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董桂英教授以肝肾为中心、五脏相关论治高血压危象临床经验∗

2020-01-13指导董桂英

中国中医急症 2020年7期
关键词:耳尖平肝危象

江 宁 指导 董桂英

(山东省济南市中医医院,山东 济南 250012)

高血压危象属于心脑血管疾病的急危重症,临床以血压剧烈升高、头痛、呕吐及神志障碍为主要表现,病情凶险,可致心、脑、肾等靶器官急性进行性损害,严重威胁着人们的健康[1-3]。高血压危象的病因以未规律服用或自行停用降压药最为常见,精神紧张、情绪激动、疼痛与外伤等应激状态亦可增加发病率[4]。临床以快速平稳降压为主,但容易出现心脑等重要脏器的缺血事件[5]。中医学认为高血压危象属于“眩晕”范畴。董桂英教授论治高血压危象具有鲜明的特色,临床疗效较好。现将董桂英教授以肝肾为中心,五脏相关论治高血压危象临床经验总结如下。

1 高血压危象病机特点以肝肾为中心,五脏相关

本病病因病机包括饮食不节、情志内伤、劳倦虚损等,病理因素涉及风、火、痰、瘀、虚等,病变脏腑以肝最为常见,亦可见于他脏。《素问·至真要大论》云“诸风掉眩,皆属于肝”,指出眩晕多与肝密切相关。《类证治裁·眩晕》云“良有肝胆乃风木之脏,相火内寄,其性主动主升;或由身心过动,或由情志郁勃……或由高年肾液已衰,水不涵木”,指出眩晕与肝风内动、情志失调、肾精亏虚等因素有关。《灵枢经·卫气》云“上虚则眩”。《灵枢经·海论》云“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胫酸眩冒”,表明“虚”是眩晕的病理因素。《丹溪心法》云“无痰不作眩”。《医读》云“瘀血停蓄,上冲作逆,亦作眩晕”。这表明,痰、瘀亦可致眩晕。后世医家在传统认识的基础上,对眩晕病因病机亦有创新与发展,如蒙定水教授从脾论治[6]、沈依功从肝肾论治[7]、李士懋从肝风论治[8]等。

董桂英教授在历代先贤论述的基础上,结合自身临床实践经验,创新性提出以肝肾为中心,五脏相关论治高血压危象。董桂英教授立足于《黄帝内经》中“诸风掉眩,皆属于肝”“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胫酸眩冒”的论述,同时结合肝肾的生理特点与病理表现,认为高血压危象病变脏腑以肝肾为中心,指出肝为风木之脏,体阴而用阳,藏血、藏魂,主升主动,喜条达而恶抑郁,易受情志因素影响,加之肝之经络上及巅顶,若肝气郁结,或痰热等邪气久郁化热,化火生风,使肝失于疏泄,阴阳失调,则气机逆乱,上冲清窍而致血压升高,发为眩晕。肝风亦可挟痰、挟火等上扰清窍而发为眩晕。肾为先天之本,藏精、生髓,“髓海有余则轻劲多力,自过其度;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胫酸眩冒”。肾精亏虚,髓海不足,清窍失养;或肾精不足,肾气蒸腾气化失司,痰浊水饮内生,阻碍经络气血运行,发为眩晕。肾精亏虚,肝木失养,木气浮越,升及巅顶,可致眩晕。肝肾密切相关,“乙癸同源”,相互滋生,相互影响。肝血亏虚则肝阳上亢,肝阳妄动,损及肾阴,肾阴亏虚,肝木失养,肝阳上亢加剧,如此形成肝肾密切相关的恶性循环。因此,董桂英教授认为肝肾为高血压危象病变脏腑的核心,贯穿于疾病的始终。

此外,董桂英教授指出,高血压危象虽以肝肾为中心,但与五脏相关。脾主运化,为气血生化之源,肝失疏泄,横逆犯脾,或肾精亏虚,肾阳温煦之力不足,脾失健运,气血无以化生,水液无以运行,则气血不能濡养清窍,痰浊水饮痹阻清窍,均可发为眩晕。心主血脉,化赤生血,推动血液循行,若肝不藏血,则心无所主,血行失常,或肝气郁结,心血瘀滞不行,或肾精亏虚,肾水不能上济于心,心神被扰,气血运行失常,发为眩晕。肺主气,司呼吸,主宣发肃降,通调水道,朝百脉,主治节。“肝生于左,肺藏于右”,肝气与肺气相互影响,肝主升发,肺主肃降,二者调畅周身气机,诚如叶天士所云“肝为风木之脏……其性刚,主升主动……肺金清肃下降之令以平之”。若肝气升发太过,肺降不足,或肝失条达,疏泄失常,肺失清肃,或肾精亏虚,失于纳气,肺气不能肃降下纳于肾,气机逆乱皆可发为眩晕。

