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劳亚食虫目动物的种类和分布
2020-01-14黄太福张佩玲
黄太福, 张佩玲
(1.湖南壶瓶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湖南 石门 415300;2.石门县壶瓶山镇中心学校,湖南 石门 415300)
食虫类动物(Insectivorous animal)指猬形类、鼩鼱类和鼹鼠类动物,归属于脊索动物门哺乳纲(Mammalia),是一类早期且原始的有胎盘类哺乳动物[1,2].由于其特征的原始性和差异性,其分类归属经历过多次变化.早先,学者们多将其归属于食虫目(Insectivora)[3-7].但随着DNA分子技术的发展,系统发育研究显示食虫类动物并不是单系[8].而后,Wilson & Reeder的著作《Mammal Species of the World,Third Edition》[9]出版,食虫类被分成3个目,即非洲食虫目(Afrosoricida)、猬形目(Erinaceomorpha)和鼩形目(Soricomopha),并被世界自然保护区联盟(IUCN)、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推荐及得到许多国内外学者的认可、接受与使用[1,10,11].新世纪以来,随着新一代动物学家的成长、调查的深入及技术与数据库等方面的进步,食虫类动物之间的亲缘关系获得了进一步的厘清.食虫类动物的3大类群被认为拥有共同的祖先,同隶属于劳亚兽总目(Laurasiatheria),因此,它们又被归并为劳亚兽总目的劳亚食虫目(Eulipotyphla)[12],并被新近的研究所使用[2,13-15].
当前,中国记载的食虫类动物种类已达95种[14,16-19],占世界食虫类动物种类529种[15]的18%,分属猬科(Erinaceidae)、鼩鼱科(Soricidae)和鼹科(Talpidae),分布于中国由南至北的各个区域,包括沙漠、山甸、雪原和岛屿等特殊环境.因食虫类动物和鼠类外形非常相似,多像鼠类一样营地栖息或穴居生活,常夜间活动,因此多出现在鼠类调查报告中,并与啮齿类一同称为鼠形动物[1].同时,食虫类动物的迁徙能力弱,其物种多样性可以反映区域生态环境健康状况,并且,食虫类也是许多自然疫源性疾病的宿主[1].因此,对其名录分布的整理不仅具有生态生物学研究价值,还具有医学防治意义.
湖南省,简称“湘”,地处长江中游偏南,是中国第二阶梯向第三阶梯的过渡地带,属亚热带季风性气候,辖三湘四水,地貌构造呈现“马蹄型”的特征,独特的地理环境与气候条件孕育了丰富多样的生物资源[20,21].然而,迄今为止,湖南省内的食虫类动物研究却十分缺乏,相关的记载散落于小型兽类或鼠形动物调查报告中,如1987年出版的《湖南省志·第二卷·地理志·下册·修订本》[20]记录湖南省食虫类动物3科7种;1997年出版的《中国哺乳动物分布》[5]记录3科7种;2003年出版的《中国哺乳动物种和亚种分类名录与分布大全》[7]记录3科4种;2009年出版的《中国兽类野外手册》记录2科7种[10];2011年发表的《中国食虫动物名录修定及分布》[1]记录3科5种;2015年出版的《中国哺乳动物多样性及地理分布》[11]记录3科9种等,显示湖南省的食虫类动物物种数及分类归属不清晰,亟待整理.
鉴于食虫类动物生态生物学价值,本文参考最新的分类系统和物种名录[14,15],收集发表的有关湖南省食虫类动物的科研论文、专著和调查报告等文献资料,对湖南省域内的食虫类动物种类和分布进行了初步整理,以期为后续研究提供基础信息.
1 湖南省食虫类动物的组成
整理显示,湖南省食虫类动物有3科17种,其中鼩鼱科最多,有12种;鼹科次之,4种;猬科最少,仅1种.17种中有2种(东北刺猬Erinaceusamurensis、华南缺齿鼹Mogerainsularis)被列入《湖南省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22].分布上,主要集中于湘西、湘西北和湘西南的山地区域.依据2016年的《中国脊椎动物红色名录》[13],湖南省的食虫类动物有2种被评为近危(NT),1种缺乏数据(DD),其余为无危(LC).
2 名录与分布
2.1 猬科
2.1.1 东北刺猬
濒危等级:LC
分布:广泛分布
评述:东北刺猬(ErinaceusamurensisSchrenk,1859)在早期文献中被记载为欧洲刺猬(E.europaeus)的亚种,且中文名多使用为普通刺猬[10],但其下颌骨、毛色和染色体结构都与E.europaeus不同,应是独立的种[6].近年,湖南省的野外发现记录报道少,其种群数量可能在下降,亟需加强保护.异名记载有:普通刺猬(E.europaeus)和刺猬(E.europaeus).
