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红色中华》传播列宁主义的经验及其启示

2020-01-11

江西社会科学 2019年12期
关键词:红色中华苏区列宁

苏区时期,《红色中华》 对列宁主义进行了宣传,在传播内容上突出列宁主义的革命学说,传播方式注重时间节点、运用精巧的传播技术、注意传播符号与内容一体化,达到了很好的传播效果,促进了马列主义大众化。《红色中华》传播列宁主义的历史经验,是我们党宝贵的思想财富,对于新时代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传播具有重要的启示。

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令中国的无产阶级革命者欢欣鼓舞,也开启了马克思主义尤其是列宁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之门。同时,由于中国共产党是共产国际的一个支部,这种组织从属关系决定了其中一项重要任务就是传播列宁主义,推动中国的无产阶级革命。由于《红色中华》是苏区时期中央政府的机关报,是党的喉舌,这决定了中央苏区时期列宁主义成为《红色中华》宣传的重点内容。本文主要以实证分析为基础,阐释《红色中华》传播列宁主义的机制,并指出其重要启示。

一、列宁主义的内容传播与评价

笔者尝试运用文本分析法,梳理剖析了《红色中华》传播列宁主义的主要内容,揭示苏区时期《红色中华》评价列宁主义的主要观点,得出列宁主义得到《红色中华》的广泛传播不仅是实践要求,更是理论需要的结论。

(一)宣传列宁的报刊思想

基于自身的职责与所具有的得天独厚优势,《红色中华》 较为集中地宣传了列宁关于报刊的有关论断,在运用列宁报刊思想指导办报、提高办报质量的同时,促进了列宁报刊思想的大众化。列宁的妻子克鲁斯卡娅在《红色中华》发表的文章《自由的刊物》,大量引用了列宁报刊思想观点。如“言论也是行动”,“如果工人报这样轻视对工人有兴趣的事情,难道他还能存在吗?……报纸应当自己去找,自己及时去寻和及时登载首要的材料”,“我们希望建立和我们正在建立自由的刊物,这不仅是脱离警察而自由,而且是脱离资本主义而自由”。[1]这些观点反映了列宁高度重视报刊的宣传功能,崇尚舆论监督作用的思想。

《自由的刊物》发表时正值《红色中华》创刊100期,在这么一个重要时间节点刊登列宁妻子克鲁斯卡的文章,既是对《红色中华》前期办报工作的肯定,有助于提高《红色中华》的传播力、影响力,更是自觉运用列宁报刊思想为指导,进一步指明《红色中华》今后的办报方向。而且,该文向广大民众阐述无产阶级报纸的伟大意义,提醒广大民众对“红中”的关注,以进一步扩大《红色中华》的影响力。

在强调报刊的宣传作用的同时,列宁还强调报刊是“组织者”[2]。关于报纸是集体组织者的问题,列宁在《火星报》时代说过:

我们应与各地发生关系,在各地都要有读报人,订报人,积极的同情者,与积极的援助者,我们应该从设立全俄的政治报纸厂为推销,使这个报纸成为我们集中的指挥一切的机关报。[3]

这说明报纸不能仅仅发挥宣传功能,还必须起到强大的组织作用。列宁这一报刊思想启示《红色中华》在当时严酷的革命战争形势下,不仅要宣传群众、动员群众、启发群众,更要主动提高群众的政治觉悟,调动群众的积极性支持革命战争。

(二)介绍列宁的暴力革命学说

受苏区时期的时代背景与激烈的革命斗争形势影响,《红色中华》 比较关注列宁暴力革命学说,并进行了大量宣传报道。

首先报道的是列宁总结的马克思暴动艺术基本法则:

一、无论何时,不要以暴动为儿戏,应该坚决的知道,一旦暴动开始,就要做到尽头(所谓一不做二不休)。二、在千钧一发之际,一定要多集精锐于要塞,不然,组织较好训练较良的敌军,便会把暴动者消灭。三、一旦暴动开始,就要采取坚决的行动,要马上毫不犹豫地采取攻势(守势是武装暴动的死亡)。四、应乘敌人之不备而袭击之,在敌军尚未集中之时,乘机猛进。五、军事上每天应有进展,虽小不妨(如在城市中则每点钟应有进展)无论如何,一定要鼓励士气。[4]

