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同推进医学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研究
2020-01-11王琳刘颖
王 琳 刘 颖
天津医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天津 300070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为推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提出了明确目标和要求[1]。一直以来,医学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建设乏力、思政课教师积极性不高的状况使思政课效果式微[2]。本文认为,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的推动下,医学院校思政课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核心武器和主战场,必须主动出击,结合医学院校的实际和特点,通过发挥协同效应促使思政课“活起来”才能最终走出困境。
1 医学院校思政课协同推进的动因
中医所言“通则不痛,痛则不通”[3],意为人体要经络通畅才能使五脏六腑得到气血滋养,生理机能得到正常发挥,保持身体健康,否则,一旦气血凝滞,经络阻塞,就会发生疼痛引致疾病。医学院校思政课的内在要件和相关环节及其关系,如同一个生命有机体,任何一个方面的气滞血阻,都会极大地影响思政课正常功能的发挥[4]。
1.1 在思政课教学方面
思政课教学主要承担本科生四门教学任务,即“思修课”“纲要课”“原理课”和“概论课”。目前存在的问题,一是没有打通四门课程的经脉,实现贯通[5]。大多数思政课教师都是各教各的课,各做各的科研,各搞各的教改,互不通气,缺乏交流,造成四门课重复的部分不可避免,好的经验做法无法推广,教师们无法借力,形不成合力,使教师的力量往往有凌空蹈虚之感,效果不彰。二是课程建设与学科建设气血不通,造成教学与科研“两张皮”[6],一方面在建设主体方面,教师重教学就无法搞科研,重科研就只能轻教学;另一方面在建设内容方面,科研内容往往是教师各自所学的专业背景,与所讲授的相应思政课教学内容无法形成深度融合和贯通。
1.2 在思政课和医学专业课方面
医学院校的医学专业课是根本,是医学生未来谋生的关键技术;思政课是不重要的课程,是副科,是逃课首选,没必要重视,这种认识在医学院校具有一定的普遍性[7]。还有这样的情况:医学生在实习阶段,经过实习医院一天工作环境的影响,怀疑、直至改变思政课教学中所学思想政治知识与理念。当今大学生走入社会面临的压力、困境和挫折之多前所未有,引发了学界和教育界对于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育关系的进一步反思。实际上,思想政治教育才是根本,是核心。毛泽东曾经说过:思想和政治不仅是统帅,还是灵魂。在专业教育中忽视思想政治教育,会背离社会主义高校的办学宗旨和党的教育方针,会使人才培养走偏[8]。对于医学院校来说,思政课与专业课脱节、不通的问题已引起医学院校的高度关注。
1.3 在思政课与其他思想政治工作方面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遵循教书育人规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不断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9]。”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不仅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工作任务,还是高校学生工作部门、宣传部门、各级党委、各个管理部门、乃至所有教师的共同责任。而目前医学院校普遍存在思想政治教育力量薄弱,各级各部门缺乏沟通,各自为政,力量分散。比如,认为如果学生思想品德、政治素养等方面出了问题都是思政课教师的责任;如果学生在人际交往、学习生活中出现问题都是学生工作部门的责任;而思想政治工作宣传又是宣传部门和党委领导的任务,各个部门缺乏思想教育系统观念和整体意识,在针对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联系松散,沟通不畅,甚至互不通气,不相往来,各部门在一些活动方面的配合和沟通的明显缺乏整体性,甚至诸多矛盾已然成为制约思政工作实效性的潜在问题。
1.4 在思政课与域内外资源利用方面
