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创意文化的异域经验
——跨媒介与多重身份
2020-01-14李超然
李超然
(上海建桥学院新闻传播学院,上海 201315)
1 艺术家与数字创意文化结合的发展
今天越来越多跨媒介和多重身份的有识之士和“艺术家”引领数字创意文化的未来,他们具有优秀的数字媒介素养,在各自的领域为数字创意文化产业添砖加瓦,尤其体现在与企业文化、地方文化的结合上,并呈现多样化的趋势。
2013 年持续了5 个月的首届“BRAiNiT ON!脑动起来”数字媒体影视设计比赛最后获奖的团队是由艺术家组成。此项赛事是由捷成洋行有限公司主办,捷成最初是一家贸易公司,现在成为涉及多个商业领域的集团公司。此项赛事要求各团队用数字媒体创意的表现形式去表现捷成公司的著名产品和企业文化。
获奖团队提交的影片《艺术捷成》凭借高质量的艺术设计拔得头筹,摘得首届大赛的桂冠。同时获得由现场嘉宾投票选出的“最受观众喜爱奖”。和此团队一起参与竞争的有国内及香港的各类综合大学和艺术院校,但最终获奖团队靠着创意和想象力打动了评委。
当其他参赛团队把创意思路局限在传统的广告片、纪录片、宣传片去拍摄和制作时,获奖团队则更加注重创新与数字媒体实践的结合,在影片中加入创意装置置景,创意表演等新形式,包括创意的后期特效,把捷成的各项产品结合到艺术史中的重要艺术品去展现企业的气质。可见现在企业文化对数字媒体创意的要求已经愈来愈趋向于对艺术性的要求。
此外,艺术家也为地方文化带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比如台州市椒江海门卫城历史与现状整合项目。此项目是笔者及其团队接受台州市地方政府委托完成,对台州海门卫城进行艺术化、数字化的整改计划,是在当今时代背景下,数字创意文化进入地方规划与整改的项目。
海门卫城整改计划中面临的问题与矛盾是传统历史文化如何更好联结今天的数字时代与受众,如何更好地顺应时代要求。海门卫城是台州海防文化的缩影、精华和起源,是明清江浙地区重要的市井商业中心之一,也是江浙地区最为繁荣的海上贸易码头,更是台州文脉之所在。从南宋开始,椒江老城区一带就叫海门,入明以后,因“倭寇为患”,海门建城设卫,逐渐成为军事要冲,明清时于海门设台州镇,后改设海门镇。清光绪时期,海门码头商业发达,以衙门巷为主轴的海门卫城区域是本区目前保留最完好、规模最大的历史街区。当地保护性的开发模式不是单一的保留与拆除,应按照高标准、高要求目标推进,要讲求现实性和科学性,避免大拆大建,寻求一种合理的模式引导当地居民参与改造,形成有效的运作模式支撑区域保护与发展。
在保留传统历史文化与建筑的基础上,通过3D建模技术、立体建筑投影技术、数字媒体装置、数字媒体影像等技术形成一座虚拟桥梁重新联结时间与空间,重新将传统与未来梳理整合。而这一思路虽然基于历史现状,却在架构上充满艺术氛围,艺术团队是把地方区域当作鲜活的展厅,一次艺术展览行为去策划的。艺术家团队的方案获得当地领导的认可,同时也说明了艺术创意结合数字创意文化对当今生活方方面面的渗透。
艺术家与数字创意文化的结合可以推动文化科技的融合,发掘一大批新锐的文化消费新业态,更需要在政策引导、融资渠道、技术开发、市场培育等方面形成合力,开发更多优秀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
2 艺术家在数字文化产业的身份和作用
“艺术家”一词在百度百科中被定义为:“是指具有较高的审美能力和娴熟的创造技巧并从事艺术创作劳动而有一定成就的艺术工作者。进行艺术作品的创造活动的人物,通常指在诸如写作、绘画、摄影、表演、雕塑、音乐、书法及舞蹈等艺术领域有比较高的成就,从而具备了一定的美学程度的人。”
今天的“艺术家”一词代表着一种多重身份。麦克卢汉在《理解媒介》中曾经提到过艺术家一词:“严格意义上的艺术家,特指那些能够迎向技术而熟练应用的人。因为艺术家就是觉察感知变化方面的专家。”因为今天的时代已经完全不同,做不到这两点,只能片面的称为画家、作家、书法家等等。麦克卢汉意义上的“艺术家”有着更艰巨的使命和区别于工匠的能力,这种更深刻的差异性在于思维方法和意识形态上的差异和跨学科的综合能力。
