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医大师洪广祥医学教育思想之探析※
2020-01-11兰智慧聂旺平刘良徛
●兰智慧 聂旺平 洪 燕 刘良徛▲
洪广祥教授(1938—2014 年),男,汉族,江西婺源人,于1956年8月参加工作,从事中医药工作近60载,曾任江西中医学院(现江西中医药大学)副院长、党委书记,是第一、第四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著名中医肺系病专家,创建了全国首个中医呼吸病研究所。他为我国医疗卫生、医学教育事业作出了突出的贡献,尤其是其医学教育思想内涵丰富、系统全面、见解独到,有很高的研究及借鉴价值。本文试将其生平及医学教育思想概述如下。
1 幼学岐黄,不离临床
洪广祥出生于山川秀美的江西婺源,从那里萌发了习岐黄之道、做济世良医的愿望。那时的婺源血吸虫病流行,可当地缺医少药,不少人就此倒下。更令他心痛的是,他目睹了出身于平民家庭的双亲因患慢性支气管炎而死于肺心病,这激发了他从医的动力。所谓“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洪广祥这匹“千里马”,幸运地遇到了“伯乐”。他从两个均是婺源名中医的远房舅舅那里得到了从医的机遇,在那里他忘情于中医,博极医源,精勤不倦,不管隆冬还是炎暑,丝毫不敢放松对中医经典的学习。15 岁时,《黄帝内经》《伤寒论》《汤头歌诀》《药性赋》《医宗必读》等中医典籍他都已烂熟于心,正式开始侍诊、行医。19岁时他以优异成绩考入江西省中医进修学校,这是当时江西唯一的中医学府。后为弥补西医知识欠缺,于江西医学院医疗专修科继续深造4年。洪广祥毕业后深感振兴中医药事业刻不容缓,倾毕生精力投入到中医药事业上,以一颗中医人的赤子之心诠释着“大医精诚”,终成一代大家。
洪广祥教导学生,即便自己是矮子,也要做矮子中的高子。“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学医要敢于吃苦,学中医更是要精通医家经典,悟道修德。他要求学生树立自强自立的人格,拥有壮志凌云的豪情,具备锐意进取、奋力拼搏的优秀品质,才能担负起习医、传道、布善的责任。
“疗效是中医的生命”。这是洪广祥常对学生说的一句话。中医能够生存几千年,靠的就是疗效。而疗效来源于临床,他常教导学生在临床上要如履薄冰,严谨认真,把病人当成医生最好的老师,要像钉钉子一样,扎根于临床。他不仅言传,而且身教。他常会仔细察看病人咯出痰的颜色,以辨寒热属性;也会耐心听病人的咳嗽声,判断其咳嗽的性质和音色;还会详细询问病人的咳嗽轻重、痰量的多少、饮食、睡眠及大小便等情况,来判断病人病情的变化;更会不厌其烦地叮嘱病人生活起居、调护事宜,对细节无微不至。每次查房,皆对病人至意深心,详察形候,纤毫勿失。因而处方用药,无得参差。
坚持每周一次的专科门诊是当时已任江西中医学院副院长的洪广祥必不可少的工作之一,除门诊之外,临床教学查房也不落下。坚持看完门诊,是他的一贯原则,即便出差或者开会,门诊也要看完再走。有次从外地出差回到家已是深夜,第二天上午不顾身体疲惫准时出现在了门诊。他以实际行动示范学生,要以高度负责任的态度对待临床工作,严于律己,不得有一丝一毫的懈怠,这样才能做到不脱离临床。
洪广祥在学术上强调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在医教研中坚持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以临床实践为基础,以客观疗效为依据,信守辨证原则,创新思维方式,其治学之严谨、攀登之执着,超越常人。他从医几十年来没有休息过一个节假日,30 年没有回过一趟老家,而是夜以继日、忘我工作、孜孜以求,将青春与热血铸就大医的理想,奉献给中医的发展。有书载其“生平厚功强中医,探究新学志不移,救死扶伤与时进,蜚声医界书第一”。“我以我血荐岐黄”,他常说中医人要把自己的命运同中医药发展的命运联系在一起,愿与全国同行在中医学领域,为弘扬中医奋斗终身。他始终澎湃着一颗沸腾、炽热的心来追求事业,热爱生活。
2 继承发展,大胆创新
