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发展红牛产业 助推脱贫攻坚

2020-01-11朱俊峰郭丽娜张长庆李三禄黄建伟闫晓波王虎堂

中国牛业科学 2020年1期
关键词:平凉市养牛红牛

朱俊峰, 丁 蕾, 李 红, 郭丽娜, 张长庆, 王 瑨, 李三禄, 黄建伟, 闫晓波, 王虎堂

(1.平凉市牛产业开发办公室,甘肃 平凉 744000;2.平凉职业技术学院,甘肃 平凉 744000;3.平凉市静宁县成纪中学,甘肃 静宁 743400)

1 背 景

平凉市位于甘肃省东部,横跨陇山(关山),属六盘山特困片区和陕甘宁革命老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全市辖崆峒、泾川、灵台、崇信、华亭、庄浪、静宁1区1市5县和1个工业园区,有102个乡镇、11个街道办事处、1 457个村,总面积1.1万km2,有汉、回、蒙等33个民族,总人口234万,其中农业人口194.7万人。截至2018年底,全市贫困发生率从2014年的20.87%下降至4.63%。

平凉作为中华民族早期农耕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有着2 000多年的养牛历史,曾有“农民唯养牛”“牛、羊衔尾塞道”的历史记载。进入21世纪后,平凉市委、市政府立足养牛业发展历史、基础、产品等优势,从养殖传统习惯和适应性出发,以平凉当地黄牛为母本,引进秦川、南德温、红安格斯等优良品种,经长期改良选育,形成了体型较大、生长发育快、肉用性能优、商品性状好的红色肉牛新类群,命名为“平凉红牛”。近年来,市委、市政府把红牛产业确定为全市战略性主导产业和脱贫增收“首位产业”,红牛产业得到了长足发展,在助推脱贫攻坚、促进农民增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已成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支撑。2018年,全市牛饲养量近70万头,牛肉产量3万多t,牛产业总产值72亿元,重点养殖区域农民人均养牛收入3 000多元,8.4万贫困人口通过发展牛产业实现稳定脱贫。

2 主要做法

本课题组通过与平凉市各级行业管理者座谈交流,并实地调研了部分规模养牛企业(场)、养牛专业合作社、养牛农户的发展情况,对平凉市发展红牛产业助推脱贫攻坚的做法进行了认真归纳、总结,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2.1 高点定位建机制,凝心聚力抓脱贫

2.1.1 优化顶层设计 市委、市政府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快牛产业发展助推脱贫攻坚工作的实施方案》《关于进一步加快牛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关于进一步支持平凉红牛产业持续快速发展助推脱贫攻坚的若干政策措施》等政策性文件,高位推进肉牛繁育、饲料供应、市场流通、科技创新、安全防疫、社会化服务,促进牛产业向规模化、产业化、特色化、绿色化发展。

2.1.2 完善推行机制 按照“远抓苹果近抓牛、当年脱贫抓劳务”产业扶贫工作思路,全面实行一个产业、一套班子、一个方案、一个平台、一套运行机制的“五个一”产业发展运作模式,成立了肉牛产业协调发展领导小组,全市上下形成了大抓牛产业的强大合力。

2.1.3 强化政策扶持 2018年以来,全市用于牛产业发展的扶贫资金5.7亿元,撬动社会资金15亿元。筹资6 000多万元搭建了市级农业信贷担保风险基金和小微企业互助贷款风险补偿担保基金平台,组建了平凉金控融资担保公司,各县(市、区)同步设立风险补偿基金,累计发放牛产业担保贷款120多户4.4亿元,落实肉牛保险3万头。全市累计建成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区)426个,贫困村饲养肉牛13.7万头,实现了有意愿的贫困户养牛全覆盖。

2.2 科技引领促转型,提质增效助脱贫

2.2.1 大力推行标准化生产 先后制定完善平凉红牛饲养管理技术规范等地方标准8个,认定无公害肉牛生产基地40多万头,年青贮玉米秸秆175万t以上、实施粮改饲2万hm2。积极开展平凉红牛新类群选育和高档优质肉牛技术试验推广,建成肉牛冻配改良点129个,近3年来,累计培育改良肉牛60万头,肉牛良种化率达到92%。同时推广玉米秸秆汽爆破壁发酵、疫病综合防控、高档肉牛屠宰及精细分割、粪污资源化利用等技术。

2.2.2 注重加强院地合作 成立了平凉红牛院士专家工作站,组建了平凉红牛产业发展联盟,与中国农科院合作共建了西部肉牛种质科技创新基地,与省农科院合作建设了平凉红牛良种中心,积极开展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研发的玉米秸秆饲料化及肉牛品质育肥技术获甘肃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科技对牛产业发展的贡献率达到65%左右,平凉红牛核心竞争力不断增强。

2.2.3 全面开展科技服务 建成市县乡三级科技服务站110个,组织技术人员开展蹲点式服务指导,普及推广平凉红牛绿色增产增效和“十统一”管理技术规范,实现了每个贫困户有1个技术明白人,依靠科技大幅提升了肉牛出栏量和商品率,有效增加了贫困群众产业收益。

