啊”……对这种同学的复杂感情,正投射在了憋着一股劲儿的蓝盈莹们身上。蓝盈莹这样的努力型学霸,一尚未做出特别出众的成绩(天赋型学霸信手拈来的那种),二在先天条件上并不是当下大众审美里最讨喜的类型。这样的艺人因为拼劲儿而得到的评价,跟当年“死读书”同学得到的嗤笑,本质上一模一样:你那么努力,成果依然不过寥寥。
无论是当时还是现在,轻易给出这种评价的人好像都没有意识到这种轻视有多残忍和荒唐。
对他人努力的姿态愈发挑剔,这种氛围究竟是如何产生的?或许它建立在一个令人悲哀的基础上:这是一个人们越来越不相信努力的时代。
最近在年轻人中流行起来的新词——“小镇做题家”,很能反映后浪的心态变化。自嘲为“小镇做题家”的年轻人,明明是985高校的高材生,却逐渐发现自己高考的成功只是因为比别人更会做题;见识了在更优渥环境中长大的同辈后,才发现自己好像在眼界、见识、家庭资源等层面永远无法与他们同等竞争,因而陷入一种对未来的怀疑和悲观中。
这种“不相信努力”的悲观还在转化成“不欣赏努力”的冷眼旁观。在娱乐圈这个模拟社会的名利场中,人们好像不希求从中看到真实与解答,更想看到慰藉。如今受到追捧的,是不动声色的成功,是明星不争不抢的佛系人设,是天塌了好像也不怕的欢脱性格,或是少言寡语的扫地僧型王者,是“老天塞饭吃”的天生赢家。
尽管这些成功背后同样离不开努力和进取的野心,可是表露出来,就输了。而人们之所以会那么介意看到有人把自己上進的欲望展现出来,或许是因为看到他人努力往前冲的样子,总会给自己带来一种羞耻和焦虑。
你可以假装对“竞争其实是很残酷的”视而不见,而总有人用最实在的方式参与其中。
坦坦荡荡地把自己的努力、付出和争取都摆在明面上,真的有什么可羞耻的吗? 能不能得到与努力成正比的成果另说,但至少我们应该对那些不够从容的、野心勃勃的、锋芒毕露的努力姿态,多一点宽容。
//摘自Vista看天下微信公众号,本刊有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