蕨麻猪腹泻病病因分析及防治
2020-01-11杨翠红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
文│杨翠红(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
甘南蕨麻猪是甘肃省特有的地方猪种,其因具有体小矫健、喜食蕨麻根茎、耐粗饲、生长周期长、抗逆性强、肉质鲜美等特性,早在2006年就被列入《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品种名录》中。但由于蕨麻猪长期在平均海拔3000米以上的甘南高寒牧区生长,生产中蕨麻猪腹泻病较为多发。所以,只有对蕨麻猪的腹泻病因进行科学准确的分析,并具有针对性地采取治疗措施与预防措施,才可促进蕨麻猪养殖产业发展。
一、蕨麻猪腹泻病病因分析
1.致病性大肠杆菌感染。致病性大肠杆菌对蕨麻猪的影响主要是幼龄猪,因为幼龄猪的免疫器官发育不完善,免疫系统也尚未建立,仔猪从母乳中获得的抗体不足以抵抗大量致病菌。临床中常见的有仔猪黄痢、仔猪白痢,这两种病都是由于蕨麻仔猪感染了致病性大肠杆菌所致。
仔猪黄痢主要是出生7天内的仔猪发生的一种急性传染病,传染率较高,传播速度快,如有一头仔猪发病,很快就会传染全群,病死率较高。病猪腹泻,排出的粪呈黄色、黏液状,发病猪在1小时内可多次排粪,严重的往往会因脱水死亡。致病性大肠杆菌感染出生后10~30天内的猪会引起仔猪白痢。传染源是带菌母猪或病死猪,传播途径为消化道。研究报道,该病的发生与蕨麻仔猪出生后的各种应激有关,如天气异常、饲料发霉变质或母猪的乳汁过浓、过稀或乳头不干净等。临床症状为病猪突然腹泻,排出的粪呈乳白色糨糊状、黏腻并伴有腥臭味;发病后腹泻次数不等,被毛蓬乱无光泽,发育迟滞,病程长短不一,但能自行恢复,病死率低于仔猪黄痢。
2.沙门氏菌感染(猪副伤寒)。猪副伤寒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是一种以肠炎、腹泻、败血症为特征的急性传染病。圈舍潮湿、饲养密度大、饲料或饮水不足、长途运输以及断奶过早都会诱发该病的发生。该病的潜伏期较短,发病后体温升高,持续性或间断性地有粪排出,粪呈黄褐色或灰绿色,呈水样,恶臭,有时粪中也会夹有血液,病猪体形消瘦、脱水。
3.传染性胃肠炎。该病是由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接触性传染病。该病主要以蕨麻仔猪多发,以呕吐、水样下痢、脱水为临床特征。病猪和带毒猪是本病的传染源,经消化道传播感染。该病传播较为迅速,1头仔猪发病可迅速波及全群。该病主要发生在寒冷季节,以产仔旺季较为多发。蕨麻仔猪感染病毒后的潜伏期为1~2天,仔猪的症状为突然呕吐,接着出现急性水样腹泻,粪呈水样,内含有未消化的食糜内容物,7天内仔猪病死率达50%以上。
4.仔猪梭菌性肠炎。仔猪梭菌性肠炎是由C型产气荚膜梭菌引起的出生7天内的蕨麻仔猪出现血性下痢的一种传染病。该菌一般存在于母猪肠道内,随粪便排出体外后污染哺乳母猪乳头及垫料,当初生仔猪很短时间内吮吸母猪的乳头或吞入有细菌的饲料或饮水时,细菌进入空肠繁殖,引起仔猪感染。该病急性型较为常见,病猪不断排出含有灰色组织碎片的红褐色液状稀粪,且日渐消瘦和虚弱;亚急性型则表现为持续性腹泻,病初排出黄色软粪,之后变成液体,内含坏死组织碎片,极度消瘦和脱水。
5.猪痢疾。该病是由猪痢疾密螺旋体引起的蕨麻猪的一种严重的肠道传染病,各种年龄的猪均可感染。病猪和带菌猪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本病的发生无季节性,呈地方流行性,发病率为75%,病死率为5%~25%。蕨麻猪感染该菌后的主要临床表现为腹泻。病初排灰黄色软便,后期变为水样下痢,在1~2天内粪中混有血液和黏液,有恶臭味。
二、蕨麻猪腹泻病的防治对策
1.查找病因,及时对因对症治疗。由细菌引起的蕨麻猪腹泻可应用抗菌药物进行治疗,兽医临床上可选择庆大霉素、新霉素、诺氟沙星等,也可选用白头翁汤、附子理中汤等中药方剂进行灌服,也会有很好的治疗效果。
2.加强饲养管理,降低疾病发病率。搞好蕨麻猪的饲养环境卫生,掌握适宜的放牧和圈养技术要领。如果是圈养,则要注意圈舍内外的温度、湿度、光照和通风;如果是放养,就要到平坦、干燥的环境中放养。与此同时,还要加强饲料和水源的管理,要及时清扫所排的粪便,要定期采用消毒药物进行地面、墙面的消毒。发现病猪要及时采取隔离措施,寻找病因,开展治疗;对于外地运进来的猪要严格进行疫病检验,确定没有疫病发生时方可混群饲养。
3.做好疫苗免疫接种,定期驱虫。制订科学合理的免疫计划,按年龄进行相应疫苗的接种,要保证疫苗来源可靠,掌握科学的接种方法和精确的剂量。做好蕨麻猪的预防性驱虫和治疗性驱虫工作。可在饲料中添加适量的中草药制剂以提高机体免疫力,增强猪对细菌、病毒、寄生虫的抵抗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