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代农民工信息获取行为关键影响因素分析*
2020-01-10程淑平孟令杰程业炳
程淑平,孟令杰,程业炳
(1.南京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江苏南京 210094;2.安徽科技学院管理学院,滁州 233100)
0 引言
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16年农民工监测报告显示,新生代农民工已逐渐成为农民工的主体。由于成长环境的不同,该群体与老一代农民工在生活方式与价值追求上存在差异,具体表现为受教育程度与职业期望更高,物质与精神享受追求更多,工作耐受力低[1]。以上特征使得新生代农民工在城市生活中面临更多的物质文化需求,而这些需求的满足离不开各类信息的获取。因此,研究新生代农民工信息获取行为及其关键影响因素就显得尤为重要。学者们也就这一问题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如胡勇军等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研究了在马斯洛分层模型下农民工信息行为特征,指出有着“小世界”结构群组的信息需求社会网同质性较高[2];方飞燕等通过对浙江省农民工的实证调研,指出不同年龄、性别、学历的农民工,其信息获取行为特征存在一定的差异性[3]。但是与“市民化”、“劳动与就业保障”、“随迁子女教育”等研究热点相比,农民工尤其是新生代农民工信息获取行为的研究在深度和广度上均有待拓展。事实上,农民工信息获取行为是一种复杂的行为,受到内外部多种因素的交互影响,而这种交互作用却被学者们所忽略。基于此,文章尝试采用模糊集理论与DEMATEL(Decision Making Trial and Evaluation Laboratory,决策试验和评价实验室)相结合的方法,以情境理论为基础,从个体因素、信息源因素、环境因素3个层面构建指标体系,通过实证调研,考察新生代农民工信息获取行为关键影响因素及其交互作用,以期为提升公共信息服务水平,促进新生代农民工社会融入提供参考。
1 模型构建
社会认知理论(Social Cognition Theory)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Bandura 创立[4],该理论指出个体行为与所处环境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个体的行为不能脱离环境单独存在,环境亦不能不通过个体的内部因素影响其行为,两者之间存在动态的交互作用[5]。换言之,人类的行为是由个体和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
以上述理论为基础,从个体因素、信息源因素、环境因素3个方面构建指标体系,从主客观两个视角分析新生代农民工信息获取行为关键影响因素,并通过模糊集理论与DEMATEL相结合的方法,分析各影响因素之间的交互作用。
1.1 个体因素
从信息获取的主体要素来看,参考陶建杰的观点[6],将新生代农民工个体因素划分为两种类型:个体特征因素和流动特征因素。个体特征因素方面,受教育水平、技能水平较高的群体对职业发展空间、收入、社会交往等有着更高的追求,其信息需求也更为迫切[7]。考虑到信息获取需消耗一定的时间与精力,农民工的劳动时间必然会对其信息获取行为产生影响。2016年农民工监测报告显示,我国农民工平均日劳动时间为8.5个h,超过标准工作日劳动时间要求的农民工占64.4%。可知,劳动时间的延长在一定程度上挤压了农民工的信息获取。同时,信息获取需消耗一定的成本,相比高收入者,低收入者更愿意依赖人际交往这种强关系渠道,对信息技术等弱关系渠道使用效率较低,致使该群体社会网络同质性较高,不利于信息获取和社会融入。Jaeger,Thompson通过对比不同群体的网络信息获取行为,发现低收入群体网络渠道使用率较低,且不知如何获取有效信息,也证实了这一点[8]。此外,不少学者研究指出,性别也是影响新生代农民工信息获取的影响因素。陶建杰研究发现,男性在人际社会网络中,掌握着更多的“结构洞”,扮演着更多“信息桥”的角色[9]。流动特征方面,新生代农民工的外出目的、工作稳定性均影响其信息获取行为。从外出目的来看,相比纯经济型的新生代农民工,追求自我发展的新生代农民工在就业保障、社会交往、身份认同等方面有着更广泛、更多元化的信息需求,其对信息行为的投入和依赖程度也更高。从工作稳定性来说,频繁更换岗位的新生代农民工,其在租房、就业等方面信息需求更为旺盛。
综上所述,影响新生代农民工信息获取行为的个体因素主要包括:个体特征方面的教育水平、技能水平、劳动时间、收入水平和性别;流动特征方面的外出目的与工作稳定性。