医学院校由于突出的专业特色,差异化明显,相较于各类综合性院校而言,在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利用和开发方面乏力。表现在一方面缺乏同类院校之间的沟通交流,医学专业方面的讲座、会议、研讨如火如荼,而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则冷冷清清,交流互动较少;另一方面,实践教学基地匮乏,对区域文化资源的利用率极低;另外医学院本科生在实习阶段,虽然已经结束了本科阶段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但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全过程育人、全员育人和全方位育人,各医学院校都有对应的教学医院,作为医学生未来相对稳定的职场,本就是一个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基地,而目前思政课缺乏与教学医院的沟通,无法发挥教学医院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接续作用。
2 实现医学院校思政课建设协同推进
“上医治国、中医治人、下医治病”,这一蕴含丰富哲学思想的中医古语,揭示了治国、治人、治病作为一个有机整体的核心观念之一便是“通”。思政课担负“治人”使命,是上通下达的关键和枢纽,上述问题已成为其正常发挥功能的梗阻[10]。正确的路径就是打通机体各环节,调动各部件的活力,发挥协同效应。“协同效应”是指一个系统中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要素相互影响、相互合作,产生的大于各个独立要素单独作用的整体效应[11]。思政课建设中正确运用协同效应的具体路径如下。
2.1 加强主体建设,构建“思政共同体”
以“大思政观”统领全校力量,构建“思政共同体”[12]。党委协调各级行政部门和分管机构,成立思政课建设领导班子,加强统一打造“思政共同体”的顶层设计;思政课教师是思政教学主体,必须打通课程、学科壁垒,强化集体备课环节,让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相融合,学科建设与课程建设相统一;思政课与专业课领域不同但目标一致,专业课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的同时,必须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可以通过专业课与思政课教师相互听课、座谈的方式,增进相互了解、理解和信任;思政课与思想政治工作更是一条战线的合作伙伴,思政课以课堂教学为主要阵地,党政、共青团干部、辅导员以日常宣传、学生工作为主战场,更应互融互促,两个阵地的教师应经常沟通,通过项目设计、校园文化、德育实践、社会实践实现沟通协调常规性、制度化。
2.2 多部门配合,创新“大思政”协同机制
首先学校要将加强和改进思政课建设任务纳入学校总体规划中,将思政课作为重点课程加以建设,落实思政课教学、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研立项、社会实践、经费保障等方面的政策;其次,协同校党委、宣传部门、学工部、马克思主义学院等机构,保障思政课教学科研工作的常态化、制度化运行;第三,将思政课建设和校园日常思政教育密切联系起来,进行深度融合,协同校团委、学工部、教务处等职能部门,在思政课程体系、课程结构、教学内容、社会实践等方面构建思政课动态立体教育体系;第四,建立学科与课程建设良性互动机制,建立思政课教学科研机构,对思政课相关重大理论问题进行常规性研究探讨和交流,将科研成果内化为教学成果,教学成果提升为科研成果,打造优秀思政课教学科研团队,切实解决教学与科研矛盾的问题[13]。
2.3 以“多元化载体”建设,让思政课灵动鲜活
一是以多元化教学手段实现载体挖潜。通过创建“慕课”“翻转课堂”、微课、微视频实现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增强教学的吸引力和实效性,通过创建网络教学资源平台,实现对学生学习的监督评价和同行之间的资源借鉴。二是以立体化品牌建设突出载体特色。利用医学院校自身的历史发展和人文特色,形成思政课品牌资源[14],如天津医科大学的校史展和生命意义展室等。三是以差异化跨界平台实现载体延展。跨界融合是“大思政观”理念的应有之意,可以极大地促进校内各学科的相互耦合嵌入,调动各学科建设发展的积极性。如天津医科大学成立的“习近平‘健康中国’战略思想研究中心”将学校的相关院系(公共卫生学院、康复医学系、马克思主义学院等)的学科资源整合起来,成为各学科深入发展的良好载体。
2.4 发挥“集群效应”,构建共享系统
开放的视野是“大思政”观的内在要求。利用省域、区域和校际思政课优质资源,以“共同开发、共同建设、共同享有”为原则,发挥集群效应,实现思政课建设“无界化”。在学科建设上,针对思政课内容涉及的重大理论现实问题,利用域内外高校学科优势资源,加强马克思主义学科与人文社会科学学科的对话和交流,形成相关“学科集群”[15];在课程建设上,协同域内外技术资源,形成思政课“互联网+技术集群”提升医学院校思政课建设水平,如京津冀高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教学展示等形式;在教育基地和文化资源利用上,应加强文化资源整合共享,推动与各类文化机构的合作,形成“基地集群”。
因此,医学院的思政教育要因地制宜、因人而异,注重可操作性,构建适合医学院发展的教学方案。注重整体规划,抓住医学院现有资源的开发,打破困境,推动思政课的实践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