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点发力持续优化营商环境
2020-01-11李集胡锦峰
李集 胡锦峰
“一路绿灯,马上封顶,按现在进度,12月下旬投产没问题”,11月24日,麻城市开发区工业园锡成有限公司设备安装现场一片忙碌。公司负责人丁诚表示,9月23日申请办理先建后验,工作专班当天上门服务完成审批,投资项目审批制度的改革,助推企业项目建设跑出了以往不敢想的加速度。
今年以来,麻城市以打造营商环境先进市为目标,从完善机制、革新理念、集中整治、强化服务、完善保障等方面全面发力,精准施策、集中发力,推动营商环境持续优化,推进经济加快实现高质量新发展。
完善机制,抓住优化营商环境“牛鼻子”
如何打造营商环境最优县市?“体制机制是关键,着力理顺体制、完善机制、加强统筹,才能有效持续推进。”麻城市委书记杨遥表示。
成立营商环境领导小组,由市委书记、市长担任“双组长”,相关市领导及所有市政府副市长任副组长,领导小组办公室由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挂帅,办公室设在市政府办公室,以全市“最强阵容”来统筹领导优化营商环境工作。
强化联席会议制度,高效率强力推进落实,实行“一周一通报、一月一例会、一季一调度、有事即会商”工作推进机制。纪委监委“护航行动”动真碰硬深入推进;督办专班量化任务挂图作战;重点难点点对点发函交办;书记、市长召集主持,会场做“赛场”一季一督办。此外,麻城还聘请“城调队” 深入1000家企业,对部门营商环境工作进行评价,以企业的满意度衡量部门工作的好坏,真正做到了“营商环境好不好,企业说了算”。
革新理念,启动优化营商环境“总开关”
“对标先进地区,麻城营商环境的最大差距,是思想观念上的差距!”麻城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优化营商环境领导小组常务副组长徐平权说,当前麻城的少数部门和干部还存在“企业求我办事”的惯性思维,习惯在行政审批中刷“存在感”,不愿在服务企业中找成就感。
为此,麻城积极开展 “抓学习”“大讨论”“树标杆”等活动,促进思想解放、观念转变、认识提高,凝聚起打造营商环境先进市的强大思想共识。
“抓学习”提认识。召开各级动员大会,组织党员干部、民营企业家代表学习领会中央相关文件以及省、市委领导在优化营商环境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大讨论”造氛围。广泛深入开展“争当营商环境建设者”活动,让党员干部谈认识、谈体会、谈打算,真正树立“尊重創业、尊重创业者”理念,营造“人人都是营商环境,个个争当服务标兵”氛围。“树标杆”学先进。在党员干部和审批服务岗位中开展“金牌店小二”评选,褒奖先进为激励,树立目标促学习,大力弘扬“有呼必应、无事不扰”的店小二精神。
集中整治,打好优化营商环境“攻坚战”
制定实施《麻城市优化营商环境集中整治工作方案》,以行政审批办事卡、执法检查罚款多、融资瓶颈破解难、商务经营成本高、企业权益保障难五个突出问题集中整治为抓手,市委书记每季一督办,统领全市优化营商环境工作。
政务环境,着力审批抓改革。重点是减项目、减环节、减材料,细化量化标准,再造审批流程,推行“一窗受理,集成服务”。投资项目审批制度改革,推动先建后验、区域性统一评价、联合竣工验收等多项工作取得新突破。变先拿地再审批为边拿地边审批,变千头万绪为条理清晰,变企业追着跑为部门领着办。截至目前,麻城市累计为18家企业发放了“先建后验”施工通知单,为企业缩短建设周期赢得时间和商机。
社会环境,着力沟通建桥梁。制定亲清新型政商关系正负面清单,为党员领导干部和企业家划清行为“安全区”。搭建沟通平台,完善乡镇商会建设,19个乡镇办实现了商会全覆盖,进一步畅通了政商沟通平台。设立“麻城市公安局服务企业中心”,推行“一企一警”包联,开通“服务企业热线”,定期召开“企业家进警营”座谈会,目前共为企业解决难题258件。
法治环境,着力“审结”提效能。积极推行网上立案,开展跨区域立案16件,网上立案847件、网上调解25起。建立府院联动机制,在黄冈市率先成立“企业破产清算援助协会”,政府注入400万元,搭建破产清算业务交流和互动平台,实现6家“无产可破”的僵尸企业快速退出市场,提高破产案件办理质效。
强化服务,打造优化营商环境“主阵地”
坚持“店小二”的服务宗旨,通过整合资源、畅通渠道、完善阵地、优化服务,不断提升市场主体的获得感、满意度。
政策解读服务全覆盖。统一收集、整理、发布和解读涉及企业生命周期的所有政策措施,开办“企业法规大讲堂”,送政策下乡入企,协调相关职能部门,定期不定期开展涉企政策集中解读和上门辅导、释疑解惑。目前已举办7期12个专题,涉及社保、税收、融资等领域,企业参与达2000余人次。
问题受理服务全天候。开辟12345市民热线、市纪委监委机关2951516护航行动举报热线和市工商联2950583企业投诉热线,统一受理企业反映的困难问题,将办理速度和企业满意度作为考核加减分依据,目前已收集问题32个,并已全部核实交办、解决,回访企业满意度达100%。
纠纷调解服务全过程。市法院成立企业纠纷调解委员会,引入司法确认,建立企业纠纷防范化解机制,聘请专职和兼职调解员上门服务,高效、免费化解民营经济领域纠纷,成立5个月成功调解案件26起。市司法局建立4个律师调解工作室,自调解工作室运行以来,妥善完成20余件律师调解工作。
平台搭建服务全方位。市“四大家”领导班子成员率先垂范,全市党政机关党员干部全面参与,在“四进”的基础上,进一步“加点”“扩面”“增量”,建立联系企业、服务企业问题解决即时通报制度,深入企业“听呼声、解难题”。举办政银企对接会,帮助企业解决融资需求9.79亿元。加大减税降费力度,累计减免各类税费4.4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