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西地区栎类资源现状及可持续经营分析
2020-01-13魏新莉仲翌京陈振雄
魏新莉,仲翌京 ,陈振雄
(1.中南林业科技大学,长沙 410004; 2.国家林业和草原局中南调查规划设计院,长沙 410014)
湘西地区即“大湘西”,指包括湘西自治州、张家界市、怀化市以及邵阳西部、永州的江华县在内的湖南省西部地区的统称,面积7.08万km2[1]。这里是武陵、雪峰两大山脉和云贵高原环绕的地带,也是沅水、澧水中上游及其支流汇聚之地,是长江中上游水土保护重点区域,生态地位极其重要。
湘西地区山多、地少、水丰,森林覆盖率高达70%,分布有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针阔混交林及山顶阔叶矮林,林木资源丰富,是我国南方重点天然林区,也是南方木材生产主要基地。区域内以阔叶林混交林为主,最重要的优势树种就是栎类,是我国栎类植物的近分布中心[2]。目前栎类林面积约6万hm2、蓄积400万m3,占阔叶林面积的3.22%和蓄积量的5.01%。其总数量不大,但分布较广,很多种属于天然阔叶林的建群种或优势种,这部分栎类天然林在维护湖南区域生态平衡方面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同时其木材、树皮、果实及叶等均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特别是栓皮栎的树皮更是号称“软黄金”的软木资源来源[3]。分析和研究湘西地区栎类天然林资源现状及其发展面临的问题,给出合理化建议,以期能为促进湖南省栎类资源的保护及林业经济的良性发展提供依据。
1 湘西地区栎类资源现状
1.1 湘西地区森林整体资源现状
湘西地区森林面积约793万hm2,活立木总蓄积29 941万m3,其中:乔木林地504万hm2,灌木林地146万hm2,竹林地58万hm2,疏林地4万hm2,未成林造林地19万hm2。乔木林中天然林面积305万hm2,占整个乔木林面积的55%,主要由52.17%的阔叶林、27.59%的针叶林和20.24%的针阔混交林组成;以中幼龄的用材林和防护林为主[4],表明该区域的天然林资源得到有效保护,处于恢复期。
1.2 湘西地区栎类资源现状
湘西地区的天然林以阔叶林占主要优势,其中以阔叶混交林为主、其次为栎类林。2009年第八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中,湘西地区的栎类面积为6万hm2、蓄积为350万m3,分别占4.18%和5.57%;2014年第九次森林资源清查中,区域内栎类林面积基本没有变化,但蓄积量提高至430万m3,占到蓄积量的5.67%,5年内栎类林蓄积量增加了20%,说明湘西地区的生态脆弱区的天然林资源得到一定保护。但1998年前湘西地区栎类天然林面积和蕴藏量约占12%和11%~14%,而到2014年栎类天然林面积和蕴藏量仅占1.09%和1.51%,面积和蕴藏量都是减少的,已经破坏的栎类资源尚未能得到根本恢复。解放初期同为栎类资源大省的河南,栎类天然林面积目前已超过50万hm2,蓄积超过2 000万m3[5],林业建设的任务任重而道远。
1.3 湘西地区栎类资源特点
一是资源分散,分布偏远。在天然林保护工程实施之前,区域内绝大多数天然栎类林已经被严重破坏,幸存下来的栎类天然林面积约为6万hm2,蓄积400万m3,分布在湘西自治州、张家界、怀化西部等偏远地区,多沿山分布。这里自然条件复杂,栎类树来源不一,主要属于落叶、半落叶的栎属(Quercus)、水青冈属(Fagus)和栗属(Castanea),如青冈栎(Cyclobalanopsisglauca)、麻栎(Quercusacutissima)、栓皮栎(Quercusvariabilis)、白栎(QuercusfabriHance)等尤为分布广泛。
二是缺乏经营、质量低下。保存下来的天然栎类林均以幼中龄林占优势,幼龄林和中龄林所占面积和蓄积比例分别为86.95%和74.49%,说明栎类资源多为遭到不同程度利用与干扰的天然次生林。另外,湘西地区栎类林的单位蓄积量仅为52 m3/hm2,远低于全国栎类资源单位蓄积的平均水平(70 m3/hm2)。并且该区域内单位蓄积小于50 m3/hm2的资源占62.41%,单位面积蓄积在(50~99)m3/hm2的占25.17%,说明林分总体质量堪忧,缺乏科学的经营和管理。
2 栎类资源发展面临的问题
2.1 栎类资源的生态价值未得到充分认识
解放后,湘西地区栎类天然林遭受严重破坏,绝大多数栎类资源处于自生自灭的状态,栎类资源未能得到应有的认识和重视。栎类树种是世界上最长寿的树种之一,以栎类树种为支撑的森林生态系统,能够更长久保持稳定,具有优异的生态特性[6]。相比二十世纪的工业文明,二十一世纪已经进入生态文明时代,目前湘西地区的部分县、乡根据湖南省五大生产基地建设需要,进行杉木、马尾松、湿地松等速生丰产林基地建设,使得近十年来该地区的人工林面积和蓄积大幅度增加,从第九次森林资源调查数据中就可以看出,湖南省马尾松等针叶材的种植比例已经非常之高了。但湘西地区山多、地少,易发生泥石流,而大面积纯林极易受到病虫害的危害,同时也会降低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1998年南方特大冰灾中,受灾最严重的树种就是马尾松。由此,栎类资源作为我国阔叶林的第一大树种资源,应当成为湘西地区天然林保护的目标树种,充分重视其生态价值。