当今时代,文化创意产业在国民经济的发展中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艺术家以其独特的创造性和难以模仿性成为数字创意产业核心能力要素,构成竞争优势的基础。当下数字创意文化产业从业者最需要的是具有多重身份的“艺术家”及其素养,也是这类“艺术家”在构建自己艺术创作、项目实践、数字文化市场、数字文化消费及国家政策等综合性产业要素框架中,不断突破原有的身份,不断进行身份转换和跨界的同时拓展了数字文化产业的发展,以其迎合时代变革的发展需要,在行业制度并不完善的前提条件下,“艺术家”愈来愈发挥重要的作用。
3 数字文化产业面临的问题
当下数字文化产业主要面临以下三个问题:①内容缺乏创意;②缺少艺术感;③存在一种艺术与技术分离的状态。艺术与数字创意文化产业的关系应该被重视,尤其是美术训练、艺术素养、创新意识、思维方式的训练和培养,这对数字创意文化的创新性影响重大。现在从事数字创意文化的公司和机构相继成立,同行之间,国内外之间也存在着很大的竞争。所以数字创意文化产业在尊重传统与继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更应注重内容的创新。跟风严重、制作雷同,相似的内容与模式屡见不鲜,甚至有许多内容抄袭国外的创意等情况,都会让数字创意文化产业失去内核与活力,也会让企业文化、地方文化趋向平庸,同时也会给当前社会带来很多精神与审美上的雾霾。
在数字创意文化产业及相关政策都在迅速变革的时代背景下,这种巨变的本质是什么?是媒介对世界的建构性:媒介深切影响了世界在人们面前呈现的情态,以及人们对世界的理解方式。“在现代生产条件日益蔓延的社会中,其整个的生活都表现为一种巨大的景观积聚。曾经直接地存在着的一切,现在都变成了纯粹的表征”[1]。世界本身就是数字化、景观化的文本,每个人都寄身在景观之中,被各式各样的数字图像、数字媒体包围。在数字化的消费时代,似乎什么都和效率、效益挂钩。现在面对的现实是在高速发展运作的互联网社会和数字时代下,“日常生活已经被‘社会的影像增殖’改变”的问题[2]。
而人们今天所处的时代已经进入了“人类纪”[3],也是一个产生着大规模的“熵”的时期,而这恰恰是因为“原来的知识,正在被打散和自动化,这些知识现在已根本不再是知识,而是一些封闭系统,也就是说,熵性的”[4]。这种“熵性”可以理解为一种让“人类纪”愈加混乱的过程,是导致全球性的高速和大规模的毁灭过程。数字创意文化产业的蓬勃发展,越来越多的内容在被生产,而数字创意文化的生产在变得泛滥、套路化和批量化,这些都是在生产所谓的“熵”。今天人类面对的最大敌人可能是发生在人们身上的这种由数码性和社交媒体构架所造成的脱-崇高(desublimation)过程。这是一种由“熵性”蔓延开的散漫化、大众化甚至市民化,难以精英化和引领化。这是我们透过现在数字文化产业现象要去警惕的本质问题。
4 数字媒体教育面对的挑战
社会转型日益深化,媒体技术日新月异,传媒产业融合发展,办学规模迅猛发展,办学主体广泛多元,在校学生千差万别等等,各类因素叠加在一起,使数字创意教育也面临着严峻挑战与时代变革。尤其是现在高校所招收的学生都是作为移动互联网的原住民,他们面对媒介的理解和动手能力不同以往。包括业界的需求导向也在变化,企业面临的现状,招聘的需求都在转变,从以往对单一技术技能的人才需要转变为对技术、艺术、媒介素养综合能力的人才需求。
为了应对这种挑战,相关从业者在不断探索,办学主体在不断改进,从而推动数字创意文化教育不断进步。然而,与挑战的严峻现实相比,进步带来的成效远不能令人满意。纵观目前国内各大高校的数字媒体相关的专业设置,主要存在的问题是对所谓“媒介”“数字媒体”“数字化”的理解还存在一定偏差。专业设置上还是偏向平面设计、界面设计、动画制作等,课堂模式还是偏向传统理论教授学生听讲的陈旧模式[5]。因此,数字媒体创意教育的改革与创新,是数字媒体融合时代很重要的课题。
从新闻传播的角度来看,业界朝着媒介融合的方向发展,比如面对传统媒体的衰落,中国各省市主流媒体就已经纷纷走上媒介融合之路,浙报传媒集团2016 年11 月彻底采用三端融合(纸媒、PC 端和移动端)的方法,打破原有以媒介种类为载体的内部结构,建立以传播内容为核心的新结构,强化音频和视频新闻的生产,增加技术人员的比例。与此同时,与中央电视台渊源颇深的中国传媒大学校长胡正荣在2016 年11 月17 日全国大学生朗诵大会学术论坛上谈到,“广电马上就要成为全拨款单位,并且频道制度以后将取消,以后传统三大媒体的发展方向是融合媒体集团,引入互联网产品工作流程,建立各大内容产品,并建立渠道传播中心,整合营销中心和技术中心”。
