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越南蚕桑产业发展概况

2020-01-14胡智明王先燕

中国蚕业 2020年1期
关键词:生丝蚕种蚕农

胡智明 王先燕

(广东丝源集团有限公司,广东广州 510640)

蚕桑产业是越南的传统产业,有着悠久的历史[1-2]。在东南亚国家中,越南有着良好的蚕桑产业基础,有一千多年历史的丝绸村。但由于种种原因,越南蚕桑产业发展跌宕起伏。本文拟通过对越南蚕桑产业历史、蚕桑生产技术、科学研究等方面的介绍,为国内外各科研机构和蚕桑生产单位加强同越南的合作,推动“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提供参考依据。

1 越南蚕桑产业发展历程

由于长达百余年的战争,造成越南蚕桑产业的发展非常不稳定,跌宕起伏。越南蚕桑产业发展从20世纪初到现在经历了起步发展阶段、衰退萎缩阶段、恢复发展阶段和波浪式发展阶段等4个发展阶段。

1.1 起步发展阶段

1905—1909年,法国殖民统治者颁布了种桑免税令,此后越南的蚕桑产业得到较大发展[1],并取得了一些重要的进步,建立了三大蚕种生产中心,分别设立在北部的北江省、中部的平定省和南部的新洲县(平阳省),生产的蚕种可以满足越南蚕农发展蚕桑产业的用种需求[3]。1931年越南蚕桑产业发展达到最高峰,全国的桑园面积达21 000 hm2,其中北部的桑园面积为11 500 hm2,中部的桑园面积为8 300 hm2,南部的桑园面积为1 200 hm2[2]。但随后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及越南南北统一战争的爆发,蚕桑生产遭受严重打击,桑园面积萎缩[1]。

1.2 衰退萎缩阶段

1955年,南越因为抗美战争爆发,停止了蚕桑生产。而北越在取得抗法战争的奠边府战役胜利后,蚕桑产业得以恢复,北越政府针对蚕桑产业的复兴和发展召开了多次学术会议,安排各省合理规划桑园的建设和发展[3]。1960年,越南北部的桑园总面积已达到27 000 hm2[3]。因此,北越政府向中国寻求帮助,在南定省宁河市、河西区美德县和河内市山洞县建立了3个机械缫丝厂,这些工厂的年生丝产能达到15 t。同时中国也为越南提供了家蚕饲养、蚕种生产、机械缫丝等方面的专家,进一步提高了越南的蚕桑生产效益,这期间共建立了15个蚕种场。为促进越南北部的蚕桑生产,北越政府建立了农业和农村发展部主导的中央蚕业司,该司拥有2个蚕种场,分别是位于河西区的MaiLinh和位于河内市的GiaQuat,这2家蚕种场重点为越南15个省提供优质的蚕种。GiaQuat蚕种场,后来转变为蚕业科学研究中心[3]。

1975年越南战争胜利和国家统一后,蚕桑产业在越南南部逐步发展起来。在广南省的岘港市、广义省、平定省和安江省的桑园均得以恢复种植。1975年12月,政府成立了保禄中央蚕品种农场,专门为全国提供家蚕原原种和原种[3]。除了生产蚕种,农场还开展了桑树品种、蚕品种、桑树种植、收获等方面的研究,但同时期,越南北部的蚕桑生产有所萎缩。1980年,经政府、农业和农村发展部批准,保禄中央蚕品种农场改组为保禄蚕业联盟企业,由蚕种场、企业、机械缫丝厂、科研单位组成[3]。1980年,越南全国桑园总面积为10 000 hm2[2]。1981—1985年,越南经济困难,蚕桑产业持续萎缩,全国桑园面积为6 800 hm2[2],1987年减少至5 860 hm2[1]。

1.3 恢复发展阶段

1986年越南开始了行政管理改革,蚕桑产业得到了较好的发展,尤其是越南养蚕业公司(简称Viseri)的成立,有效地促进了蚕桑产业的发展[1],该公司是保禄市目前规模最大的丝绸企业。在20世纪80年代,越南蚕业企业联盟从韩国进口了一些自动缫丝机,尝试开展国家蚕桑产业现代化生产。特别是在20世纪90年代初,越南蚕业企业联盟通过意大利政府的援助从日本进口了一些缫丝设备,致力于用高质量的模式取代旧模式。越南蚕业企业联盟与新加坡丝绸纺织产业有限公司进行合作,成立了保禄丝绸纺织联盟(简称Visintex),采用日本的捻线机和编织技术装备来提升越南的蚕桑产业。就此,越南的丝绸产品很快得到日本、意大利和法国顾客的认同[3]。

