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向基层干群宣讲制度建设需要接地气

2020-01-13尉成辉

经济 2020年1期
关键词:队伍群众基层

尉成辉

全面准确宣讲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是宣传思想战线必须担负起的重大政治责任。面向基层,特别是广大农村干部和群众,如何把“中国制度”编成一个个故事,让他们听得懂、学得进、用得好,推动全会精神入脑入心、落地生根,更是摆在基层宣传思想文化工作者面前的一项重大课题。

长期以来,基层理论宣讲把握时代特征,创新了方式方法,取得了一定成效。但要讲好“中国之治”故事,还存在着一些不足。比如内容不接“地气”。讲与需脱节,教与受脱节,理论宣讲缺乏故事化表达,群众听不进。“我们想讲的”与“群众想听的”之间存在矛盾,“台上讲得口干舌燥,台下听得乏味枯燥”,这种机械、呆板的宣讲,缺乏互动性、感染力。其主要原因是,专业人才少,会讲的缺乏常态,不够深入群众;志愿者理论弱,想讲的缺乏基础,无力扛起大旗。“干部独角戏”形不成“干群大合唱”。

围绕“中国之治”,要把制度变成一个个“感人故事”,需要在内容、方法、形式上找准宣讲切入点,提升宣讲吸引力,增强宣讲实效性,化解基层宣讲“听不到”“听不进”“听不懂”同时存在的矛盾。

讲故事,要变“想讲的”为“想听的”。聚焦内容建设,注重故事化表达。通过一个个具体生动的故事来打动人、说服人、引导人,把“我们想讲的”变成“群众想听的”。围绕全会《决定》的13个“坚持和完善”,立足改革开放取得的伟大成就,打造一批兼具思想性、政治性、群众性的中国制度故事,把中国制度的科学性和优越性讲清、讲透。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从严治党重要论述,讲清楚党的领导制度体系;围绕基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履职的故事,讲清楚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围绕“大包干”的故事,讲清楚经济制度和土地政策等。聚焦群众关切,注重分众化传播。把解决思想问题和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善于运用讲故事的方式,通过解疑释惑、疏导情绪,把“群众想听的”融进“我们想讲的”。做到小切口揭示大主题、小角度反映新时代,充分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植根于中国大地、反映人民意愿、不断为人民造福、适应时代要求的科学社会主义。围绕群众身边好人的故事,讲明白社会治理制度;围绕长城、大运河的故事,讲明白文化自信;围绕牺牲在一线的扶贫干部曾翙翔、抗洪抢险干部李夏的故事,讲明白民生保障制度和脱贫攻坚政策等。聚焦群众语言,注重形象化解读。学会用群众的白话、方言和土语,与群众语相近、心相融,把好制度讲透彻、把大道理讲鲜活,不断增强群众对制度自信的理解力。

讲参与,要变“独角戏”为“大合唱”。党组织牵头,队伍组织化。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结合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按照“懂理论、懂群众、会宣讲、会服务”的标准,优化县乡村三级志愿者队伍,打造人人有专长、个个会宣讲的志愿者队伍。领导干部带头,队伍专业化。甄选一批理论专家、宣讲骨干,组建一支理论深厚、政治过硬、作风优良的县级理论宣讲总队,各乡镇组建分队,分别由县乡两级党政领导担任志愿服务总队(分队)的队长,实施领导挂点联系制度,带头定期到联系点开展理论宣讲。社会多方参与,队伍群众化。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广泛动员吸收乡贤能人、各级好人、道德模范、致富能手、脱贫典范、乡村文化能人等群众的“自己人”,自发建设多样化、灵活性的志愿服务队伍,让群众讲好自己的故事、国家的故事和民族的故事,把宣讲工作做到心坎上,让创新理论在基层开花结果。

讲创新,要变“一招鲜”为“多面手”。宣讲方式创新。干部走下去,与群众结亲,变说教为谈心,宣讲更入心;群众走上台,当干群老师,变配合为互动,理论更入行。一下一上,干部接“地气”,拉近与群众的距离,宣讲冒“热气”,更加聚人气、增干劲。宣讲形式創新。把理论高度和群众视角相结合,把国家制度和治理体系、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与群众需求关联起来,抓住干部群众普遍关注的深层次思想问题,通过说、唱、颂、演等喜闻乐见的形式,有针对性地开展解读阐释,使理论宣讲既有意义又有意思。着力把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历史、文化传统、现实基础和显著优势讲透彻,有效回应群众关切。宣讲载体创新。从网络化、移动化上想办法,在通俗化、大众化上下功夫,充分发挥主流媒体理论宣传主渠道作用,借助互联网和微博、微信、抖音等新媒体,将思想内容呈现为人们喜闻乐见的微音频、微视频等,将思想传播融入新闻宣传、文艺创作、文化活动、精神文明建设之中。用好“学习强国”学习平台,全方位、多角度、立体式宣传解读全会精神,赋予创新理论可触可感的温度、鲜度和色彩。

猜你喜欢

队伍群众基层
基层为何总是栽同样的跟头?
多让群众咧嘴笑
基层在线
基层治理如何避免“空转”
情牵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
“群众来求助”等十六则
为群众美好生活执着追求
还剩多少人?
“五老”队伍大有可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