宣传暴动艺术基本法则,是为了让我们中国革命者更深刻地了解马克思列宁关于暴动艺术的指示,更好地应用以往革命暴动所取得的宝贵经验,促进苏区革命的深入发展。《红色中华》进一步指出:

我们只有细心的研究列宁主义关于暴动艺术的教训,才能纠正过去立三主义与盲动主义的错误,才能继续广暴的精神与它所开辟的道路,为争取苏维埃在全中国的胜利而斗争![5]

可见,《红色中华》 把列宁关于暴动的艺术摆在非常重要的位置看待,认为必须要认真吸取其教训,否则,无法纠正立三主义与盲动主义的错误,也不能延续广州暴动精神,更不用说夺取苏维埃在中国的胜利。

其次,《红色中华》宣传了列宁关于暴力革命的根本原则:

革命的根本原则,经过一切革命尤其是经过三次俄国革命所证实了的,可以说是:要革命,仅是被剥削被压迫的群众觉悟,不能按照旧制度生活下去,而起来要求改革,这还不够。要革命,还须剥削者不能照旧制度生存和统治下去。只有“下层”不愿照旧生活下去,“上层”人不能照旧统治下去,只有这样革命才能胜利。[4]

这段材料启发了中国革命者必须准确判断革命形势与任务,把握革命契机,掌握革命条件。一旦捕捉到革命机会,则要按照列宁所说的,“下了决心实行武装斗争的无产阶级应用全部的坚决性,把这种斗争进行到底”,“一切应该服从于战争的利益……抛开一切动摇,集中一切力量,准备一切牺牲”。[6]通过这种坚定的决心、坚韧的革命意志和坚决的革命行动,来取得革命的胜利。

此外,《红色中华》还针对列宁主义关于共产党在革命中的领导地位和领导作用、列宁主义是帝国主义时代背景条件下的马克思主义进行了广泛的宣传,限于篇幅,不再一一赘述。

(三)高度评价了俄国无产阶级革命的结晶——列宁主义

列宁主义是以列宁为代表的苏俄共产党人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苏俄革命问题的思想结晶,是马克思主义在苏俄革命实践中的运用和发展,是苏俄化的马克思主义,得到《红色中华》的高度认同:

列宁创造了世界革命的武器——列宁主义。苏联在列宁主义领导下,社会主义建设,日益巩固的发展起来,五年经济计划,四年已全部完成获得最伟大的成绩。……中国苏维埃运动,在列宁主义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之下,已建立了第二个苏维埃共和国。列宁主义是世界革命的唯一武器,全世界无产阶级和被压迫的劳动群众,正高举着列宁主义的旗帜,为世界无产阶级和被压迫劳动群众的解放而斗争。[7]

《红色中华》把列宁主义定位为世界革命的武器,甚至是世界革命的唯一武器;不仅认为苏联在列宁主义的指导下取得巨大成功,而且认为中国苏维埃共和国的建立也得益于列宁主义的指导:

十月革命的胜利,是列宁主义理论的实践。十月革命的历史,是给全世界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光荣丰富的教训与经验,中国无产阶级为着完成将来伟大的历史任务,应当学习十月革命的理论与实际![8]

十月革命的胜利在《红色中华》看来是列宁主义理论的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在苏联的发展,是苏联的马克思主义。因而,《红色中华》认为中国无产阶级要完成革命任务,实现自己的历史使命,就必须学习列宁主义,以列宁主义作为指导思想。

二、列宁主义传播方式的多元化

为了直观、清晰地观察《红色中华》宣传列宁主义内容的情况,笔者对正文含有“列宁”字眼的文章按类别进行了梳理统计。[9](P57)从图1可知,在141篇文章中,提出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列宁主义概念的有13篇,评价列宁主义及列宁的有6篇,运用列宁主义观点进行论述的有23篇,使用“列宁”命名的词语有94篇,仅仅提及列宁的有5篇。基于上述统计分析,同时结合相关史料,不难发现《红色中华》对列宁主义的传播方式灵活多样。这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

