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复杂胸部肿瘤切除胸壁重建术患者的康复护理

2020-01-12蔡歆石柳

护理学杂志 2020年16期
关键词:皮瓣伤口康复

蔡歆,石柳

胸部肿瘤切除往往会形成软组织、骨性组织或者软组织与骨性组织的混合缺损,根据患者的肿瘤大小、侵犯范围、心肺功能及全身情况等,临床使用自体组织材料如背阔肌肌瓣、胸大肌皮瓣、腹壁下动脉穿支皮瓣、腹直肌皮瓣和人工组织材料如合成网片、骨水泥、3D打印钛合金等进行胸壁缺损的修复和重建[1-2]。由于胸部肿瘤患者特别是巨大肿瘤患者术前多接受过放疗、化疗、手术等综合治疗,或合并有糖尿病、高血压、慢性皮肤溃疡、感染等,手术创伤大、风险高,术后消耗大,白蛋白、血红蛋白等下降明显且不易纠正,患者术后心肺功能、营养状况受到极大的考验,因此,积极有效的康复护理尤为重要。2019年3~11月,我科对10例复杂胸部肿瘤胸壁重建患者加强术后护理,取得较好效果,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10例患者均为女性,年龄27~66(49.60±14.88)岁。乳腺癌复发9例,胸壁纤维瘤复发1例;有放疗史2例,化疗史7例;合并糖尿病3例,高血压2例,卒中1例。6例有肿瘤破溃或感染。

1.2手术方法 所有患者在术前经多学科会诊制定手术方案,麻醉科评估麻醉风险后进行气管插管和全麻,由骨科、胸科、乳腺外科、肿瘤整形外科专家团队联合手术,切除肿瘤,然后根据缺损大小和程度选择不同方式修复重建胸壁缺损。其中,行游离腹壁下动脉穿支皮瓣修复1例,游离腹壁下动脉穿支皮瓣联合带蒂腹直肌皮瓣修复3例,3D打印钛合金支架联合游离腹壁浅动脉皮瓣、腹直肌皮瓣胸壁重建术3例,骨水泥联合游离腹壁下动脉穿支皮瓣、带蒂腹直肌皮瓣修复1例,双侧游离腹壁下动脉穿支皮瓣修复1例,邻近皮瓣修复1例。

1.3结果 10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后发生皮瓣危象1例,上肢淋巴水肿1例,胸腔积液3例,自发性气胸1例,胸壁软化1例,心律失常1例,经处理后均好转。伤口I期愈合;下床活动时间术后3~5 d,术后平均住院时间14.6 d。患者术后各项临床指标均得到改善。

2 护理

2.1伤口护理与皮瓣观察

2.1.1胸部肿瘤破溃及感染处理 本组6例患者有肿瘤破溃或感染,其中2例并存糖尿病,1例为乳腺癌化疗后肿块破溃;5例为乳腺癌手术、放化疗后胸壁溃烂、出血。入院后对患者伤口的大小、深度、范围,有无异味和分泌物渗出,是否存在出血风险等进行评估,取伤口分泌物行细菌培养及药敏实验,局部每日清洁换药。根据培养及药敏结果使用抗生素治疗。对合并糖尿病的患者,监测血糖变化,规范降糖治疗。1例患者术前肿块出血,行局部伤口压迫,静脉使用止血药物,并缩短术前准备时间,提前安排手术治疗。经过术前伤口处理后,6例患者术后伤口均I期愈合。

2.1.2引流管护理 本组患者术后均留有腋窝及乳房伤口、胸壁伤口、腹部伤口引流管。①使用高负压引流瓶引流患者,定时挤压伤口引流管,注意高负压引流瓶的负压是否正常,负压的维持利于皮瓣与胸壁紧贴,减少局部伤口积液积气,如负压阀弹起提示负压消失需及时更换。②使用胸腔闭式引流管患者,保持管道密闭,防止脱出;鼓励患者深呼吸、咳嗽,促进肺扩张;观察长玻璃管中的水柱波动情况;根据患者肺部扩张、胸管引流情况拔除胸管,拔管后24 h内密切观察有无胸闷、呼吸困难、渗液、皮下气肿等症状。③使用普通负压引流盒引流患者,保持管道的通畅,妥善固定引流管,防止管道折叠及扭曲,尤其在患者移动及翻身时,指导其先固定好管道再行移动。④密切观察并记录引流液的颜色、性质、量,引流液24 h内为血性,量一般不超过300 mL。如短时间引流液量大量增加,引流液颜色鲜红,考虑有活动性出血,及时通知医生处理。本组10例患者术后均未发生伤口出血情况。

