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缘拓殖与诗性存在
2020-01-13陈剑晖
陈剑晖
对于潮州及潮汕地区,我是一个“熟悉的陌生人”。“熟悉”是因为我是正宗“潮人”,不仅对生我养我的潮汕平原有一种天然的亲切感,而且对潮汕的美食和工夫茶情有独钟。“陌生”是我从小便离开家乡到海南生产建设兵团务农,以后又长期居住广州,极少回到家乡,所以对潮汕的风土人情、习俗礼仪,尤其对博大精深的潮汕文化,实际上是一知半解,缺乏深层的认知。《欹枕听潮音》一书给我补上了一课,使我较全面地了解潮汕的人文地理和文化渊源,感受到一种独特的文化精神。
《欹枕听潮音》以潮州为中心,其文献资料也以潮州为主,其他市县如汕头、揭阳、饶平、澄海、普宁虽也有所涉及,但不是主体。这样的编选思路是有讲究的。因为在一般的理解中,潮州就是潮汕的代表。历代最有代表性的文章,如韩愈的《祭鳄鱼文》、苏轼的《潮州韩文公庙碑》、蓝鼎元的《潮汕府总图说》、林大钦的《廷试策》等,都与潮州有关系。还因为,“潮学”一开始是以“潮州学”命名的。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才改名为“潮学”,涵盖汕头、潮州、揭阳,以及惠来、汕尾等地级市的地理、历史和人文。
作为一种地域文化,或者说作为中华文化的一个分支,“潮学”或潮汕文化究竟有何独特之处?它在中国文化史上有何意义和价值?这是我读了《欹枕听潮音》之后,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在笔者看来,潮汕文化之所以区别于中原文化、齐鲁文化、关中文化与荆楚文化,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边缘拓殖;二是诗性地存在。这是它独特的地方,也是它的魅力所在。
先说“边缘拓殖”。“拓殖”是一个生物地理学概念。它的原义指植物的繁殖体在一个新的地区萌发、成长并繁殖后一代的过程。在社会学的意义上,拓殖一般指开辟荒地、扩充发展,并将居民迁移到新地居住。而在本文,笔者理解的“拓殖”的内涵和外延,应有四个层次:一是开拓疆域,敢于冒险,不愿故步自封;二是发展商贸,有着强烈的商品意识;三是信守誓约,既重利也重义;四是山海交融,包容创新。在我看来,正因潮汕的“拓殖”文化有这四个层次的内涵,所以在地理上,它虽处“边缘”,地处广东省东南边陲,属于“省尾国角”,但因其背靠大南山和大北山,南临太平洋,加之数百公里绵延曲折的海岸线带来便利的海上交通条件,这就有利于从“边缘”进而“拓殖”,也便于从“边缘”看“中心”,挑战传统文化的糟粕和固化的思维。而这一切,除了地理环境的原因,皆因潮人有着超越别地的“拓殖意识”,即梁启超所说的“风习异,性质异”,“其人颇有独立之想,有进取之志”。
由于有独立之想和进取之志,这样潮人也就敢“为天下倡者”(梁启超语)。这在开拓疆域方面表现得特别突出。据史料记载,早在隋唐,潮人便开始了海外商贸活动。宋明时期,海上商贸活动已相当活跃,尤其是明代,潮商船队更是叱咤汪洋。虽然其时朝廷实施海禁,但潮人敢于突破海禁,甚至发展海上武装船队,不但与朝廷分庭抗礼,还开启大规模的南洋移民拓殖。他们以澄饶和南澳一带为贸易基地,私造双桅大船,私带武器和大宗商货,以数以百计的大型船队纵横于南洋和印度洋沿岸,与“番船夷商”进行贸易。潮商大规模的海外贸易,表明潮人的祖先不但依赖海洋繁衍生息,也依凭海洋走向世界。
清代以后,潮人海外拓殖的重心从商业贸易转向开发南洋,在开通了“粤东海洋总汇”樟林港口之后,成千上万的潮人乘坐着红头船,唱着“天顶飞雁鹅……收拾包裹过暹罗,去到暹罗牵猪哥……海水迢迢,父母心袅”的民谣漂洋过海。这里,哀怨的歌词可以不论,艰辛的过程可以忽略,重要的是这是一曲曲高扬生命意识的交响诗,是中国本土文化与南洋乃至欧美文明对接的大合唱,也是敢于冒险、置身家性命于不顾的拓殖精神最为直观的写照。就这样,在清代到上世纪之初,潮人浩浩荡荡漂洋过海,到南洋的堤岸、麻六甲、星加坡、盘谷、暹罗等地开荒种植。据记载,仅一七八二至一八六八年,乘红头船抵达暹罗垦殖创业的竟达一百五十万人。当然,也有许多潮人从当苦力、雇工、小贩做起,最后成为著名的潮商。
