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愁前路无知己
2020-01-11国网辽宁丹东供电公司阎军
国网辽宁丹东供电公司 阎军
经历漫长的年代和岁月,《中国电业》杂志已经创刊70周年。对于我这名基层通讯员来说,自2010年在上面发表第一篇稿件开始,已经与《中国电业》结缘整整十年了。
十年弹指一挥间,《中国电业》给我留下了许多难忘的记忆和回味。
我的文字像许许多多粒种子,曾在这里发芽生根,盛开芬芳鲜艳的花朵
创刊于1950年的《中国电业》(前身为《人民电业》),是全国电力行业创刊时间最早、覆盖面最广、影响力最大的杂志。
《中国电业》对我个人来讲,也有“三个之最”,即我从事创作和新闻宣传以来,在同一个刊物上,发表稿件篇数最多;稿件字数最多;稿件体裁种类最多。
最近,为了查找资料,我翻箱倒柜,找到近20本《中国电业》杂志,上面都有个人发表过的文章。
这些稿件都有千字以上或几千字,而且表现形式多样,既有文字,又有配图;既有通讯,也有言论;既有“顺口溜”,还有杂谈和随笔。
其中,有两篇能够刊登在杂志上,让我最感意外和惊喜。2011年第1期刊登的《二十四节气供电之歌》,为诗歌形式,确切地说是“顺口溜”。当时,我认为《中国电业》很少发表这种体裁的作品,没啥希望。可又觉得稿子内容还不错,就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投递过去。没想到还真被采用了。
那时,我应聘到供电公司还没几年,单位的一些老同志看到这个作品后说,大家干了一辈子,也没能总结出这样的东西。听完后,我心里很高兴,但更清楚是杂志编辑们给予的阳光,让我灿烂一下。
无独有偶,2011年第2期又刊登了我的《品味电力春联》,是一篇随笔,一般情况下《中国电业》也不会采用的。我想,编辑们能网开一面,并不是对我情有独钟,也不是我写得有多好。而是编辑们修行出不拘于泥的一种气度所然,是一种海纳百川的包容所致。这也让我在《中国电业》这个田园里,收获到一种不一样的香甜。
平凡人和事所凝成的亮点,曾在这里闪光折射,绽放绚烂瑰丽的色彩
如今,我从头至尾翻阅了一遍十年来在《中国电业》上发表的稿件,虽然大多写的都是供电单位的普通事,都是平凡岗位的平凡人。但是,这些事和人,又是单位呈现的工作亮点,与企业建设和发展密切关联,借助《中国电业》这个平台得到充分展现。
2010 年8 月,辽宁丹东发生60 年未遇的特大洪灾,电力员工冲锋陷阵,开展了鸭绿江畔抗洪救灾保电战。我所写的《重灾 重建 重塑》长篇通讯,很快刊登在《中国电业》2010年第9期。这篇报道,充分展现了电力央企弘扬“义东精神”(抗美援朝抢架新义州至丹东供电线路时所形成的不怕牺牲、勇于奉献等精神),勇于担当社会责任的风采,极大鼓舞了广大干部员工的士气和斗志。
还有《中国电业》2016年第6期刊发的《向指尖缴费进发》、2018年第4期刊发的《帮在点子上 扶在精准处》、2019年第3期刊发的《为建设美丽乡村“充电”》,以及今年第3期刊发的反映战“疫”保电的《农村保供电 共度好春光》等通讯,都反映出丹东供电公司工作的“重头戏”和“闪光点”,获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赢得了广大群众的赞誉。
同时,《经历风霜更高洁》《“三心”写真》《抗“疫”女先锋》等报道先进人物的通讯,在《中国电业》刊登后,产生了积极的同频共振效应。这些人“走”进了《中国电业》,也很快迈进了先进的行列,获得了各种荣誉。其中,大孤山镇供电所所长曹祖刚荣获辽宁省劳动模范、国家电网公司特等劳模等称号。今年,他还成为全国劳动模范候选人(已经公示)。
可以说,《中国电业》不仅是我的良师益友,而且为丹东供电公司的建设发展助了一臂之力,是企业的功臣,以及为先进人物呐喊助威的主阵地。
《中国电业》眼睛向下、面向基层、服务员工,所形成的一种特别的“定位”,真真正正地成为了电力企业自己的新闻之家。
采编人员的优良职业素养,曾在这里传承发扬,彰显风清气正的媒体操守
十年来,我很幸运地在《中国电业》发表了那么多的稿件,可最让我感到欣慰的是,不管是投稿,还是作品发表,从来不需要托关系,走后门。以前的张闽、苏瑞、赵冉、黄河,和现在的张正、刘光林、向敏、周倜然、杜明俐等,我这些“认识”的老师,却从未见过面。在《中国电业》每次发表作品,也从没有过所谓附加条件和苛刻要求。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有这样一贯拥有风清气正的操守和良好职业道德的媒体人,实在难能可贵。
每次给《中国电业》投稿,最大的感受就是“不累”。去年,兄弟单位有位文笔不错的同行向某媒体投稿,按照编辑的修改意见,写了又改,改了又写,折腾几遍后让作者无所适从。这种情况,笔者也曾遇到过,稿子被推翻几次,最后已经面目皆非。
但十年来,《中国电业》杂志的这些编辑从来就没有给我出过这些难题。我想,这并不是编辑不认真、不负责,而恰恰相反,对来稿不清楚的地方,他们总是打电话详细询问、反复核实,并耐心细致地修改,刊发后的成稿拿捏得非常到位,明显看出编辑们的一番苦心和付出的辛劳——为的是不让作者过度“费心”。
同时,《中国电业》的编辑们,也不像个别编辑那样高高在上,在不了解具体情况时就开始主观臆断,先入为主,盲目地定框子,出点子,求全责备,而是充分体恤作者,尊重和信任作者接地气的劳动成果,在自己精心修改之后,仍然保持着稿件的原汁原味。这充分体现出《中国电业》的编辑们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
古希腊哲学家阿基米德有句名言:“给我一个支点,我能撬动整个地球”。《中国电业》杂志,以及所有编辑老师们在新闻媒体的平台上,给过我一个支点,让我的许多稿件得以登上《中国电业》这个国家级刊物的大雅之堂。
谢谢我们彼此在人生旅途中,能够相识相知,共同度过了一段美好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