图1 正文含有“列宁”字眼的文章统计情况

其一,抓住重要时间节点开展传播。从上述141篇文章刊发的时间看,1932年刊发29篇,1933年刊发70篇,1934年刊发41篇,1935年刊发1篇。1933年刊发上述文章的数量基本上是1932、1934、1935年发表的数量之和,这不是偶然的,因为1933年中央苏区进入鼎盛时期,中共临时中央也由上海迁往中央苏区,加强了列宁主义的宣传。更为重要的是,《红色中华》抓住节日或重大纪念日的契机,刊发相关文章,借助一系列多元化的政治性符号以及重要的政治话语,传播列宁主义。如《广州公社与中国苏维埃运动》《十月革命纪念与社会主义的胜利》等文章,容易让受众反复回味土地革命之初艰难探索苏维埃制度建设的光荣岁月,产生情感共鸣并进而达到理论认同。

其二,传播技术颇为精巧。这具体体现在《红色中华》的版面设置、体裁安排、语言运用等各个方面。在版面设置上,既体现出对各个版面的覆盖,又适时突出头版头条,综合展现传播力。对上述刊发在《红色中华》上的141篇文章进行统计后发现,刊发在头版上的文章有23篇,约占16.3%,其中头条有12篇,约占8.5%;刊发在第二版上的文章有21篇,约占14.8%;刊发在第三版上的文章有26篇,约占18.4%;刊发在第四版上的文章有39篇,约占27.6%;刊发在第五版上的文章有18篇,约占12.7%;刊发在第六版上的文章有6篇,约占4.2%;刊发在第七版上的文章有5篇,约占3.5%;刊发在第八版上的文章有3篇,约占2.1%。

由此可见,一方面,列宁主义的宣传在每个版面都出现过,可以发挥各个版面宣传的合力,实现很好的综合传播效果;另一方面,头版头条也展示了列宁主义宣传的重要性。由于报刊的第一版最为重要,往往刊登一些大事、要事,头版头条更是重中之重,往往最吸引读者眼球,传播的效果也最佳。如《纪念列李庐庆祝苏区共产青年团与少先队的代表大会》一文,刊于《红色中华》第6期的头版头条,认为列宁主义不仅指导苏联取得了最伟大的成绩,而且对世界无产阶级革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在体裁安排上,新闻报道有107篇,新闻评论有31篇,诗歌有2篇,报告文学有1篇。从数量看,新闻报道占据绝大部分,符合报刊的特点。这些新闻报道较为直观地宣传了列宁主义,连同新闻评论的理性、诗歌的浪漫、报告文学的文艺,形成了多谱段的宣传格局,达到了较好的传播效果。从语言运用上看,首先是注意使用通俗化的语言进行传播,如“革命”“无产阶级”“资本家”“封建”等话语,简单明了、通俗易懂,容易掌握。其次是注意使用形象化的语言进行传播,如“让帝国主义在苏联和平政策面前发抖吧”“把‘红中’活跃飞舞到全中国”等标题,非常抓眼球,增强阅读性与吸引力,有利于传播列宁主义。最后是注意使用生活化的语言进行传播,如“每块铁,每斤铜锡,每粒子弹壳,为着消灭敌人!”“于都县列宁街的怪现象”等标题,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能很好地达到宣传效果。需要指出的是,通俗化、形象化、生活化的语言区分并不是如此严格,也不是严格地分开使用,有时是单独使用,有时是综合运用,但都可以达到比较好的传播效果。

