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是贵州
2020-01-11黔阳
黔阳
贵州民族民间文化多姿多彩,被誉为世界上最大的“原生态民族博物馆”,现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世界级名录3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85项(140处)、省级561项(709处),数量位居全国前列。近年来,贵州省凭借独特的山水风光、自然风貌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打造了“爽爽贵阳、醉美遵义、中国凉都、瀑乡安顺、花海毕节、梵净铜仁、风情黔东南、天眼黔南和水墨金州黔西南”等多个“多彩贵州”品牌。
走进贵州,就是走进一座夏季平均气温23.6℃、森林覆盖率近60%的绿色大氧吧。千百年来,在这片土地上孕育出的、具有独特魅力的文化也吸引着众多游客前往体验。
马尾绣的华丽变身
交通不便、基础设施薄弱是很多人对贵州的印象,但当你真正来到贵州,你会发现这里可能比你想的还要不便——从三都县城到三洞乡,直线距离不足20公里,驱车前往却花费了近2个小时。
三都水族自治县,全国唯一一个水族自治县。位于贵州省黔南州东南部,全县32万余人,水族人口占到80%以上。水族的发祥地可溯源至河南省,其在历史上从未取得对一个地区的统治,却拥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水族的文字和甲骨文同源异流,天文历法和周易相反,在历史沿革中创造出了灿烂的水族文化。
目前我国很多手工艺从业者在从业过程中,往往从设计,到制作,再到市场转化都是一个人、一手抓,缺乏分工合作和团队支撑。这样的结果往往是在一些环节上很难做到尽善尽美。三洞乡的情况同样如此。马尾绣的传承人宋水仙也深刻领会到了团队的重要性,于是她开始着手组建团队,使每个环节都有专人负责,出品的马尾绣作品也更加精致、实用。通过这样的方式,市场业绩上去了,越来越多的村民也参与进来了,不仅摆脱了贫困,也为马尾绣的传承提高了活力,增强了后劲。
非遗周末聚
在省城贵阳,从2016年起,“非遗文化周末聚”开始举办。以全省非遗项目的展示展演为主线贯穿,以一周一个地方活动主题来组织,全年有20场左右的地方活动主题。分别由各个县区来承办,这些参与的县区覆盖全省9个市州,200多个非遗项目、40多个旅游景区和400多家地方特色产品和美食。
周周有主题、县县有精彩,在“非遗文化周末聚”中,设置了非遗展示展演、非遗周末课堂、地方特色产品美食展示、地方文化旅游推介活动、机场展示展演等活动。
现如今,“非遗周末聚”的频率已经从每周两场变为每周一场。是什么原因导致这样的活动“瘦身”了呢?“非遗周末聚”现在已形成品牌,但多彩贵州文化创意园距离贵阳主城区较远,虽然资源集中但给市民带来了不便。后经调整,每周的“非遗周末聚”保留一场,把更多的经费和人员分流到贵阳市的各社区中,组织非遗进社区活动,以让百姓可以在家门口看到多彩贵州的多彩非遗。
如果想走的远一些,丹寨小镇的苗侗风情一定会让你流连忘返,拥有蜡染、鸟笼、古法造纸三座国家级非遗小院,能够让你在感受古法手工技艺的历史传承的同时,还能上手制作一份独一无二的物件。每年四季,往来于此的游客络绎不绝,这都得益于贵州省跨入高铁时代,县县通高速,交通便利带来了更多游客,也让蜡染等独具特色的非遗文化产品走向全世界。
说到蜡染,强烈建议大家尝试一把,这种传承千年的少数民族民间传统纺织印染手工艺,图案丰富、色调素雅、风格独特,可以用于制作服装服饰和各种生活实用品,朴实大方、清新悦目,富有民族特色。它是用蜡刀蘸熔蜡绘花于布后以蓝靛浸染,既染去蜡,布面就呈现出蓝底白花或白底蓝花的多种图案的,同时,在浸染中,作为防染剂的蜡自然龟裂,使布面呈现特殊的“冰纹”,尤具魅力。
从一块棉布、一锅蜜蜂蜡、一把铜制小蜡刀、一缸布满盐霜的染缸,点滴间除了精巧,还有享受。
培养传统手工艺人
青黃不接,是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的现实境况。自2016年起,贵州又启动实施了“十、百、千、万”培训工程。从培养大师级传承人、国内知名手工艺品设计师,到培养市场营销人员,再到开展传统村落贫困农户参与传统手工技艺培训,在多个层次、多种方向开展培训工程,扩大了“非遗”的传承人群,提高他们传承和创新的能力,大幅度增加农村的就业机会。
高光友就是其中一位,他是大方彝族漆器髹饰技艺的省级代表性传承人、贵州省高级工艺美术师。在贵州省毕节市大方县长大的他,1985年参加当地举办的漆器文化培训班后,经老师介绍进入国营漆器厂拜师学艺。在漆器厂师傅们的指导下,高光友一头扎进传统漆器制作技艺学习中,创新传承漆器技艺。他举例介绍,通常漆器技艺中的快速堆鼓需要5天,他创新技艺使堆鼓时间缩少至1天,极大提高了漆器行业的制作效率。
2013年,为了更好地传承这一项非遗,高光友创立了贵州省大方县高光彝风漆器开发有限公司,吸纳了一批民间漆器艺人,专门从事漆器工艺品设计加工。自2019年起,在异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大方奢香古镇,高光友开设彝族漆器髹饰技艺传习班,专门招收精准贫困户传习授艺,共开设两个班次,培训人数60余人。
非遗,已经成为贵州发展重要的内核动力。截至目前,贵州通过多渠道多形式,共培训传统手工艺人10余万人。通过重点培养民族传统手工艺研发,在激发传承人的内在潜能的同时,还丰富非遗作品题材,拓展应用空间,解决发展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