1.2 信息源因素
信息源指的是信息的提供方,信息源提供的信息内容、可表达程度及信息提供意愿显著影响信息接受者即新生代农民工的信息获取行为[10]。其中,信息内容包括信息源提供信息量的多少,信息种类的丰富性与多样性。一般来说,种类丰富、内涵与需求匹配度高的信息有助于促进新生代农民工的信息获取。信息的可表达程度指的是信息源将相关隐性信息通过合理编码进行有效表达的程度。新生代农民工尽管与老一代农民工相比,教育水平有所提升,但在社会阶层中仍处于较低的层级,专业性强或者隐晦不明的信息不利于该群体的信息获取。此外,当今社会,信息也是一种资源,信息源考虑到自身利益,往往不愿公开或共享一些信息,致使新生到农民工难以获取相关信息。
1.3 环境因素
环境因素主要包括渠道环境和社会环境。从传播学角度看,渠道环境主要包括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11]。其中,人际传播指的是人与人之间通过面对面的形式进行信息传递和情感交流,组织传播指的是组织进行的信息活动,包括组织内和组织外的信息传递,大众传播指的是通过电视、杂志、网络等大众媒介向社会公众传递知识和消息。不同的渠道环境信息传递的及时性、有效性和可靠性存在显著差异,会直接影响到信息接收者即新生代农民工的信息获取行为。社会环境主要包括信息服务水平和信息歧视。良好的公共信息服务水平,有助于新生代农民工及时获取所需信息。另一方面,社会上对弱势群体的信息歧视现象数见不鲜,新生代农民工只要被打上“农民工”的烙印,“城里人”就会不自觉歧视他们,与城市青年相比,该群体所能发掘的有用信息要少得多。社会意识形态造成的信息歧视,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新生代农民工的信息获取。
整体来说,影响新生代农民工信息获取行为的因素如表1所示。
表1 新生代农民工信息获取行为影响因素
2 研究方法
2.1 模糊三角函数
新生代农民工信息获取行为受个体因素(个体特征、流动特征)、信息源因素、环境因素(渠道环境、社会环境)的共同影响,呈现出复杂性的特征。考虑到这种复杂行为影响因素难以用数据直接精确测量,研究引入模糊数学方法,借鉴Chen CT给出的关系程度语言与三角模糊数转化表(如表2所示),对新生代农民工信息获取行为影响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程度进行描述[12]。研究采用专家打分法,请专家依据自身经验对表1中15个影响因素之间的逻辑关系进行识别和判断,然后利用表2对被调查专家语义进行模糊化处理,为了降低专家打分的主观性,增强专家打分的有效性,研究借鉴RAN JX提出的模糊效应函数对上文的模糊三角数进行去模糊化处理[13],模糊效用函数的计算方法为:
(1)
表2 模糊语言变量
式(1)中,α=(l,m,u)是任意的三角模糊数。
2.2 基于模糊DEMATEL的关键影响因素分析
DEMATEL(Decision Making Trial and Evaluation Laboratory)方法是一种综合运用图论和矩阵论原理进行复杂系统影响因素交互作用分析的数学模型。该模型将系统分析建立在数学理论基础上,因而更具科学性和客观性,受到学者们的广泛关注和使用[14]。由于评价系统的复杂性和评价结果的不确定性,决策结果往往不能用精确的数值进行表达,因此采用上述三角模糊数与语意评价转换关系表,对专家判断的初始矩阵进行处理,以提升DEMATEL方法的有效性和精确性。在此基础上,构建影响因素之间因果关系的可视化结构,分析各因素的中心度和原因度[15],并进行关键因子分析,具体计算过程如下。
①将基于模糊三角数的影响因素直接影响矩阵标准化。标准化方法有多种,学者们多采用S.M.Seyed-Hosseini提出的方法,其计算公式为:
(2)
(3)
②计算影响因素综合影响矩阵T=[tij]nxn。式(3)中,n表示因素的数量,tij表示因素i与因素j之间的间接影响关系,矩阵T则反映了因素之间的综合影响关系。T的计算公式为:
(4)
③计算第i个行为影响因素的影响度(ri)和第j个行为影响因素的被影响度(cj)。ri的计算公式如(5)所示,即对综合影响矩阵的第i行进行求和运算;cj的的计算公式如(6)所示,即对综合影响矩阵的第j列进行求和运算。
(5)
(6)
④计算第i个行为影响因素的中心度(mi)和原因度(ni)。计算公式如(7)、(8)所示。
(7)
式(7)中,mi指的是第i个行为影响因素的中心度,用于表示该因素在新生代农民工信息获取行为影响因素中的重要程度。
(8)
式(8)中,ni指的是第i个行为影响因素的原因度,当ni>0时,称该行为因素为原因型因素,能对其他行为影响因素产生影响;当ni<0时,则称该行为因素为结果型因素,表明该行为影响因素会受到其他影响因素的影响。
3 实证研究
