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血小板Toll样受体在血栓形成中的研究进展

2020-01-14杨人强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2020年3期
关键词:信号转导配体脓毒症

曹 杰,杨人强

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南昌 330006

血小板在止血、血栓形成、免疫炎症过程中起重要作用。血小板表达多种受体,这些都有助于血小板功能反应。Toll样受体(Toll-like receptors,TLRs)是天然免疫受体,可通过识别配体参与细胞的免疫应答和炎症反应。而炎症反应和血栓形成之间存在密切联系。血小板可通过特定的受体识别循环中的病理配体,并将信号转化为血栓形成前状态。大量研究表明,血小板TLRs对血小板活化聚集及促进血栓形成有显著的影响,本文总结了血小板中TLRs在血栓形成中的作用及与相关疾病的关系。

TLRs

TLRs是一种表达于单核细胞、巨噬细胞、血小板、树突状细胞和中性粒细胞等固有免疫细胞的模式识别受体,通过特异识别病原体上的病原相关分子模式(pathogen-associated molecular patterns,PAMPs)激活细胞内信号转导,诱发机体免疫应答反应。TLRs属于Ⅰ型跨膜蛋白,可分为胞膜外区、胞浆区和跨膜区3部分。胞膜外区由富含亮氨酸的重复序列(leucine rich repeat,LRR)组成,主要与配体识别有关。胞浆区因与白细胞介素1受体(interleukin-1 receptor,IL-1R)同源,称为Toll/IL-1R受体结构域(toll/IL-1R,TIR)。TIR结构域高度保守,通过募集下游接头分子决定TLR信号通路的特异性。跨膜区是一段富含半胱氨酸的结构域,跨细胞膜连接TLR的胞膜外区与胞浆区。2004年,Shiraki等[1]首次通过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everse transcription-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PCR)证实人血小板和Meg-01(巨核细胞株)表达TLRs家族。2005年,Andonegui等[2]首次证实人血小板表达功能性的TLR4。迄今为止,已在小鼠中发现13种TLRs(TLR1~13),人类发现有11种TLRs(TLR1~11)。Koupenova等[3]发现人类血小板表达10种TLRs,并有性别差异,女性较男性表达更高的血小板TLRs。人血小板表达多种功能性TLRs,如TLR2、TLR4、TLR7和TLR9,其与血栓形成具有密切的联系。

TLR2TLR2定位于细胞膜,是TLR家族中识别PAMPs最多的成员,可通过与TLR1或TLR6形成异质二聚体识别配体。TLR2表达范围最广,可在单核细胞、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内皮细胞等表达。2009年,Blair等[4]首次证明人血小板能够表达识别细菌成分的功能性TLR2,并能通过磷酸肌醇3-激酶(phosphoinositide 3-kinase,PI3-K)/丝氨酸苏氨酸激酶(protein kinase B,Akt)信号转导途径激活血小板和炎症途径形成血栓。Liu等[5]研究表明,B族链球菌通过血小板TLR2激活PI3-K/Akt,引发α颗粒的释放和整合素GPⅡb/Ⅲa的活化,从而诱导血小板活化聚集。Biswas等[6]发现羧基烷基吡咯-磷脂酰乙醇胺衍生物(carboxyalkylpyrrole-phosphatidylethanolamine derivatives,CAP-Pes),一种氧化修饰的磷脂,也可通过血小板TLR2激活血小板促进血栓形成。他们还在后续研究中发现,氧化磷脂oxPCCD36结合血小板CD36,诱导CD36与TLR2/TLR6形成复合物,激活血小板加速血栓形成,表明血小板TLR2在血小板高反应性和高脂血症引起的促血栓形成中发挥关键作用[7]。然而Assinger 等[8]发现,人巨细胞病毒可通过血小板TLR2诱导血小板激活,促进血小板白细胞聚集、炎症和血管生成,从而加剧组织损伤,促进动脉粥样硬化形成,不引起血小板黏附和聚集形成血栓,与上述研究有别。

