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临泽县草畜产业发展现状和建议

2020-01-11谢行善

中国牛业科学 2020年1期
关键词:草畜畜禽秸秆

谢行善

(临泽县农业农村局,甘肃 临泽 734200)

1 草畜产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临泽县抢抓全省现代畜牧业全产业链试点县和现代畜牧业养殖示范县建设机遇,以品种改良和规模养殖为突破口,以推行标准化生产为切入点,着力强化政策扶持、示范引领、项目驱动、金融创新及品牌带动,加快推动畜牧业转型升级,有效促进了畜牧业提质增效和农民持续增收。

1.1 规模化养殖迅速发展

临泽县连续12年出台县委1号文件,通过以奖代补、贷款贴息、项目支持等方式,加大扶持力度,累计落实项目资金9 000多万元,建成各类畜禽养殖场区143个,2019年新(改)扩建的15个养殖场区已全部建成投入使用,全县牛、羊、猪养殖小区分别达到68个,20个和43个,创建国家级标准化养殖示范场1个,省级8个,市级32个,发展牛、羊养殖专业合作社97个,规模养殖户1.02万户,全县牛羊规模养殖占比达48%以上,形成了小区带大户,大户带农户的良好发展势头。

1.2 畜禽养殖效益整体较好

受非洲猪瘟和环保政策趋紧影响,今年畜禽价格大幅上涨。至2019年9月底,待宰活猪和猪肉价格分别为24元/kg,40元/kg,目前已分别上涨至31元/kg,50元/kg。生猪价格的持续上涨,带动了牛羊等畜禽价格的普遍上涨。至2019年9月底,活牛和牛肉价格分别达到28元/kg,68元/kg,同比分别上涨20%和17.2%;3月龄犊牛繁育收益大幅增加,每头价格由往年的6 000元左右增加至7 200元~8 600元,平均每头增加1 700元左右;每头育肥牛纯收入达3 600元,与去年同期相比增加1 820元,增幅75%。肉羊市场行情攀升走高,羔羊育肥效益较往年增长27.3%,每只可获利420元;能繁母羊年纯收益达850元,较去年同期收益上涨380元/只,涨幅80.9%。在畜禽价格上涨的同时,饲料价格与去年同期大致持平,畜禽养殖效益较往年有所增加。至三季度,全县猪、牛、羊饲养量分别达13万头,21.7万头和45.4万只;预计,2019年底可实现畜牧业增加值7.39亿元,同比增长24%,人均牧业纯收入达6 086元,同比增加612元,增幅达11%。

1.3 饲草加工利用率显著提升

全县约有1.64万hm2玉米制种和1.15万hm2人工种草,全年可产生农作物秸秆及饲草120万t以上,可满足40万头奶肉牛和60万只肉羊的饲草需求。培育泽牧等饲草加工专业合作社5个,年加工各类饲草4.5万t,实现产值3 650万元;全县拥有各类饲草加工机械15 369台,累计建成青贮窖1.2万座100万m3,年青贮、黄贮、微贮秸秆量达60万t以上,秸秆饲料化利用率达80%以上,为草畜产业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1.4 循环发展模式逐步形成

坚持把绿色循环作为推进畜牧业转型发展的方向,扶持建成生猪定点屠宰场1家,乳制品加工企业1家,饲料生产企业2家;投资6 000万元的大唐农牧业公司牛羊定点屠宰厂正式投产运营;全县已建成有机肥生产企业4家,年生产加工有机肥达到20万t。通过以点带面、示范推广,全县逐步形成了“饲草——牛(羊)——粪便——沼气(沼液、有机肥)——农田”的农牧业高效循环发展模式,基本实现了对畜禽废弃物的资源化循环利用。

1.5 粪污污染治理成效凸显

2018年组织实施11个养殖场和5个有机肥企业及66户养殖农户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整县推进项目,现已完成计划投资的81.4%。全县已累计建成排污管道17条22 kg,堆粪场129个4.4万m2,沉淀池145座6.6万m3。各镇通过人居环境项目,配备大型吸污车7辆;部分养殖量大的村,通过沼气项目,配备小型吸污车35台。通过一系列整改措施,全县畜禽养殖污染问题得到明显改善,大型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配套率达96.4%。

2 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近年来临泽县草畜产业取得了长足发展,产业主导地位不断强化,科技含量不断提高,经济效益不断增长,但由于受自然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条件制约,仍存在一些影响草畜产业快速发展的不利因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发展草畜产业的认识还存在误区