3.1 问卷设计与数据收集
依据表1设计的影响因素集,进行调查问卷设计,考虑到问卷回收的便利性,采用了电子问卷和走访调研两种形式。确立的调研对象包括4个类别,以保证专家打分的全面性和公正性。这4类专家分别是:新生代农民工群体中的意见领袖;对新生代农民工城镇化、信息化领域熟悉的高校学者;政府部门、事业单位相关部门研究人员;社会第三方机构培训人员及企业管理者。其中,新生代农民工的意见领袖应在群体社会网络中处于“结构洞”的位置,掌握较多的弱关系连接,在群体交流中扮演“桥梁”的角色,能经常为群体成员提供信息和相关建议;高校学者要求在国内外权威期刊上发表过与新生代农民工信息行为有关的文章,并在现实中参与过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培训等活动;政府部门、事业单位研究人员要求是政府劳动与社会保障部门及下设事业单位如劳务服务部门、人才交流中心等相关统计分析农民工信息需求与行为的人员;社会第三方培训机构人员要求从事过新生代农民工信息化等方面的培训工作,并且有五年以上工作经验,企业管理者要求下属多是新生代农民工,立足现实情况,主要是建筑业和制造业的中基层管理者,要求5年以上管理经验。依据上述标准获得的样本参考价值较高。经过严格筛选,获取有效样本80份,包括来自新生代农民工群体意见领袖问卷24份,高校学者问卷12份,政府部门、事业单位研究人员问卷16份,社会第三方培训机构培训人员问卷9份,企业管理者问卷19份。
3.2 数据计算
依照上述问卷调研过程,通过公式(1)对专家的语意判断进行转化,并采用MATLAB分析软件对公式(2)~(8)进行编程计算,得到新生代农民工信息获取行为影响因素的综合影响矩阵,进一步测算出各因素的影响度、被影响度、中心度和原因度,具体结果如表3、表4所示。
表3 新生代农民工信息获取行为综合影响关系矩阵
为了更直观地表达运算结果,以中心度为横坐标,原因度为纵坐标,绘制影响因素因果关系图(图1)。在图1中,纵坐标原因度以0为分界点,将各影响因素划分为两组,纵坐标大于0的属于原因组因素,包括F1、F3、F4、F6、F7、F14、F15、纵坐标小于0的属于结果组因素,包括F2、F5、F8、F9、F11、F12、F13。
表4 新生代农民工信息获取影响因素参数计算
图1 农民工信息获取行为影响因素的因果关系图
中心度反映了某一影响因素在整个系统中的重要程度,原因度反映了某一影响因素和其他因素之间的综合影响关系,以此为基础,结合上述表4和图1,可以对新生代农民工信息获取行为关键影响因素及相互作用进行识别和判定。
4 结果分析
4.1 原因组因素
由图1可知,教育水平(F1)、劳动时间(F3)、收入水平(F4)、外出目的(F6)、工作稳定性(F7),信息服务水平(F14)、信息歧视(F15)这7个影响因素均为原因组因素。由表4按照中心度进行排序,依次是F1、F14、F6、F3、F7、F4、F15,可以看出,F1(教育程度)得分最高,排名第4位,显然是核心要素,说明教育程度越高,获取信息的能力和动机越强烈,越有利于新生代农民工的信息获取。同时该因素的影响度排名第2位,说明F1对其他要素影响较大,是新生代农民工信息获取长效措施重点考虑的对象。F14(信息服务水平)和F6(外出目的)中心度得分相近,分别排第5、第6位,在农民工信息获取行为中影响显著。由表4可知,F14的影响度和被影响度得分均较高(分别为8.180和8.070),说明信息服务水平既存在不易改变的客观特性,同时也在相当程度上受到系统中其他因素的影响,是企业考虑的关键因素。F6(外出目的)原因度排名较高,说明外出目的会引起农民工信息获取行为的变化,如纯经济目的型新生代农民工与自我发展型新生代农民工信息获取行为存在显著差异,F6也是应该着重考虑的因素。F3、F7、F14、F15中心度排名分别为第9、第10、第14、第15位,较为靠后,原则上不考虑为关键影响因素,但是F15的影响度和原因度均排名第一,说明该因素会对系统其他因素产生巨大影响,在影响因素系统中具有较强的不易改变性,是长期考虑的重点因素,因此也作为关键因子之一。
4.2 结果组因素
由图1可知,技能水平(F2)、性别(F5),信息内容(F8)、信息可表达程度(F9)、信息提供意愿(F10)、人际传播(F11)、组织传播(F12)、大众传播(F13)这8个影响因素均为结果组因素。由表4按照中心度进行排序,依次是F10、F8、F12、F11、F5、F2、F9,F13可以看出,F10(信息提供意愿)得分最高,排名第1位,且其影响度和被影响度得分均较高(分别为8.300和8.447),是最重要的结果组要素。说明信息源的信息提供意愿既易于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同时也在相当程度上影响其他因素。综合来看,信息提供意愿较强的信息源更倾向于积极投入资源促进新生代农民工的信息获取行为。