TLR4TLR4是发现最早、研究最广泛的TLR,定位于细胞膜上。TLR4可识别革兰阴性细菌产生的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内源性配体如组蛋白、高迁移率族蛋白1(high-mobility group box 1,HMGB1)、热休克蛋白和脂磷壁酸等。2005年,Andonegui等[2]首次报道人血小板表达功能性的TLR4,且血小板TLR4介导LPS诱导的循环血小板减少和肺中血小板聚集。随后有研究发现,在严重的全身感染时,血小板通过TLR4与中性粒细胞紧密结合,快速形成嗜中性粒细胞胞外陷阱(neutrophil extracellular traps,NET),NET在流动条件下保持其完整性并在脉管系统内诱捕细菌,但这种抗菌作用是以损伤内皮和组织为代价[9]。Fuchs等[10]发现,NET为血小板聚集提供刺激和支架,可促进血栓形成。组蛋白是NET的主要成分,通过血小板依赖性机制诱导凝血酶生成促进血栓形成,且血小板TLR2和TLR4参与组蛋白诱导的血小板活化[11-12]。研究还发现,血小板衍生的HMGB1是形成血栓的关键介质,而HMGB1可通过血小板TLR4促进血小板聚集和血栓形成[13]。此外血小板TLR4还可以介导含有额外结构域A的细胞纤连蛋白(cellular fibronectin containing extra domain A,Fn-EDA+)[14]、血小板Nod样受体蛋白3(nod-like receptor protein 3,NLRP3)[15-16]炎性小体,导致血小板活化聚集促进血栓形成。

TLR7TLR7定位于细胞内,主要识别病毒单链RNA(single-stranded RNA,ssRNA)。2014年,Koupenova等[17]首次报道血小板表达功能性的TLR7,且血小板中TLR7的激活在介导血小板-病毒免疫应答是必需的。病毒感染的早期阶段,血小板TLR7的激活可直接导致血小板计数减少,并影响病毒感染宿主的存活,然而血小板TLR7的激活不会诱导血小板聚集,尽管血小板TLR7的激活增加了血小板对胶原的黏附,但其并不促进血栓形成,对血栓形成没有直接影响,这与其他TLRs受体有别。

TLR9TLR9定位于细胞内,可在静止的人血小板质膜和细胞质中表达,且在用凝血酶激活血小板后表达增加。血小板活化后血小板分泌增强,释放的蛋白产物协调动态免疫和炎症应答。而血小板分泌的蛋白质大部分最初被认为储存在3种类型的储存细胞器中:α颗粒、致密体和溶酶体。最近Thon等[18]发现了第4个称为T颗粒的电子致密管状系统隔室,有趣的是TLR9和蛋白质二硫键异构酶共定位在T颗粒。Panigrahi等[19]研究发现,羧基(烷基吡咯)蛋白加合物,[carboxy(alkylpyrrole)proteins,CAPs],一种氧化应激产生的配体,可作为TLR9的新配体,CAPs通过TLR9/髓样分化因子88(myeloid differentiation factor 88,MyD88)途径诱导血小板活化、颗粒分泌,促进血小板体外聚集以及体内血栓形成,表明血小板TLR9是一种功能性血小板受体,其可将氧化应激、血栓形成和先天免疫联系起来。

