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幼儿数学教育中应用尝试教学法的体会与思考
2020-01-12于惠闽
于惠闽
【摘要】采用行动〖HJ1.3mm〗研究法、调查研究法和文献资料法,在幼儿大班数学教育中引入尝试教学法,拓展并改善了幼儿数学教育的观念和质量。通过教学实践研究,总结出幼儿数学教育运用尝试教学法的五项原则:精心设计尝试问题是教学成功的基础;教师的启发和指导是实现尝试目的的关键;鼓励多次尝试是尝试成功的重要途径;材料的选择是实现尝试目的的条件;家园共同参与是促进尝试目的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尝试教学法 大班幼兒 数学教育 实践研究
一、研究背景
近40年来,国内外关于“尝试教学法”及其同类的课题研究弥久不衰,广泛应用于各学科和不同层次的教学中。自1982年邱学华先生在《福建教育》上发表第一篇尝试教学论文以来,“尝试教学法”已在我国多个省、市、自治区和几十万的各级教师中推广应用,不断地发展、提升和完善,得到许多专家学者和广大师生的普遍好评。尝试教学法以其“科学、精致、理性”的特点,并秉承中国传统文化“以人为本”的思想和中国古代教学重视审问与笃行的传统,成为中国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的优秀成果,影响范围越来越广泛。
尝试教学法改变了以往“老师教授,学生听记”的僵化教学方式,强调以学生为主体,本着“先试后导,先练后讲”的指导思想,通过引导幼儿进行“试一试”的主题活动达到教学目标,它注重的是尝试的过程,而不强求尝试结果,着力培养幼儿的尝试精神和创新意识,从而促进幼儿的自主发展。这与《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简称《纲要》)和《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简称《指南》)的教育思想和理念不谋而合。对幼儿来说,他们的数学知识和逻辑思维结构是通过操作、摆弄具体实物,并将具体动作内化于头脑而逐渐建立起来的,此特点与尝试教学注重尝试操作和主动活动同样是不谋而合。本课题研究,我们将尝试教学法引入了幼儿大班数学教育,使原来枯燥乏味的教学转为生动活泼、丰富多样,而且不仅仅是教学方式的改变,更表现为教学目的和教学观念的变革,教师的教学理念和能力得到拓展和提升,孩子们也学得更加主动轻松,求知欲望和创新精神得到培养,实现了教学目的和共同发展。
二、研究结果
在研究中我们结合本园特点,将尝试教学理论运用于幼儿数学教学,经过不断的实践探索和认真研讨,对将尝试教学法融入幼儿数学教育形成了自己的认识。
(一)精心设计尝试问题是教学成功的基础
尝试问题设计得是否合理恰当直接关系到尝试教学能否取得成功。通过实践,我们认识到尝试问题应力求明确、新颖、适宜,要让幼儿易于明白,便于记忆。首先,尝试问题的目的和语言表达要明确、清晰。如在认识球体的教学中,问题的设计应让幼儿从形状、能否滚动及滚动的快慢、远近等方面尝试掌握球体的概念和特性。如果问题过于简单笼统,比如问:“小朋友,这里有许多好玩的东西,你们试着玩一玩,然后说出哪些是球体?”这样会使幼儿只凭自己的意愿去玩,尝试过程显得随意、混乱,孩子则不能真正掌握球体的特征。又如教师让中班幼儿观察和辨别不同颜色、形状与数量的几何图形时,孩子往往只能说出颜色和形状的不同,教师再问:“还有什么不一样?”大多数幼儿不能回答。如果教师改问:“看看你的三角形、正方形、圆形各有几个?”幼儿都能明白老师想让他们说出的是数量不同。可见,尝试问题不明确,会直接影响幼儿的操作效果乃至尝试结果。
其次,问题要新颖才能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尝试的愿望。如“自创规律排序”的活动,教师活动前为孩子们准备好各种各样的生活物品,以红红过生日作为活动情景,引导幼儿感受规律排序的多种方式。问:“除了用各种物品有序的排列来制作生日礼物,我们还可以用什么方式呢”接着再引导孩子们运用音乐和舞蹈的方式进行表现。新颖有趣的问题激发了幼儿强烈的尝试愿望,使他们在整个活动中始终兴趣盎然。
另外,尝试问题的难度要适中并逐步递进。要根据幼儿的年龄和实际发展水平,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地提出问题,前一个问题应是后一个问题的基础,后一个问题是前一个问题的提高,尽量使孩子在每个尝试阶段都能有所收获,进而不断激发起他们新的学习动机和愿望。如学习四等分,尝试问题可分三个步骤,首先,问:“小朋友,你能把一张正方形纸片分成一样大小的四份吗?”其次,要求幼儿四等分长方形、圆形等各种几何图形;最后要求幼儿将生活中常见的实物(如橡皮泥、蛋糕等)也作四等分。尝试问题的设计每次都对幼儿提出了不同的要求,而且难度逐步增大,幼儿在先前尝试的基础上,通过动手动脑,较轻松地学会了四等分。
(二)教师的启发和指导是实现尝试目的的关键
《纲要》《指南》中都指出,幼儿是活动的主体。因此要积极鼓励他们主动、大胆地去试,去想,去探索,去发现,让幼儿在尝试中学会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尤其在数学教育活动中,幼儿对数学知识的掌握尚未达到意识的程度,而仅停留在感性体验的层次,因此更要重视让幼儿在自己的水平上,通过主动尝试,获得对数学知识的丰富的感性体验,为理解数学概念的抽象意义奠定良好的基础。如“超市大赢家”的活动中,教师就为幼儿创设了一个竞赛游戏,将幼儿融入到教师创设的超市的情景中,引导幼儿通过自己的方式一次又一次地尝试,感受分类——逐级分类——统计——分类统计这些抽象的概念,孩子们正是在自我的基础上不断地尝试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建立自己对分类统计概念的理解更为深入和完整的理解。
