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表现性评价设计研究

2020-01-12赵娜

中国校外教育(上旬) 2020年12期
关键词:表现性评价历史教学过程

赵娜

【摘要】2020年9〖HJ1.3mm〗月,部编版新教材全部投入使用。它带给我们一个全新的视角,凝练了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更新并进一步精选了教学内容,课后活动的设计更突出体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整合。新教材编写重视以学科大概念为核心,以时间为线索的结构化安排。新形势下,“历史课堂该如何上”便成为大家普遍关注的话题。经历“教学评一致性”课题引领下,经由思考实践,认为历史学科在课时教学中,突出表现性评价,能更好落实学科素养,提升学生思维、协作、沟通能力,达到深度学习。

【关键词】历史教学  表现性评价  步骤  过程

一、追本溯源,厘清概念——表现性评价的定义

在《中小学表现性评价的理论与技术》这本书中,是这样描述定义的:“在尽量合乎真实的情境中,运用评分规则对学生完成复杂任务的过程表现或与结果做出判断。”合乎真实的情景,强调学生能力的迁移。评分规则,注重评估学生的表现。任务的完成,综合检测学生的能力。

二、深度学习,能力提升——进行表现性评价的目的与意义

《初中历史课程标准》规定“倡导教师教学方式和教学评价方式的创新,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发展。”《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中同样提到:形成以评价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的评价体系,全面实现历史教学评价的功能。”这表明,我们一直追求的标准化测试已经无法适应新课标的要求,因为它测试的方式仅仅是选择题和材料分析题,比如某地方学业水平考试第五题,洋务运动为中国近代化开辟了道路。下列不属于洋务运动的内容是(  )。

A.筹建新式海军  B.创办军事和民用工业  C.创办《万国公报》  D.创办新式学堂

这种评价方式主要关注学生的浅层学习即知道是什么。再如,部编版教材《中国历史》第一册第六课的课后活动第2题,“搜集有关资料,每人编写一则春秋时期的小故事,然后在全班举行一次故事会。”这种评价方式的表现任务没有固定的答案,关注的是学生是否真正理解本课的知识,是否进行了知识的迁移。所以,传统的标准化测试缺少评价学生的批判性思维、问题解决、协同工作、沟通能力和学科理解方面,是不能很好的落实学科的核心素养,所以我们要聚焦表现性评价,关注深度学习。

三、独具匠心,设计框架——设计表现性评价的基本步骤

表现性评价的不仅仅是学生知道什么,更重要的是评价学生能做什么。我们要清楚用什么方式来评价学生学了什么,我们希望学生有何种表现,二者是同时展开,而非相分离的。虽然表现型评价有诸多优势,但目前历史学科的教学实践还未完全展开。怎样设计表现性评价?以部编版中国历史第三册第五课《甲午中日战争与列强瓜分中国狂潮》为例,谈一谈做法。

(一)确定评价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起点和归宿,评价目标则是依据教学目标中的核心目标。

1.分析课标,明确要求。本节课的课程标准是“①知道甲午中日战争和主要战役。②列举《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③说明《马关条约》与中国民族危机加剧的关系。”课标①在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法的认知维度中属于记忆层次,在知识维度中属于事实性知识。课标②属于认知维度中的理解层次,在知识维度中属于事实性知识。课标③属于认知维度中的理解层次,在知识维度中属于程序性知识。

2.分析教材,明确核心内容。

(1)课时与单元的关系。本课时是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的第二课,本单元的核心概念是“近代化的探索”和“民族危机”。本课时在“民族危机”这一概念中具有承上启下的意义。学生在第一单元中已经学习了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及战争签订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所以已经初步了解了近代社会发生的变化,而本课时的甲午中日战争则是进一步加剧了近代社会性质的形成,刺激了列强的侵华野心同时又唤醒了民族意识,这正是下一课时戊戌变法的重要历史背景,学生能在学习的过程中继续深化学习“民族危机”,同时也为下节课做准备。

(2)具体分析教材内容。本节课的主题是“甲午中日战争、《马关条约》、列强瓜分狂潮”,主题意义是战争加剧了社会危机。三个主题因果相连,《马关条约》的签订是甲午中日战争的结果,瓜分中国狂潮则是甲午中日战争引发的后果,甲午中日战争是瓜分中国狂潮的起因。通过主题的分析能让学生明确核心内容。