面对来势凶猛的移动互联网大潮,教育界以不同程度的改革积极应对。比如复旦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打破以往以媒介区分专业的惯例,而是以不同传播内容来设置专业点,融合各专业要素建立起新媒体实验室,所有的专业课程都与这个实验室联结并在其中完成其课程教学和训练。
4.1 数字媒体教育面对的挑战可以从以下几点去做本质性的思考
(1)重新认识。在思维方式上,要引入网络化关系,重新认识数字媒体创意教育与人才培养,重新认识数字媒体创意产业,以重新理解并思考技术、艺术、媒介及其与人和社会的关系。所反复提到的“媒介”概念与麦克卢汉所强调的“媒介”比较贴近,“它说的其实是一套隐蔽的运作环境。[6]”根本上是讲作为调解和运作过程的中介,而不是单一的传统媒体。其实是人们今天要重新认识这一整套运作的机制,在其中再去思考教育。这可能也需要在今天的跨媒介语境下重新去思考和调整当下的艺术通识教育[7],从传统的绘画训练转换为培养更为综合的能力。
(2)从需求入手。从教育对象的需求入手,因为教育是对人的活动,学生是教育的服务对象,要把学生的基本情况作为教学的中心,真正去了解学生的需求,不同的学生需要怎样的教育,这应该是有普遍的认识。另一方面是从人才的需求入手,学生修完相关课程都要步入社会,企业需要怎样的人才,对学生的社会身份有怎样的要求?教师的创造是教育的原动力,那教师目前缺少怎样的能力,学校该怎样培养教师?
(3)综合能力。当今的时代是一个需要综合能力的时代,不仅要求教师要有综合能力,要做到有的放矢,更应该侧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如把建立在媒介类别的专业知识进行历史的梳理,并鼓励学生提出他们这个时代的思考和答案。其次,要培养学生的核心能力,包括基本技术能力、动手实践能力、独立思考能力等。一种可以应对时代变化的综合能力。
这里值得借鉴的案例是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的教育案例。跨媒体艺术学院的课程时间设置不同于综合型大学,具有极强的灵活性。学生第一年不做具体专业选择而是统一进入基础教学部,掌握对各专业的基础了解,再于第二年选择具体专业、具体工作室方向,利用特定的实验室进行探索。学生在第二年可以自由选择平行的基础专业课程,大三再进入更为专业的针对性课程学习,课程涉及的面也很广,艺术、思维、软件、科技、下乡考察等。每一次课程结束都会有网络或实体的展示与汇报活动,促进不同学科之间的交流。课程的宗旨皆从艺术实践和媒体技术开发为出发点,促进创意发掘,推动数字创意文化的跨学科研究和跨领域实践,培养数字创意文化产业的人才。这种教学设置让学生在本科4 年不仅具有对多种专业的综合性了解,也具有本专业的专业性,可以在就业中有较好的可持续性和灵活性。在就业和需求方面,也更鼓励学生自主创业,通过杭州的特色小镇——艺创小镇创新创业孵化基地[8],为大学生创业提供房租减免,免费培训等扶持政策。
如今数字创业文化产业的传播力度与影响力非常大,数字媒体教育也面临艰巨的挑战和任重道远的责任与使命。
5 结语
围绕数字创意文化的跨媒介和多重身份的交融和变革,本文从艺术家与数字创意文化结合的发展,艺术家在数字文化产业中的身份和作用,数字文化产业面临的问题,数字媒体教育所面临的挑战,这4 个方面简单探讨了相关异域经验和思考。今天的数字创意文化产业在蓬勃发展,虽然还存在很多问题,但在当今的时代背景下,去重新审视与思考艺术家对数字创意文化的重要性,数字媒体教育的转型,数字创意文化和人类的关系,包括其运作的一整套机制和系统,会让人们进一步明确数字创意文化所处的阶段和未来发展方向。只有明确这些数字创意文化才能更好地和未来的时代与科技同步,培养出更优秀的数字创意文化领域的从业人员,更好地为未来的人类服务,才能创作出更具有创意并符合时代需求的数字媒体作品。笔者相信向着跨媒体和多重身份的大方向,数字创意文化的明天一定会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