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北深度贫困地区农村饮水安全存在问题分析及对策
2020-01-12赵本超赵维岭
赵本超,朱 冰,赵维岭
(河南省豫北水利工程管理局,河南 新乡 453002)
1 项目背景
水是生命的源泉,是人类生存和发展不可缺少的最重要物质资源之一。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是民生水利的重要组成部分,被誉为“民心工程”“德政工程”。
2005年,河南省在全国率先启动农村饮水安全保障工作,并连续多年把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列入年度十项重点民生工程。经过“十一五”“十二五”2个五年规划的实施,全省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基本得到解决,共建成农村饮水安全工程20 375处,农村集中供水人口6 391万人,占全省农村供水人口的79%;分散式饮水工程供水人口1 707万人,达到水质合格、水量每人每天不少于30 L、取水往返时间不超过20 min、供水保证率不低于90%的农村饮水安全标准。
为进一步提高农村饮水安全集中供水率、自来水普及率、供水保证率和水质达标率,根据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要求,按照重点巩固提升贫困县、贫困村和适当兼顾非贫困县、非贫困村的原则,在“十三五”期间,河南省计划筹集中央、省资金31.83亿元,实施完成3 618个贫困村和深度贫困地区的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任务,基本实现贫困村集中供水全覆盖;市县筹资实施7 997个非贫困村巩固提升工程,到2020年,农村居民集中供水率超过90%,全面解决饮水安全问题。
2 存在问题
优先解决好深度贫困地区贫困人口饮水安全问题是中央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赢脱贫攻坚战提出的重点任务和明确要求。深度贫困地区大多集中在山区,由于地理位置偏远、地形复杂、经济发展相对缓慢及贫困户思想封闭等原因的影响,该地区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在建设和运行过程中出现诸多问题。
2.1 未落实工程措施,仅用净化设备取代工程建设
某山区一贫困自然村因无水源供应,村内居民依靠自家水窖汛期聚存水与到附近水源运输水的方式保证全年用水,一次运输水需耗时60 min左右。据当地水利部门介绍,将邻近水源引入该自然村并通水入户需投资百万元以上,该村常住居民仅为5户,而且该村坐落于旅游景区内,集雨水窖中的水很大一部分用于服务性经营。鉴于投资过大、人口较少、用水目的等方面考虑,负责单位没有进行工程投资,仅为该村每户配备净水器,以达到饮水水质安全标准。
2.2 重建轻管现象依然存在,部分农户管道毁坏无人管
某深度贫困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均按标准完成,村民每户都有自来水管,这在工程检查人员看来是合格的,当地负责部门完成了该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任务。但是,有水管不一定能够连续喝上水。据该村几户村民反映,家中水管已毁坏多日,给工程管理部门说却没有人员前来维修。
2.3 饮水安全宣传教育不到位,使得已建工程长期搁置
某山区一自然村计划时间内完成了饮水工程建设任务,每户庭院内都安装有自来水管直通到厨房。但是工程建成后,没有一户村民投入使用,依然按照以前的饮水习惯,到附近的水源处去取水供家人使用。在问询其原因时,村民普遍认为,由于离水源也不远,祖祖辈辈都是这样喝水的,用水管不习惯。而且用水管里面的水还需要缴纳水费,不愿意承担水费,自己挑水喝挺好的。本以为饮水安全工程建成后,村民可以顺利喝到安全、方便的自来水,但是该村村民的用水习惯将为他们安装好的水龙头关闭了,通水入户的最后一步在传统习惯面前停止了。
3 问题分析
深度贫困地区农村饮水安全是一根硬骨头。首先,该类地区自然条件恶劣,深度贫困村大多分布在深山区,水源条件差、工程建设难度大且成本高、人口居住偏远分散,不同自然村需进行不同的引水方案设计,地区负责部门迫于资金压力,认为有些自然村投入巨资实施引水工程是“不值”的,便“因地制宜”仅通过配备净化器等设施改善村民的饮水条件。其次,深度贫困村经济十分落后,该工程是一项民心工程,供水部门没有经济利益可言;为了达到所定工程目标,地区负责部门按规定引水入户,但工程建成后的维护管理却差强人意,由于“建工程是为了检查达标、你们吃不吃水和我没有关系”的思想影响,使得使用政府投资建设的工程成了面子工程,水管毁坏无人管理维修,贫困户只能看着水管挑水喝。再次,工程建好了,水管入户了,但村民却不愿意用自来水,他们的思想仍旧停留在以前的吃水习惯中,对饮水与健康的关系没有一点了解,究其原因是当地负责部门的宣传教育不力所致,甚至个别地区以为工程建成任务就完成了,至于村民们想不想用是他们的事情,我们不负责宣传教育,或者根本没有考虑到会有这样的事情发生。
4 解决措施
攻克贫困地区特别是深度贫困地区饮水安全问题堡垒,打赢农村饮水安全脱贫攻坚战,是确保2020年能否进入小康社会的必要条件。要本着不漏一村、不落一人的原则,去啃下农村饮水安全中的每一根硬骨头。
4.1 切实提高政治站位,加强思想认知
各有关部门要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脱贫攻坚的一系列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3 a行动决策部署,要将贫困村和贫困人口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纳入县级脱贫攻坚项目库优先安排资金、优先组织实施,切实解决好贫困人口饮水安全问题。
让贫困地区人民喝上放心的干净水是硬指标,水量、水质、用水方便程度和供水保证率均应达标。对于深度贫困自然村居民少、投资多的问题,应不折不扣地完成供水任务。
4.2 因地制宜采取措施,保障提升工程落实到家家户户
对居民少、无水源的自然村,可采取异地搬迁的方式,将居民搬迁至用水安全的村落;对于景区内缺水的自然村,可与当地景区开发商沟通协调,共同解决工程建设问题;按标准投资饮水工程引水入户,并按照用水性质分情况处理,对于有经营性质的农户可适当抬高水价,确保全体村民得到有保障的生活用水。
4.3 强化运行管理
安全饮水工程的实施,让大家吃上了放心水。工程建设完工后,管理工作必不可少。为切实加强对贫困地区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的运行管理,当地负责部门可采取“建管分离”的模式,县水利局、扶贫办等部门负责饮水安全工程的建设;成立县农村安全饮水管理服务中心专职负责建成饮水工程的日常运行管理,协调处置供水突发事件和应急调度、协调水价调整等工作。
4.4 做实教育宣传
深度贫困地区的居民对安全饮水的概念知之甚少。贫困山区内的山泉水一般有2种源头:一是地表水,水质较软,易被污染;二是生成于岩石深处的地下水。如果泉水周边的村民种植果树、开垦农田,那么喷晒的农药、化肥、有机肥可渗透进土壤污染水源;附近的生活垃圾及牲畜、野生动物排泄物也会污染水体;另外,降雨、融雪时周边的泥沙、腐叶等被冲入水体,使水质变浑浊,污染物较多,未经处理不宜饮用。因此,应当加大对健康饮水方式的宣传和教育力度,采取诸如在自然村广泛张贴安全饮水知识海报、通过开设夜校的形式对自然村内的村民进行授课式教育、组织村民到邻近达到安全饮水标准的村落进行参观学习等措施,提高农村人口安全饮水的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