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对农电视报道的问题及对策

2020-01-14孙李华

记者观察 2019年29期
关键词:栏目农民农业

文 / 孙李华

一、对农电视报道的问题

(一)频道少,制作小

中国是一个拥有14亿人口的发展中农业大国,而中国农业人口占据重大比例,我国的电视普及率已超过90%,传统媒体与新媒体比肩共进,农村电视观众市场具有极大的发展潜力。而全国电视新闻报道节目中,对农电视报道却不受重视,“三农”新闻消息少之又少,而且多编排靠后,甚至被做简讯处理。对农电视栏目方面,除了中央电视台于2019年9月23日正式开播的CCTV-17农业农村频道,全国数千家电视台,几乎没有一个完整意义的农业频道。农业节目较长时间的卫视频道也是屈指可数,在全国覆盖水平也相对较低。而在各台开设的众多农村栏目中,均存在制作周期短、制作不精良的问题。

(二)容量不大,实用性差

当前的农业新闻节目和“三农”新闻消息,在报道内容和报道形式上有所欠缺。内容方面,现有农业报道的相关内容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方面:主管农业的领导下乡视察工作、有关春种秋收的农业农村工作会议、“四季歌”以及农业成绩综述报道等。

形式方面,由于新媒体的快速发展,传统媒体所采取的“画面加解说”的报道手法已经很难吸引眼球。目前,农村社会处于重要转型阶段,摒弃了以往以单一粮食生产为主的传统生产模式,逐渐向农、林、牧、副、渔、工、商、运、建、服一体化的现代农业生产模式迈进。

由于一些电视台实行栏目自收自支制度,农业栏目往往缺少赞助商和广告资源,甚至到了节目内容不够填满栏目时间的尴尬境地,当前的对农栏目可以说是举步维艰。有限的资金限制是一方面,再加之负责采编的记者缺乏刻苦耐劳的精神,对调研工作不屑一顾的态度,很难深入了解农村和农民。如此,又怎么可能制作出深入人心,广受喜爱的“三农”栏目呢?

纵观整个中国的对农电视报道和栏目,多数电视台的报道和栏目并没有贴近农业、贴近农村、贴近农民,而是以都市人的眼光为标准取材,具有都市化特征。好的对农新闻报道和栏目应该与“三农”政策息息相关,与农民的切实问题直接挂钩,对农民致富有帮助,对农民生活有关联,才能够符合现阶段我国的国情。

(三)编排不当

对农报道和栏目对农业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但是,目前许多的这类报道和栏目都存在一些编排不当的状况。例如最近的一次全国电视观众现状报告就显示,由于对农报道节目的播出时间和受众的作息时间冲突,导致24%的该节目受众放弃收看。可见,目前存在许多对农报道节目的播出时间与受众的作息时间冲突的现象。

(四)档期安排不够合理

以之前在中央电视台开办的《每日农经》和《农广天地》为例,《每日农经》节目的首播时间是周一至周五 21∶47-22∶07,周二至周五 13∶22-13∶42重播;《农广天地》首播时间是每周一至周五14∶58-15∶13,重播时间是周一至周六 00∶12-00∶42。这些节目的编排时间存在一定的不合理性。

首先,在农村地区,家务和农务繁杂,使得农民白天的开机率低,午间空闲时间或者选择稍事休息,或者选择继续劳作;其次,经过一天的劳作,农民在晚间会较早休息,节目如果太晚播报,农民就会放弃收看。

二、对农电视报道的解决对策

(一)转变观念

虽然电视台的盈利心理使得他们将目光投向城市居民群体,但农村农业农民电视节目具有社会公益责任,因此,播报一些面向农村农业农民的节目也是责无旁贷的。在商业电视发达的欧美国家,即使农民少,但是许多公共电视台也会制作和播报一些能够真正符合弱势群体需要的节目。由于对农报道的节目质量较差,且受众主要是农民,所以广告主不看好这类节目。但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的经济实力和购买力都在增强,相关的统计资料也显示我国农村经济向好。且广告主对城市消费者的竞争也会逐渐趋向饱和,商家应另辟市场,将目光投向经济能力越来越强的农民消费者,从而带动经济新增长。

(二)提高质量

在对农电视报道中,制作出的电视节目是否为观众所喜闻乐见是关乎其生死存亡的问题。农电视节目基本由两部分组成:内容和形式。由于农村观众的文化素质普遍较低,基于此,要做到对农报道和栏目的题材、传递的信息和他们生活紧密相关。所以,为了找到电视节目的切入口,就必须对农民观众想要看的报道进行研究。

三、报道的形式至关重要

(一)重视同期声的使用

在新媒体中广泛运用了同期声这一形式,它缩短了观众与屏幕的距离,如实地向观众再现人际交流的最佳方式,也更容易增进观众的认同与参与。在领导人视察农村的报道中,运用同期声会取得更好的收视效果。

