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弘扬传统文化视角下的水利扶贫工作新思路
2020-01-12毛丽
毛 丽
(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
0 引言
习近平总书记2019年9月18日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谈到:“千百年来,奔腾不息的黄河同长江一起,哺育着中华民族,孕育了中华文明。早在上古时期,炎黄二帝的传说就产生于此。在中国5000 多年文明史上,黄河流域有3000 多年是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孕育了河湟文化、河洛文化、关中文化、齐鲁文化等,分布有郑州、西安、洛阳、开封等古都,诞生了“四大发明”和《诗经》《老子》《史记》等经典著作。九曲黄河,奔腾向前,以百折不挠的磅礴气势塑造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民族品格,是中华民族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根基。”脱贫必须增加文化自信,塑造民族品格。
1 脱贫攻坚中存在的精神短板问题
1.1 精神追求上缺乏脱贫志向
纵观古今,凡取得成功者,都很注重“志”,将志向视为实现理想的第一步。现在有些贫困人口受教育程度较低,“等靠要”思想严重,没有为了脱贫努力奋斗的志气和毅力,一味把希望寄托在政府的补助上、当地领导干部的帮扶上,满意于政府给贫困户的生活补贴和各种帮助,严重影响了扶贫工作的进行。
1.2 思想意志上缺乏脱贫信心
由于部分贫困人口长期生活在贫困的环境下,受因病、因学、因残、丧失劳动力等致贫原因影响,生活困难,精神不振,自我发展能力和抵御风险的能力非常薄弱,生活的打击又导致其存在自卑、怯懦的性格特征,从而对脱贫致富缺乏必胜的信心。没有信心直接影响到贫困群众想干、去干的行动力,安于现状,不思进取,遇到一点困难就产生畏难情绪,甚至退缩、放弃。
1.3 心理机制上缺乏脱贫动力
缺乏脱贫动力、懒于工作、不想奋斗正成为脱贫攻坚路上的拦路虎。造成这种心理机制的主要原因在于其没有明确的脱贫目标,无法激发其想干肯干的脱贫内生动力。农村贫困群众平时不注重提升文化素质和认知层次,从其休闲时间分配看,看电视是贫困居民主要的业余文化生活,长此以往,这种浑浑噩噩的生活使其丧失脱贫的斗志,更消磨了脱贫的意志,没有了锲而不舍、克服困难的意志力和敢想敢干的行动力。
2 以中华传统文化精髓理念为新思路的扶志扶智脱贫之路
2.1 “当仁不让”树脱贫信心
儒家精神的核心就是“仁”。“仁”是孔子思想的首块基石。仁者爱人、仁者无敌、当仁不让。孔子对奋斗者说,“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论语·雍也》),先有奋斗才会有收获;对成功者说,“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对当政者说,“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论语·颜渊》)。以仁生义,由仁及德,由仁生信,儒家思想将“人”变成“仁”,是一个转小人为君子、转利己为利人的过程。
孔子很注重意志力:“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子罕》)强调了意志力的重要性。还注重践行仁的行动力,在实践“仁”方面,子曰:“当仁不让于师。”(《论语·卫灵公》)只要是践行“仁德”,连在老师面前都不必退让。“当仁不让”带着必胜的信心,给脱贫致富提供充沛的动力和坚实的力量。
2.2 “智者不惑”寻脱贫途径
随着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一些消极言论如金钱至上、“干得好不如嫁得好”“拼爹才会赢”等错误观念在社会上泛滥成灾,社会风气日趋下行,严重地扭曲着人们的三观,尤其是影响着孩子们的身心健康成长。部分贫困地区的很多家庭信奉读书无用论,早早让孩子辍学打工,加重了贫困家庭经济的恶性循环。针对于此,有针对性地定期开展一些国学讲座活动,给贫困人口灌输正确的思想理念,实现让贫困家庭里的每一个孩子都能接受正规的义务教育,这才能真正截断贫困人口的代际传递。
加强教育、培训,让贫困群众有强烈的摆脱贫困的愿望和成功脱贫的方法,从脱贫无力转变为脱贫不难,才会提高脱贫成效。教育是脱贫攻坚的强力抓手,是扶贫“造血”的根本途径,也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有效方略。在脱贫攻坚道路上,要通过各种形式的教育活动,调动贫困群众积极性,把脱贫任务干好。让贫困地区孩子接受良好的国学教育就是一个新思路、新方法。让贫困地区孩子在当地也能够享受到优质教育资源,提升贫困人口整体素质。
2.3 “见义勇为”增脱贫动力
要想取得脱贫的胜利,要靠脱贫的信心、脱贫的才智和脱贫的勇气才能成功。“见义不为,无勇也”。(《论语·为政》)见到符合道义的事情一定要去做,否则就算不上有勇气。脱贫行动的勇气和意志力恰恰是让贫困人口增加脱贫动力的有效手段,勇气的缺失是更深层次的贫困,强调脱贫的勇气其作用在于树立脱贫的目标,由此启发出为此奋斗的源源不断的动力。若扶贫不扶“志”和“智”,不给贫困群众恰当的激励和引导,扶贫的目标就无法实现,脱贫只会维持一时,以后还会再返贫;反之,一个人如果有勇气、有志气、有骨气、有目标有思路,则整个家庭的致富能力也会大大增强。“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论语·子罕》)真正的勇者,是不畏困难,不惧失败的,“志”是内在动力的源泉,“勇”是促进精准脱贫的内在动力——催生贫困群众愿脱贫、想脱贫、能脱贫的内生动力。
3 结语
补齐“精神短板”,立起奋斗之志,需要工作创新,把眼前的帮助与长远的扶贫结合起来,积极帮助群众出谋划策,让贫困群众脱贫有信心、有希望;需要让党员干部扑下身子,发挥勤劳致富榜样的带头作用,让贫困群众有学习的榜样;需要引导其价值观,弘扬劳动最光荣的时代风气,让贫困群众精神面貌为之转变一新。现在恰逢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期,只要振奋精神、鼓足勇气、扑下身子,全力打赢脱贫攻坚战,就一定能实现贫困人口全面脱贫的目标,创造出人民群众更加美好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