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背景下贫困地区发展旅游业的作用机制与实现路径
2020-01-10胡世伟
胡世伟
(成都理工大学 工程技术学院,四川 乐山 614000)
1.互联网、旅游业与贫困关系的一般认识
1.1 旅游业减缓贫困
世界范围内,旅游业已经成为全行业中发展最为迅速的职业,特别是对于中国等发展中国家而言[1]。它能够吸引大宗国外资本的进入、加大国际投资力度、增加政府税收并且为发展中国家的人民带来就业机会,因而已经逐渐成为各地区及国家用来推动综合国力提升的重要手段[2]。不论从理论上来看,抑或者从现实中来说,旅游业对于此地区发展水平的推动作用十分明显,两者之间存在同方向的增长关系[3]。而对于贫困地区的人民来说,我国经济得到飞速发展。截止到2018年末,我国农村贫困人口减少至1660 万人,贫困发生率降低至1.7%[4]。特别是国家针对贫困地区旅游在2015年提出,要在2020年通过引导和发展旅游业推动贫困业1200 万人口脱离贫困,这一人数占到全国贫困总人数的17%。
发展旅游业的根本目的在于推动经济发展,而其间接目的在于减少贫困地区的贫困人口,在一定程度上这是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从微观上来看,旅游业对贫困的减缓作用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第一,贫困人口在旅游业中能够通过兼职就业获取收入,这是当前贫困地区人口从旅游业中获取收入的重要方式。第二,与其他第三产业相比,旅游业更具有劳动密集型产业的特征,且对于妇女的就业接受度更强,能够推动性别平等观念的形成。第三,旅游业的波出作用使其带动其他相关产业的发展,特别是农业等传统结构,譬如农家乐等能够为以农业为主的贫困地区带来经济收入。第四,中小微企业在贫困地区旅游业中贡献了较大力量,因而它们在减缓贫困上的作用巨大。总的来说,作为推动当地区域发展水平上升的手段,旅游业由于其巨大作用已经自然而然的成为减缓贫困的重要战略工具。
1.2 互联网促进旅游产业动态优化
互联网能够促进旅游产业的动态优化,这是因为当前旅游者受到互联网的影响,其行为方式发生改变且推动了需求的多样化发展。相应来说,借助了互联网力量的旅游业则能够更加顺畅地整合国民经济中的庞大产业,构建以旅游者为需求的线上产品,推动旅游业的动态优化。在现代信息技术的辅助下旅游业的信息获取能力更为强大,并且能够实现对全行业的监管。大数据中能够获取游客信息这对于旅游业的质量与效率完善来说具有推动作用,且能够构建出科学的信息系统从而在数据分析中实现对旅游业的科学规划。此外,旅游业在互联网的帮助下还能够使景区的功能更为完善,竞争力水平大力提升,增强游客的关注度,经营者在对游客与景区的数据分析中得以不断优化管理,推动全行业的科学发展。
互联网对旅游产业的动态优化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其能够实现不同群体的需求。在互联网大数据技术下不同主体的利益诉求得以整合,所获取的信息能够帮助旅游景区进一步完善功能。当主体的利益得以满足之后全行业则能够向健康的方向迈进。第二,互联网背景下的旅游业有效地避免了过度的行政干预。事实上旅游业的健康发展需要政府相关部门的监管,但却不能过度干预,否则会阻碍其市场化。而互联网的大数据技术则能够通过数据分析功能,使监管部门的主观干预得以监管,此时他们仅仅扮演监管作用,这对于依靠市场发展的旅游业来说意义重大。在当前经济新常态下互联网对于旅游业产业结构升级的推动力极大,不仅改变了旅游者传统的行为模式,还推动旅游业动态优化能力的提升。
1.3 “互联网+旅游业”成为贫困地区经济新动能