2.1.3皮瓣观察 本组除1例患者为邻近皮瓣修复、1例为带蒂皮瓣修复外,其余8例均为游离皮瓣修复,术后重建胸壁和供区伤口护理及皮瓣监测至关重要。观察内容包括患者生命体征、出入水量,全身和局部皮瓣情况,如皮瓣局部温度、颜色、皮纹、质地和毛细血管反应等指标[3],与主刀医生确定血管蒂位置并标记,进行术后体位摆放与活动指导,避免血管蒂受压或扭曲,影响皮瓣血液循环。1例患者术后第1天皮瓣下方边缘皮肤2 cm×3 cm范围与供区皮肤对照颜色呈紫红色改变,皮瓣温度低于健侧3° ,使用纳屈肝素钙皮下注射,调节伤口包扎松紧适宜,调节室温及皮瓣局部保温后未继续进展。

2.2心肺康复护理

2.2.1术前康复运动 术前根据患者年龄、握力、合并症、心肺功能等情况,制定康复训练计划:①有氧运动。包括全身大肌群参与的周期性、动力性活动,可使心肺得到有效刺激,提高心肺功能[4]。入院后除正常自理活动( 如洗嗽、沐浴、外出检查) 外,制定额外运动计划,考虑到患者住院期间活动范围有限,选择每日进行快步走为主的下肢耐力训练,步行速度以心率加快,不出现气促、身体微微出汗为宜,持续时间30~45 min。②腹式呼吸体位训练。坐位,患者坐于桌前或床前,两臂置于棉被或枕下,以固定肩带并放松肩带肌群,头靠于枕上放松颈肌。前倾站位,自由站立,两手指互握置于身后并稍向下拉以固定肩带,同时身体稍前倾以放松肩膀和腹部肌肉。③缩唇呼气训练。此方法可増加呼气时的阻力,这种阻力可向内传至支气管,使支气管内保持一定的压力,防止支气管及小支气管被增高的肺内压过早压瘪,促进肺泡内气体排出,减少肺部感染[5]。具体方法为经鼻腔吸气,呼气时将嘴缩紧,如吹口哨样,在4~6 s内将气体缓慢呼出。④咳嗽排痰训练。先进行深吸气以达到必要吸气容量,吸气后短暂闭气,当气体分布达到最大范围后紧闭声门,通过增加腹内压来增加肺内压,使呼气时产生高速气流当肺泡内压力明显增高时,突然将声门打开,促使痰液移动,随咳嗽排出体外。

2.2.2术后康复运动 手术后评估患者年龄、手术方式、生命体征、摄食情况等,制定阶段活动计划:①四肢肢体活动。协助患者翻身、抬臀、下肢活动。术后床上翻身训练,在护士协助下,先将肩背、腰骶部及臀部移至一侧,双手置于胸前,再侧卧至另一侧。翻身过程中注意管道保护,根据患者情况,指导术后3~5 d开始床上坐卧-床旁坐-床旁站-床下活动。②患肢康复。指导患者患侧上肢练习手指抓握及肘关节伸展屈曲,抬高患侧上肢,保证有效回流,减少患肢水肿。③床旁活动。术后6 h取半卧位或半坐位,屈髋屈膝,上身抬高15°,下身抬高15°,膝关节下垫软枕,上臂外展范围根据手术情况摆位,腹部伤口腹带包扎,减轻腹部张力。术后卧床3~5 d,5 d内肩关节制动,减少胸部皮瓣移位,拔除腹部引流管后逐步下床活动。④肺功能康复。患者术后多由于伤口疼痛、呼吸浅快,咳嗽运动明显受到影响,胸式呼吸减弱,而腹部伤口让腹式呼吸代偿有限,患者呼吸费力,分泌物不易排出。给予雾化吸入化痰药物,雾化后鼓励患者主动咳嗽,采用声音诱导咳嗽、按压胸骨上窝刺激气管、环抱软枕、束胸冲击按压腹部等手法协助患者咳嗽咳痰,促进肺组织复张。本组患者1例术后1 d、3例术后4 d、6例术后5 d开始下床活动。

2.3营养护理

2.3.1术前营养护理 本组患者肿瘤范围大,多数术前接受过放疗、化疗,需接受重建手术时间长、创伤大等因素,入院即由责任护士使用2002(Nutritional Risk Screening,NRS2002)进行营养风险筛查和24 h饮食回顾,评估营养相关指标如血红蛋白、白蛋白、血糖、电解质,测量握力、6 min步行实验等以评估体能。对营养风险筛查≥3分的3例患者,给予膳食营养指导、口服配方食品[6]。责任护士检查患者每日饮食摄入量、口服营养补充剂耐受情况。对营养风险筛查<3分的7例患者,4例超重(BMI 24.0~27.9),2例肥胖(BMI≥28.0),针对存在盲目忌口、饮食单一、食物加工不合理,蔬菜、水果摄入不足等,给予营养教育及动态营养风险筛查。