2.3 培强主体夯基础,创新模式带脱贫

2.3.1 突出龙头牵动 招引培育了鼎康、伊顺祥、凯沣等省市级重点龙头企业21户,省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5户。推行寄养代繁、托管饲养、订单养殖等利益联结机制,带动3万多户贫困户养殖肉牛,牛产业已成为贫困群众稳定脱贫的重要产业支撑。

2.3.2 推广“庄浪模式” 结合农村“三变改革”,按照“整体工作党委政府推动、产业发展公司化运作、组织生产专业合作社实施、贫困群众入社入股分红”的思路和“党组织+国有公司+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贫困群众”的产业发展模式,构建“一业为主、多种经营、长短结合、突出特色”的产业扶贫体系,组建县级农业产业扶贫开发公司,乡镇设立养殖分公司,行政村设立合作社,公司统筹牛产业发展,负责提供良种母牛、饲草饲料和养殖技术,合作社负责组织养殖,推动产业发展由行政推动向市场化运作转变。

2.3.3 实施合作社拉动 采取企业创建、支部领建、能人带建等多种形式,组建养殖专业合作社1 012个,入社会员3万多人,实现了贫困村合作社全覆盖、贫困户入社全覆盖,发展养牛大户1.7万户,带动3.2万多贫困户实现了稳定脱贫。通过土地流转种植苜蓿、玉米等饲料草8万hm2,建成肉牛屠宰线5条、粪污处理及有机肥生产企业5个,引导和带动贫困群众融入到了产业链条的各个环节,最大程度分享经营收益。

2.3.4 探索窑洞养牛新业态 近年来,随着新农村建设和易地搬迁等项目的实施,群众居住条件大幅改善,产生了一大批废弃庄基和废旧窑洞,针对这一现状,市、县在深入调研论证的基础上,结合群众窑洞养牛的传统习惯以及窑洞养牛冬暖夏凉、造价低廉,接地气、疾病少等特点,积极创新思维理念,不断优化养殖方式,探索推行窑洞养牛模式,建成崇信县窑洞养殖示范带2个,辐射带动有条件的乡村积极盘活废旧窑洞发展红牛产业,累计改造窑洞387孔,养殖红牛1 200多头,带动贫困群众通过养牛实现脱贫致富,变“土窑洞”为“金窝窝”;同时,突出农旅融合,变“旧村落”为“新景点”,打造了以牛文化为主题的“农耕部落”旅游景点和农耕文化体验区。

2.4 做强品牌激活力,多元营销促脱贫

2.4.1 实施品牌战略 平凉红牛肉质细嫩,大理石花纹明显,共轭亚油酸含量高,具有独特的芳香味,被国家权威机构认定为能够生产高档优质雪花牛肉的种质资源,高档牛肉已达到日本A5级标准,“平凉红牛”成功注册为全国第一个活牛类证明商标,取得了直供国家运动员的“入场券”,获得了直供香港活牛配额及出口的“通行证”。依托平凉红牛品质优势,先后研发和生产牛肉、牛骨、皮革和生物制品等100多种,培育了旭康、凯沣、景兴等知名品牌,注册牛肉类商标68件。

2.4.2 广泛宣传推介 平凉市成功举办了第14届(2019)中国牛业发展大会暨首届平凉红牛节、平凉红牛产业京津港专场招商推介会、平凉红牛产业发展战略座谈会,组团参加了全国农博会等农产品对接会,“平凉红牛”宣传片在央视及中央级媒体免费播出,并在“魅力中国城”栏目广泛推介,品牌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大幅提高。

2.4.3 加大产销对接 形成了30多个市内活畜交易市场为骨干、20多个省区牛产品销售市场为分支、俄罗斯和中东地区出口渠道为补充的畜产品销售网络,年交易肉牛20多万头,销售总收入近40亿元,有效提高了“平凉红牛”产品的市场优势和经济效益。

3 展 望

平凉市将以建设现代畜牧业为方向,以中国农科院西部肉牛种质科技创新基地为牵引,聚焦全产业链开发,全力推动规模化、产业化、特色化、绿色化发展,促进红牛产业高质量发展,为全力打赢脱贫攻坚战,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奠定坚实基础。力争用3年时间,全市牛饲养量达到100万头以上,能繁母牛常年稳定在30万头以上,牛饲养量年均增长10万头以上,优质高档肉牛占到40%以上,将红牛产业培育成百亿级产业;用10年左右时间,将“平凉红牛”打造成中国自主品牌大动物第一品种。

猜你喜欢

平凉市养牛红牛
秋季养牛羊 注意防治片形吸虫病
夏季养牛提高利润有办法
杨伟军:养牛脱贫谋致富 “牛劲十足”奔小康
马瑜婕作品
马瑜婕作品
三头牛和狮子
扶贫扶智 点亮希望——平凉市教育脱贫攻坚工作纪实
甘肃省平凉市检察院依法对魏兴刚决定逮捕
红牛垫了赔偿金
红牛创业能量加油站:激活未来一切创业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