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和生物技术专业医学免疫学课程设计教学实践与思考①
2020-01-13张宇丝金伯泉
张宇丝 金伯泉
(空军军医大学基础医学院免疫学教研室,西安 710032)
医学免疫学课程是医学院各专业的必修基础课程之一,是基础课过渡到其他医学专业课的重要桥梁。我校5年制临床专业本科生的培养目标为“培养初级临床医疗通科医师”,而4年制生物技术专业的本科生培养目标则为“培养应用型生物技术专门人才”。我校开设生物技术专业已16年,历经多次改革,暴露出在教学过程中与专业切合度不够,学生对本专业的职业认可度不高,学习兴趣不高的问题。近年来,学校通过不断探索优化本科教学方法,根据不同专业特点开设不同教学要求的医学免疫学课程,期望通过分层次分专业的教学,因人施教,提高学生对所学专业的兴趣,发掘学生的潜能,达到预期的培养目标。针对不同专业的同一授课内容,设计不同的教学方案,除了期望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外,更希望帮助学生们认识到免疫学在他们未来职业生涯中的重要地位,激起学生对免疫学的学习热情。以下结合本学期具体教学实践,浅谈对临床和生物技术专业医学免疫学课程教学设计的实践与思考。
1 课程设置
对不同专业课程设置的深入了解是备课的重要环节,这样在涉及到其他课程的知识的时候,才能把握好“度”,做到与学生良好的沟通。医学免疫学课程安排在解剖学和组织胚胎学结课之后,此时学生已具有一定的基础。结果各专业均采用第七版(当时最新版)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医学免疫学》授课。5年制临床专业学生的培养更侧重于横向联系其他基础医学学科,纵向联系临床医学。学校教务处采取了模块化教学以优化临床医学专业课程内容体系,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全面提升,设立《免疫与感染基础》模块,将医学免疫学、医学微生物学、病原微生物学及部分临床课程病理学和临床免疫学5门课程整合在一起,组成一个内容相关的知识模块,在1~2个学期内集中教学。总学时为201学时,其中医学免疫学为50学时[1]。4年制生物技术专业则侧重于生命科学进展和生物技术应用等,该专业设有医学与生物学的基础课程以及前沿生物进展等课程,学生将在第4学年进入实验室实习,完成毕业设计,并组织相关研究课题的毕业答辩,其医学免疫学课程独立开设,并在课本内容讲述结束后加入5次内容相关的专题讲座,深入讲解关于单克隆抗体、基因疫苗、肿瘤免疫等热门领域的进展和应用,总学时为60学时。此专业在随后的第3学年春季学期中,还会单独开设单克隆抗体技术等课程,进行深入细致的理论讲述和具体的实验操作。
2 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仍以教师讲授为主,多媒体展示为辅。因此,教师怎样组织教学活动,采用怎样的教学方法,都对教学效果起决定性作用[2]。不同专业毕业后的职业发展不同,在本科教学中,教师有义务正确引导学生,让他们喜欢自己的职业,对自己的职业有认同感。特别是军队院校的学生,更有为军事斗争准备的特殊性,要对日后扎根基层医疗队做准备[3]。因此,在对不同专业的医学免疫学授课时,老师要有针对性的举例,用贴近学生生活或未来工作的案例深入浅出的讲解深奥难懂的免疫学知识。
2.1精彩的引入 好的开始能够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点燃他们对这节课的兴趣。对于临床专业的同学而言,临床案例引入课程内容可引导学生从临床医生的角度看待即将学习的内容。比如讲述《抗体》这一章的时候,用《战狼2》中的故事引入:“曾经感染过埃博拉病毒的小姑娘的血清可以用来治病救人,那么究竟是她血清中的什么成分通过怎样的方式清除病毒呢?希望通过今天的学习,同学们能回答这个问题”这样的例子,将“抗体的生物学作用之一——中和病毒”与特殊的军事任务联系起来,拉近了今天的课堂与明天的战场的距离,对于军医大学的学生会印象颇深。而对于生物技术专业的学生,他们毕业后会进入科研院所工作,因此要引导他们多看科技新闻,了解科研前沿动态,带着对未知的疑问和兴趣来学习基础知识。对该专业的学生,《抗体》这一章节是这样引入的:“越来越多的靶向治疗药物纳入了我国的医保范围,我们看到靶向药物的名称的时候,往往会看到XX单抗这样的名字,比如很著名的利妥昔单抗,曲妥珠单抗等。仅国内外上市的PD-1单抗的种类就有多种,那什么是单抗呢?为何会有针对同一靶分子的不同单抗药物制备出来呢?通过今天的学习,希望同学们能回答以上问题”。这种科技新闻相关的引入可以让学生把未来的职业方向与今天的基础知识联系在一起,认识到搞科学研究也可以为社会谋福利,实现“为祖国医药卫生事业的发展和人类身心健康奋斗终生”的誓言,从而激发他们对于科研的热爱。