1986年至1995年期间,越南蚕桑产业主要以横向发展为主,中部高地是越南最大的蚕桑生产区,其中林同省保禄市更是被称为越南的蚕桑中心[4-5]。1991年越南全国桑园面积22 000 hm2[2],1995年越南全国桑园面积达38 000 hm2[6],其中林同省有9 799 hm2[4]。

1.4 波浪式发展阶段

1995年以后,由于多种原因,越南全国桑园面积有所下降,1996年只有14 194 hm2[2]。1998年开始,由于国际茧丝绸市场的逐步恢复,桑园面积有小范围的回升,2001年越南全国桑园面积回升到21 000 hm2[2]。

2005年至2010年,越南全国桑园面积又逐渐下降,从2005年的18 500 hm2下降到2010年的16 200 hm2[2,7],尤其是中部高地的蚕桑产业面临严峻的挑战,桑园面积下降明显,2005年林同省的桑园面积下降至6 165 hm2,2010年继续下降到最低水平的2 966 hm2[4]。

从2011年开始,越南的蚕桑产业逐渐恢复,不仅在林同省,甚至在越南的中部高地和东南省份的几个地区都在大力发展蚕桑产业[4]。2016年越南全国桑园面积约8 000 hm2[6],其中林同省有桑园5 072 hm2(林同省81%的桑园面积都集中在林同省的北部地区)[4]。2018年6月,越南全国桑树种植面积达到15 000 hm2,生丝产量超过1 500 t,生丝等级主要是2 A和3 A级[8]。

2 越南蚕桑生产的概况

2.1 桑园与蚕茧生产

1995年,越南全国桑园面积38 000 hm2,蚕茧产量约26 000 t,生丝产量2 500 t,平均每公顷桑园生产蚕茧约700 kg[6]。2017年,全国桑园面积8 000 hm2,蚕茧产量11 200 t,生丝产量1 400 t,平均每公顷桑园生产蚕茧1 400 kg,与1995年相比,虽然越南桑园面积减少了3倍以上,但蚕农平均收入从1995年的2 000万越南盾/hm2,提高到2017年的2.1亿越南盾/hm2[6]。近几年,越南蚕茧平均价格稳定在12万~15万越南盾/kg,桑园产值达2.0亿~2.5亿越南盾/hm2,这个产值虽低于鲜花和蔬菜,但高于其他作物,而且由于桑树新品种和蚕品种的更新换代以及在养蚕生产中的应用和改进,使得平均单位面积产茧量逐步增加,进而提高了种桑养蚕的比较优势[4]。但是,越南的蚕茧生产总体还是不稳定,有些地方还没有规划养蚕生产用地,桑树栽培与养蚕生产的规模都非常有限,先进技术和装备的投入进度缓慢[6]。

2.2 蚕种生产和供应

目前,越南全国有3个蚕种生产单位,蚕种生产能力能够100%满足越南夏季用种的市场需求,但春、秋2季二化性蚕种的生产量仅能满足15%的市场需求,剩下的85%均从国外进口[6]。其中林同省每年的蚕种需求量大约是250 000盒,林同省目前有2家蚕种生产和供应商,分别是林同农林业研究与试验中心和蚕种股份公司,合计生产二化性蚕种20 000盒,这个生产量仅能满足10%~15%的市场需求[4]。

2.3 生丝生产与贸易

2003年初开始,越南恢复了在国际丝绸市场的销售,促进了越南国内蚕桑产业的发展,丝绸产品总出口额达1.6亿美元,尤其是越南国内丝绸市场更为繁荣[6]。至2017年底,越南全国生丝生产能力达到1 000 t/年。机械缫丝代理工厂有15家(每个工厂的年生丝产量5~10 t)[6]。而且近年来,越南生丝质量有所提高,其中80%是高质量生丝,20%是手工生丝[6];服装纺织行业的丝绸销售量约为550万m/年,其中Viserijsc公司的丝绸销售量约为100万m/年[6]。但由于技术和设备的缺乏,高端纺织产品还没有深入市场。

3 越南蚕桑科技的概况

3.1 桑树品种

目前,通过越南农业和农村发展部认定的桑树新品种有6个,包括3个生产品种和3个试验品种,分别是VH-15、VH-17、GQ2、VA-201、TBL-03和TBL-05[6]。