虽然县委、县政府将草畜产业作为农业支柱产业来发展,出台了一系列扶持草畜产业做大做强的政策措施,但在政策落实的过程中,也还存在一些思想和观念上的误区,特别是在环保政策执行过程中还存在“一放就乱、一管就死”的问题,没有很好地找准产业发展和生态保护的平衡点,多措并举推动临泽县草畜产业转型升级。从今年草畜产业发展情况来看,畜禽价格虽好,但存栏不足,虽然国家和省市都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养殖的政策措施,但从短期来看效果还不明显。

2.2 草畜产业发展后劲不足

由于受土地使用制约、禁养区养殖污染整治等因素影响,目前,全县大约有30%的养殖场区闲置或不能够满负荷生产,全县主要畜禽饲养量大幅下降。至三季度,除羊饲养量同比增加7.71%外,猪、牛饲养量分别下降12%,3.77%。特别是在饲养量较往年同期下降的情况下,受价格高位运行影响,养殖场户市场信心不足,猪、牛、羊出栏均呈增长态势,存栏量下降,养殖规模缩减,猪、牛、羊存栏分别下降33.58%,7.29%,10.66%。生猪存栏数量已下降至历史低位,生猪市场呈有价无货的态势,养殖户对后市行情持观望态度,补栏积极性不高。

2.3 融资难成为发展瓶颈

草畜产业投入大,周期长,短期效益低。近年来虽然在体系改良、繁育基地、质量安全保障体系建设及养殖规模等方面增加了投入,但总体上还是不能满足草畜产业发展需要。流动资金缺乏已成为制约草畜产业快速发展的“瓶颈”。养殖企业、养殖场户大都缺乏银行认可的有效抵押物,投资形成的一些基础设施,很难完全达到金融机构的担保、授信标准,使经营主体难以得到足额贷款。同时,由于银行贷款利息较高、期限短,导致养殖成本增加、养殖效益降低,养殖场户难以扩大生产规模,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草畜产业的持续发展。

2.4 产业服务体系不完善

精深加工是畜牧业全产业链增值空间最大的环节,提升龙头企业的加工营销能力是实现产业效益最大化的关键所在。但由于缺乏内联农户、外联市场、引导生产、深化加工、带动产业发展的龙头企业,畜产品大多以活畜外销为主,产业化经营尚处于初级阶段。现有屠宰加工企业加工层次低、产业链条短,产品附加值不高,带动辐射能力弱,没有在省内外叫得响的畜禽产品品牌,应对市场风险能力不强的局面没有明显改善。

2.5 基础母牛群体不稳

基础母牛群体是产业链的根本。由于基础母牛饲养周期长、资金周转慢、比较效益低,养殖户饲养基础母牛的积极性不高。加之周边省市在精准扶贫中对基础母牛补贴力度较大(新疆5 000元/头,宁夏3 000元/头),导致全县基础母牛大量外流,基础母牛群体不稳,产业发展缺乏后劲支撑。

3 几点建议

从临泽县草畜产业的现状调查来看,草畜产业发展的基础较好,已具备一定的产业规模,群众也已形成了饲养畜禽的良好传统和习惯,特别是今年以来,畜产品价格持续走高,养殖效益不断提升,产业发展前景广阔,未来将会有更大的发展空间。近期,市政府已出台《张掖市牛产业发展规划》,结合全市“4个百万”工程的深入实施,把牛产业作为全市重要支柱产业来培育,全力加快构建牛产业全产业链体系,打造西北地区最大的肉牛绿色养殖基地、肉牛集散中心、优质牧草种植加工基地和重要的绿色有机牛肉生产加工中心,围绕牛产业绿色可持续发展出台了一系列的扶持政策,必将为张掖市发展草畜产业带来难得的机遇。同时,从产业对比效益来看,近年来,玉米制种受国家调控、投入及人工成本增加等因素影响,产出效益逐渐下降,挖潜空间十分有限,蔬菜、甜叶菊等产业受各种因素制约,产出效益起伏不定。而草畜产业作为一个朝阳产业,产出效益仍有很大的发展潜力,是支撑全县农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和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来源。从长远看,草畜产业必将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新的增长极。因此,我们要以现代发展理念引领草畜产业,用现代科学技术和手段装备草畜产业,坚持积聚发展、集约经营、产业融合、高效安全的发展方向,努力在规模扩张、品种改良、精深加工、品牌培育、市场开发上求突破,全面提升草畜产业规模化、产业化水平,推动草畜产业提档升级。