互联网的信息功能已经成为推动旅游扶贫效应进一步强化的手段。当前越来越多的旅游者热衷于乡村旅游,而在迫切的需求下发展乡村电子商务网站是提供供给的有效途径。当前互联网在转变传统旅游模式中的作用已不可替代。根据相关数据显示,现今出游的旅客中90%的比例通过互联网进行信息搜索,超过半数以上的旅客会通过互联网最终预定产品。当前我国旅游消费人群已经逐渐向80 至00 后的中青年人群转变,且在线旅游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将进一步提升。贫困地区能够借助这一有利趋势大力发展旅游业,根据2018年数据显示,一大批贫困地区正在利用互联网新技术以及网络营销推动旅游服务的提升。譬如稻城亚丁其“互联网+旅游+扶贫”的产业模式使其经济增长迅速。它利用抖音开展“山里DOU 是好风光”项目,截至当前已经纳入了121 个贫困县,180 个贫困县景点,为我国精准扶贫提供了巨大力量。根据农业农村部的相关数据显示,2018年我国乡村旅游的消费者达到30 亿人数以上,实现营业额达8000 亿以上,“互联网+旅游业”成为贫困地区经济新动能。
2.以“互联网+”旅游为抓手推动贫困地区发展的可行性
2.1 “互联网+”旅游是贫困地区创业创新的强大引擎
国民经济发展进入新时期,经济下行压力增大引发系列矛盾。但贫困地区旅游业的发展仍然取得了优异成绩。我国贫困地区在发展旅游业中拥有强大后发优势,其旅游业市场发展前景巨大并且能带来持久的效益。贫困地区大多数为农村,这里的原生态自然资源使其旅游资源丰富,且原始的生活方式与淳朴的风俗文化更是我国黄土大地的根脉。农村乡风朴实,人情味浓厚,历史悠久,在贫困地区发展旅游业不仅能够推动整个旅游行业的转型升级,更能够促进新农村建设,帮助农民获取更多收入来源。不得不说,当前旅游业已经成为农民经济收入的重要渠道。
在互联网背景下发展贫困地区旅游业应当推动农业与互联网的结合发展,通过转型升级使农民收入水平同步上升。随着当前旅游者对于旅游产品审美要求的提升,贫困地区在发展旅游业的过程中需要注重新意、创意以及苦心孤诣[5]。新意则是指贫困地区的旅游业要发挥区域特色,不应千篇一律;创意是指要立足于文脉与风土人情,使本地成为特色亮点旅游地。在互联网的辅助下农村传统产业能够得以横向融合,使农业与第三产业融生为生态休闲、旅游观光等产品。这种创意实现了传统农业、旅游、互联网三者的协调统一、有机互动;苦心孤诣是指在发展旅游业的过程中要注重实现农业转型升级的目标,借助互联网改善农村面貌,使农民脱离贫困,注重长远利益的达成。
2.2 “互联网+”旅游夯实乡村振兴经济基础
推动贫困地区产业升级并非能够一蹴而就,需要制定系统化工程,在精心谋略与科学规划中实现目标。习近平指出了推动乡村振兴的五个战略,其中对产业振兴作出强调,而这也正是推动贫困地区发展的重要根基。
“互联网+”旅游能够夯实乡村振兴经济基础,以往农村重视种植业而忽视了林、牧、渔等产业,而互联网与旅游业的融合则有效推动了产业结构的调整,使内部结构得以优化及可持续发展。在贫困地区互联网与旅游业融合的过程中,传统农业的价值得以延伸,在科学技术、文化因素、教育资源以及生态环境等各要素赋值的过程中,实现了价值的提升,推动传统农业转型为生态休闲农业,并向旅游、文化、教育、健康等行业迈进,对于贫困地区的农业来说实现了多重价值。
事实上,需要开展多项举措以推动我国贫困地区“互联网+”旅游业的发展,从而开发出新型农业系统,帮助农村更好地发挥各项资源,使其转变为推动农村发展的经济效应。这样,农民的收入才能得以保障,产业振兴才能实现,才能为乡村振兴提供动能。
2.3 “互联网+”旅游有机结合重塑传统乡村旅游业
从我国乡村旅游发展历程来看,当前我国乡村旅游整体经历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专注于采摘,乡村利用农业基础,吸引城市居民前往开展体验;第二阶段是农家乐,这一阶段主要以农村特色菜为卖点,从而吸引游客的关注度;第三阶段为乡村度假,通过将某一特色乡村打造成景区,吸引游客在此停留居住;第四阶段则当前的乡村生活时期[6]。整体上来说这四个阶段囊括了我国农村旅游的发展历程。通过深入探析农村旅游的历史进程可以使我们更为精准地把握“互联网+”旅游的定位从而推动其朝着更为持久、健康、科学的道路前进。