桑树新品种在越南中部高地的应用面积占该地区桑园总面积的60%以上,在越南北部的应用面积占该地区桑园总面积的35%以上。这些桑树新品种适应性广、耐旱性强、抗病性强,全年产叶量分布均匀,在中部高地最高产叶量可超过30 t/hm2,在北部最高产叶量甚至超过35 t/hm2。特别是VH-15、VH-17和GQ2等3个桑树品种是从越南北部和中部省市的品种中筛选而得,繁殖系数高,繁殖速度快,抗旱性强,不依赖于播种时间,生长发育性能好,叶大,采摘容易,具有较强的抗逆性(抗涝和抗旱)和抗病性,产叶量比原品种提高55%~65%,产茧量在1 800~2 000 kg/hm2之间[6]。桑树新品种VA-201和TBL-03是由林同农林业研究与试验中心培育而成,适合越南中部高地种植,具有叶片大、抗病性强、雨季生长良好等特点,产叶量在第3年能达到25 t/hm2以上,通过灌溉技术和桑树集约栽培技术,每年产叶量最高能达到40~50 t/hm2[4],产茧量提高到2 500 kg/hm2[6]。2010年以后,林同省大多数桑园都种植了桑树新品种,新品种的种植比例迅速上升,占桑园总面积的65%~85%[4]。因此,虽然目前林同省桑园面积仅有1995年的一半,但年桑叶生产量高达86 842 t,远超1995年的67 362 t[4]。

3.2 蚕品种

在蚕桑产业中,蚕种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林同省甚至整个越南的二化性蚕品种绝大多数都是从中国小批量进口而来,这对越南蚕桑产业的发展也是一个巨大的制约。因此,越南农业和农村发展部建议政府采取更多的措施以鼓励越南积极培育二化性蚕品种[3]。目前,通过越南农业和农村发展部认定的二化性白茧家蚕品种有8个、多化性黄茧家蚕品种有2个。二化性白茧家蚕品种分别是TN1827、GQ2218、GQ9312、GQ1235、TN1278、LTQ、BT1218和LD-09,这些强健性品种适宜在越南北部和中部省份的春、秋季节饲养,也适宜在中部高地的雨季和旱季进行全年饲养,幼虫生命率均超过85%,万蚕收茧量14 kg,茧型大,茧层厚,茧丝长超过1 000 m,解舒率达80%,每生产1.0 kg生丝需要消耗6.5~7.0 kg鲜茧,生丝等级为2 A级以上,经济效益比之前提高了近1倍[6]。多化性黄茧家蚕品种分别是DSKx09和VNT1,为多化性杂交品种,适合在高温多湿的夏季饲养(北部的6、7、8月),蚕体大、食桑旺盛、5龄经过5~6 d,万蚕收茧量12~13 kg[6]。

3.3 蚕桑生产技术

3.3.1 小蚕共育和大蚕地面育技术的应用 越南目前在大力推广应用小蚕共育和大蚕地面育技术。小蚕共育技术主要在林同省、安沛省和山萝省被广泛应用。经越南国内生产统计,大蚕地面育可降低生产成本40%以上,可稳定蚕茧的产量和质量,节省10%~12%的桑叶用量,蚕茧收入达1.80亿~2.00亿越南盾/hm2。另外,蚕台育在越南许多地区也有应用,据林同农林业研究与试验中心的调查显示,采用蚕台育饲养1盒蚕种可以少用桑叶49.5 kg(约合272 250越南盾)。小蚕共育、大蚕地面育和大蚕蚕台育技术的应用提高了越南养蚕水平,促进了蚕桑产业的稳定发展[5-6]。

3.3.2 养蚕蔟具的应用 目前,越南较为常用的蔟具是稻草蔟和竹蔟。这些蔟具的缺点是易结双宫茧,且在采茧时容易挤压蚕茧。有研究显示,木制方格蔟具有不易结双宫茧、蚕茧洁净优、茧层率高、易采、采茧成本降低50%、茧质优、茧价高等优点[5-6],因此越南国内科研单位也在研究应用木制方格蔟和采茧机。

