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天然气制甲醇合成气转化工艺研究

2020-01-13

化工设计通讯 2020年9期
关键词:合成气工艺技术甲醇

李 博

(大庆油田化工集团甲醇分公司,黑龙江大庆 163000)

发展天然气制甲醇产业,能够有效提高产品的附加价值,提升项目产品的效益,促进甲醇生产工艺进步,对工业企业发展至关重要,同时,天然气化工投资的回收率较高,可缓解低气价矛盾,更好提升整体的项目收益。因此,相关产业在天然气制甲醇产业上,必须提升工艺生产水平,提高运行装置的安全性、经济性,加强对生产成本的控制,降低能量消耗。

1 天然气制甲醇工艺研究进展

1.1 天然气制甲醇工艺介绍

天然气制甲醇工艺的初步工艺研究,是将原料制成氢气、CO的合成气,并通过工艺转化为甲醇。当前,天然气蒸汽转化法的适用范围不断扩大。为更好提升工艺技术的经济性,提升产品的经济收益,相关工艺研究人员不断加强对合成气制甲醇的工艺研究,并进一步对工艺技术进行改进,不断提升工艺技术的先进性。在工业应用中,工业制甲醇分为两步骤,一是催化裂解转化工业原料形成合成气,二是利用合成气催化合成,生产出甲醇产品。由于我国煤矿资源丰富,以煤为原料制备甲醇合成气,也是其中的一种手段。现阶段,制备甲醇合成气产能占据较大的比例,在工艺上,分为水蒸气转化、部分氧化、自然转化[1]。实际研究中发现,焦炉煤气制取甲醇合成气处于完善的发展状态,工艺技术上有待于进一步的提升,工艺技术的推广应用前景广阔,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1.2 甲醇催化剂研究进展

甲醇合成气在工艺研制中,需要将催化剂作为重要载体。由于甲醇制合成气的工艺技术含量较高,在工艺生产中,需要一定量的催化剂进行支持。由于催化剂的成本较高,在工业生产中的应用范围较小,部分研究人员在实践中发现,铜基催化剂是常用的合成气制甲醇催化剂,在甲醇催化剂研究领域掀起了合成气制甲醇领域的研究热点[2]。甲醇催化过程中,需要选择活性高的催化剂,在常温条件下,制甲醇性能好,催化过程稳定,具有较大的工艺研究价值。

2 合成气制甲醇工艺分析

2.1 合成气来源种类

合成气是以氢气、一氧化碳为主要成分的合成气体,在天然气的转化下形成的。由于合成气原料范围较广,因此在生产工艺上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在具体转化生成合成气后,可满足生产甲醇合成气要求。

(1)天然气制合成气

天然气制合成气中,常用的转化方法为蒸汽转化法,甲烷与水蒸气反应生成H2、CO,经过催化反应后,生成H2、CO,在镍催化剂作用下,会产生强烈的反应。在合成气制备甲醇过程中,需要加入CO2,进而降低氢碳比,优化催化性能。

(2)水煤浆制合成气

水煤浆制合成气,采用的是德士古水煤浆加压气化法,运用此方法的温度在1 500℃,压力控制在3~93MPa,由于此种方法,能够提升碳的转化率,提升煤气质量,制取的水煤气经过废热锅炉后,可降低水汽比值,确保气体最后进入有机水解槽,制得符合标准要求的合成气。

(3)焦炉气合成气

焦炉气中包含的主要物质是H2、CO、CO2等,焦炉气经过原料加热,温度上升至400℃左右,在工艺转化下,转化为无机硫,确保脱硫后的部分经过氧化合成,制成新鲜的合成气。

2.2 天然气制甲醇合成气转化工艺

(1)天然气添加CO2一段蒸汽转化

蒸汽转化工艺,是天然气制合成气的主要工艺,在工艺转化过程中,将催化剂添加在工艺制备过程中,可在高温条件下,加快甲烷、水蒸气反应,进而生成H2、CO等混合气体,用合成反应公式可表示为:CO+3H2=CH3OH-Q、气体CO2+3H2=CH3OH+H2O-Q。在实际实验中发现,CO、CO2气体在生成过程中,每生成1mol甲醇就产生一部分的氢气,研究人员发现,为将多余的氢气分离出去,可以适当添加CO2,添加量多少,可根据不同温度环境、温度条件进行调整,通过添加适量的CO2,可以有效均衡天然气生产中氢、碳含量,更好提升天然气原料资源使用率[3]。就当前国内外应用蒸汽转换法现状来看,蒸汽转换技术逐步成熟,逐渐投入工业实践中应用。

(2)天然气与CO2催化转化

CO2、CH4反应后生成CO合成气,能够有效缓解天然气蒸汽转化后,氢气过剩问题,降低CO2含量,反应式可表现为CO2+CH4=2CO+H2,在热力学角度计算来看温度在650℃时,可实现高温反应下的热效应,降低能耗部分。研究人员发现,为加快反应速度,可以选择添加适量的催化剂,促进工艺转化,更好优化工艺反应条件。

2.3 联合转化工艺

联合转化工艺是在蒸汽转化基础上进行进一步的转化反应工艺。在工艺技术支持下,甲烷通过一段蒸汽重整,反应生成COH2,实践研究中,将O2送入自热重整装置中,经过整个蒸汽的重整反应,生成CH4、H2。联合转化工艺的使用优点是,降低了转化反应的水碳比例,转化炉入口温度也随之降低,基于节能环保角度看,减少了工艺成本投资,能够在最大限度上满足甲醇合成制气工艺要求,更好实现工艺生产的环保性、节能性。

