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水北调东线聊城段工程效益浅析
2020-01-13王立健
王立健,黄 茜,于 明
(1.南水北调东线山东干线有限责任公司,山东 济南 250109;2.中水北方勘测设计研究有限责任公司,天津 300222;3.聊城市位山灌区管理处,山东 聊城 252061)
南水北调东线输水干渠聊城段工程(以下简称聊城段工程)是实现向聊城地区输水和向津冀应急调水的重要节点工程,上起位山穿黄河隧洞出口,下至市界闸,长约110 km,其中利用现状老河道约70 km、新挖输水渠约40 km。工程沿线有节制闸、倒虹吸、涵闸、桥梁等交叉建筑物410余座,涉及山东省东阿县、阳谷县、东昌府区等7个县(市、区)22个乡镇(办事处)。2010 年9 月,聊城段工程初步设计获得批复,总投资23.88亿元。工程于2013年建成,已顺利完成多次通水任务。
聊城段工程建成通水后,基本满足了聊城地区的供水需求,改善了地下水环境,社会效益得到充分发挥。本文从水资源供给、防洪除涝、弘扬运河文化、改善水生态环境、改良地质状况等方面,对该段工程社会效益进行简要分析。
1 优化水资源供给
聊城市人均当地水资源占有量约200 m3,不足全国人均占有量的10%,仅仅是山东全省人均占有量的61.7%。聊城地区年均降水量约570 mm,低于山东省670 mm 的平均水平。水资源短缺是制约聊城水系生态良性发展的主要因素,以往聊城市水源主要依赖于黄河,除每年汛期仅有的少量雨水汇入以外,基本没有其他补给水源。黄河丰枯和黄河水资源调配直接影响聊城市水源供给,供水来源单一,存在“可用不可靠”的潜在风险。
南水北调东线一期穿黄河隧洞工程的建成,让奔流于中国大地的长江黄河水在此交融。位山穿黄河隧洞的贯通保证了南水北调水源顺利穿越黄河输送至鲁北地区,同时具备向津冀应急调引江水的条件。聊城段工程犹如一条输水大动脉自东南到西北贯穿聊城全境,穿越位山三干渠、徒骇河、马颊河三大东西向河渠,沿途布设7处分水口门,可将长江水送至聊城市区、东阿、阳谷、临清等8 座配套水库。聊城市境内年规划供水量为1.79亿m3,是聊城地区调、蓄、供水的强有力后盾,大大缓解了聊城水资源短缺危机,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活力。
2 改善防洪排涝体系
2011 年南水北调项目实施前,本项目拟借用的老河道段由于岸坡冲刷破坏等原因,河道断面变窄、淤堵,灌排建筑物年久失修。尤其是城区周公河段水体恶化,个别渠段水体富营养化严重,影响周边城市环境。
南水北调东线输水干渠沿线工程按统一标准建设,主要建筑物设计标准为5 a一遇排涝、50 a一遇防洪;小运河(徒骇河以南部分)设计标准为5 a一遇排涝、20 a 一遇防洪;其他小型交叉建筑物设计规模依据其所在河渠5 a 一遇防洪排涝标准确定。为彻底解决周公河段水体恶化问题,在其两侧新建截污管道,将污水引入地下管道,导入下游的污水处理厂。
聊城段工程综合考虑区域地理特点,认真贯彻“统筹兼顾、全面规划、综合治理”的原则,协调好输水、排涝和防洪的关系,充分发挥工程的综合效益,全面提高了流域防洪排涝标准。
3 保护文物,弘扬运河文化
聊城段工程借用古代运河约45 km,其中徒骇河以南22 km、临清境内23 km。工程途经的戴闸、七级闸和土闸3处古闸为省级保护文物。七级码头是一座砌石台阶式码头,与周边老街相结合,重现了运河往日繁荣景象。土闸为明清时期的一座船闸,经勘探发现了减水闸、月河及穿运河涵洞,对了解古运河船闸的构造、布局、运行状况等拥有重要研究价值。
南水北调工程本身就是一项运河开凿工程,研究古代运河的管理及其对当地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影响,“古为今用、保陈创新”,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聊城段工程实施期间,为绕开省级保护文物古闸且保留文物周边原貌,分别在3 个文物所在位置旁边修建暗涵,即七级闸暗涵、土闸暗涵和戴闸暗涵。新建暗涵与文物古闸过流流量相加可满足输水干渠设计过流能力要求。通过将古代运河与今日运河的有机结合,使古代文明和现代文明交相生辉。
4 改善水生态环境
输水期间渠内水位上升并保持基本稳定,调水水质达到国家标准规定的Ⅲ类水以上,水生生物的生存环境质量明显提高,尤其是给鱼虾类水生生物提供了良好的生存环境,种群得以良好发展。各种水禽的食物来源因此增加,鸟类的生存条件得到改善,更有利于其生长和繁殖,对珍稀鸟类的保护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同时,局部水域面积扩大,增加了区域蒸散量,对提高空气湿润度、调节局部气候、改进周边水生态环境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也为周边环境良性循环提供了保障。
5 补充地下水资源,改善地质环境
聊城段工程通水后,一定程度上改变了鲁北地区的供水结构,增加了受水区的水资源总量,聊城地区地下水资源开采量随之下降。同时,聊城地区地表水资源量的增加补充了地下水资源,逐步抬高地下水水位,缩减地下水超采和漏斗区面积,有力保障了鲁北地下水的修复,改善了地质环境,产生了重要的生态效益。
6 结语
聊城段工程的建成运用,增强了全市的水资源承载能力,优化了全市的水资源配置,使全市逐步成为水资源分配合理、水环境良好的社会,为聊城社会和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水资源保障。历史文化名城聊城因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建设,定会水更绿、天更蓝、人居环境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