勤求古训,博采众方,取百家之精髓,创自家之体系。洪广祥的学术观点大都来源于中医经典著作与长期的临床实践。他要求学生学经典、会经典、用经典,用中医思维解决问题,理论联系实际,师古而不泥古。如在临床上经常遇到许多病人由于长期、反复使用抗生素而耐药,而西医又束手无策,洪广祥从中医经典古籍入手,用中医理论解释病因,认为邪之所凑,其气必虚,久邪恋肺者,多属正虚邪伏。他不断实践,经过艰辛的探索,终于迎来了胜利的曙光,创立了抗感染1 号方,对解决肺部感染问题有立竿见影的效果。正是由于这种创新思维,并通过多年的学术研究与临床探索,洪广祥将临床经验加以提炼总结,自成一体,总结出了以下几点学术思想,在中医界独树一帜,促进中医治疗肺系疾病迈上了一个新台阶。
2.1 “治肺不远温”学术思想张仲景在《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中明确指出“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1]。洪广祥结合长期的临床实践,早在1993 年就提出“治肺不远温”的学术观点,并不断在临床实践中完善和发展,于2003年提出“全程温法治疗哮病”的观点[2]。这一重要学术思想已被广泛运用于肺系病症的临床诊治中。洪广祥认为气阳虚弱是慢性肺系病症的主要内因,气阳虚弱不仅包括肺的气阳虚和卫的气阳虚,还包括宗气的不足。针对气阳虚弱证,他创制了益气护卫汤,还创制了院内制剂——咳喘固本冲剂(由生黄芪30g、白术10g、防风10g、山药30g、胡颓子叶15g、牡荆子10g、卫茅15g 组成),共奏温阳益气、调和营卫、振奋真元之效。他指出痰瘀伏肺是慢性肺系病症最主要的病理产物,外感风寒是慢性肺系病症反复发作最常见的诱因。根据肺通过鼻和咽喉与外界相通、肺为娇脏不耐寒热的生理特点以及慢性肺系病症气阳虚弱的病理特性,引起慢性咳喘病反复发作最主要的诱因是外感六淫,“同气相求”,故风寒外袭又成为外感六淫中最为主要的致病因素。针对寒痰(饮)伏肺、风寒诱发所致的咳喘,洪广祥创制了冬菀止咳汤,并于2005年将其研制开发成为国家三类新中药——冬菀止咳颗粒。冬菀止咳颗粒具有祛风散寒、宣肺止咳的显著功效,可用于急性支气管炎的风寒咳嗽证。
2.2 “痰瘀伏肺”为哮病夙根洪广祥认为哮喘夙根并不能局限于前人所说的痰,痰瘀伏肺才是哮病的夙根。他认为痰饮、气郁、血瘀互为因果,气郁则痰生、瘀结,痰夹瘀血,结成窠臼,潜伏于肺,遂成哮病的“夙根”。根据“善治痰者,不治痰而治气”“治一切血证皆宜治气”的古训,洪广祥提出了哮喘发作期的治疗新思路是“治痰治瘀以治气为先”。治气之法,应当从调肝气、行脾气、泻肺气、利腑气等方面着手。方随法出,又在《黄帝内经》“肺苦气上逆,急食苦以泻之”理论的启示下,他选择以“苦降”为作用特点,以疏利气机为目标的药物作为组方基础,在古方平气散基础上大胆创新,制成由葶苈子、青皮、陈皮、槟榔、大黄、生姜、牡荆子、鬼箭羽等药物组成的平喘新方——“蠲哮汤”。“蠲哮汤”已被研发成治疗支气管哮喘的国家三类新中药“蠲哮片”,深受国内外患者的欢迎。
2.3 补虚泻实是贯穿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全程治则洪广祥认为宗气聚集于胸中,若肺主一身之气的功能失常,则会影响呼吸功能和宗气的生成以及全身之气的升降出入运动。“宗气为病,虚多实少”。大多数医家认为该病本虚标实,本虚为正气虚弱,落实于脏腑主要为肺脾肾,甚至及心,痰瘀为其标实。多数医家认为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洪广祥认为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治疗过程中,应该重视虚实夹杂的问题,一定要将补虚泻实作为一个全程治则。无论是在感染阶段还是呼吸衰竭阶段、严重缺氧阶段,始终要把补虚泻实贯穿起来。依据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本虚标实、虚实夹杂的基本证候特点,洪广祥认为补虚重在纠正气阳虚弱,特别是元气虚和宗气虚,泻实则着眼于涤痰行瘀。
2.4 圆机活法,古方新用洪广祥的临证治疗思路和选方用药从不局限,他善于从古书中挖掘借鉴古方。他认为创新方式有多种多样,移植应用也是一种。他教导学生要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如肺痈与肠痈虽属不同病种,但病理特点是一致的,所以立法遣方上可以相互借鉴。他创新性地把薏苡附子败酱散、大黄牡丹汤、阳和汤移用于支气管扩张的治疗。再如他大胆运用“五积散”这一古代“荒方”治愈“无名高热”病人,将临床诊治中遇到的疑点和难点都巧妙解决。他圆机活法,活学活用,将古方灵活变通、加减化裁、独辟蹊径,为中医古方新用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更是给后世留下了宝贵的学术财富。