2.4 两段转化法

(1)常规两段蒸汽转化法

常规两段蒸汽转化法在国内外的应用较为广泛,一般采用的是一段炉、两段炉串联的工艺,不需要加入二氧化碳,便可满足甲醇原料的成分要求。两段炉是指体积加大的方箱式炉,其工作原理是管外用燃料明火加热、管内装入催化剂,确保在高温下,满足催化反应所需的热量,需要将温度控制在1 000℃左右,并加强对废热锅炉余气的利用率,更好提升合成气制甲烷的工艺效率。

(2)纯氧化换热转化工艺

通过实验研究,发现两段炉合成气中的热量转化,对整体热量需求差异不大,同时纯氧化换热转化工艺,较比其他工艺技术,更能体现工艺转化的经济性能,提升热量利用的合理性、科学性。我国首次提出纯氧化换热转化工艺,最终的工艺生产目的是,减少天然气的使用量,通过工艺转化,均衡氧、碳含量,更好提升天然气资源的利用率。

纯氧化换热转化工艺对工艺转化环境要求较高,需要在大型的甲醇厂中进行,然而由于技术实施难度较大,在实际的推广和应用上面临困境。基于两段蒸汽氧化工艺原理,可以将原料分为两段,从而更好均衡反应器的热量。

2.5 甲烷部分氧化

(1)非催化部分氧化

非催化部分氧化,一般是以O2、CH4的混合气作为原料,具体反应温度需要控制在1 100~1 400℃,由于未添加催化剂,因此,对温度、器材设备的要求较高,需要使用热回收装置进行反应热回收。

(2)催化部分的氧化

天然气催化部分氧化,是在各项工艺技术的推动下,发展起来的新型甲醇工艺技术。在具体的转化反应中,对设备器材的要求较高,主要应用的设备为蜂窝反应器、流化床反应器等,通过设备局部的硬化反应,可以制成需要的甲醇。在具体进行氧化过程中,需要提升氧化剂成分,并将催化剂应用到催化反应中,从而更好提升催化反应效果。催化部分的氧化原理,是利用天然气与氧气进行局部反应,产生一定的氢气、一氧化碳等,之后在氧化催化的反应下,制备需要的甲醇。整个催化部分的氧化,通过催化剂的运用,降低了反应温度,并在750℃下,可完成催化反应,确保进一步实现热力学的平衡转化。

2.6 甲烷的自热转化

经过实践分析,发现自热式转化工艺,在天然气制甲醇合成气工艺过程中,将蒸汽以及部分的氧化反应,结合在管壳式反应器中,并通过管壳释放的热量,供应蒸汽转化反应需要,在具体的实践应用中,将蒸汽转化需要的炉管撤掉,节省了工艺转化效率,最大化提升工艺技术水平。部分研究人员,发现ATR工艺可转化为规定的反应器,将甲烷、蒸汽与氧气的混合气体,进行分段燃烧,并利用各个燃烧段中释放的热量,进行水蒸气转化反应,试验观察发现,在高温条件下,转化反应速度快,具有一定的稳定性。通常,影响转化炉生产的主要因素为富氧浓度、反应压力等,并且其中的水碳比、氧碳比,是主要的调节手段。具体运用ATR自热转换法过程中,产生的氢气,难以满足转化气需要,通常解决此类问题的方法,是将转化气下游的CO2进行回收,更好转化反应中的碳氢比。采用自热转化工艺的优势在于,工艺方法简单、操作便捷、投资成本较小、占地小;在具体的应用过程中,氧化反应,可以在同一转换炉中完成,并且利用自身的热量供给,可以有效满足转化反应需要的热量。

自热转化工艺,在具体的应用中,一般采用的是富氧空气、氧气,在工艺实施过程中,需要依托分离装置,增加了成本费用,在实际研究中发现,自热转化工艺,有待于吉尼布的研究探索,进一步开发制氧技术,进而节省制氧成本,更好推动自热转化工艺持续、稳定发展。

2.7 预转化工艺

预转化工艺,最早由国外提出,在实际运用中,需要准备一台,预转化炉进行能耗转化,更好节省工艺实施成本,提升甲醇装置的合理利用率,同时,在实施预转化工艺过程中,相关人员,需要合理化地掌握反应器操作的工艺流程,确保最终降低水碳比例,减少天然气的能耗,提升热量的利用率。预转化工艺优点在于,能够有效对进料进行重组分组,提高系统整体的生产能力,节能投资费用;同时,在预热转化过程中,可有效提高转化催化剂活性,延长催化剂的使用周期,并将碳氧化合物排放量,控制在合理范围内。

3 结语

综上所述,天然气制甲醇的发展前景十分广阔,在我国工业化程度不断提升的前提下,工业领域对甲醇需求量日益增多,通过研究分析合成气制甲醇工艺,有效了解了工艺转化的基本情况,相关行业,需要合理化地运用天然气转化工艺,确保最终实现高效、绿色生产。

猜你喜欢

合成气工艺技术甲醇
低温甲醇洗甲醇换热器腐蚀原因分析
BiZrOx/ZSM-5催化合成气直接芳构化的研究
对锰硅合金冶炼工艺技术问题的解析与研究
甲醇:需求增长能否支撑价格高位稳定?
硅胶吸附管采集甲醇汽车尾气排放中甲醇的方法研究
气相色谱内标法测洗涤剂中的甲醇
合成气回用气氛下RDF与粉煤灰掺混气化特性研究
丹麦托普索公司开发利用CO2生产富CO合成气且避免结焦的ReShift技术
煤气化合成气初步净化技术进展及专利分析
大型总段船坞建造、移位、定位工艺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