3.3.3 蚕用药剂的应用 越南用于蚕病防控的消毒剂和化学药物主要是粉状石灰、papzol B、福尔马林、抗生素KS2、抗生素KS4和阳极液制剂,主要由蚕种销售实体供应[5],其中抗生素KS2、抗生素KS4和阳极液制剂可用于预防和治疗细菌性疾病,抑制病毒病和其他疾病的发生,因蚕病引起的损失可减少42%~59%,蚕茧产量可提高6.12%~25.71%[6]。

越南桑树新品种、家蚕新品种和先进饲养技术的应用主要集中在林同省、安沛省和山萝省,这些省份的许多蚕农已经成功地使用了这些新技术。大蚕地面育技术、优质高产桑树新品种、采茧机和木制方格蔟等也经过了多次改进,这些技术和品种的应用有效地提高了越南养蚕的经济效益,降低了栽桑养蚕的成本[6]。

4 越南蚕桑产业发展的态势(SWOT)分析

4.1 优势

4.1.1 自然环境优越 越南属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24 ℃左右,空气湿润,雨量充足,各地气候差异较大[9],自然环境优越,适宜种桑养蚕。其中越南的中部高地是越南最大的蚕桑生产区,蚕桑生产主要集中在林同省,得益于气候、土壤、劳动力等方面的优势,与越南其他地区相比,该地区更有利于蚕桑产业的发展。

4.1.2 劳动力充足 越南15岁以上的劳动力有5 480万人,劳动力人口充裕,素质较高,勤劳能干,而且劳动力成本相对较低。根据越南政府规定,2018年起越南劳动力最低月薪为267万~398万越南盾(仅约合800~1 200元人民币)[10]。

4.1.3 对外开放程度较高 越南出口东盟国家享受零关税,已签署或正在推进16项自贸协定,对外开放格局不断扩大,特别是越南-欧盟自贸协定、越南-欧亚经济联盟自贸协定等生效后,越南事实上已经打通了通向欧美、欧亚等重要经济体的自由贸易通道[10]。蚕桑产业属于外向型经济,茧丝绸商品的市场以国际市场为主,越南与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建立了多边贸易协定,对外开放程度较高,有利于拓展国际市场,发展蚕桑产业具有广阔的市场空间和较强的竞争力。

4.1.4 蚕桑产业链完整 自1975年越南战争胜利和国家统一以后,越南的蚕桑产业得到了恢复和发展,逐步建立了完整的茧丝绸服装产业链,包括蚕种培育、种桑养蚕、鲜茧收烘、缫丝、织绸、印染加工、成品制造、生丝和坯绸产品出口贸易等农工商贸各环节,有利于在已有的基础上发展蚕桑产业,做优做强产业链。

4.1.5 蚕桑科技水平不断提高 近年来,越南蚕桑科技水平不断提高,茧丝绸价格一直保持稳定,蚕桑产业在稳步恢复和发展。尤其是林同农林业研究与试验中心选择培育了众多能满足中部高地和其他省份蚕桑生产需求的桑树品种和蚕品种[5],推广应用的先进养蚕技术也显著提高了蚕农的经济效益,推动了蚕桑产业和社会经济的发展。

4.2 劣势

4.2.1 桑园布局分散 桑园呈分散式布局,且桑园套种咖啡的面积相当大,导致先进的栽培技术难以应用。桑树新品种的种植面积占65%~85%,但实际平均产叶量仅为15~18 t/hm2[4],没有充分发挥出桑树新品种的增产优势。而且分散的生产模式不利于蚕桑规模化、标准化发展,劳动生产率低,难以把控桑叶和蚕茧的产量和质量,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差,经济效益低。

4.2.2 基础设施较为薄弱 桑园、蚕房等基础设施薄弱,无专用蚕室,人蚕混居;种桑养蚕全靠手工操作,缺乏机械化设备,蔟具多为稻草蔟和竹蔟;蚕茧加工设备落后,缫丝机械等也基本都是20世纪70年代的设备,生产效率低。

4.2.3 品种资源比较匮乏 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良品种少,尤其是缺乏适宜在高温多湿季节饲养的强健优质蚕品种,而且部分育成的新品种及配套生产技术推广应用力度不足。现行的生产品种品质差,产量低,蚕农收入低,严重影响了蚕农种桑养蚕的积极性。

4.2.4 生产方式落后 越南蚕桑生产方式还停留在分散的家庭作坊模式,规模效益差,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弱。蚕茧生产由蚕农自己决定,茧丝加工企业与蚕农之间没有建立联动关系,互相交流蚕茧生产信息的机会不多,缺乏技术服务对接和价格指导,也没有建立优质优价的良性价格体系,蚕茧质量全由蚕农自己掌控,质量和产量不高,蚕茧价格缺乏有效的调控,时高时低。

