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现代化灌区的思考
2020-01-14许娟芳
许娟芳
(灵宝市窄口水务管理局)
1 建设现代化灌区重要性和必要性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把水安全上升为国家战略,把水利摆在九大基础设施网络建设之首,深化了水利工作内涵,指明了水利发展方向。中央高度重视农业节水工作,加大投入力度,加快大型灌区建设和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稳步推进大型灌区现代化改造建设工作,持续夯实农业发展基础。2017 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建设现代化灌区”,2018 年提出“加快灌区续建配套与现代化改造”,2019 年再次提出“推进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节水改造与现代化建设”。国家基础设施建设向西部倾斜,继续加大水利补短板力度,启动实施现代化灌区试点工程建设,这是继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之后又一次重大历史机遇。这一系列重要论述和重大部署,为做好水利工作提供了强有力思想武器和根本遵循。
从水利事业的发展可以看出灌区已从传统意义上的农业的命脉向国民经济的命脉转变,从主要注重农业效益向注重经济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转变,从服务对象单一到多元化转变。所以,面向未来水利的重要地位愈加重要,灌区水利事业发展前景广阔,大有可为。
但是,各灌区的运行现状也存在一些问题:
1.1 工程设施标准低,灌区工程体系不完善
随着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在项目的实施,中央投资和地方投资比例为1:1,灌区骨干工程网络已建好,但有些骨干工程建于20世纪70年代,建设标准较低,支渠、田间工程配套不完善,农田最后一公里问题突出。
1.2 管理信息化水平低,灌溉效率与效益不高
利用闸门、水尺、涵等建筑物控制流量,大部分采用简单的方法观测估算,量测水设施较少,信息传输手段单一,时效性差,无法满足科学调配的需求。
1.3 灌区功能单一,服务较薄弱,管理水平滞后等
据调查,灌区灌溉水利用系数平均0.48,渠系水利用系数为0.55。结合实际由于管理不到位及相关原因导致的水量损失占灌区总水量的5%~10%。存在重建轻管的思想,片面认为节水就是对渠道进行防渗处理,而忽视管理节水的作用。
1.4 对水是商品的认识不够,未形成合理的水价机制
虽然进行了灌区水管体制改革,但投入不够,尚未建立公益性服务与市场化运行相结合的管理体制;成立了农民用水者协会,但管理由于受传统习惯的影响,灌区群众缺乏节水意识和水是商品意识。在主干渠道上私自开口大水漫灌,灌区作为主管部门缺乏行政执法功能,农民用水者协会不健全,缺少经费,致使渠道跑水及渗漏水严重,田间滞水渗漏多,灌溉水利用率仅40%,灌溉水利用系数仅为0.45。
由此可见,灌区现状与现代农业发展、节水型社会、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不相适应,与国家现代化建设的步伐不相匹配。因此,推进灌区现代化建设,科学谋划大型灌区未来的建设与发展,实现传统灌溉方式向高效节水灌溉方式的跨越,对推进水利行业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 灌区现代化建设的认识
2.1 灌区现代化的认知
现代化灌区不是灌区现代化或是水利现代化。统筹而言,是一个“人工-自然-社会”复合生态系统,在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影响下,灌区生态系统得到优化,功能得到保持和扩展,物质循环动态平衡无污染,资源节约高效产出,践行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达到水资源高效利用和灌区可持续发展目标。建设现代化灌区,是一个复杂的长期过程,就是按照人水和谐、持续发展的要求建立起来并实行管理的灌区,是建立和管理一个生态上自我维持、经济上可行的良好循环系统。即广泛应用先进科学技术建设管理灌区,实现信息化管理;科学的保障体系;完好的灌排系统与供水能力,从而不断增强对环境、动态发展的控制能力、调配能力,高效化管理能力,从而适应新时代发展需要。
2.2 现代化灌区的标准和目标
灌区工程规划应结合实际,科学规划、因地制宜,遵循乡村振兴战略,与土地治理规划、四水同治相结合,体现节高效水原则。灌区水资源实行科学管理和优化调配,在用水总量控制的前提下,统筹农田灌溉、生活用水、工业供水、生态用水,提高灌溉水利用率,实现水资源的高效利用。实现湖、库、渠、路统一规划,综合治理。建管并重,达到田成方、林成网、渠相通、路相连、旱能灌、涝能排、渍能降。配置优化、设施完善、技术先进、用水高效,建立适应灌区持续发展长效机制和运行机制。
2.3 现代化灌区的发展方向