2.2 鼩鼱科
2.2.1 喜马拉雅水鼩
濒危等级:LC
分布:广泛分布
评述:新近的研究发现[15,23],喜马拉雅水鼩(ChimarrogalehimalayicaGray,1842)可能只分布在喜马拉雅山脉南麓,即西藏自治区南部、云南省和广西壮族自治区等地,而此前被认为是喜马拉雅水鼩的分布范围(中国中部、南部和东部),则很可能分布的是利安德水鼩(C.leander).湖南省分布的喜马拉雅水鼩需进一步研究、探讨和确认.中文别称有:水麝鼩.
2.2.2 利安德水鼩
濒危等级:DD
分布:吉首市
评述:利安德水鼩(ChimarrogaleleanderThomas,1902)曾作为喜马拉雅水鼩福建亚种(Chimarrogalehimalayicaleander)记载,分类归属经历多次变动,但近年的分子系统学研究揭示其为一独立种,模式产地为福建挂墩[23].种群数量稳定,可能在湖南省全境广泛分布.
2.2.3 灰麝鼩
濒危等级:LC
分布:广泛分布
评述:近年研究指出灰麝鼩(CrociduraattenuataMilne-Edwards,1872)为物种复合体,模式产地为四川省宝兴县,形态上与台湾灰麝鼩(Crociduratanakae)极相似[24,25].同时,Li等[26]的研究显示湖南省分布的为台湾灰麝鼩,灰麝鼩无分布.然而,Li等采集的湖南省标本仅3具,且湖南省的周边区域湖北省、四川省、广东省、江西省等地有灰麝鼩分布.因此,湖南省境内是否有灰麝鼩的分布需进一步调查.
2.2.4 台湾灰麝鼩
濒危等级:LC
分布:吉首市、张家界市、郴州市
评述:尽管台湾灰麝鼩(CrociduratanakaeKuroda,1938)的模式产地为中国台湾,但新近的研究报道了中国中部、南部和东部的多个省域新纪录,显示该种可能广布于中国大陆[26],湖南省境内原有的灰麝鼩记载可能均为台湾灰麝鼩.
2.2.5 西南中麝鼩
濒危等级:LC
分布:岳阳市、新化县
评述:西南中麝鼩(CrociduravoraxAllen,1923)栖息生活于高海拔林间.早期文献中,分类归属混乱,曾作为中麝鼩(C.russula)、古氏麝鼩(C.gueldenstaedtii)、黑袍麝鼩(C.pullata)的亚种记载[10].异名记载有:中麝鼩(C.russula).
2.2.6 华南中麝鼩
濒危等级:LC
分布:岳阳市
评述:华南中麝鼩(CrocidurarapaxAllen,1923)与西南中麝鼩很相似,生物学资料所知甚少.
2.2.7 微尾鼩
濒危等级:LC
分布:桑植县
评述:微尾鼩(AnourosorexsquamipesMilne-Edwards,1872)的中文名使用较为混乱,本文依据最新的文献使用为微尾鼩[14,15].该种尾短,约为头体长的10%~20%,湖南省发现的数量较多[27,28],可能广布于各区域.中文别称有:短尾鼩、四川短尾鼩.
2.2.8 臭鼩
濒危等级:LC
分布:广泛分布
评述:臭鼩(SuncusmurinusLinnaeus,1766)人居环境中的常见类群,如粮仓、房屋、耕地等.中文别称有:大臭鼩.
2.2.9 藏鼩鼱
濒危等级:NT
分布:桑植县
评述:《中国兽类野外手册》[10]指出藏鼩鼱(SorexthibetanusKastschenoko,1905)分布于中国的中西部,最近的研究[1,11,15]认为其分布于青藏高原东北部、甘肃省南部、青海省南部和四川省西北部的高海拔山区,均未指出其在中国南方有分布.因此,桑植县的记载[28]需进一步厘定.
2.2.10 川鼩
濒危等级:LC
分布:桑植县
评述:《湖南省志·地理志》[20]记载了川鼩(BlarinellaquadraticaudaMilne-Edwards,1872),但未指明分布地点.而后,liu等[27]记载了该种在桑植天平山的分布,但后续的文献[1,10,11,15]均未记载其在湖南省有分布,需进一步厘定.中文别称有:黑齿鼩鼱.