(三)鼓励幼儿多次尝试是尝试成功的重要途径
幼儿通过尝试操作,学习的兴趣顿时增加,教师应及时鼓励他们在成功的基础上继续尝试;当然,孩子也可能出现错误或遭受挫折,这时教师不应急于告诉幼儿正确的答案,而应耐心启发,循循善诱,鼓励幼儿尝试再尝试,直至成功;最后,教师结合幼儿在尝试中的错误,有针对性、有目的地进行讲解、归纳,强化幼儿新的概念的形成,使他们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最终达到预定的知识和能力的教育目标。在老师和幼儿的共同努力下,幼儿既体验到了挫折,又尝到了战胜困难的喜悦,从而锻炼了幼儿的意志,培养了他们锲而不舍的探索精神。如在“超市大赢家”活动中,幼儿在第一次尝试整齐的整货架时,只是一味的一个一个商品进行排列来达到整理的效果,而后教师提出:如何整理商品让顾客一眼就看到自己想买的商品?而后幼儿再次尝试,这时有的幼儿就迁移了超市的经验,运用了分类摆放的形式整齐的进行整理,最后教师询问幼儿哪一种的方式最有效,得到了幼儿的一致观点:运用分类排放的货柜更为的整齐。体现了尝试教学“先练后讲、先试后学”的特点。
(四)材料的选择是实现尝试目的的条件
要让幼儿进行有效尝试,丰富、合适的尝试材料是不可或缺的条件。首先,对尝试材料的选择如何确保其可重复性和不易损坏性,有待进一步研究。其次,尝试材料选择如何具有层次性,能适应不同年龄段和不同层次的幼儿,让幼儿拿起材料就能够入手,以增强他们的成就感,提高自信心;而不是根本无法操作或不知如何操作,造成尝试不成功。同样,如果提供的尝试材料过于单一或模式过于固定,尝试目的也难以达成。如《超市大赢家》的活动,教师根据大班幼儿对分类的经验,创设了一个名为“心灵手巧”的情景,让幼儿通过对商品的有序摆放来巩固分类主要是逐级分类的认识。在教学实践中,教师提供尝试材料的类别模式避免了过于单一、固定,缺少变化,对于大班的幼儿来说就具有挑战性和层次性,从而成为有效尝试。第三,尝试材料的选择促进实现尝试目的。每次活动,我们都会围绕活动的内容给幼儿提供大量的尝试操作材料,幼儿可以从多角度自主进行不同的尝试,从而发现问题直至解决问题。如何选择适当的尝试材料,让幼儿在每次尝试操作后能够验证自己的对错,与材料进行良好互动,实现尝试的目的,成为我们在教学实践中的关注点。例如,在《超市大赢家》活动中,我们提供了生活中常见的多种材料(回形针、小棒、圆点卡、数字卡、胶粒、瓶盖等等),试图引导幼儿进行分类统计。在实际操作中,我们进行了多方位的思考:尝试材料是否一味地追求花样多就是好?什么样的材料才能为幼儿提供有效尝试,让他们在操作中建立起自我的知识体系呢?并针对问题推进了投放的各项材料,有效促进了幼兒实现尝试目的。
(五)家园共同参与是促进尝试目的的有效策略
幼儿的教育活动不应只是幼儿园单方面的工作,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同样,尝试教学也不应只限于幼儿园,而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要让家长树立尝试教育的思想和观念,使尝试教育不仅是课堂的内容,而且融入到幼儿的日常生活中,实现家园互动合作共育,推动教育效果的最大化。这也应该成为尝试教学法教研实践的组成部分。
通过教学的实践,教师们深深地体会到尝试教学改变了以往教学“以教为主”的旧模式,调动了幼儿主动性和积极性,锻炼了他们的观察力、思维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很好地体现了教育活动中以幼儿为主体的现代教育思想。
参考文献:
[1]邱学华.幼儿尝试教育活动设计[D].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2]李季湄,冯晓霞.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解读[D].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
[3]李冲锋.教师如何做课题[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4]邹兆芳.幼儿数学新编[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5.
[5]高耀明,李萍.教师行动研究策略[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8.
[6]盛莉.尝试教学法:让幼儿主动探索[J].早期教育,2005,(12):35.
[7]余荣燊.尝试教学法是中国人创造的好方法[J].人民教育,2011,(13):28.
[8]邱学华.尝试学习的原理、策略与实践[J].人民教育,2002,(11):49.
[9]吴斌,胡雅.论尝试教学法在幼儿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11) :4.
[10]傅小慧.教学法——让幼儿在快乐中学数学[J].教育教学论坛,2010,(21) :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