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带着这些问题,再读一遍文章吧!

2020-01-13杨建华方如梦应蕾

中学生天地·高中学习版 2020年10期
关键词:出场盖茨古典

杨建华 方如梦 应蕾

文段节选的是小说主人公盖茨比出场前的场景,这样的安排有什么样的效果?在你的阅读中,有哪些经典的人物出场方式与其相似或不同?

● 陈俐菲

作者在人物背景铺垫上充满艺术技巧,他并未直接评价盖茨比,也没有让盖茨比直接现身,而是让他成为人们私下讨论的中心,通过其他人的讨论,在读者脑海中树立起盖茨比的形象:这个人富有,可能杀过人,有很多不为人知的秘密……通过这样的侧面描写,用各种传闻渲染了人物的神秘色彩,暗示盖茨比的过去充满故事,彰显了主人公的传奇性。

● 祝张艺

选段由“我”收到请帖为始,介绍了宴会中各色人物之态,最后止于访客们对盖茨比的猜想,而主角却迟迟未登场。这使盖茨比的现身颇有《琵琶行》中琵琶女“千呼万唤始出来”之感,于是,读者在好奇心的驱使下,跟随“我”的脚步走进访客的窃窃私语中,四面张望,去寻找那个神秘的、令人充满遐想的主人公。

这与《红楼梦》中王熙凤的出场方式有异曲同工之妙,二者均采用了戏曲中“起势”的手法,积蓄了人物出场的气势。王熙凤爽朗的笑声忽地打破了恭肃的气氛,添了林黛玉和读者心中的好奇与惊异,此谓人物自身之声;而《了不起的盖茨比》则巧妙地借他人之口,由“我”在宴会上的所见所闻,使盖茨比还未正式登场,一个待人有礼、出手阔绰、身世扑朔迷离的形象就已浮现在读者心中了。

● 方如梦

作者通过“我”的视角来描述盖茨比家宴会的场景,渲染盖茨比的出场。

“我”可能是唯一接到邀请函的人——这样的宴会很不合常理。但是翻看整部小说,盖茨比举办宴会是希望有一天前女友黛西会来参加并且回心转意,所以这一细节体现了盖茨比内心深处对爱情的执着和追求。

“杀过人”“当过德国间谍”“大战期间在美国军队里”,关于盖茨比,只有传闻,没人真正知道并且了解他。这透露了盖茨比的孤独和寂寞。

联系整部小说,宴会上熙熙攘攘的人群,只为金钱利益而来,对爱执着、内心孤独的盖茨比在这样一个社会是格格不入的,这就为最终盖茨比为执念而死做了铺垫。

《红楼梦》里王熙凤的出场是这样的:“一语未了,只听后院中有人笑声,说:‘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黛玉纳罕道:‘这些人个个皆敛声屏气,恭肃严整如此,这来者系谁,这样放诞无礼?”话语一出就体现了王熙凤泼辣直爽的性格和她在贾府地位之高。

雖是同以“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形式描写人物出场,但盖茨比的出场描写侧重渲染衬托,王熙凤的出场描写则侧重人物语言。

● 应 蕾

同为经典,盖茨比的出场方式与《红楼梦》中王熙凤的出场方式是大相径庭的。王熙凤的出场是“未见其人,先闻其声”,作者对她的身份毫不掩藏,语言等细节描写充分体现了王熙凤的泼辣与地位之高。而盖茨比是个心怀梦想并为之拼搏数十年的青年,他痴情、隐忍、优雅,他经历的往事、他的绅士品行决定了他的出场带有神秘性。

这让我不禁想起《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作者为其登场铺垫了不下五处:水镜伏龙凤雏说、单福用兵、元直走马荐诸葛、司马徽再荐诸葛、三顾茅庐中的“大贤高卧”……再看盖茨比,文中多的是对他的猜测,那些或真或假的猜测为他的登场“赚足”了眼球,这是两者的共通之处。