3.1 巩固扩大饲养规模,夯实产业发展基础

一是坚持增户数与上规模并重、促发展与抓巩固并举,持续抓好以千家万户为主的适度规模经营。鼓励引导养殖小区和养殖大户抓住当前禁养区调整有利时机,加大牛羊补栏力度,确保实现牛羊扩容增量、满负荷生产。积极鼓励养殖大户发展家庭农场,促进经营模式向种养结合一体方向发展,实现农业内部有机融合、循环发展。二是引导农户开展能繁母牛(羊)繁育,推广肉牛经济杂交、多胎肉羊经济杂交等技术,不断扩大繁育规模,实现母畜快速增长,确保为养殖场区育肥提供充足畜源。三是以规模化带动标准化、促进产业化的思路,充分利用荒漠戈壁规划适养区,加快标准化养殖场区建设步伐,鼓励支持散养户出院入区、集中养殖,积极推行畜禽良种化、养殖设施化、生产规范化、防疫制度化、粪污处理无害化“五化”建设,着力培育打造一批全市乃至全省一流的标准化养殖小区。

3.2 发展畜产品加工,提升产业发展水平

一是坚持扶优、扶大、扶强的原则,加大政策资金整合力度,着力扶持培育科技含量高、带动能力强、产业链条长、加工程度深、资源利用好、市场竞争力强的草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二是鼓励企业开展产加销联合,加快技术创新步伐,进一步提升产品质量和档次,提高产品附加值,实现加工销售环节利益最大化。做到由粗到精、由主产品到副产品、从正品到下脚料的深度加工和综合利用。三是认真做好生猪标准化养殖示范园区的规划设计,抓住现阶段大型农业企业养殖阵地逐渐由内地向西北转移的机遇,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吸引国内大型养殖企业来我县兴办生猪生产企业,提升生猪养殖规模化、产业化、标准化水平,扩大养殖规模。

3.3 制定完善扶持政策,加快产业转型升级

一是建立多元化、多层次、多渠道的投入机制,通过争取项目、招商引资、银行贷款、财政补助等方式,多渠道筹措资金,扶持农户、企业和养殖合作社扩大生产规模,着力解决制约草畜业发展的“瓶颈”问题。二是有效整合财政支农资金,明确扶持重点,加大对草畜产业的投入和倾斜力度,针对存在的薄弱环节,创新财政支持方式,重点围绕基础设施配套、基础母畜繁育、市场流通贷款贴息、屠宰加工销售等环节做文章,切实提升财政资金使用效益。三是协调县内金融机构创新服务“三农”机制,简化审批手续,缩短放款时间,延长贷款期限,扩大贷款规模。积极推进养殖场区产权抵押贷款,着力解决养殖户融资难、贷款难的问题。加大培训力度,指导养殖专业合作社健全财务、规范运行,为获得银行信贷打好基础。四是提高养殖户参保意识,大力开展草畜产业政策性保险,鼓励县内保险机构积极开发畜牧商业保险产品,提升草畜产业抗风险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3.4 完善科技服务体系,提高养殖科技含量

一是按照“行政管理、技术支撑、监督执法”三位一体的动物防疫工作格局,加强动物防疫体系建设,不断健全完善防疫、监测网络体系。积极建立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系统和快速反应机制,推动畜牧投入品市场经营秩序持续好转。二是持续探索推广政策扶持、合作社流转土地经营、专业化牧草生产企业指导种植的产业化运作模式,打通种养业协调发展的通道,切实解决草畜难以对接的难题,真正形成“种植户+合作社+养殖企业”三位一体、三方受益的良性格局;三是积极推广种植业、养殖业、菌业为链条的“三元双向”循环农业发展模式,大力推进饲草综合利用、粪污加工、有机肥生产等技术,着力推动畜禽养殖绿色发展。

3.5 加快秸秆综合利用,着力构建长效机制

一是整合涉农资金,以秸秆饲草化加工转化主体为重点,继续扩大先进适用机械的补贴范围和力度,加大玉米秸秆青贮收获机械、秸秆揉丝机械、秸秆压捆包膜等加工转化机械的推广力度。二是支持秸秆加工农民专业合作社、生产经营企业,配套购置秸秆加工机具、新建青贮窖、开展农机社会化服务。加快建立秸秆加工主体与玉米制种企业的合作机制,以制种企业生产基地、养殖企业饲草基地为主阵地,大力推行订单作业、托管服务,切实把玉米秸秆加工转化在收获环节。

猜你喜欢

草畜畜禽秸秆
强化人工草地建设 推动草畜产业化发展
优质草畜品种选育应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畜禽夏季喂野菜 防病快长真不赖
菌株出马让畜禽污染物变废为宝
夏季养畜禽 驱蚊有妙招
对草畜平衡管理模式的思考
上海祥欣畜禽有限公司
推广秸秆还田 有效培肥土壤
秸秆计划烧除 吉林打算这样干
新型环保吸声材料——菌丝体胶合秸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