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联合CO2点阵激光治疗瘢痕疙瘩的临床疗效观察
2020-01-14王露萍许尔长张兰芳
田 超,王露萍,许尔长,张兰芳
(川北医学院第二临床医学院烧伤整形美容科,四川 南充 637000)
瘢痕疙瘩,又称瘢痕瘤,是皮肤损伤愈合后的异常瘢痕组织,呈过度增长,伴有条索状、瘤状改变,周围组织浸润,治疗后常易复发[1]。瘢痕疙瘩是皮肤科常见病症,也是皮肤科及整形外科领域的难题。目前尚无针对瘢痕疙瘩特异性的有效治疗方法。临床上常采用曲安奈德注射疗法,但疗效不显著且并发症多[2]。近年来,激光治疗瘢痕疙瘩在临床中得到广泛应用,可以明显抑制瘢痕疙瘩的复发。瘢痕疙瘩的生成主要与成纤维细胞的生成有关,国内外研究发现,瘢痕疙瘩组织表皮与真皮微血管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tor,VEGF)过度表达,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对人成纤维细胞有明显的抑制作用[3],理论上应用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来阻断新生血管的形成将成为治疗瘢痕疙瘩的新策略。本研究旨在探究激光联合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对瘢痕疙瘩的治疗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资料
选取2017年10月-2019年4月在南充市中心医院就诊的瘢痕疙瘩患者80例。纳入标准:(1)年龄:12~ 75岁;(2)确诊瘢痕疙瘩且瘢痕疙瘩已经形成超过6个月;(3)未接受药物及其他治疗;(4)瘢痕疙瘩面积<20 cm2;(5)排除有近期外科手术、创伤、急性感染、合并其他慢性疾病及恶性肿瘤等疾病,年龄< 12岁,年龄> 75岁,妊娠哺乳期妇女;(6)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研究方法
1.2.1 分组评估 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利用温哥华瘢痕量表对患者治疗前后瘢痕疙瘩进行严重程度评分[4],1 ~ 5分为轻度,6 ~10分为中度,10分以上为重度。对所有瘢痕疙瘩患者采用柔软带方格面积纸(0.5 cm×0.5 cm)覆盖疙瘩表面测算面积(超过半格算一个单位面积,未超过半格舍去),计算瘢痕疙瘩治疗前及治疗后面积。
1.2.2 治疗方法 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均进行二氧化碳点阵激光治疗。对照组给予曲安奈德注射液1 ~ 2 mg·cm-2瘢痕内注射治疗,每2周治疗1次,完成6次治疗;观察组给予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注射液0.1 ~ 0.2 mg·cm-2瘢痕内注射,每2周治疗1次,完成6次治疗。两组患者均门诊治疗,记录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瘢痕面积、严重程度评分、不良反应以及治疗后3个月、6个月的复发情况。根据患者自觉症状、瘢痕的生长速度和厚度确定最终治疗疗效标准。治愈:痛痒症状消失,皮损全部变平或稍隆起2 mm,随访一年以上无复发;有效:痛痒症状消失或基本消失,皮损有70% ~ 80%变软变平,治疗结束后随访1年未复发;无效:痛痒症状有所减轻,或无变化或己达到有效标准,但在一年内又复发。治疗总有效率为治愈率与有效率之和。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2.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方差分析或Wilcoxon秩和检验,计数资料以例数和百分比表示,采用卡方检验。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
观察组与对照组于治疗前在性别、年龄、病程、瘢痕面积、严重程度评分方面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 >0.05),具有可比性,详见表1。
表1 观察组与对照组治疗前一般资料比较Tab 1 Comparison of general data between observation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before the treatment
2.2 治疗后评估指标比较
观察组治疗后瘢痕面积较治疗前减少(4.5±0.3)cm2,对照组瘢痕面积较治疗前减少(3.2±0.5)cm2,二者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观察组和对照组治疗后严重程度评分比较(3.6±1.2 vs 5.1±1.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观察组和对照组治疗后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5% vs 15%)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 < 0.05);二者在治疗3个月后复发率相似,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 0.05);治疗后6个月复发率,观察组(5%)与对照组(20%)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 < 0.05)。详见表2。
表2 观察组与对照组治疗后评估指标比较Tab 2 Comparison of post-treatment evaluation indicators between observation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2.3 治疗疗效
观察组40例患者中治愈31例,显效9例,无效0例;对照组中治愈18例,显效21例,无效1例。二者比较P < 0.05,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瘢痕疙瘩发病机制尚不明确,目前存在的治疗方法种类繁多,常见的有激光治疗法、手术切除法、放射治疗法、注射疗法、中医中药疗法等,均有一定的疗效。但由于每一种治疗方法的原理机制不同[5-8],目前没有任何单独一种疗法可以治愈瘢痕疙瘩,因此,选择联合多种疗法治疗瘢痕疙瘩广泛应用于临床。
本研究中二氧化碳点阵激光属于一种新型激光治疗模式,是一种微创激光技术,主要采用选择性局灶光热作用,在皮肤上形成热损伤显微处理区,相对于传统的连续性热损伤,恢复更加迅速[9];光热作用形成的热量能刺激结缔组织的重组,达到皮肤重塑的目的[10];二氧化碳点阵激光作为一种高能点阵激光,穿透的深度恰好是皮肤表层的厚度,可以气化瘢痕疙瘩中的色素,改善皮肤色泽[11],二氧化碳点阵激光技术被广泛应用于皮肤美容整形领域,副作用少,效果确切,在本研究中作为观察组和对照组的基本治疗方法。
本研究中对照组选用的曲安奈德属类固醇药物。类固醇药物局部注射治疗瘢痕疙瘩治疗效果确切,是目前国内外治疗瘢痕疙瘩最常用、最有效的药物。类固醇药物局部注射可以抑制成纤维细胞的转录,抑制胶原合成和成纤维细胞的增殖[12];也可以抑制局部炎症反应,从而达到止痒效果,同时加速胶原降解和成纤维细胞变性坏死,使瘢痕疙瘩萎缩变平,达到治疗效果[13]。临床上常用的类固醇药物有曲安奈德、倍他米松等,因药物的种类、药量、治疗疗程国内没有统一的标准,加上患者选择的不同,荟萃国内外研究发现,其治疗的有效率为50% ~ 100%,复发率也达到50%[14]。长期应用类固醇激素也带来很多副作用,如骨质疏松、血糖升高、库欣综合征、消化道出血、高血压等[15]。因此联合应用其他治疗方法或寻找类固醇药物的替代品成为当前瘢痕疙瘩治疗研究的热点。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瘢痕疙瘩的本质是一种皮肤良性肿瘤[16-17],主要由成纤维细胞、胶原纤维和新生血管构成[18]。研究表明,肿瘤的生长启动是由VEGF诱发,并参与了肿瘤的生长,在瘢痕疙瘩的形成过程中,VEGF起关键作用[19-20]。有研究[21]发现VEGF及其受体的过度表达可能与瘢痕疙瘩侵袭性生长有关,成纤维细胞异常表达VEGF可以刺激血管内皮细胞的增殖分裂来体现瘢痕疙瘩的生长,阻断VEGF对瘢痕疙瘩的临床治疗有积极意义。应用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来阻断新生血管的形成将成为治疗瘢痕疙瘩的新策略。本研究发现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治疗瘢痕疙瘩的疗效要明显优于传统类固醇药物曲安奈德,且治疗过程中副反应及6个月后复发率也较类固醇药物低(P < 0.05)。由于本研究中纳入的样本量较少,代表性相对较差,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是否能替代类固醇药物治疗瘢痕疙瘩,仍需进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