4.2.5 技术服务体系不健全 越南国内各省、市、县均缺乏蚕桑技术服务网络,农业科技人员尤其是蚕桑科技人员严重缺乏,先进的科学技术难以普及到蚕农。缺乏对越南各蚕区桑树病虫害、家蚕微粒子病等疫病流行规律和防控技术的研究,加上蚕农思想保守,依靠经验种桑养蚕,缺乏科学的蚕病防控知识,蚕期防治药物使用不到位导致蚕病易发,从而造成蚕茧质量低、产量波动较大。

4.2.6 有竞争力的品牌少 越南的生丝质量较差,只能生产低等级的生丝,附加值不高。茧丝绸终端产品缺乏有竞争力的品牌,大部分属于低端产品,市场地位远落后于其他国家[7]。

4.3 机会

4.3.1 越南政府高度重视蚕桑产业 蚕桑产业是一个投资成本低、收益快的传统产业,可以有效提高农民收入,实现农村脱贫致富,因此越南政府支持和鼓励发展蚕桑产业。尤其是在越南蚕桑产业的主产区林同省,蚕桑产业在社会经济发展特别是农林生产中具有重要作用,得到了林同省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支持[4]。

4.3.2 越南国内外茧丝绸市场发展空间巨大 一是世界生丝和丝制品的需求大幅增加,目前,越南从中国、巴西进口数千吨的生丝用于外包和出口到日本、意大利、印度、法国市场[3],而且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越南国内对丝绸产品的需求也将随之增加。二是蚕、桑、丝等资源在健康食品、保健品、生物医药、化妆品等方面的研究和应用,提高了茧丝绸产业的附加值,提升了茧丝绸产业的综合效益和竞争力,为茧丝绸产业的转型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市场空间。

4.3.3 中国“一带一路”倡议惠及沿线国家 中国虽然是蚕桑生产第1大国,但是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劳动力成本不断提高,茧丝绸产品出口价格的优势在逐渐削弱,蚕桑生产的成本竞争优势逐渐减弱,桑园面积也在缩减,随着沿线国家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中国蚕桑产业技术和原料生产也将随之向人力资源丰富、成本较低的国家转移,这为越南发展蚕桑生产提供了巨大的机会。

4.3.4 中越两国经贸合作稳步发展 中越两国经贸合作的加强促进了越南蚕桑产业科技水平的进步,特别是近几年来,中越两国经贸合作稳步发展,越来越多的中国投资者在越南投资发展蚕桑产业,拉动了越南蚕桑产业的发展,中国投资者进行产业投资的同时也为越南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设备和模式,可有效地提高越南桑叶和蚕茧的产量和质量以及蚕桑产业的经济效益。

4.4 威胁

4.4.1 国际生丝市场的价格波动 茧丝绸产业属于外向型产业,极容易受到国际市场供需波动的影响,而近年来国际生丝价格波动起伏较大,导致蚕茧市场价格波动较大[4],进而影响越南蚕桑产业的稳定和发展。

4.4.2 国际同类产品的市场竞争 中国、印度、巴西等国家的蚕茧、生丝等产品对越南的同类产品造成很大的竞争压力。中国和印度分别是世界丝绸的第1、第2生产国,在蚕茧和生丝的产量和质量上的竞争优势明显,巴西的生丝品质优,在国际市场上也具有很强的竞争优势,出口贸易价格高。而越南的茧丝绸产品不论在产量还是在质量方面均处于劣势,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4.4.3 国内其他产业的劳动力竞争 在中美贸易摩擦下,越南承接了越来越多的产业转移,例如服装产业、电子产品等产业的转移给越南带来就业机会的同时,也给越南蚕桑产业的发展带来了环境污染和劳动力流失等多重威胁。

4.4.4 国内其他农作物的土地竞争 越南国内其他农作物的发展限制了蚕桑产业的规模扩大。越南的主要农作物包括水稻、玉米、甘蔗、木薯等,这些重点产业需求增加,与蚕桑产业竞争种植土地;而越南国内的生丝质量差、效益低、市场竞争力弱,也降低了栽桑养蚕与其他农作物的比较优势,从而使蚕桑产业可持续发展面临较大压力。