现代化灌区要为农业现代化发展、生态文明建设服务。具体分析其内涵,首先是合理开发和调配水资源,提高水的利用效率和效益,实现节水、科学、高效和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化灌区。其次是用先进技术、先进工艺、先进设备打造灌区设施,用现代科技引领灌区发展。第三,灌区体制机制改革与创新是实现灌区持续发展的保障,要用现代化理念指导灌区建设,特别要重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强调管理到重视管理与服务转变,从工程满足灌排需要到兼顾生态健康转变,从传统管理到现代管理转变。第四是用生态文明、美丽风景来提升灌区形象,建立生态灌区,绿色灌区,维持灌区生态系统是现代化灌区的高级目标。
3 灌区现代化建设的实践探索
3.1 坚持规划先行,全面推进现代化灌区建设
要“跳出水利看水利”“走出灌区看灌区”,坚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突出前瞻性、创新性和可操作性。特别是规划编制上,始终坚持以党的十九大和中央一号文件精神为指引,按照“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的要求,因地制宜、分类施策,以水而定、量水而行,统筹谋划,以水构建现代水利网络,为灌区现代化建设做好顶层设计。
3.2 坚持建管并重,为灌区发展提供坚实保障
根据新时期国家水利政策,加快实施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农业水价综合改革项目、高效节水项目、现代化灌区项目等。严格执行“四项制度”改革,按照高质量发展要求,确保项目发挥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3.3 强化服务意识,着力打造高效型灌区
实施全社会节水行动,统筹做好供水、节水、配水和管理工作,按照“统一调配、高效节约、分级保障、断面控制”的供水工作原则做好水资源调配工作,有力保障农业灌溉、工业供水、生态补水、景观供水、水力发电等各方面用水需求,推动用水方式由粗放向节约集约转变。
3.4 打造绿色发展灌区,加大水生态文明建设力度
全面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把绿色发展融入灌区规划建设管理和治水兴水管水的全过程。严把用水总量控制、用水效率控制、水功能区限制纳污三条红线,组织实施好生态补水,助推地区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积极推进河长制工作,提升现代化水平。要加强对水库库区和灌区渠道进三级巡查和环境卫生整治,变突击治理为常态化巡查整治,建立环境卫生整治常态化机制,形成水源地和供水渠道“治、管、保”一体化格局,实现水库水质持续改善提升,确保水源地三类水质标准,保障灌区水利工程良性运行。
3.5 提升水利科技创新与支撑能力,强化行业能力建设
加强与专业高校和科研院所合作,提升科技人才队伍素质。启动“智慧水利”建设,实现灌区信息测控自动化、数据传输远程化、应用服务智能化。强化科技引领,提升管理水平,加快智慧水利建设,增强信息化、智能化在灌区管理服务中的支撑作用,推动用水方式由粗放向节约集约转变、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转变。
4 意见和建议
4.1 立足长远,整合资源
建设现代灌区需要不断摸索前行,是一项持续而艰难的历程。因此要结合灌区现状、存在问题等方面,做好项目前期的调查、摸底工作,整体规划立足实际、着眼长远、科学合理,节水高效、对灌区持续发展具有关键性的作用。
4.2 因地制宜,分步实施
现代灌区建设要结合实际,以当地群众的满意度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在灌区工程现状的基础上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并结合长远规划,合理布局、优化设计,要把现代灌区建设作为一个系统工程,上下联动、协调配合,争取各方的信任和支持。
4.3 建管同步,节水高效
完善良性的管理运营机制,克服“重建轻管”的思想,在工程养护、供水调配、水费征收等方面建立科学的管理体制和运营机制,争取把有限的水资源合理分配,节水高效。
加快水利改革发展,不仅关系农业农村发展,而且决定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开创水利事业新征程,是今后一个时期水利工作的主要目标和努力方向。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按照“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治水方针和治水思路,以建设现代化灌区作为重要抓手,注重改革活水、项目兴水、科学管水、全面节水、依法治水,构建“五大水利保障体系”,即更加高效的农业灌排体系、更加可靠的城乡供水保障体系、更加完善的防洪排涝工程体系、更加优良的渠沟湖库水生态环境体系、更加健全的依法治水管理体系,实现灌区水更清、渠更畅、景更美、业更旺、民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