F8(信息内容)和F12(组织传播)的性质较为相似,中心度排名很高,分别为第2、第3位,显然都是关键要素。同时这两个因素的被影响度分别排名第2、第1位,说明其对新生代农民工信息获取行为影响最为直接,也最容易受到其他因素的积极或消极影响。F11(人际传播)的中心度排名第7位,原因度排名第8位,两者皆处于中等水平,在影响度和被影响度方面亦无突出表现,因此不构成核心要素。F5(性别)、F2(技能水平)、F9(信息可表达程度)中心度排名都在均值以下,且影响度和被影响度排名也都较为靠后,不作为关键影响因素进行考虑。F13(大众传播)被影响度排名第3,说明该因素易于受其他因素的影响,但其中心度排名第13位,影响度排名第15位,因此,也不能作为优先考虑的对象。
5 结论
通过上述调研分析,得出如下结论。
(1)农民工信息获取是一种复杂的行为活动,受到各种因素的交互影响。这些影响因素主要集中于个体因素、信息源因素、环境因素3个大类,细分为个体特征、流动特征、信息源、渠道环境、社会环境5个中类,包括15项具体的影响因素指标。
(2)通过实证调研和基于三角模糊数的DEMATEL分析,将教育水平(F1)、劳动时间(F3)、收入水平(F4)、外出目的(F6)、工作稳定性(F7),信息服务水平(F14)、信息歧视(F15)这7个影响因素划分为原因型因素,将技能水平(F2)、性别(F5),信息内容(F8)、信息可表达程度(F9)、信息提供意愿(F10)、人际传播(F11)、组织传播(F12)、大众传播(F13)这8个影响因素划分为结果组因素。经过综合分析讨论,得出7个关键影响因素,分别是原因组的F1、F14、F6、F15和结果组的F10、F8、F12。原因组关键影响因素易对其他因素产生影响,从长期来看,应优先考虑对其进行提升或投资,结果组关键因素易于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且对新生代农民工信息获取行为的作用最为直接,因此可以采取适当的管理措施进行调整和控制。
6 对策和建议
从新生代农民工信息获取行为关键影响因素视角,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1)注重提升新生代农民工的受教育程度。尽管与老一代农民工相比,新生代农民工受教育程度有了显著提升,但是和市民相比,仍然存在较大差距。提升新生代农民工的受教育水平,不论是长期还是短期都应该加以重视。从长期来看,应逐步改革二元制的城乡格局,逐步建立统一的居民户籍制度,推行教育等公共资源配置合理化、均等化,必要时可向贫困地区和农村地区倾斜,以此构建新生代农民工及其子女教育保障机制。从短期来看,目前新生代农民工普遍接受的是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教育,受过专业技术教育的人数较少,该群体步入社会,应引导其进行专业技术再教育,当下新生代农民工的继续教育活动是由政府主导,投入较高,效率较低,应设法改善其投入产出比,积极引入市场运作机制,大力培育第三方培训机构,联合企业、高校对新生代农民工学历、技能进行教育培训,从而增强该群体的信息获取搜索与分析能力。
(2)提高社会信息服务水平,减少信息歧视。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搭建面向新生代农民工的数字共享服务中心,通过远程教育和移动学习等方式,为农民工信息获取提供便利。同时,丰富信息内容,将相关政策信息以青年农民工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传达,如微电影、漫画、三维动画、情景小故事等,增强该群体信息获取的动机和行为。对青年农民工进行信息服务,不应该采取“一刀切”的形式,应依据其自身的特征,针对性提供服务。考虑到新生代农民工外出目不尽相同,纯经济型和自我发展型群体信息需求存在较大差异,应依据其具体需求提供差异化的信息服务,以满足不同亚群体的需要。此外,应制定相关法律政策强化新生代农民工信息获取的平等地位,逐步消除其在信息知情、信息维护等方面的障碍,从而减少社会层面的信息歧视,有效防止新生代农民工在信息获取维权方面因“鱼贯效应”而产生的“沉默”。
(3)增强信息源的信息提供意愿,优化新生代农民工信息获取渠道。强化信息立法和相关信息政策,保障政府信息发布的及时性和透明性,减少信息不对称。同时,优化农民工信息获取渠道。陶建杰研究显示,与虚拟的网络信息相比,农民工群体对组织传播渠道信任度更高,而现实中组织渠道传播效率较低、信息更新缓慢,难以满足需求。因此,要积极改变这种信息供给缺位,采取的措施包括但不限于:完善企业、社区的信息发布制度,定期更新内部宣传栏、论坛、员工社团等,及时发布有关信息,以便于农民工获取,从而稳步推进信息获取渠道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