血小板TLRs的信号转导途径

TLRs识别PAMPs后,TIR募集特定的接头分子激活下游的转录因子,引发免疫反应。在有核细胞中,TLRs主要有两个不同的信号通路:MyD88依赖途径和MyD88非依赖途径。MyD88依赖途径:TLR识别配体后发生二聚化,募集接头分子MyD88,MyD88与丝/苏氨酸蛋白激酶(IL-1 receptor associated kinase,IRAK)家族结合,导致IRAK自身磷酸化,磷酸化的IRAK脱离MyD88与肿瘤坏死因子受体相关因子-6(tumor necrosis factor receptor-associated factor-6,TRAF-6)结合,使转化生长因子-β(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 beta,TGF-β)活化酶1(TGF-β activated kinase 1,TAK1)激活。TAK1激活后有两条不同的信号转导途径;(1)核转录因子-κB(nuclear factor kappa-B,NF-κB)途径;(2)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MAPKs)信号分子转导途径。MyD88非依赖途径:MyD88非依赖途径主要由TLRs相关的干扰素活化因子(TIR domaincontaining adaptor inducing interferon-β,TRIF)介导,诱导产生干扰素和炎性细胞因子。

然而有研究表明,血小板也表达NF-κB[20]。随后研究发现,NF-κB是血小板活化的介质,且NF-κB是TLR2和TLR4介导血小板效应的关键下游介质[21-23]。Berthet等[24]研究发现,血小板表达TLRs在有核细胞信号转导的大多数分子,如MyD88、TRIF、IRAK-1、MAPk、TRAF6和NF-κB等。Zhang等[25]研究也表明,血小板表达LPS受体-信号传导复合物的必要成分包括TLR4、髓样分化蛋白-2(myeloid differentiation protein-2,MD2)和MyD88,且LPS可通过TLR4/MyD88信号转导复合物刺激血小板分泌和聚集。上述研究表明,血小板含有有核细胞通过TLRs进行信号转导所需的大部分蛋白质,似乎血小板与有核细胞具有相同的机制,但情况并非如此。因为MyD88依赖和MyD88非依赖途径最终导致转录因子的激活和核转位,而血小板是无核细胞,基因转录是不可实现的。TLRs如何在血小板进行信号传导,其机制仍未完全阐明。在无核血小板中,TLRs还存在其他信号传导途径。Hazeki等[26]研究发现,TLRs在多种免疫细胞中可激活PI3-K/Akt信号通路。而在血小板中,PI3-K/Akt通路可广泛调节血小板功能,包括血小板黏附、分泌和聚集[27]。Blair等[4]研究证实,TLR2可激活人血小板中PI3-K/Akt信号传导途径,而PI3-K/Akt能调节TLR2介导的血小板功能反应,包括血小板聚集、黏附、分泌、白细胞相互作用和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产生。Fälker等[28]研究发现,TLR2/1复合物激活剂Pam3CSK4通过Src和Syk家族的酪氨酸激酶,活化T细胞接头蛋白(linker for activating T cell,LAT)以及磷脂酶 Cγ2(phospholipase C isoform γ2,PLCγ2)引起人血小板的活化和聚集。Zhang等[25]研究证实,LPS通过TLR4-MyD88和环磷酸鸟苷(cyclic guanosine monophosphate,cGMP)/cGMP依赖性蛋白激酶(cGMP-dependent protein kinase,PKG)途径,刺激血小板颗粒分泌,导致血小板活化和聚集增强。Vogel等[13]研究也发现,血小板TLR4可通过cGMP依赖性蛋白激酶 Ⅰ(cGMP-dependent protein kinase Ⅰ,cGKⅠ)途径介导血小板活化和聚集。LPS通过TLR4-PI3K/Akt-细胞外调节蛋白激酶1/2(extracellular regulated protein kinases 1/2,ERK1/2)-磷脂酶A2(phospholipase A2,PLA2)增加人血小板活化,该途径依赖于ROS和血栓素A2(thromboxane A2,TXA2)的形成[29]。CAPs作为TLR9的新配体,可通过TLR9/MyD88/IRAK1信号传导诱导血小板活化,PI3-K/Akt和Src家族激酶也参与其中[19]。上述研究表明,血小板TLRs可通过多种信号途径调控血小板功能,促进血栓形成,但其机制尚不完全清楚,仍有待进一步研究。