2.3.2术后营养护理 术后早期进食,无恶心、呕吐患者术后6 h开始进食适量流质饮食,1~3 d进食高蛋白、高维生素、低脂易消化半流食物,第4天进食普食,选择蛋、奶、豆类、肉类及新鲜蔬菜、水果等食物,忌生冷、油腻、辛辣食物,多饮水,保持大便通畅,避免便秘。术后前3 d患者进食量低于日常需要量者,整蛋白营养制剂口服加餐,每日3次,每次200 mL,血清白蛋白低者,加用乳清蛋白粉口服补充。合并糖尿病患者,术后监测4段血糖,1例患者血糖不稳定,使用静脉胰岛素治疗,2 h监测血糖1次,根据血糖调节胰岛素剂量[7],选用糖尿病型全营养素制剂,至血糖稳定。

2.4疼痛护理 本组患者由于手术范围大、胸部创面广,术后疼痛使患者有效咳嗽咳痰、床上床下活动等康复性训练受到影响,而疼痛感觉引起烦躁、紧张等不良情绪干扰患者睡眠,疼痛可使机体释放5羟色胺,有强烈的收缩血管作用,如不及时处理可导致血管腔闭塞或血栓形成,影响皮瓣成活[8]。因此术后疼痛的观察、及时镇痛至关重要。使用数字分级法结合患者面部表情,主诉和睡眠情况进行疼痛评估,术前教会患者保护伤口咳嗽排痰技巧、放松技巧(如听音乐、看电视等)。术后由麻醉医生确定镇痛泵参数及方案,护士持续监测患者疼痛症状及变化情况,记录使用的镇痛药物、效果及不良反应,每日动态评估,如评分4~6分,给予氨酚羟考酮 330 mg口服,6 h 1 次;7~10分,给予氟比洛芬酯50 mg,静脉推注,每日 2 次,氨酚羟考酮 330 mg,口服,6 h 1 次。本组1例患者夜间疼痛影响睡眠,使用地佐辛注射液10 mg,睡前肌内注射,疼痛缓解。

2.5心理护理 本组患者均经历放疗、化疗、靶向治疗及复发的打击,肿瘤的不可控性和治疗结果的不确定性均影响患者治疗疾病的信念。护士术前向患者介绍术后康复知识,让同种手术后康复的患者与其交流,结合腹式呼吸、渐进性肌肉放松训练等减压方法进行干预,缓解了患者心理压力及负性情绪。

2.6并发症护理

2.6.1皮瓣坏死 本组游离皮瓣修复重建患者中,1例行腹壁下穿支动脉皮瓣修复患者术后第1天皮瓣远端边缘出现2 cm×3 cm紫红色改变,静脉回流障碍。责任护士标记皮瓣颜色变化区域,密切观察未继续进展,通过局部清创愈合。其余患者皮瓣血运良好。

2.6.2上肢淋巴水肿 1例右侧乳腺癌综合治疗后复发患者,术前双侧肘上10 cm、肘下10 cm臂围相等,术后11 d出现患侧上肢肿胀明显,测量肘上10 cm臂围较健侧增加5 cm,肘下10 cm臂围较健侧增加3 cm。责任护士通过抬高患侧上肢,通知管床医生申请淋巴水肿专科会诊进行处理后好转。

2.6.3胸腔并发症 术后3例患者出现呼吸频率增快、发热、无法平卧,胸部X线摄片显示包裹性胸腔积液,通过留置胸管引流,抗感染治疗,呼吸功能锻炼后恢复。1例行左侧胸部肿物扩大切除,瘢痕松解钛板钛钉取出,胸骨肋骨锁骨部分切除,腹壁下穿支动脉皮瓣、带蒂腹直肌皮瓣修复患者,术后由于胸壁厚度、完整性、对称性破坏,出现胸壁软化,反常呼吸,使用棉垫、沙袋加压固定胸壁伤口后缓解。1例患者术后第31天突发呼吸困难,出现自发性气胸,胸腔置管排气后好转。

2.6.4心律失常 由于患者手术时间长、手术创伤大,低氧血症,血流动力学改变如输液速度过多过快、贫血、电解质紊乱等均可引起患者心律失常。1例术后心率增快,心律失常,通过输血,控制液体总量及速度,美托洛尔等处理后恢复。

3 小结

胸壁的完整性对维持呼吸、循环功能和保护胸腔内器官极为重要。胸壁肿瘤切除后软组织和骨性缺损重建是个复杂的过程,面临极大的挑战与风险。加强围术期营养和康复护理能促进患者术后恢复进程,改善预后。

猜你喜欢

皮瓣伤口康复
伤口
那只给我带来伤口的大橘
脑卒中患者康复之路
伤口“小管家”
足内侧带蒂皮瓣修复足跟部软组织缺损
超薄游离股前外侧皮瓣修复足背软组织缺损
颈阔肌肌皮瓣修复颌面部软组织缺损
残疾预防康复法制建设滞后
再不去伤口就好了等3 则
补阳还五汤联合康复治疗脑卒中35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