“强学博览,足以通古今”。洪广祥治学主张放眼百家、博采众长。他总是告诫学生,要以海纳百川、兼收并蓄的态度面对学术,强调有志于医者,不仅要研究经典著作,而且要广泛阅读其他医家的著述,尤其是历代名家的著述。他认为,中医科研方法应当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和更新,其基本原则应是继承、移植、创新相结合。只有不停地前进,不停地修改,顺应新事物的发展,才能把中医的理论、研究的成果修正得越来越精。中医人要以继承传统方法为基础,积极移植现代科学的方法和手段,创造出能体现中医特点的新方法、新手段、新技术。
名师出高徒。洪广祥把平生所学毫无保留地教授给了学生,不仅传授渊博的学识,还培养学生高尚的品德,先后培养出4 名高徒,硕士、博士研究生20 名,发表学术著作与论文100 余(部)篇,其学术思想、临证经验,特别是对呼吸病的诊治及科学研究为繁荣中医药学作出了贡献。其中由刘良徛教授领衔的医疗团队经过对肺间质纤维化近二十年的探究,在继承“治肺不远温”学术思想的基础上,创新性地提出了“全程温法治疗肺间质纤维化”,认为肺间质纤维化治当“温阳散寒、化痰行瘀”,并据此拟定了“温肺化纤汤”作为基础专方,取得了较好的疗效。洪广祥强调的“四结合、四为主”的师承教学方法,即理论与实践结合以实践为主、中医与西医结合以中医为主、辨证与辨病结合以辨证为主、继承与发展结合以继承为主的教学方法,有效地提高了师承教育的质量。他曾说:“学术继承人的导师应是伯乐。因此不仅要善于发现和选拔名医的‘苗子’,而且还要有甘于当人梯的奉献精神,让自己的学生‘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3 大医精诚,仁心仁术
正所谓“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中医界素来有上医、中医、下医之称,一个医者即使医技再高超,若医德缺失,也只能称为下医。《大医精诚》有云:“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蚩,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欲达精诚者,必须医技要精湛、品德要高尚,才可为大医。洪广祥行医临诊不问贫富高下,并在带徒教学和著述中反复强调医德,屡次抨击世俗歪风,劝人引以为戒。
曾有一位病情危重的4 岁小女孩,因支气管哮喘发作,呼吸困难,面色发青,若不及时救治,恐凶多吉少。为了挽救幼小的生命,洪广祥通宵达旦地查阅资料,煞费苦心地选方配药,密切关注病情变化。次日小女孩在他的全力救治下终于转危为安。类似的例子数不胜数,这也成就了洪广祥的好名声。全国各地慕名前来就诊的病人源源不断,其中有不少来自港澳台的病人。有病人清晨四五点就到医院窗口排队只为了能挂上他的号,更有病人前夜拿着草席铺在诊室外的大厅里等候一大早挂号。洪广祥为了不辜负病人对他的信任和期待,经常门诊加号,优先为远路来诊者就诊,超时下班已是司空见惯。许多病人感慨道“洪医师待病人热忱,态度和蔼,临床疗效显著,找到了洪医师,治愈就有希望”。
医学“存之心则为仁术,见之事则为慈祥”,“其操术不可不工,其处心不可不慈”[3],这是他经常教导学生们的话。他认为,医生的医疗态度就是要坚持在“诊视之际,无论贫富贵贱,咸细心处治,审症必详,用药必当”。他自己更是身体力行,率先垂范。洪广祥德才兼备的教育思想和高尚的医德风范,对现正处在市场经济冲击下的医学界尤具教育意义。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医者,无德不立也。洪广祥亦师亦医,时刻用古代先贤标准来要求自己及学生。他常告诫学生“欲救人而学医则可,欲谋利而学医则不可”,“要立志为苍生大医,不可为含灵巨贼”,要以身作则,继承、弘扬中医界的良好医德医风。
4 结语
初心不改,使命难忘。纵观国医大师洪广祥教授的一生,其精诚为医、厚德为人的医学教育思想不仅对当代的中医教育及医学实践有很大的研究及借鉴意义,而且还激励着中医人牢记医乃仁术之初心,济世之使命。吾辈应以洪教授为榜样,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争做振兴中医的脊梁,为苍生谋幸福,为百姓送健康,传承精华,守正创新,共同把中医药事业推向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