科技的日新月异为我们带来了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成果,而互联网与旅游的融合而生,使贫困地区得以形成新的旅游格局,互联网思维对贫困地区人民的影响能够推动其接受新生事物,以市场的眼光改善当前农村旅游格局与结构,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发展,为农民的就业提供岗位。总的来说拥抱互联网,运用互联网,推动“互联网+”旅游业的融合发展,对于贫困地区的振兴来说意义重大且前途广阔。
当前全世界众多国家在利用互联网推动贫困地区发展的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我国应当切实把握互联网与旅游业发展的新动向,积极将最新成果与我国贫困地区的实际相结合,通过两者有机结合重新塑造传统乡村旅游业。
3.“互联网+”背景下贫困地区发展旅游业的作用机制
3.1 “互联网+”带动贫困地区旅游业的空间机制
互联网能够带动贫困地区旅游业的发展从而实现精准扶贫战略,且这一模式在当前的精准扶贫战略中具有典型效果,其意义在于能够使贫困地区的扶贫对象更为广泛,实现扶贫的路径更为精准。除此之外,互联网与旅游业的融合发展以及贫困地区三者之间构建出一个系统、动态的体系,使精准扶贫效率更高,在时空维度中能够更高的发挥动态系统的优势。首先,应当从机制上入手加快顶层建筑的设计,立足于贫困地区与旅游区的空间关系,利用互联网的联结作用使贫困地区与旅游区的空间作用机制更为牢固。
根据现实情况来看,贫困地区的周边旅游区因为格局、形态的不同而构筑出不同的空间分布关系。在互联网未介入之前,旅游区与贫困地区为点与面的关系,而点面之间仅仅局限于相交部分得以联结,旅游区对于贫困地区的作用不大,整体来看仍然是两个较为孤立的系统,贫困地区仅仅只有小范围人群能够从旅游区中获益。但在互联网的带动之下旅游区产生的辐射效应大大增强,从根本上改变了旅游区与贫困地区的弱相关关系。在全新的空间机制中,贫困地区与旅游区在互联网的介入下不再是两个看似孤立的系统,而是在互联网的共享功能下能够充分发挥出旅游区的边缘效应从而使贫困地区与旅游区形成一个相辅相成、互相交融的空间关系系统(见图1)。
图1 “互联网+”带动下贫困地区和旅游区的空间关系
图2 “互联网+”带动贫困地区旅游业的作用力关系模型
根据普遍情况来看,旅游区在贫困地区中普遍以点的形式存在,而在互联网带动旅游业精准扶贫的机制下,旅游区能够发散出强大的边缘效应[7]。具体到旅游区与贫困地区的空间机制中,互联网所激发的边缘效应能够带来以下优势:互联网的大数据功能能够实时分析受众消费需求并结合贫困地区旅游业的实际情况,从而帮助贫困地区合理配置与构建旅游资源;互联网能够有机发挥旅游区的带动作用,在建设贫困地区旅游基础设施中推动贫困地区面貌的更新,实现贫困地区与旅游业的协同发展。如果能够科学发挥互联网的带动效应,就能够吸引大量的客源,为贫困地区经济发展搭建平台,把贫困地区大量的本土特色资源带入市场,以点带面实现贫困地区的优质发展,并且深入激活互联网在贫困地区旅游业中的促进作用。当前我国精准扶贫政策中强调了互联网的优势,这为互联网在贫困地区旅游业中的运用提供政策保障,国家投入大量的人、财、物,使贫困地区旅游业的基础设施更为完善,从而吸引了大量项目的引进,充分利用贫困地区的自然条件与旅游资源,完善交通条件与信息管理中心的建设。在互联网的介入下旅游业在贫困地区中的作用更为突出,与外界的信息、人力、资金等交换的流动性更强。贫困地区、旅游区之间构建出协同性与联结度更强的空间关系,整个系统在互联网的激发下充分受益。
3.2 “互联网+”带动贫困地区旅游业的动力机制
互联网对贫困地区的带动作用依托于贫困地区特色旅游资源,在互联网大背景下受众能够更深入了解偏远贫困地区的旅游信息从而帮助其吸引大量的客源,贫困地区的群众通过参与到旅游服务之中实现脱贫。互联网视域下贫困地区发展旅游业能够实现两大优势,第一是利用互联网推动农村旅游业的发展,第二是利用旅游业实现精准扶贫。总的来说,利用互联网带动贫困地区旅游业发展以及群众脱贫需要借助贫困地区旅游业的特色资源来提供源动力。需要采取的措施是要大力投入资源使贫困地区尚未开发的原始自然资源与人文资源在互联网的带动下广泛宣传,将闲置资源转变为特色旅游产品,利用互联网的宣传优势使贫困地区旅游市场得以拓展,从而使贫困地区旅游业的后发优势得以发挥[8]。在互联网的强大功能以及旅游区的特色资源依托下,贫困地区的居民得以实现就业,直接或者间接的参与到旅游业之中,在提升居民收入水平的同时丰富其精神生活。