血小板TLRs与血栓性疾病的关系

脓毒症脓毒症是继发于感染引起的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凝血功能紊乱是脓毒症重要的发病机制,而由凝血异常导致的血栓是脓毒症的常见并发症。Stark等[30]研究表明,血小板的TLR4足以促进内毒素血症中的微血管血栓形成,然而其并不伴有全身性炎性细胞因子如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 alpha,TNF-α)和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1β的增加,促血栓形成和炎性细胞因子的解离为血小板TLR4的作用机制提供了新见解。HMGB1是一种内源性损伤相关模式分子,在凝血异常疾病的发病中至关重要。Vogel等[13]研究发现,血小板衍生的HMGB1是血栓形成的关键介质,活化血小板释放的HMGB1通过血小板TLR4/MyD88和鸟苷酸环化酶(GC:第二信使cGMP的NO信号传导途径的关键酶)形成MyD88/GC复合物,诱导血小板中的cGK1,从而介导血栓形成和血小板聚集。最近研究发现,细胞外组蛋白在脓毒症发病过程中也发挥重要作用,组蛋白具有促进血液凝固和凝血酶形成的能力,脓毒症时免疫细胞激活释放NETs、细胞坏死均可导致细胞外组蛋白浓度升高。而Xu等[31]研究发现,组蛋白是脓毒症患者死亡的主要介导者,其介导了凝血功能紊乱。Semeraro等[12]研究发现,组蛋白可通过血小板依赖性机制直接促进凝血和凝血酶形成,进而影响脓毒症血栓形成,且血小板TLR2和TLR4参与其中。这些研究表明,血小板的TLRs可直接或间接参与脓毒症血栓的发生发展。

急性冠脉综合征Gurses等[32]首次报道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患者血小板的TLR2和TLR4表达增加,且通过TLRs的自身配体可引起血小板活化,这可能导致ACS患者的促血栓状态形成。Hally等[33]也发现,在ACS患者中血小板TLR9的表达增加。Hally等[34]随后在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患者中也发现血小板TLR1和TLR4表达上调,且血小板TLR2/1复合物能够直接以剂量依赖性地诱导血小板活化,表明血小板TLR2/1复合物可能是AMI中的替代血小板激活途径。进一步研究表明,阿司匹林和替格瑞洛的联合抗血小板治疗不能完全抑制TLR激动剂引起的血小板活化,表明目前的抗血小板治疗不能完全抑制血小板TLRs引起的血小板活化,血小板TLRs通路可能是抗血小板治疗后的替代性血小板激活途径,有助于AMI患者发生再发缺血性心血管事件[35]。以上研究表明,血小板TLRs与急性冠脉综合征的发生发展有密切联系。

综上所述,血小板表达多种功能性TLRs,其参与并介导血小板的功能反应,进而影响血栓形成,在血栓相关的疾病中扮演重要角色。然而血小板TLRs的作用机制尚未完全阐明,虽然血小板表达有核细胞信号转导途径的信号蛋白,但其是否有功能尚未阐明。深入了解血小板TLRs的信号转导,能更好地理解TLRs在血小板功能的作用,血小板TLRs及其信号通路可能成为治疗血栓性疾病的新靶标。

猜你喜欢

信号转导配体脓毒症
急诊脓毒症患者呼吸窘迫综合征发生的影响因素
TLR4–MyD88信号转导途径介导仙人掌多糖免疫调节的机制研究
Wnt/β-catenin信号转导通路在瘢痕疙瘩形成中的作用机制研究
血清IL-6、APC、CRP在脓毒症患者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含季铵盐的芳酰腙配体的铜 (Ⅱ)配合物的合成和表征:体外DNA键合和核酸酶活性
阐释纳米晶溶解度的机理—固体核磁揭示表面配体的排布和相互作用
一个氢键构筑的基于偶氮二羧酸和吡啶酰胺配体的超分子配合物
脓毒症的病因病机及中医治疗进展
川芎嗪治疗脓毒症的机制研究进展综述
油菜素内酯在植物抗逆中的作用及信号传导机制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