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工原理教学中课程思政的实践和探索
2020-01-12秦正龙黄芳敏
秦正龙 黄芳敏
(江苏师范大学 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江苏 徐州 221116)
立德树人是高校工作的中心,是我国现阶段高等教育中一项十分艰巨的任务。在专业课中融入课程思政教育已成为各高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渠道[1,2],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要坚持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之中”。化工原理是化学化工大类专业的主干课程,是联系化工理论知识和生产实践的桥梁,主要讲述化工生产过程中单元操作的原理、特点和典型设备的结构、操作性能及设计计算等[3],包括化工原理理论课、化工原理实验课和化工原理课程设计等,不但授课专业广,学习人数多,而且课程横跨时间长。化工原理课程老师是与学生接触次数最多、相处时间最长、最为亲近的老师,在各方面对学生的影响也最为直接,开展课程思政教育独具优势。那么,如何挖掘化工原理课程的育人功能,形成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协同育人合力,值得我们去探索和实践。
1 课程思政的内涵
“课程思政”源自2016 年召开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并不只是字词顺序的变化,而是人才培养理念的转变,是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也是将思想政治教育渗透进高校各类课程的创新举措[4,5]。摆脱思政课程“孤军奋战”的窘境,必须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在专业知识讲授过程中传播科学精神和人文素养,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及家国情怀、责任担当、创新意识、工匠精神,特别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四个自信”,培养大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树立大学生健全的人格,充分发挥课程育人的作用,构建“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大思政格局[6,7]。
2 开展课程思政的必要性
高校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主阵地,而思想政治教育在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为国家培养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8]。但是,长期以来,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要以《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及《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等思想政治课程为主。专业课老师受传统教育观念和教学习惯的影响,并未充分认识到自身的德育责任,错误地认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应由马克思主义学院专业的思想政治教师讲授;其次是国内绝大部分高校在职称评定时唯项目和论文,使得许多专业课教师重科研、轻教学,把主要精力都放在发表论文和申请项目上;此外,专业课一般都具有较强的理论性,教学内容多但课时少,授课教师很难再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在专业课教学中融入思政元素,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在专业课教学中没有得到应有的发挥,缺少对课程思政教育内容系统性的规划,未能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整个专业课的授课过程之中,使思想政治课程与专业课程教学出现了“两张皮”的现象。
目前,在校大学生基本都是00后,普遍自理能力差,只注重个人发展,缺乏团队意识;心理素质欠佳,抗挫折能力较弱,遇到问题与困难畏缩不前,没有责任担当意识;就业形势严峻,社会竞争激烈,绝大部分学生只注重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学习,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特别是近年来,全球化国际化进程不断加速,西方国家的一些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已经渗透到了学校,使部分大学生的价值取向扭曲、社会责任感缺乏,甚至政治信仰及理想信念缺失[9,10]。针对些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 “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这就要求专业课老师必须充分利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将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多角度、全方位、立体化地融入课堂,最终实现全程育人、多方位育人的目的。