贫困地区利用互联网发展旅游业是一个在曲折中实现螺旋发展的动态过程,其历时较长、情况复杂,主要原因在于贫困地区旅游业的发展动力是一个复合的动力机制,它不仅有来自于互联网的推动力,更有不同层面的合力与阻力,从而在全方位上推动或阻碍贫困地区旅游业的状况。需要注意的是在利用互联网的不同阶段,贫困地区旅游业的发展所受到的合力并非是一致的,从而导致其发展状态呈现出不一样的特点,这也是为什么说贫困地区旅游业的发展是一个动态的复杂过程。本文借用物理学中常用的作用力模型(见图2)从而更加生动地展现出互联网带动下贫困地区旅游业发展的动力机制,从而更加清晰地感知到不同因素在这一发展过程中发挥的力量。
根据图2 我们可以得知任何行业的发展包括贫困地区的旅游业其最重要的发展动力主要来自于市场对产品的需求力以及供给方能发挥的力量。在互联网的作用下其他小分支的力量得以融合形成合力,与两种主体力量共同推动贫困地区旅游业的发展。但互联网带动下贫困地区旅游业的发展是一个复杂的动态过程,因为贫困地区自身的重力与旅游业发展阻力将与互联网介入下的各种力量进行博弈,只有正能量大于负能量,贫困地区才能在互联网的推动下促进旅游业的健康发展,当然除本文所显示的力量之外还存在其他各种力量对贫困地区旅游业的发展起到作用,这里只展示了其中作用较为明显的力量。
3.3 “互联网+”带动贫困地区旅游业的受益机制
推动贫困地区旅游业的发展整体来说是一种积极的扶贫策略,其立足于以人为本的理念,强调全面发展。人是贫困地区旅游业发展的核心要素,也是受益机制中最重要的组成,因而要积极发挥贫困群众的主体力量,动员贫困人民参与到旅游业的建设之中,同时要重视互联网的作用以推动贫困人口接收先进发展理念,促进其综合素质的提升才能实现贫困人口的长远发展,在互联网带动贫困地区旅游业发展的机制中实现整个贫困地区所有要素的受益。受益机制中要时刻强调受益主体也就是谁受益,在受益人群中首先要重视对贫困户的帮扶,其次是贫困地区其他村民的发展,这一发展不仅是扶“志”更是扶“智”,而互联网的功能正在此能够体现。互联网不仅能够充分识别贫困人群,更是能够帮助贫困地区的人口了解、学习、深入先进的互联网技术,感知当前热门发展领域,积极引入宣传媒介以传播本地旅游业等。
从互联网背景下贫困地区旅游业的具体受益机制来看可以设定为以下两种受益渠道:(1)间接受益。这主要是指要充分发挥互联网对旅游业的边缘发散效应,在借助互联网为贫困地区吸引大量客源的同时,可以积极利用互联网平台发展电子商务、物流等产业,从而实现相关产业的扶持发展并带动旅游产业链上的产业转型升级,帮助贫困地区人口由务农为主的生产经营模式转变为集合景观农业、休闲农业、旅游服务为主体的现代农业经营模式,使农业的附加值得以提升,实现贫困人口与贫困地区的共同发展。(2)直接受益。间接受益主要利用旅游区发展边缘效应,而直接受益则是需要贫困地区的人口积极主动的直接参与到互联网下的旅游业生产与运营之中。在互联网的强大功能下贫困地区与外界的沟通更为顺畅,贫困人口的视野得以拓展。他们通过UGC、社区论坛、微信、微博、微网站等互联网工具能够获取更多发展资源,对于贫困人口的综合发展来说意义重大。贫困人口除了在旅游区直接就业之外,还能够利用旅游业带来的强大客源,通过互联网的线上功能在旅游区餐饮业、住宿业中实现就业,他们还能够提供互联网实现与产品供应商的直接联系[9]。除贫困人口之外贫困地区也能够通过建立门户网站,发挥官方信息的可信度优势,吸引更多游客的关注,为贫困地区的居民与外来游客提供交流沟通的渠道,同时还能使各个利益群体之间的互动更为顺畅。
4.“互联网+”背景下贫困地区发展旅游业的实现路径
4.1 充分发挥互联网宣传作用,构建旅游业智慧营销体系