(二)强调画面的可视性

对于对农电视报道和栏目来说,传统媒体的报道存在形式过于陈旧古板、受众面太窄等问题。要想扩大节目的受众,就必须要借鉴新媒体的思路,对提高拍摄制作节目的技巧进行研究,从而找到不断提升节目的可视性和趣味性的对策。在前期拍摄中,对电视画面的选择要严格要求,要运用具有强烈冲击力、震撼力、典型性的场景。后期制作时,要充分调动各种电视语言,例如,可以运用图解示意、动画制作、字幕特技等电视语言,把节目做得更受欢迎,更新颖有趣。例如,在成都电视台第三频道拍摄的《相约成都》农业宣传片中,栏目组选取了位于大邑县悦来镇盐井村的向阳花农场作为重点宣传单位进行拍摄。短片对向阳花农场进行全方位拍摄和报道,画面长达三分钟,同时在画面中叠加字幕,对向阳花农场进行介绍。在短片的拍摄制作过程中,拍摄者首先对农场中的优良禽畜进行拍摄并由电视台记者进行报道,在短片中,非洲鸵鸟、成华猪、霍尔多巴吉鹅等优良禽畜纷纷走入镜头。

随后,拍摄者又对农场内的招牌农产品进行拍摄,由农民对天晴·耀眼玫瑰葡萄、太空特大南瓜等优良农产品一一进行介绍。拍摄中加入农民的身影,大大增强了短片的真实性,同时也引起了农民浓厚的收视兴趣。同时,县农林局相关科室也参与了陪同采访拍摄,这让农民倍感亲切。短片充分展示了向阳花农场的现代性,把设施农业、观光农业、休闲农业、生态农业、创意农业通过短片展现在农民面前,震撼冲击了农民的心。

(三)在现场用通俗的语言讲述农民自己的故事

目前,在对农电视报道中还存在很多问题。例如,报道中出现的一些农业报道和栏目的主持人或者出镜记者,他们与农民之间存在着很大的距离感和陌生感,用农民自己的话来说,他们不像“自个的人”。在节目中,这些主持人和记者个个正襟危坐,字正腔圆,严肃冷漠,这使农民感觉这些新闻工作者离自己的生活很远。长期以来,中国农民都喜欢听故事,他们能接受的语言是农民自己的语言,而不是遥远的都市人的语言。

为了解决新闻工作者和农民之间存在隔阂的问题,新闻工作者要不断研究和探索,以期找到解决问题的对策。因此,在对农电视报道和栏目中,要实事求是,采用农民视角,把新闻报道故事化、真实化、亲切化。

在新闻报道中,新媒体的报道不能偏离农民生活的实际状况,同时也要为传统媒体注入生命力和活力。湖南电视台“乡村合伙人”、吉林电视台“家长里短”、山东电视台“小超访谈录”、河北电视台“三农最前线”等栏目的成功就缘于此。

四、科学合理地编排

在对农电视报道中,节目的编排问题要引起注意,这里的编排主要包括两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一天的节目安排。我国农民大多数早睡早起。差不多在晚上9∶30以后,在许多地区的农村人们已经入睡。与城市观众相比,农民收视时间较为集中,主要集中在7∶00-9∶00之间。所以,电视台就要尽量把栏目的首播时间安排在这一时间段。由于这个时段也是电视台的黄金时间,各栏目的竞争非常激烈,这样一来,对农电视报道和栏目的质量要求就更加严格。节目组要加大研究力度从而为提高节目质量找到对策。只有这样,才能在农民看电视的时间里,让自己的栏目脱颖而出,从而获得一席之地。

从另一层面而言,一年的节目安排不同。由于农村观众的日常以务农为主,与城市观众相比,他们的作息时间缺少规律性。对于这部分观众来说,周末的收视时间增加不明显。另外,由于田间劳作具有季节性,这使农民在春夏秋季的收视时间较少,而且收视时间也相应推迟,而他们在冬季则有较多的闲暇时间。所以,在电视节目的编排上还要对农村受众一年中的作息规律引起注意。在冬季可以适时延长栏目的播出时间,多加一些时段,以方便农民收看。

五、结语

总之,对农电视报道和栏目要从农民的视角出发,以农民为本,设身处地为他们着想,让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共同发热,让节目为农民的生产和生活服务。只有这样才能让“三农”节目在农民群体发挥作用,让对农报道和栏目逐步发展成为农村频道,让8亿多中国农民拥有自己的频道。

猜你喜欢

栏目农民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声音栏目 与您同行 食安天下 掷地有声
耕牛和农民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The More We Get Together
Baa, Baa, Black Sheep
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