2.2专业对口的案例 讲述《细胞因子》这一章节时,大量的细胞因子让学生难以记住,所以重要的细胞因子都会以实际例子加深学生印象。在临床专业的授课中,举例以基层战士训练过程中可能会遇到的问题为主,比如战士在训练过程中,促红细胞生成素(erythropoietin,EPO)的应用可以让他们迅速提高成绩;血液科医生会用EPO促进患者的红细胞增殖,提升红细胞水平等。在生物技术专业的授课中,则会讲到EPO作为运动员兴奋剂成分的侦检问题,由于人工合成EPO与天然EPO的结构差异,现代侦检技术可以区分出外源性EPO与自身产生的EPO,也就是如何提高运动员兴奋剂的检测敏感度等问题。再比如在讲述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这一章节时,临床医学专业的同学对于临床上进行的组织器官移植的问题会更加感兴趣,因此将本校附属医院著名的“换脸手术”和“小肠移植手术”作为案例讲述,让学生知道MHC的匹配在移植手术中的重要作用。而对于生物技术专业的学生,则详细讲解人类的输血历史和MHC的发现历史,特别是诺贝尔奖得主Snell做过的小鼠皮片移植实验。这一段精彩的科学发现史可激发学生对于科研的浓厚兴趣,期望他们未来走上科研工作岗位时,能够从中获益。
2.3发散思维的课堂讨论 鉴于医学免疫学内容深奥、抽象难懂的特点,教师采用“互动式”教学,做出更精心的教学设计,加入课堂提问、课堂讨论等教学形式,调动学生自主思考和学习的积极性[4]。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设计课堂讨论环节的时候,侧重点会不同。例如,在讲述《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时,让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根据所讲的器官移植病例讨论如果MHC不匹配时会出现怎样的反应,联系MHC的生物学作用,思考哪种细胞可能是治疗靶点。在生物技术专业课堂上讲述同一章节时,针对MHC结合抗原肽的特点,引入锚定残基的概念,再结合本教研室发表的几篇肽疫苗的研究论文,讨论肽疫苗设计的原理,向学生提问其是否都接种了乙肝疫苗?是不是有人接种了乙肝疫苗没有出现抗体?并讨论可能的原因。
2.4提纲挈领的课尾小结 每次课程结束时,用5 min 将整个课程的重点难点再一次复述并强调,并留课后思考题,如果能将课程重点难点编成顺口溜便于学生记忆效果会更好。最后再用1 min从专业课的角度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尽量做到和开场的引入部分首尾呼应。比如讲完《抗体》这一章时,对于临床专业的学生可鼓励:“每一个待攻克的疾病都是战场,希望未来的你们能用今日所学的知识治病救人”;对于生物技术专业的学生,则鼓励他们未来能致力于研发单克隆抗体靶向药物,为弥补我国自主研发药物的短板做出贡献。
3 教学效果
从课堂上学生的反应来看,临床专业的学生学习氛围更浓,课堂讨论活跃,在老师的引导下能得出理想的讨论结果。课堂回答问题的同学也较多。从课后学生的提问来看,临床专业的学生较多,很多同学已经超前自学,所提问题多为他们在课外阅读或课外科研中遇到的免疫学相关问题,并不局限于本节课讲授的内容,个别学生甚至会拿着研究生参考教材来提问。
不同轨道的医学免疫学因为课程设置不同,课程结束的时间也不同,期末考试也由各自的教学组长分别出题考查。考试成绩分析显示,五年制本科的不及格人数为10人,及格率为96%;四年制本科十人则全部及格。可能是由于5年制的试题的难度系数大,而且学生人数多,两极分化较严重;4年制的试题相对较简单,学生人数少且水平比较平均。
课程结束后教研组还组织5年制学生填写了150份调查问卷,组织4年制学生10份调查问卷,均为无记名填写。问卷结果显示,学生答卷中最为印象深刻的正是本教研组精心设计的案例以及课堂讨论的内容。
4 讨论与总结
5年制的课程安排为一周2~3节医学免疫学课程,历时2个月讲完并组织考试。而4年制的课程安排基本上为一周1节,加上后面的专题讲座,历时5个月讲完并组织考试。由于免疫学内容深奥难懂,4年制的考试成绩更理想是否和他们的课程学程较长,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进行课后复习有关?是否和他们免疫学的学时数多,有专题讲座的深入学习有关?这些都有待进一步考查。
总之,不同专业的学生对未来的职业规划不同,老师根据不同专业学生的自身特点策划不同的教学设计,无论是从本课程学习的本身,还是日后为该专业其他课程打基础的角度而言,都能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要想因人施教,为各专业的学生打造量身定做的课程,需要老师不断学习新知识,除了免疫学研究进展外,还要拓展知识面,了解各领域的发展动态,深入思考才能为不同专业的学生设计出更适合他们的教学方案,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