4.4.5 优良蚕品种的数量和质量限制 越南本国培育的二化性蚕品种数量少、质量差、抗性弱,国内饲养的蚕种85%以上依靠从国外进口[4],数量和质量都不稳定。而且,由于进口的蚕种主要来自私营企业的非正式渠道,缺乏检疫,风险较大;加上越南属热带季风气候,高温多湿,容易诱发蚕病,而蚕病防控体系又不健全,缺乏科学的蚕病防控措施,极易导致养蚕失败,造成减产减收,严重影响越南蚕桑产业的稳定和发展。

5 越南蚕桑产业的发展对策

5.1 加强规划引导优化蚕桑产业布局

根据各省份经济发展水平、土地与劳动力资源状况、自然气候环境等条件,有目标、有步骤、有措施地布局全国的蚕桑生产。结合越南蚕桑传统优势产区的生产基础,进一步发展壮大现有蚕桑生产基地,在蚕桑产业优势区域,重点省、市、县、乡镇等集中连片发展蚕桑产业,打造蚕桑优势产业群,建设规模化蚕桑生产基地,促进蚕桑产业规模化、效益化发展。

5.2 培育龙头企业提升蚕桑产业组织化水平

培育一批蚕桑龙头企业,鼓励引导龙头企业与蚕桑专业合作社、蚕农建立多种形式的合作关系,建立企业联农带农机制,为蚕农提供家蚕饲养和蚕病防治等技术指导,签订保价收购蚕茧的合作协议,建立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经营机制,充分调动农民种桑养蚕的积极性。创新“企业+蚕农”“企业+生产基地+蚕农”“企业+合作社+蚕农”等多种生产组织模式,发挥龙头企业的引领带动作用,推进蚕桑产业化经营。

5.3 加强科技创新力度提高蚕桑产业发展水平

一是加强桑、蚕种质资源的收集、保存与创新研究,加大力度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质桑、蚕品种。二是引进和研发桑、蚕农业机械化、自动化生产和加工装备,提高劳动生产效率,开展机械化桑树栽培、桑叶收获、节水灌溉、水肥一体化等先进科学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减轻劳动力短缺的压力,降低生产成本;开展小蚕共育、大蚕地面育等生产技术以及切桑机、方格蔟、采茧机等养蚕设备的研究与改进,减少直接劳动成本和提高茧丝质量;引进和改进自动煮茧、自动缫丝等设备,开展加工工艺研究,提高生丝等级,促进效率和效益双提升。三是加强蚕桑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培养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实用性本土科技人才,重点加强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为越南蚕桑产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人才和科技支撑。

5.4 建立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加快蚕桑科技推广

发挥各级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的作用,将蚕桑生产技术纳入农业技术推广体系,逐步建立起蚕桑产业的技术推广服务体系。政府与企业、蚕业研究机构共同组建技术推广服务团队,深入生产一线,指导蚕农,传递生产科技信息,及时解决蚕农的实际问题;通过开展教学培训、现场观摩、科技咨询、派发技术手册等多种形式的技术培训、示范推广,促进蚕桑优良品种、病虫害防治、小蚕共育等高效实用技术的应用,逐步提高蚕农种桑养蚕的技术水平。

5.5 加强国际合作提高蚕桑产业科技水平

抓住机遇,与中国、日本等国家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选育适合越南饲养的二化性蚕品种,满足蚕种生产需求,提高蚕茧的质量和产量。合作建立蚕桑产业基地,发展丝绸加工,实现优势互补,促进越南蚕桑产业的发展。

5.6 开展高效综合利用提升蚕桑产业整体效益

开展桑叶、桑椹、桑枝、蚕、蛹、蚕丝等资源在食品、医药、化妆品、保健品、生物材料等方面的研究,提高蚕桑产业的附加值,拓宽蚕桑产业发展新领域,提升蚕桑产业的竞争力。

猜你喜欢

生丝蚕种蚕农
基于机器视觉的生丝抱合电子检测系统设计
产卵布蚕种浸酸操作的做法和体会
近代日荷生丝贸易盛衰分析
阆中蚕种场桑蚕智能系统研发简报
科学制定生产计划 合理满足蚕种需求
散卵蚕种收蚁新方法——白纸袋收法
日本蚕丝业的发展历程对中国茶业的启示
适应性驯化选育高产吡咯喹啉醌的生丝微菌突变株
躲雨
始兴首批春茧鸣锣开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