2 高血压危象基本治法为平肝益肾,兼调他脏

董桂英教授认为高血压危象病机特点为以肝肾为中心,五脏相关,遵循“治病求本”的原则,临床当以平肝潜阳、补益肾精为主,贯穿于高血压危象治疗的始终,同时结合他脏病变特点加以针对性调节。平肝以恢复肝脏正常升发、条达、疏泄为目标,有助于改善肝气郁结、肝失疏泄、肝风内动、肝阳上亢等病理状态,从而改善气机上逆,扰动清窍而致眩晕的病理基础。益肾以恢复肾精、肾气亏虚状态为目标,有助于促进痰浊、水饮的代谢,弥补髓海不足之精气,从而改善眩晕发病的病理基础。平肝、益肾在恢复肝肾正常功能的同时,有助于改善高血压对肺、脾、心的不利影响,减少眩晕的诱发因素。兼调他脏,在平肝益肾的基础上,针对他脏在眩晕发病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以及虚实寒热等状态加以针对性调节,如脾失健运,治宜益气健脾,以复脾之健运,促进气血生化及水液代谢;如肺失清肃,治宜肃降肺气,以复气机升降之常;如心气亏虚,血脉瘀滞,治宜益气养心,活血化瘀,以复心主血脉之功,推动血液运行,营养清窍。

3 高血压危象基本方为平眩止危汤

董桂英教授在平肝益肾,兼调他脏基本治法的指导下,结合现代药理研究成果,将自拟平眩止危汤作为治疗高血压危象的基本方,临床疗效较好。平眩止危汤:天麻15~20 g,钩藤15~30 g,珍珠母30 g,柴胡6~15 g,白芍15~30 g,杜仲10~15 g,熟地黄10~20 g,生地黄10~15 g,川牛膝 12~15 g,栀子10~15 g,黄芩10~20 g,川芎 10~20 g,泽泻10~15 g,甘草3~10 g。方中天麻润而不燥,主入肝经,善于平肝息风,凡肝风内动、头目眩晕者,不论虚实,皆为要药;熟地黄质软柔韧,味甘性微温,具有滋阴补血、益精填髓之功,为益肾之佳品,二者配伍,共为君药,取其平肝益肾之效。钩藤平肝息风,珍珠母平肝潜阳,川牛膝引血下行,生地黄清热养阴,杜仲补益肝肾,增强天麻、熟地黄平肝益肾之功以止眩,均为臣药。柴胡疏肝解郁,调畅情志;白芍柔肝缓急、补益肝血;栀子、黄芩清肝泻火,以折亢阳;川芎行气活血止痛;泽泻清热利水,共为佐药。甘草为使药,调和诸药。现代药理研究表明:天麻能够降低脑血管阻力及血黏度,提高血管弹性及血流量,改善微循环,能够显著降低收缩压水平,同时具有镇痛、抗炎、抗眩晕、抗氧化及增强免疫力等作用[9-10]。熟地黄能够促进骨髓造血干细胞及祖细胞的增殖分化,促进造血,同时具有抗疲劳及增强免疫力等作用[11]。钩藤能够明显降低平均血压,同时对脑缺血性损伤具有保护作用,抑制自由基产生,同时具有抗氧化、镇痛、消炎等作用[12]。杜仲具有显著的降压作用,但对不同部位血管降压机制存在差异,同时能够抑制乙酰胆碱酯酶活性,发挥神经保护作用[13]。牛膝具有显著的降压、抗炎、镇痛及调节机体免疫等药理作用[14]。黄芩及栀子对脑缺血性损伤具有保护作用[15],有助于减轻降压所致脑缺血性损伤。

临证加减:伴痰浊内生者,加陈皮10~15 g,法半夏6~15 g;伴肝风内动较甚者,加生龙骨15~30 g,石决明15~30 g;伴外风侵袭着,加荆芥6~12 g,藁本6~10g;伴食少纳呆者,加鸡内金10~15 g,焦三仙15~30 g;伴恶心呕吐者,加旋覆花6~10 g,代赭石10~30 g;伴失眠多梦者,加酸枣仁10~30 g,远志6~12 g。