贫困地区能否利用互联网有效发展旅游业,根本要求在于解决当前贫困地区发展旅游业所缺失的资源。当前一些贫困地区的旅游业在国家政策之下起步开展,为吸引客流需要花费大量的人、财、物进行宣传。而传统的宣传方式譬如电视广告等需要较大的成本,并且接受信息的受众较为局限,难以使旅游区在简短的时间内拉拢到能支撑其发展的客流。并且贫困地区的基层政府在宣传上一穷二白,这对于旅游区的宣传来说造成掣肘,虽然花费了大量资金进行景区建设但却吸引不到客源,而造成此种结果的重要原因除贫困地区旅游市场闭塞之外,还在于宣传不到位所造成的信息不对称,而互联网的网络宣传平台则有效地改善了此种局面。我国十三五规划中明确提出要将宽带网络覆盖到90%的贫困村,这一目标已经在2018年提前实现,预计在2020年我国12.29 万个建档立卡贫困村的宽带覆盖率将达到98%以上①工信部:到2018年“宽带网络覆盖90%以上的贫困村”目标提前完成|宽带网络_新浪财经_新浪网 http://finance.sina.com.cn/7x24/2018-06-06/doc-ihcqccip3082955.shtml.,在政策支撑下贫困地区能够提供互联网科学分析旅游热点,还能够依据受众旅游需求制定宣传计划,通过大数据分析确定最终的宣传手段。
贫困地区旅游业的宣传要大力发挥互联网的功能,通过专门的旅游门户网站譬如携程、去哪儿等展示贫困地区特色旅游资源,加强与网络大V 合作并利用自媒体等撰写软文,发布贫困地区各种特色农事节庆活动等,使宣传营销的受众范围更广。贫困地区旅游区还可以通过自己的宣传平台与其他自媒体加强合作,通过互联网打造营销网络,不仅能够花费比传统宣传手段更少的资本,还能提升受众的覆盖面。在引入大量客源的同时,还能够有效增加投资者的数量,从而推动贫困地区旅游业基础设施的建设,实现贫困地区旅游业的长远发展,以点带面实现区域经济的发展。
在互联网背景下实现贫困地区旅游业的发展要打造智慧旅游营销体系,才能破解当前贫困地区旅游资源宣传效果不足的问题,要积极构建贫困地区旅游宣传平台,整合当地特色要素,如民风民俗、人文风情、经典传说、手工艺等通过互联网发散,主要可以从以下路径入手:第一,大力建设贫困地区旅游官方网站或手机app 软件,在平台上实时发布旅游信息并利用在线服务功能实现旅游点对游客的营销;第二,利用微信、微博等工具进行软文营销,并且通过抖音、快手、火山小视频等动态展现贫困地区旅游业的风貌,从而在视觉上激发受众兴趣;第三,利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功能,开发“云种植”等新型旅游模式,受众可以在线上认养作物,利用网络实时视频对作物进行观看与种养,也可以通过线下功能吸引受众实地观测,使受众能够感知到田园乐趣,并帮助贫困地区开发出另一经营模式,从而破解当前游客复购率低的现状;第四,完善网络电子交易平台,加强对线上预订、支付、售后等功能的管理,使游客在体验过程中从身到心更加舒畅,通过便利服务强化游客对贫困地区旅游区的好评率,从而实现有效宣传。
4.2 创新新型旅游业态,利用电商平台开发脱贫新路径
利用互联网实现贫困地区旅游业的发展还可以通过与物联网、云储存等技术的结合,打造新型业态从而推动贫困地区旅游业的深度融合。当前越来越多的贫困地区依托互联网打造旅游电商平台,并充分发挥大数据的功能,科学分析受众需求与本地供给,从而开发出更符合市场的旅游产品,推动互联网线上以及旅游区线下的电商模式的形成,顺畅的在线预订与支付平台使贫困地区旅游业的信息系统与贫困地区的金融体系得以发展,有效转变了农村旅游传统的营销模式。并且在当前全域旅游、精品旅游理念的影响下,更多依托农村的旅游业态,譬如市民农园、乡村营地等生根发芽,使农村特别是贫困地区成为了旅游业开展的新兴之地。
同时,由于旅游业本身对相关产业的带动与拉动作用较为强大,特别是在互联网的助力之下其力量更为巨大,以旅游为依托的农村休闲与旅游相结合的模式为贫困地区的特色农产品资源的走出提供了渠道,贫困人口能够利用电商平台产出农产品提升收入水平。根据2018年商务部的相关数据表明我国当前农村电商销售额达到1.37 万亿,238 个国家级贫困县新加入电商系统,电子商务在贫困地区的覆盖率达到88.6%①商务部:2018年农村网络零售额达 1.37 万亿元 同比增长 30.4%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26150579664965731&wfr=spider&for=pc.。