其三,传播符号与内容一体化。《红色中华》广泛报道了各种以“列宁”为命名的设施和事物,努力融合列宁主义的思想符号与苏区社会的物质载体。从上图可知,在141篇文章中,用“列宁”的名字进行相关命名的有94篇,占到了66.66%,比重较大。其中,涉及教育方面的词语如“列宁小学(列小)”有30篇,组织政治讨论和游艺等活动场所的词语如“列宁室”有29篇,这两个词语占到62.76%,与苏区民众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值得格外关注。研究表明,苏区时期,列宁小学是儿童教育最普遍的场所。据不完全统计,1934年3月,在中央苏区的江西、福建、粤赣及瑞金等地,共有3199所列宁小学,学生约达10万人。[10]这说明列宁小学呈数量多、分布广、学员众的特点。从列宁小学的教育目的来看,主要是加强共产主义教育,养成阶级斗争意识,培养苏维埃底下的公民和战斗员。[11](P15)与正规的学校教育相比,列宁室指的是党教育群众提高群众政治文化水平,扩大党的政治影响的重要工具之一。[12](P54)苏区时期,作为群众教育的重要阵地,各乡村都建立了列宁室[13],分布也极为广泛。列宁室在消除苏区劳苦民众的文盲,提高群众的政治文化水平,灌输共产主义的思想观念,引导阶级斗争的意识和行为,提高民众的革命兴趣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公共研究革命理论和娱乐的场所。[14](P215)

此外,在94篇用“列宁”命名的相关文章中,“列宁师范(列师)”有11篇,“列宁学校”有1篇,“列宁夜学校”有1篇;涉及百姓日常生活的词汇如“列宁装”1篇,“列宁帽2篇,“列宁街”2篇,“列宁亭”1篇,“列宁路”1篇[9](P59),等等。这些表明,“列宁”这个符号,与苏区百姓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须臾不可分离,而“列宁”符号与各种具体设施(载体)的结合,意味着列宁主义的传播虚实结合,紧紧地扎根于苏区社会生活,进而成为苏区的一种文化现象。

三、传播效果

作为中央苏区时期党和苏维埃政府的机关报,《红色中华》在传播列宁主义的过程中,努力提升苏区民众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激发苏区民众的革命斗志,极力促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从具体实践看,基本达到了这些效果。对此,《大公报》认为《红色中华》属于开展“欺骗宣传与赤色恐怖……极麻醉鼓盈之能事”[15]的报刊,从另外一个角度印证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效果。

(一)普及了马克思主义

苏区时期,《红色中华》作为一份报纸,一种文化读物,在传播列宁主义的过程中,不仅普及了马克思主义,而且提高了苏区民众的认识。下面一段史料很好地说明了这个问题:

在学校中马克思列宁主义等社会科学书籍,几乎人手一册,学生更于上课时强迫教员请授马克思列宁主义,以及如何组织游行示威等问题,否则教员不能立足,虽在统治阶级开除拘捕屠杀的高压政策下,但学生的思想,更加革命化,行动更加激烈化。[16]

这反映了马列主义的政治影响在学生群体中得到了增加与扩大,学生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学习由“自发发展到了自觉”,说明他们对马列主义的认识水平有了提高,实际上肯定了《红色中华》传播列宁主义的成效。

(二)提高民众的革命觉悟

在当时的条件下,列宁主义不仅是苏联无产阶级革命的指导思想,而且对全世界无产阶级的革命解放运动也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正如《红色中华》报道的那样,苏联“执行了列宁主义的路线,实现无产阶级专政的苏维埃政府,确立了全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出路”[8]。因而,《红色中华》在传播列宁主义的过程中,使得苏区民众的革命觉悟得到极大提升。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革命觉悟的提升甚至跨越年龄的限制,苏区的小学生觉悟也得到很大的提高:

亲爱的同志们:在这种的战斗情况下,可恨我们的年纪太小,体力有限,不能立刻的与你们同在一起消灭共同的敌人,确实是可恨我们的父母生我们太迟了。[17]

该文表达了自己年龄小无法与红军指战员并肩作战的遗憾,亮明了做好送信放哨等后勤工作的鲜明态度,对红军指战员提出了英勇作战、粉碎国民党五次“围剿”的希望,因而刘士奇在写给中央的报告中指出:“苏府范围内的农民,无论男女老幼,都能明白国际歌、少先歌、十骂反革命、十骂国民党、十骂蒋介石、红军歌及各种革命的歌曲。尤其是阶级意识的强,无论三岁小孩,八十老人,都痛恨地主阶级,打倒帝国主义,拥护苏维埃及拥护共产党的主张,几乎成了每个群众的口头禅。”[18](P27)这也反映了苏区民众的革命觉悟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三)促进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