3 化工原理教学中课程思政的实践
3.1 增强教师课程思政育人意识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承担着神圣使命,传道者自己首先要明道、信道”。实现化工原理课程思政功能,教师队伍建设是核心环节。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导,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捍卫者,更是课程思政教育理念的践行者。如果老师本身的政治立场、思想道德不够坚定,又怎能正确引导好学生?因此,教师首先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思想追求,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和共产主义信念,端正自身的品德修养,树立“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的课程思政教育理念。只有专业课教师从主观上真正认识到了课程思政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才能形成开展课程思政的内在动力和需求,不断增强思想政治教育能力,才能实现“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才能做到“给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3.2 提高教师队伍职业素养
“教师做的是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的工作,是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人的工作”,教师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引导者和引路人,教师不经意的一句话、一个动作都会对学生一生留下印象,产生影响。因此,教师必须从细微出发,率先垂范,从小事做起,从日常行为规范做起。例如,作者一直坚持提前10分钟到达上课教室,做好课前准备。相反,如果教师上课迟到,那又如何要求学生?又如教师不认真备课,课堂上夸夸其谈,照本宣科,念念PPT,这样的“水课”又怎能吸引学生仔细听课?教师应坚持言传和身教相结合,既要严格要求学生,又要关心爱护学生,以“学高身正”的学识和人格魅力感召学生,以模范的言行举止影响学生,潜移默化地把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思想引领融入课程的教学过程。
3.3 修订完善教学大纲
教学大纲是专业人才培养要求的具体体现,是学生课前了解课程的重要途径。在化工原理原来的课程大纲中,课程目标只有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两项,对德育部分没有具体特别的要求。在课程新教学大纲编制中,必须增加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精神和职业素养等思想政治教学目标,以加强德育教育。
为了实现课程新大纲所设定的素质目标,重新谋划体现课程思政特点的教学设计和课件设计,对照不同知识点,挖掘课程思政的切入点。在课程思政教学过程中,不断改进和完善教学方法,有条件的可以在传统教材中融入慕课等多类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同时,开发更具吸引力的专业课程思政教材[11],以保证专业知识和思想政治教育双管齐下。
3.4 找准课程思政的切入点及数量
化工原理课程思政应具有针对性和亲和力,要以化工原理课程专业知识为载体,找准切入点,使课程思政潜移默化地穿插于知识教学过程中,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只有这样,课程思政教育才能被学生接受,才能真正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结合,同向同行。切忌生拉硬扯,否则,不但不利于课程思政教育的进行,也不利于专业课知识的学习[12]。
目前,高校专业课学时不断被压缩,以我院应用化学专业为例,化工原理理论课总共才54学时,这就要求教师在选择课程思政材料数量时要科学适宜。根据作者多年的教学经验,54学时的化工原理理论课,课程思政材料数量应在25个左右为宜。一般高校一次上两节课,这样一次大约融入一个课程思政例子,太多会影响专业知识的讲授与完成。
3.5 把中华优秀文化融入化工原理课程教学
我国的传统文化历史久远,博大精深,蕴含着十分丰富的德育资源,对当代大学生的教育有着积极的指导作用。配合课程教学的目标,融入体现化工知识的古代优秀思想及观点,厚植爱国主义情怀,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13]。
我国的古代文化,尤其是在古诗词中闪耀着自然科学的思想光辉,古诗词将化工原理中一些枯燥的理论、抽象的概念描述得淋漓尽致,栩栩如生。在介绍流体流动形态时,可以引用 “大漠孤烟直”、“风咋起,吹皱一池春水”和 “飞流直下三千尺” 等诗词,学生通过诗词所表达的意境,不但领会和掌握了滞流和紊流的特征,而且还深深感受到了古人观察的细致、描述的准确、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美妙融合,开阔了学生思维,激发了他们的创造性。
3.6 把辩证唯物主义的哲学思想融入化工原理课程教学
哲学是关于社会、人类思维、自然界共同的、普遍的原则和规律,是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概括和总结,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又是观察、分析和解决各类问题的方法论,也是人类打开智慧宝库、揭示自然奥秘的金钥匙。因此,化工原理与哲学之间必然存在着内在的联系,蕴含十分丰富的哲学素材。