强大的旅游网络从城市开始蔓延至农村,也推动了越来越多以扶贫为目标的电商的崛起,譬如拼多多、淘宝等电商平台开发下乡项目激发农村市场活力以实现长远发展。拼多多在2018年持续投入10 亿到品牌下乡活动之中,淘宝则利用直播功能帮助贫困人民销售积压农产品,农村淘宝、零售通等在贫困地区的覆盖率呈直线上升趋势。可以预见在2019年电商平台在贫困农村的投入将更大,激烈的竞争能够为贫困地区带来巨大的资源与技术优势,集中社会闲置资源投入到贫困地区旅游建设之中,同步推动贫困地区交通、电信、基础设施等发现,为脱贫攻坚开发新的路径。
4.3 利用大数据提升旅游区利用率,分析受众需求提高旅行体验
贫困地区旅游区的资源较为充沛,但由于知名度以及市场闭塞等原因导致其利用率不高,而知名的贫困地区旅游区由于游客众多,导致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恶劣以及当地基础设施的限制难以接待大量游客,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旅游资源利用的不充分。而互联网的信息技术则能够通过联结酒店、旅行社、旅游区等综合平台,实现对游客信息的采集,通过客流量的分布密度以形成大数据,科学分析各个贫困地区旅游区的利用效率,从而有效减少旅游区游客涌入过多,环境承载压力过重的情况[10]。并且互联网的大数据功能除提高景区资源利用率之外,还能够通过综合旅游类app 的游客信息,根据不同受众的需求偏好以提供适合其出行的旅游路线。利用应用程序对旅游区的评价功能,受众能够根据其他游客的出行体验筛选自身认可的旅游区,为旅游旺季出行的游客提供其他出行选择以缓解贫困地区环境压力,同时也为宣传不足但资源雄厚的贫困地区旅游区提供客源,从而使其知名度得以拓展。
4.4 创新贫困地区“互联网+”旅游营销观念和思想理念
以互联网带动贫困地区旅游业发展的思想根基在于创新贫困地区“互联网+”旅游营销观念,这要求贫困地区人民要主动摒弃传统模式下的线下营销的思维方式,根据时代的发展潮流与市场需求,自觉紧跟互联网思维并积极拓展思路,创新旅游营销策略。同时应该利用互联网科学分析市场,特别是对受众线上旅游消费订单的成交量与销售额以及潜在的消费人群进行分析与定位,在充分了解的前提下制定销售计划。只有确保贫困地区人口旅游业营销观念与当前时代受众旅游需求的一致性,才能使受众在贫困地区旅游中感知到舒畅的旅行体验,使他们的旅游现实需求得以保障。此外,还需要对受众关于贫困地区旅游的消费心理进行采集并分析,通过受众的忧虑从而确保在营销策划过程中增强受众的体验感。还可以利用视觉感知增强受众对贫困地区旅游业的兴趣,在营销的过程中应当将绿色、协调、可持续等理念灌输到消费者旅游思维之中,从而使受众与贫困地区生态环境之间的协调性更强。
结语
作为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工具,旅游业由于其巨大作用已经自然而然的成为减缓贫困的重要战略工具,互联网提升了旅游产业的动态优化能力,成为贫困地区经济新动能。在“互联网+”带动贫困地区旅游业中,“互联网+”旅游是贫困地区转型升级、创业创新的强大引擎;加快结构转型升级,奠定农村振兴物质基础;旅游有机结合互联网,重塑传统乡村旅游业。贫困地区利用互联网发展旅游业是一个在曲折中实现螺旋发展的动态过程,其历时较长、情况复杂。本文从空间、动力、受益三个机制进行了分析,从理论方面对“互联网+”带动贫困地区旅游业的功能问题展开深入探讨。“互联网+”背景下贫困地区发展旅游业要充分发挥互联网宣传作用,构建旅游业智慧营销体系;创新新型旅游业态,利用电商平台开发脱贫新路径;利用大数据提升旅游区利用率,分析受众需求提高旅行体验;创新贫困地区“互联网+”旅游营销观念和思想理念。以“互联网+”推动贫困地区发展旅游业是一条切实可行的发展道路。我国应当切实把握互联网与旅游业发展的新动向,积极将最新成果与我国贫困地区的实际相结合,通过两者有机结合重新塑造传统乡村旅游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