如前所述,13篇对马克思列宁主义、列宁主义进行宣传的文章,以及6篇评价列宁主义及列宁的文章,是对列宁主义的普及,是用列宁主义武装苏区民众的最直接体现。在1933年的马克思共产主义学校新苏区班的毕业典礼上,一个学员表示:

我们应该把三个月来学习得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去武装边区广大的工农群众,开展与深入阶级斗争,并领导着他们积极参加民族革命战争,巩固苏区,开辟新苏区,我们一定坚决的团结在党的进攻的周围,为创造一百万铁的红军,争取战争全部胜利而斗争![19]

从了解马克思主义发展到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指导革命实践,是一个从认识到实践的伟大飞跃,说明马克思主义已内化为学员的指导思想,实现了大众化。学员的高度理论自觉既反映了共产主义学校新苏区班的培训成果,在一定程度上也说明,经过《红色中华》的宣传,人们已经具备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有关论断对某些问题进行论证的能力,并且能够使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有关观点解决现实中的一些问题,这反映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取得较好成效。

四、启 示

在当年以农村为主的苏区场域,受众主体普遍文化程度不高,革命和战争如影随形,共产党的传播事业可谓举步维艰。但事因难能所以可贵。正是在苏区时期,马列主义传播事业迈开了重要一步,成为中国特色的共产党传播经验形成过程中的重要一环。鉴往知来,作为党和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的喉舌,《红色中华》在传播列宁主义的过程中,启迪了苏区民众的思想认识,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积累的历史经验和启示是我们党宝贵的思想财富,对于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做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传播工作具有重要的启示。

紧紧围绕中心任务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红色中华》自创办开始,就紧紧围绕革命这个中心任务、服务革命这个工作大局,紧密贴近党和苏维埃政府的工作重点,紧密联系苏区革命形势与革命实际来开展宣传报道。在传播列宁主义的过程中,注意根据革命形势的需要,介绍列宁暴力革命学说,并对列宁主义进行科学评价,有力地促进了革命的深入开展,推进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新时代我们必须抓住时代主题、紧扣时代脉搏,围绕党的工作中心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促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飞入寻常百姓家”,从而更好地达到理论武装群众的目的。

始终注重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传播机制的大众化。以受众为本,这是共产党苏区传播的突出智慧,也是对当下的又一启示。《红色中华》在列宁主义的传播过程中,十分注重群众语言、群众话语和群众智慧,强化了人们对列宁主义的认知,使列宁主义无处不在。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必须以受众为本,将深奥的理论转化为大众化、形象化、通俗化、生活化的表达方式,融入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中,以更好地达到宣传效果,增强科学理论的引领力、传播力、感召力、生命力。

充分运用多元化手段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红色中华》 对列宁报刊思想进行了大量宣传,从而在理论上说明报刊在宣传马克思主义、引导民众革命所发挥的作用。在传播列宁主义的实践中,《红色中华》对新闻报道、新闻评论、诗歌、报告文学等多种载体的运用、在重要时间节点和版面设置等方面的多元策略,形成了有机的传播合力,增强了传播效果。随着科技的进步与社会的发展,与时俱进地运用以新媒体为主的多媒体、多元化的传播策略与传播手段,广泛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提高传播媒介的时代感和吸引力,增强传播效果,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

猜你喜欢

红色中华苏区列宁
红星照耀下的湘鄂赣苏区
苏区人家
毛泽东在《红色中华》报的新闻实践与探索
苏区创业致富人
列宁晚年意识形态思想及其当代启示
《红色中华》与中央苏区经济动员
任弼时与湘赣苏区的“肃反”
人民广播事业的雏形——红色中华新闻台
民意调查:列宁和斯大林及其在历史上的地位
列宁的赠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