例如,对立统一规律在整个化工原理的教学过程中随处可见。吸收和解吸是一对矛盾,如果操作点落在平衡线上方,则该点表示吸收;假设其他条件不变,体系的温度升高,则平衡线上移,原操作点落在平衡线下方,此时该点就转化成了解吸。在管路的设计型计算中,如果流体的输送能力一定,那么,流体的流速选择越大,则管子的管径越小,即投资费用越小,而操作费用越大;相反,流体的流度选择越小,则管子的管径越大,即投资费用越大,操作费用越小。显然,投资费用和操作费用也是一对矛盾,它们之间既互相制约又互相联系,要降低操作费用,投资费用必然增大,反之亦然。因此,必须寻找一个平衡点,选择一个适宜的流速,使生产费用最低。
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哲学观点、思想指导化工原理的教学,将科学和哲学有机地结合起来,不仅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掌握,而且还能促使整体思维的发展,把握认识规律,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用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3.7 把爱国主义情怀融入化工原理课程教学
“爱国主义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要大力弘扬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共同精神支柱和强大精神动力,要把爱国主义教育贯穿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尽管科学是没有国界的,但科学家都有自己的祖国。在化工原理绪论中介绍我国化学工业发展史时,可以列举老一辈科学家无私奉献、报效祖国的爱国情怀。例如我国制碱工业创始人侯德榜先生,为祖国的化工事业奋斗终生。侯先生放弃国外的优越条件,带着赤诚之心回到祖国,经过艰苦的探索发明了“侯氏制碱法”,打破了外国人对制碱技术的垄断,为祖国带来的不仅是经济效益还有崇高的国家和民族荣誉感。他就像一块坚硬的基石,托起了中国现代化学工业的大厦。再如2007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闵恩泽先生,早年留学美国,但他始终认为自己的根在中国,他要回来报效祖国。在历尽各种波折后,终于在1955年回到了祖国,致力于石油催化剂的研究。他指导开发成功的ZRP分子筛被评为1995年中国十大科技成就之一,支撑了“重油裂解制取低碳烯烃新工艺(DCC)”的成功开发,满足了中国炼油工业的发展和油品升级换代的需要,使中国炼油催化剂迎头赶上世界先进水平。
学生从这些案例中深深感受到个人前途与国家命运的同频共振、不可分割;加深了学生对“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的理解;激发了学生努力学习,报效祖国,为中华民族复兴而奋斗的责任;见证了伟大祖国的日益强大,增强了民族自豪感。
4 化工原理课程思政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4.1 专业知识传授与课程思政教育衔接不紧密
目前,在化工原理课程中融入课程思政内容的改革,大多还只是停留在某一个知识点上,在教学课程的设计上更多的是以教材基础内容为准,没有全方位地将课程思政教育与专业知识传授有机结合,思政教育与专业内容结合不自然不密切,往往是为了思政而思政[14]。课程思政只有把握好了时机及深度,才有吸引力、说服力和生命力.另外,课程思政也不宜在上课初期就引入,以免给学生造成刻意说教的印象,影响育人效果。
4.2 课程思政内容过多过全
化工原理课程的主要任务是传授知识,如果在授课过程中,不分主次,长篇大论的进行课程思政教育,不但会引起学生的反感,起不到思政教育的目的,还会影响化工原理知识的学习和任务的完成。因此,在授课过程中课程思政教育的内容不宜过多,时间不宜过长,要抓住关键点,找准切入点,精雕细琢,有针对性的进行课程思政,才能实现知识传授和思政教育的同向同行。
4.3 课程思政缺乏制度保障
在化工原理教学过程中,大家普遍重视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的培训与传授,对学生的政治思想教育不够重视,基本处于“随机状态”。缺乏针对性、示范性及常态化的课程思政教育队伍培训,缺乏相应的制度保障,教师政治素养的提高完全依赖于教师个人的自觉行动。课程思政在教学考核中也没有发挥应有的教学引导作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师在专业课教学中进行课程思政的积极性。
5 结语
新形势下,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贯穿于每一门课程之中,构建全学科、全方位、全时段的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在化工原理教学中开展课程思政教育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可使课程思政教育更具针对性和有效性。在教学过程中,要结合课程特点,选择合适的课程育人素材,选准切入点,自然地对学生进行课程思政教育。在化工原理教学中融入课程思政教育,丰富了课程教学内容,活跃了课堂教学气氛,提高了学生学习热情,坚定了学生“四个自信”,促进了知识、能力和育人等课程教学目标的实现,教学效果良好,得到了学生普遍认可,为其他专业课程开展课程思政教育提供了一定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