2.2.11 淡灰豹鼩
濒危等级:LC
分布:桑植县
评述:早期文献中淡灰豹鼩(PantherinagriseldaThomas,1912)曾被作为Blarinellaquadraticauda记载,且广泛分布于中国中部和西南部.然而,2018年,He等以其为模式种建立新属:豹鼩属(Pantherina),并指出本种的分布应缩小为甘肃省南部和陕西省南部[29],《中国兽类图鉴》[15]也支持了该观点.湖南省的记载需进一步厘定.中文别称有:淡灰黑齿鼩鼱、灰黑齿鼩鼱、甘肃川鼩.
2.2.12 大缺齿鼩鼱
濒危等级:NT
分布:桑植县
评述:早期文献中大缺齿鼩鼱(ChodsigoasalenskiiKastschenoko,1907)曾被认为是斯氏缺齿鼩(C.smithii)的同物异名,但后续研究者的观点均认为其是一个独立的种[30].liu等[27]记载了该种在桑植县天平山的分布,但缺乏外形头骨等分类学特征的描述.此外,后续的文献[1,10,11,15]均未记载其在湖南省有分布.因此,该种在湖南省的记载需进一步核实与厘定.
2.3 鼹科
2.3.1 华南缺齿鼹
濒危等级:LC
分布:宜章县、新宁县、城步苗族自治县、桂东县、资兴市、绥宁县、东安县、石门县、永顺县
评述:华南缺齿鼹(MogerainsularisSwinhoe,1863)地下穴居种,常见于山区民居菜地中.该种下亚种较多,近年的分子系统学研究显示其亚种M.i.latouchei和M.i.hainana是独立种[31],湖南省境内的分布需进一步探讨.中文别称有:小缺齿鼹、缺齿鼹.
2.3.2 长吻鼩鼹
濒危等级:LC
分布:湘西自治州山地
评述:长吻鼩鼹(UropsilusgracilisThomas,1911)栖息于高海拔山地,保留有鼩鼱类的原始外形特征.异名记载有:长吻鼩鼹指名亚种(Nasillusgracilisgracilis).
2.3.3 长尾鼩鼹
濒危等级:LC
分布:未知
评述:长尾鼩鼹(ScaptonyxfusicaudusMilne-Edwards,1872)体型较小,与长吻鼩鼹相似,栖息于海拔2 000 m~4 000 m的高海拔山地[32].蒋志刚等[11]和Chiozza[32]记载了该种在湖南省有分布,但缺乏详细的分布点和标本信息,值得进一步调查研究.
2.3.4 长吻鼹
濒危等级:LC
分布:湘南及湘西南山地
评述:早期文献中,长吻鼹(EuroscaptorlongirostrisMilne-Edwards,1870)记载为广布于中国东部、中部、南部和越南北部,但新近研究发现其为一复合种,种内已独立出库氏长吻鼹(E.kuznetsovi)和奥氏长吻鼹(E.orlovi)[15].因此,湖南省境内的分布需进一步厘定.异名记载有:长吻鼹(Talpalongirostris).
3 讨论
区域动物的名录与分布既是生态生物学研究的基础核心内容之一,也是生物多样性深入研究的前提[21,33].本文依据最新的分类系统,首次较为全面地提出了湖南省劳亚食虫目物种名录.省域内,现已知劳亚食虫目动物3科17种,约占中国食虫类动物种数的18%,表明湖南省劳亚食虫目物种较为丰富.与《湖南省志·地理志》[20]相比,本文增补了10种;与2015年出版的《中国哺乳动物多样性及地理分布》[11]相比,增补8种;同时,整理的过程中发现省域内的食虫类动物分布记录很少,暗示着湖南省食虫类动物的研究空间较大.
此外,因缺乏信息,3个物种未予录入.《中国哺乳动物图鉴》[6]记载了山东小麝鼩(Crocidurashantungensis)在湖南省的分布,但后续的文献[1,10,11]均未列入该种,且《中国兽类图鉴》[15]指出该种在中国南方无分布,故本文未录入.《中国兽类图鉴》[15]还指出白尾梢麝鼩(Crociduradracula)可能广布于中国南方,但湖南省缺乏确切的分布信息,本文未录入.《中国哺乳动物分布》[5]记载了普通鼩鼱(Sorexaraneus)分布于湖南省的宜章县、新宁县、城步苗族自治县、桂东县、资兴市和绥宁县等地区,但蒋志刚等[11]指出该种在我国并无分布,本文未录入.
值得注意的是,湖南省劳亚食虫目动物中大部分的物种都缺乏省内标本凭证、形态描述和分子序列特征;同时,也仅有2种被《湖南省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22]收录,这一方面是湖南省食虫类研究起步晚,长期缺乏对食虫类动物的关注,另一方面也可能是该类群动物的形态差异小,鉴定难度大.因此,建议湖南省及国内外学者加强对该类群的调查研究,弄清资源本底及其栖息生存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