3.分析学情。知识层面,学生经过鸦片战争和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学习,初步掌握了战争的基本要素,因而学习甲午中日战争不是难点。能力层面,本课的授课对象是七年级学生,经过六年级的学习,初步形成了一定的历史学科素养,对历史学科知识、学习方法的掌握具备一定的基础,但缺乏正确的价值判断和科学的历史唯物观。所以,在解决问题上需要老师做一定语言的引导和正确价值观的培养。发展预期层面,通过学习,学生能正确表述战争,以及对社会危机的影响,能结合时政表达出正确的价值观。

4.综合呈现三维教学目标。如下:(1)通过信息化手段,运用历史基本要素,说出甲午中日战争及帝国主義划分“势力范围”的事实。(2)通过史料分析、比较说明《马关条约》影响与民族危机加剧的关系。(3)通过陈述事实,时政结合,正确表达家国情怀。

目标1属于事实性知识的回忆认知层次,目标2属于概念性知识的理解认知层次,目标3属于程序性知识的应用认知层次,而且目标3属于高阶目标,持久理解的核心目标,这也是落实表现性评价任务相匹配的目标,也是落实核心素养的关键。依据这个评价目标来确定表现型评价的内容,既要陈述甲午战争的事实、又要有自己的见解、观点和价值观。

(二)确定表现性评价任务

表现性评价关注的是对学生表现的直接观察,并且在任务中表现出来的能力是能迁移到校外生活中去的。即定义里描述的“尽量合乎真实的情景中”,而且任务是可行的,有趣的,在这个任务中学生有机会应用自己所学的知识与技能,而且能够促进学生进行高级思维的发展。表现型任务的设计也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我们需要几个步骤来实现。

1.进行任务分析。在明确了评价目标之后,就要进行任务分析,分析学生已有的认知和在这个任务中将要经历的认知过程。

2.设置问题情境。在设置情景时需要选择一个对学生有意义的、与日常经验相符的问题情境。因为在设计导入环节时,我以学生熟知的刘公岛上红色景点——《甲午战争陈列馆》为大背景,教学设计还原学生在现实情境中游览陈列馆的过程,结合青岛举行海军成立70周年,我确定问题情境为“某中学初一二班组织到刘公岛《甲午战争纪念馆》进行爱国教育。”

3.撰写任务指导语。指导语是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任务,要让他们知道需要表现什么,在课堂中可以通过哪些途径和方法取得完成任务的资源。

综上分析,最终确定本课时的表现性评价任务是:

2019年4月24日,在青岛举行海军成立70周年,值此之际某中学组织初一二班到刘公岛《甲午战争纪念馆》进行爱国教育。你是一名导游,你将从战争的背景、经典战役、重要将领事迹、战争的结果和危害、引起的后果,战争的启示多维度,向同学介绍甲午中日战争,达到爱国的教育目的。

给你的建议:

(1)可以结合陈列馆的展览厅顺序进行讲解;

(2)可以结合香港暴动事件进行维护国家统一价值观的宣传;

可以结合新中国成立70周年进行爱国教育,使你的讲解更加生动;

(3)可以与学生进行现场互动,增加游览的趣味性。

(三)制定评价量规

表现型评价的评分标准,由表现维度、表现等级、描述符组成。首先依据表现性目标确定表现性维度,目标3是“通过陈述事实,时政结合,正确表达家国情怀”,所以确定维度为:描述甲午中日战争事实和表达爱国情懷。表现等级为5分=优秀,3分=良好,2分=欠缺。描述符是描述了各个等级上表现质量的各个具体指标。结合任务应从战争描述的准确性、顺序性,情感的抒发和观点进行测评。

最后,根据编制的量表和学生在完成表现型任务中的行为表现,学生对导游的行为表现进行评定,评价时要特别关注学习者表现出的创造性和独特性,这样才能发挥出表现型评价的作用。

四、立足当下,展望未来——表现性评价的发展

表现性评价关注的不仅仅是最后的答案,同时更加关注学生为了寻找正确答案的步骤或过程,所以学习的过程就是完成表现性评价的过程。对学生而言,量规能帮助学生反思自己的表现,对老师而言,则得到了学生能做什么的反馈。表现性评价,以应有地位的努力正在崛起,它反映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建设新成就。

猜你喜欢

表现性评价历史教学过程
描写具体 再现过程
高中历史教学中实施小组合作学习的策略
论历史教学中生活化教学理念的应用
历史教学中学生证据意识的培养策略研究
交互式电子白板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表现性评价在“营销策划”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浅析中职学生考试、考核评价策略
在这个学习的过程中收获最大的是哪些,为什么?
数学教学中如何进行“表现性评价”
圆满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