2.2 栎类资源亟待科学经营
湖南省在解放初期曾分布着大面积的栎类资源,但由于历史原因逐渐消失,湘西地区现存的栎类天然林绝大多数是经历破坏后萌发而形成的以幼中龄为主体的次生林[7]。栎类树木生长时,极易在主干上生长很多不定芽,这些不定芽会长成浓密的主干丛生枝,所以栎类次生林如果不经营,会从20年左右开始退化,最终退回到灌丛。现在湘西地区的中幼龄栎类资源已经封育近20年了,已到了抚育管理的关键时期。若错失这一关键时期,区域内的栎类资源就会退化,栎类资源就会越保护越变坏,不能充分发挥其生态功能,被保护的林分很难长成有用之材,这将对林分造成无可挽回的损失。还有一些栎类资源是历史上幸存下来和解放后深山封养起来的山林资源,林分密度过大,林分质量低下,部分林分已经经受雪灾、风灾、虫灾的破坏,如果不及时进行科学经营,大部分林分也将开始退化,所以湘西地区现存栎类资源迫切需要科学管理和经营。
2.3 栎类资源利用不足
与湖南省近年发展起来的马尾松、杉木这样的“大树种,大产业”相比,利用率低、产业链不完整的栎类资源是名副其实的“小产业”。栎木、树皮、果实、果壳、树叶的开发利用价值还远未被湘西地区人民所认识,加之我国林业系统对栎类产品的综合开发利用几乎没有开展,也缺乏林产品加工的技术和设备,造成栎类资源的巨大浪费。目前的栎类资源开发单调,基本还停留在传统的用材、薪炭、淀粉、栲胶等几种初级产品,缺少统一规划,没有形成产业规模[8]。此外,部分偏远地区掠夺式摘果、采叶、剥皮和砍枝,也使其资源遭受毁灭性破坏。
3 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策略
3.1 促进现存栎类天然林资源保护
国际上很多国家都非常重视栎类树种在气候变化中的作用,比如德国在十年前就制定《2009年—2019年栎类发展计划》。因此,从建设生态文明、维护生态安全、构建 “绿色湖南”、实现永续发展的战略高度来看,严格保护现存天然林,并促进栎类天然林资源的培育和经营,意义重大而又深远,特别是针对这一时期的栎类资源进行科学地抚育管理,可以进一步促进其林分质量的提高。
3.2 实施以栎类为建群树种的人工造林
栎类树是湖南省的传统阔叶树种,在湘西部植物群落组成和保持生态平衡上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建议有关部门充分研究该地区林地土壤气候条件的基础上,培育适应本地区生长环境的栎类树种苗木,以利于在造林中更好地做到适地适树;同时加大科技投入,做好选种驯化和优化的科研工作,例如栎类树种中的栓皮栎软木就是号称“软黄金”的软木资源的来源,借鉴油茶、核桃、茶叶、优质柑橘等经济效益较高的具有湖南特色的经济林基地建设经验,培育更多特、优林木,为发展多树种造林创造条件。
湘西地区多以山地、丘陵为主,林地与农牧地混杂,同时雨雪冰冻、干旱等气候灾害,易对造林造成影响,很多迹地面积和宜林地面积尚未形成森林,因此,充分考虑林地土壤气候条件和依据适地适树原则实施以栎类树种为建群树种的人工造林,制定和落实好造林后的管护管理措施,是目前提高栎类资源人工造林成效,提供高效生态效益的当务之急。
3.3 加强栎类天然林近自然经营水平
近几年我国林业系统重视栎类资源的呼声越来越大,2019年9月举行的中葡国际竹藤—软木研讨会上,专家一致认为必须重视栎类资源的保护,认为栎类资源应当和竹材资源一样,共同形成中国生物质资源舰队。湘西地区分布着很多野生栎类树种,有着重要经济价值,这些栎类资源不能简单进行人工化经营。可以对湘西地区现存的天然栎类林实施保护,严禁采伐,促进它们天然更新,形成近自然异龄混交林。也可以在松、柏疏林地补种麻栎、栓皮栎等树种,并利用针叶林下侵入的白栎、小叶栎等,逐渐形成混交林。近自然经营森林是世界森林资源发展的方向,也符合湖南省天然林保护的政策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4 结语
栎树根系发达,抗旱,消耗水分比其他树种少30%,对于水土流失,气候变化具有更好更强的生态特性,又可全树利用,具有多种经济价值,很适合进行多层次、多方面立体利用。栎类林突出的生态作用和经济价值,使它在世界木材生产中占据及其重要地位,在欧洲,栎类林已经占森林阔叶林蓄积的30%左右[9]。重视森林资源的综合评价,积极开展栎类的资源培养、天然林经营和林产品开发、木材加工等产业链建设,逐步推进栎类天然林在软木产品开发、食品开发、生物质材料利用等方面的综合研究,以天然林合理开发促经济发展,使栎类林资源做到永续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