4 高血压危象外治方法

董桂英教授在平肝益肾,兼调他脏基本治法的指导下,在应用平眩止危汤为基本方治疗高血压危象的同时,常配以常规体针及耳尖放血疗法治疗。明代医家杨继洲云“故其致也,既有不同,而其治之,亦不一律,故药与针灸不可缺一者也”,指出针灸与药物治疗能够取长补短,发挥协同增效作用。董桂英教授治疗高血压危象常选用的体针腧穴为风池、风府、百会、四神聪、丰隆、太冲、血海、太溪等。董教授指出,高血压危象致病因素与风邪密切相关,选取风池、风府两个祛风要穴,有助于祛风散邪,活血通络,以祛眩晕,诚如《通玄指要赋》云“头晕目眩,要觅于风池”。高血压危象病位在脑,而头为诸阳之会,选取头部的百会、四神聪有助于调节周身气血,疏通经络,振奋阳气,提神醒脑;太冲为肝经要穴,以针泻其气,发挥平肝强压降压作用,能够治疗眩晕、头痛等头面部疾病;丰隆、血海、太溪有助于祛痰湿,补气血,以清利头窍。耳尖放血疗法属于中医传统外治法范畴,具有镇静降压、清热解毒等功效,体现了“凡用针者,虚则实之,满则泄之,宛陈则除之”的原则[2,16]。

5 临床验案

患某,男性,62岁,主因“眩晕3 h,伴头痛、恶心欲吐”于2019年6月11日到本院就诊。现病史:患者10年前发现血压升高,最高时170/110 mmHg,诊断为原发性高血压3级(高危组),平素采用硝苯地平控释片30 mg口服,每日1次,血压控制尚可。平素时有盗汗。3 h前因邻里琐事与人争吵后出现眩晕,且呈加重趋势,伴有头痛、恶心欲吐,故前来就诊。刻下:患者眩晕明显,伴有口干、口渴,头痛、恶心欲吐,面色红赤,喘息明显,舌红,苔黄腻,脉细数有力,血压178/135 mmHg。西医诊断:高血压危象。中医诊断:眩晕、头痛,肝阳上亢,肾精不足,兼痰热内蕴证。治法:平肝潜阳、养阴生津,兼以清热化痰。治疗方案:以监测生命体征,卧床休息,硝普钠0.5 U/(kg·min)静脉泵入,同时辅以中药内服、针刺及耳尖放血疗法治疗。中药处方:天麻20 g,钩藤30 g,珍珠母30 g,柴胡6 g,白芍15 g,杜仲15 g,熟地黄12 g,生地黄15 g,川牛膝15 g,黄芩10 g,川芎 15 g,瓜蒌 15 g,陈皮 12 g,法半夏9 g,甘草6 g。3剂,水浓煎至100 mL,每日3服。针刺处方:风池、风府、丰隆、太冲均为双侧选穴,其中风池、风府采用捻转泻法,丰隆、太冲采用提插泻法,均施针15 min,每日1次。耳尖放血疗法:选取耳尖部,采用三棱针进行点刺放血,左右耳交替。6月12日晨起患者自觉头晕头痛显著减轻,无恶心欲吐感,但仍感口干口渴,伴有盗汗,血压153/107 mmHg。6月13日针刺及耳尖放血治疗后,患者自觉头晕头痛消失,口干口渴缓解,血压140/92 mmHg,自觉无大碍,要求出院后门诊治疗。半年后随访,目前血压稳定,未再发生高血压危象。

按:患者老年男性,既往原发性高血压3级(高危组)病史,结合此次眩晕、头痛病因以及口干渴、面色红赤,舌红舌红,苔黄腻,脉细数有力等症状及舌脉,四诊合参,中医诊断为眩晕、头痛,肝阳上亢,肾精不足,兼痰热内蕴证。西医常用硝普钠常规泵入降压,但为减少硝普钠快速降压所致不良反应,配合自拟平眩止危汤加减、针刺及耳尖放血治疗。该加减方是在平眩止危汤平肝、益肾的基础上,加陈皮健脾理气化痰,瓜蒌清热化痰,法半夏燥湿化痰。同时采用针刺泻法作用于风池、风府、丰隆、太冲以平肝潜阳,祛痰湿;耳尖放血以清热降压。诸法相合,共奏平肝益肾、祛痰化湿、平稳降压之功,故取得了较满意的疗效。

猜你喜欢

耳尖平肝危象
钩藤的临床应用及其用量探究
甲状腺功能减退患者受不得凉
耳尖放血配合耳背沟穴位按摩治疗急性高血压
适当放血可治猪病
菊花
中医耳尖放血治疗麦粒肿
以多浆膜腔积液和溶血危象为特征的儿童肝豆状核变性1例
断指再植术后血管危象相关危险因素
针灸联合耳尖放血、耳穴压丸治疗失眠的疗效观察
重症肌无力患者危象前状态的临床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