● 杨建华老师

作者在主人公盖茨比出场前,先描述了宴会的情景、人们的各种猜测,以此为铺垫,增添盖茨比的神秘色彩。这种出场方式的作用同学们基本都能把握住,并且大家还能把它与《琵琶行》中的琵琶女、《红楼梦》中的王熙凤、《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等人物的出场进行比较分析,这值得肯定。

粗线条地划分,小说人物出场形式可以分为直接介绍登场和铺垫间接引入两种。

直接介绍登场,其写法源于古代史传。我们熟悉的《廉颇蔺相如列传》开篇“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就是标准的史传开头格式,廉颇的亮相是典型的“直接介绍登场”。小说家们借鉴了史传的写法。比如《骆驼祥子》中的主人公是这样出场的:“我们所要介绍的是祥子,不是骆驼,因为‘骆驼只是个外号。”《变色龙》的主人公则这样出场:“警官奥楚蔑洛夫穿着新的军大衣,提着小包,穿过市场的广场。”

直接介绍人物的好处非常明显:它平稳,干净利落,行文不易横生枝节;它开门见山,不藏着掖着,可以用最短的时间促成人物和读者“见面”,并形成第一印象;它质朴平实,能有效增强人物和情节的真实性。正因如此,现实主义作家写人物出场往往“好这一口”。

间接引入的人物出场方式,细分之下,可以有很多种。但一般而言,以下两种比较常见,也容易被认可、被重视:渐进式铺垫和突变式穿插。

渐进式铺垫多见于长篇小说,一般用于重要人物的出场描写,以此彰显人物的重要性和独特性,同时也增强小说情节的曲折性和戏剧性。武侠类、传奇类、演义类小说往往会采用这样的手法,比如《射雕英雄传》中绝顶高手“东邪西毒南帝北丐”四人的出场,就经过了漫长的渐进铺垫。《三国演义》中核心人物诸葛亮的出场也采用此法,同学们已经分析了,这里不再多说。盖茨比的出场也是运用渐进式铺垫法,但铺垫的内容集中在了一个章节里,有效地彰显了盖茨比的重要性和独特性。

突变式穿插,最典型的是《红楼梦》中王熙凤的出场。这一人物的出场是突如其来的,读者以及小说中的“视角”不知道来人是谁,但能根据出场情境对人物信息揣摩一二。王熙凤出场时,读者和黛玉一样疑惑:“这来者系谁,这样放诞无礼?”且读者可以和黛玉一样获得对王熙凤的第一印象。

鲁迅《故乡》中杨二嫂的出场与之有异曲同工之妙:“‘哈!这模样了!胡子这么长了!一种尖利的怪声突然大叫起来。我吃了一吓,赶忙抬起头,却见一个凸颧骨,薄嘴唇,五十岁上下的女人站在我面前,两手搭在髀间,没有系裙,张着两脚,正像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我愕然了。”读者对杨二嫂一无所知,但印象深刻。这就是突变式穿插这一人物出场方式的妙处:可以增加读者对小说人物的思考,同时可以令小说情节富于变化和曲折。

阅读指津、命题及解析: 江苏省常熟国际学校 唐惠忠

材料一

在现代化进程加速的今天,当代大学生对古典诗词有着什么样的认识?怎样有针对性地在大学生中开展诗歌教育?带着这些问题,我们特地在沈阳师范大学进行了专题调查,从调查情况看,至少可以说明以下问题:

绝大多数当代大学生喜爱古典诗词。因为从总数看,喜欢和很喜欢古典诗词的学生占89%,想学习或非常想学习古典诗词的学生占84%,而且理科学生与文科学生几乎没有分别。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尽管报刊发表的多是新诗,但表示更喜欢古典诗词的学生占59%,高于喜欢新诗的33%的比例。

