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林院校思政工作的理论与实践
——评《党建和思政工作理论实践研究:以东北农业大学为视角》
2020-01-10袁林静,袁健
当前我国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期,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历史机遇期。农业农村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因此农业农村的高质量发展在新时代显得越来越迫切。实现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则需要依靠人才,而农林院校大学生是构成农业农村发展人才队伍的主要来源,是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的主力军。思想政治教育是农林院校人才培养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它关系着大学生群体的身心健康、意识形态、人格成长及价值观塑造,并在认知形式政策、团结力量、凝聚人心、坚定理想信念、成长成才等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为此,孙立军、张森林主编《党建和思政工作理论实践研究:以东北农业大学为视角》一书,并由中国文史出版社于2015年2月出版。全书分党政工作篇、德育热点篇、理论探索篇、廉政文化篇、实践育人篇、特色经验篇、域外动态篇等7篇,较为系统地汇聚了当前国内高校思想政治研究与思想政治工作开展的最新成果。既是已有的思想收获,也是今后的研究基础;既是对过去的总结,也是对未来的鞭策。该书实地调研东北农业大学的具体做法,将对农林院校思政工作的创新开展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农林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理论是指导其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重要思想。基于当下发展趋势,对农林专业大学生进行有的放矢的管理与教育,思想政治工作理论需要创新变革。首先是教学理念的变革。教师需要与时俱进地更新自身的思想政治教育观念与理论体系,以开放的、发展的教育理念不断加深与拓展对思想教育理论的认知与解读,有效挖掘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中与时代相契合的、具有鲜活生命力的部分,从而在思想政治教学中让学生能够真切到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智慧与价值。其次是教学理论的调整与优化。教师应不断关注新的研究动态,吸收新的研究成果,实现自我教学能力的提升与教学能力的成长,在课程内容、课程形式、课程目标等方面做到不断调整与优化,保持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理论体系的有效性与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先进性。通过思想政治教学培养农林院校大学生的使命感,使他们从思想层面上认识到作为新时代青年自身肩负的重任,从而努力成为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高素质现代农林人才。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重理论、轻实践。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书本为中心仅对学生进行知识传授,从而导致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过于说教,脱离了学生的现实需要。对此,农林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当重视实践的重要作用,以实践目的为导向,将理论课与实践课进行有机地结合,帮助农林专业大学生在实践中去体会、理解及运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践首先是课堂实践,教师应利用有限的课堂时间以实际的案例与实践场景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深入思考与总结,保证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课堂中不是被动接受,而是主动思考、应用。其次是社会实践。目前,为弥补农林院校思想政治教学实践环节投入的时间与精力的不足,农林院校应积极与科研院所、地方农村组织、农林企业开展广泛合作,给学生提供良好的环境与平台,一方面提高学生服务社会的能力,巩固思政理论,另一方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个性与吃苦耐劳的精神,使内在的思想观念与行为习惯达到一致。通过社会实践,引导农林专业学生制定短期、长期目标,激发他们从事农林学科研究与实践的主动性,同时鼓励他们将所学的农业技术与科研成果带到农村、带给农民,鼓励他们将自我价值的实现与建设现代化农业强国结合起来。
农林院校是培养高素质农林人才的摇篮,其主要优势是农林科学研究,应针对农林院校的办学优势,结合当下大学生特质,以思政教育理论为指导,科学开展思政教学实践,不断提升农林院校思治教育水平与质量,助力农林院校大学生在广阔的祖国大地上实现自我价值与使命。《党建和思政工作理论实践研究:以东北农业大学为视角》一书既包含丰富、全面的理论知识,也注重实践的应用与检验,结构合理、逻辑清晰,还包括东北农业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益尝试,对农林院校思政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