潮汕的拓殖文化不但十分看重智慧的力量,而且特别讲究和推崇诚信,比如近现代以来流行于潮汕地区的“侨批”,就承载着一种诚信,一种古典式的契约精神。而传播“侨批”的那些“批脚水客”,就是一群既卑微又高贵,有着高度虔诚与诚信的潮人。他们生存在社会底层,只是略通文墨,却视信誉为生命,且有着令人肃然起敬的职业操守。这样,不论是他们经手的有“护封”和文字的侨批,或者只是一种口頭拜托,全无凭据的口诺,他们总能将侨批完好无损地送达接批人。有时,为了将一封错批或死批送达,一代又一代的批脚传递接手,送批不下百次。这是一种什么精神?这实质上就是一种古典的,一种有形或无形,仅凭承诺与托付而畅行天下的契约精神。而这种契约精神的背后,是传统的伦理道德的支持,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最本质、最朴实的坚守,以及孕育于或质朴或粗粝的日常生活中的理想和梦想。旧时代这些像珍惜生命一样守护着这些侨批或口诺的“批脚”,他们那种重诺守信、坚守执着与开拓冒险相辉映的精神,既体现了拓殖文明、海洋文化的特色,也是潮汕文化精神的彰显。
如果说边缘拓植彰显的是潮人敢于冒险和超越的一面,那么,追求闲情逸致、讲究诗性的生活方式则是潮汕文化精神的另一面。的确,很少见到一个地方,能如此地将豪放与精致,华美与内敛,开拓冒险与诗性地感受生活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这种诗性的存在,在潮汕“工夫茶”和美食两方面,体现得特别突出。
潮汕的“工夫茶”可谓闻名中外,为潮汕的一大文化特色。从茶质、茶具到用水、烹法,均大有讲究,且无所不用其极。潮汕地区不但家家户户品工夫茶,饭前饭后离不开茶,甚至贸易往来,生意场上,一见面即献茶,而且喝茶时讲究“品”字,心态放松,闻杯识香,此乃风雅遗韵、闲情逸致的体现。
潮汕的美食,同样是一绝。特征是注重养生,淡而有味,善于搭配,讲究原汁原味,而且善于以小搏大、化腐朽为神奇,螺蛳壳里做道场。比如一枚粽子,白莲香菇栗子白果各一,咸蛋黄各半还紧随鹌鹑蛋一对,肥肉瘦肉各一片相生相伴,在众物边上,还有一只虾潜伏,而红豆沙则让众物井然有序排列。可谓味道丰富,繁华似锦。潮汕人以他们的智慧和巧手,借助一枚小小的粽子,融进一部潮汕美食山海经。不独工夫茶、美食,潮汕的刺绣、加工工艺和农艺,其精细也是出了名的。正因潮汕人善于学习创新,且注重细节,精益求精,兼之深谙享受生活、感受生命的诗性生活方式,故此才能营造出一种独特的潮汕文化。
我认为,潮汕这种地处边缘,却敢于大胆拓殖,渴望超越,同时又拥有“工夫茶心态”的文化精神,不但是独特的,而且有着不容忽视的现代意义。这种现代意义主要表现在三方面:一是潮学在中国文化史上的价值。比如它的内地移民史,贬官文化,考古中文化遗存的发现,包括潮剧,潮瓷的生产及外销,等等,都不仅仅是地域性的人文现象,而与整个国家的文化历史发展息息相关;二是它的海外拓殖经验以及侨批史,对于当今的“一带一路”具有极大的借鉴作用;三是时下正在大力倡扬和谐社会、生态文化建设,而潮人的这种诗性生活方式,可视为一个样本。因为正如费孝通所说,中国是一个“乡土中国”,而“乡土中国”讲究情感维系、血缘延续、文化传递、道德化育、生活质量、审美品位等,而潮汕文化与潮人精神,在上述诸方面均为有益之津梁。
(《欹枕听潮音》,张培忠编,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二0一九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