其次,尽管喜爱古典诗词的学生很多,但了解诗词、能写诗词的学生并不多。从阅读量来说,自认为量较大的只占4%,绝大多数学生自认为阅读量一般,占总人数的78%,甚至有许多学生几乎不读古典诗词,这一比例高达18%。而能够写作旧体诗词的学生,只有7%左右。相信在这些自认为能写的学生中,多半未必精熟格律和技巧,只是爱好罢了。因而,如何使青年学生更多地接触古典诗词,是很迫切的任务。

从调查情况来看,理科学生对古典诗词的了解与掌握的程度都超过了文科学生。自认为阅读量较大和一般的,理科生占84%,文科生占81%;自认为能写旧体诗词的,理科生占13%,文科生只占2%,差距悬殊。

从古典诗词的传播途径看,传统的文本传播影响力逐渐减弱,而现代传媒形式如流行歌曲、朗诵会等的影响明显加大。如学生最喜爱的诗人有苏轼,而最喜爱的作品是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和《念奴娇·赤壁怀古》,就与通俗歌曲《但愿人长久》的传唱和电视剧《三国演义》的热播有密切关系。反之,尽管有端午节的习俗,学生们中熟悉屈原的却极少。

从调查结果来看,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弘扬民族传统文化的任务十分艰巨,当代青年对古典诗词的热情与求知欲还不是那么强烈。如自认为根本没有课外閱读量的学生高达18%,关心开设相关课程的也只占少数。要真正使古典诗词引起多数大学生的热爱,还必须做大量的工作。

(摘编自张永芳等《当代大学生:古典诗词知多少》)

材料二

《中国诗词大会》是一个以诗词为媒的节目。这个节目设置了选手和百人团答题两套系统,有些题目颇有形式感,并且邀请了一些教授进行现场点评,有一定的趣味性和知识性。最重要的是,由于节目当中使用了很多被选入教材、人们耳熟能详的诗词,使得观众也有一定的参与感。

诗词对中国人来说是植入文化基因并潜移默化到日常生活中的。至今在很多中国人的居家生活中,以诗词为心,以对联与书法为用,文化中国未必高居于庙堂之上,却经常安住于江湖之远。然而遗憾的是,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现代人似乎离诗词越来越远,学生在校期间还能通过语文课程接触诗词,毕业之后能拿诗词怡养性情的并不多。这个时代的诱惑实在太多了,诗词正离年轻人的生活越来越远。在此形势下,把诗词做成一档很有参与感的节目,让很多喜欢诗词却不经意间远离诗词的人有机会重新接近诗词,称得上是一种功德。

中国经济经历了长足的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有了较大的提高,但文化和艺术的享受其实仍然有限。中国人的文化消费远远赶不上物质消费,相比之下,诗词是最方便获得也最精粹的精神享受。这是接下来中国城市化进程当中最艰巨的任务,唯有匹配较高物质生活的文化生活,城市化才算得上成功。

(摘编自陶舜《诗词大会不要成为绝响》)

材料三

这些年有关部门和机构推进《中国诗词大会》、“中华经典诵读工程”,2019年开始举办“迦陵杯·诗教中国”诗词讲解大赛。比赛以我的别号命名,专门面向全国中小学语文教师,鼓励古典诗词的读诵与讲解。去年暑期,虽然我还在病中,但仍然和决赛选手们在南开大学见面,与大家一同齐声高诵我的小诗“中华诗教播瀛寰,李杜高峰许再攀。喜见旧邦新气象,要挥彩笔写江山”。我衷心希望这个大赛能选拔出一批优秀的语文教师,大家一起把古典诗词薪火传续下去。如闻一多先生指出的“诗人对诗的贡献是次要问题,重要的是使人精神有所寄托”,我们这些诗教传薪者的使命,就在于发掘古典诗词中的感发力量,让中国古典诗词成为更多人生命中的指路明灯。

此时此刻全球抗疫,不知道有多少人可以从中华诗词中获得慰藉和勇气。作为一位96岁的老人,我一生经历过很多苦难。记得2007年冬季我因肺炎住院,病愈后曾写过一首和友人的小诗:“雪冷不妨春意到,病痊欣见好诗来。但使生机斫未尽,红蕖还向月中开。”数千年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代有承传,千百年来传诵的古典诗词也必将滋养一代代中华儿女的精神世界。

(摘编自叶嘉莹《从中华诗词中获得慰藉和勇气》)

阅读指津

材料一选自一则调查报告,作者针对“当代大学生对古典诗词有着什么样的认识”“怎样有针对性地在大学生中开展诗歌教育”等问题进行调查,得出了相关结论,并给出了自己的观点和建议。

材料二的作者肯定了《中国诗词大会》节目对于推广古典诗词的价值和意义,并指出“诗词正离年轻人的生活越来越远”的现状,认为提升国人的文化生活水平是城市化进程中的重要任务。

材料三中,中国古典文学专家叶嘉莹结合时事与自身经历,表达了“发掘古典诗词中的感发力量,让中国古典诗词成为更多人生命中的指路明灯”的强烈心愿。

三则选文围绕当代中国人与古典诗词之间血脉相连的话题,探讨了有关古典诗词的价值、传播、普及等方面的问题。

小试身手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调查显示,绝大多数当代大学生喜爱古典诗词,在这一方面,理科生与文科生之间的差别不大。

B. 传统的文本传播影响力逐渐减弱,而现代传媒形式如流行歌曲、朗诵会等的传播影响力正在明显加大。

C. 至今在很多中国人的居家生活中,以诗词为心,以对联与书法为用,文化中国并非高居于庙堂之上,却经常安住于江湖之远。

D. 叶嘉莹教授认为,诗教传薪者的使命在于发掘古典诗词的力量,让古典诗词鼓舞人心,成为人们生命中的指路明灯。

2.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根据调查结果,喜欢和很喜欢古典诗词的学生占调查总人数的89%,但其中了解诗词、能写诗词的学生并不多。

B. 根据调查者的观点,在自认为能写旧体诗词的学生中,绝大多数未必精熟格律与技巧。

C. 当代青年对古典诗词的热情与求知欲有所减退,因此,弘扬民族传统文化的任务还十分艰巨。

D. “不知道有多少人可以从中华诗词中获得慰藉和勇气”一句表明,作者对此所持态度并不乐观。

3. 材料一末段写道:“要真正使古典诗词引起多数大学生的热爱,还必须做大量的工作。”请根据三则材料,说说为了使古典诗词离年轻人的生活越来越近,具体可做哪些“工作”。(4分)

参考答案及解析

1. C

“文化中国并非高居于庙堂之上”一句有误,原文为“文化中国未必高居于庙堂之上”。

2. A

B项,“绝大多数未必精熟格律与技巧”程度失当,原文的说法是“多半未必精熟格律和技巧”;C项,“有所减退”表述不准确,相关原文为“当代青年对古典诗词的热情与求知欲还不是那么强烈”;D项,“作者对此所持态度并不乐观”理解有误,原文并无此意。

3. ①在大学开设古典诗词课程,使青年学生更多地接触古典诗词,乃至精熟其格律和写作技巧;②借助现代传媒如流行歌曲、影视剧等的影响力来传播古典诗词;③推进《中国诗词大会》、“中华经典诵读工程”,举办类似“迦陵杯·诗教中国”诗词讲解大赛这样的活动,让不经意间远离诗词的人们有机会重新接近诗词;④将诗词作为文化消费的重要内容加以推广,如出版相关图书、开设相关网络课程等;⑤培养更多优秀的语文教师,把古典诗词的薪火传续下去。(答出任意4点即可,每点1分)

猜你喜欢

出场盖茨古典
爱思考的比尔·盖茨
出入于古典与现代之间
还没出场,就已出局
书虫来袭 《了不起的盖茨比》
怎样读古典诗词?
古典乐可能是汪星人的最爱
学英语,从听开始:《了不起的盖茨比》
看这不寻常的出场
瞒天过海
解读盖茨比“美国梦”的破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