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地受损遥感识别方法及其在天津滨海新区的应用
2020-01-10吕金霞蒋卫国王文杰荔琢陈征陈坤
吕金霞,蒋卫国*,王文杰,荔琢,陈征,陈坤
1.地表过程与资源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部 2.环境演变与自然灾害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部 3.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 4.生态环境部土壤与农业农村生态环境监管技术中心
湿地具有地球之肾的美誉,是地球上的三大生态系统之一,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此外,湿地可以提供广泛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如蓄水、防洪、灌溉、气候调节和维持区域生态平衡等[1- 3]。近30年来,随着全球人口数量的快速增加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对湿地资源的一系列不合理的开发利用,造成湿地严重受损,尤其是天然湿地面积日益减少[2]。对湿地变化和受损情况进行识别与分析显得尤为重要。
自1972年美国发射第一颗陆地卫星以来,遥感技术在湿地变化分析中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国内外学者对湿地受损识别进行了较多的研究。Mondal等[4]利用3期Landsat影像及马尔科夫转移矩阵分析了1990—2016年湿地受损与城市发展的关系;Gong等[5]利用目视解译方法,基于Landsat卫星影像,对全中国的湿地进行了分类提取,并对其1970—2008年的变化进行了监测和分析;刘子潇等[6- 7]基于Landsat影像,提取和分析了天津滨海新区湿地信息和动态变化过程;Pekel等[8]使用300万张Landsat影像,定量分析了1984—2015年全球地表水的变化特征;Tang等[9]利用长时间序列的Landsat数据,结合Google Earth Engine评估了1985—2015年布拉斯加州的湿地淹没分布图;Petus等[10]基于MODIS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数据产品,分析了2002—2010年澳大利亚大自流盆地湿地植被覆盖度的退化状态;刘迪[11]利用光谱解混技术对湿地水体、土壤和植被综合变化进行监测。
以往研究中,主要从湿地生态系统种类和分布受损及湿地要素受损2个方面进行湿地面积及范围的受损研究。在湿地类型及景观格局变化监测中,主要利用湿地类型的分类数据,对比湿地面积和景观格局变化特征以获取湿地受损特征,往往注重不同湿地类型之间的变化(如湖泊与沼泽湿地类型的变化),而忽略了同种湿地类型之间要素的变化分析(如沼泽湿地内部含水量的变化)。湿地要素受损遥感识别可以获取湿地在长时间序列上的变化特征,补充在同种类型湿地之间变化的不足,但已有研究往往注重湿地水、土壤、生物等单一指标在时间序列的变化,对综合要素分析较少,且缺少与湿地类型和景观格局的对比分析。
笔者基于土地利用数据和Landsat影像数据,利用转移矩阵方法和趋势分析法,综合分析了湿地类型和要素的变化特征,构建“湿地类型- 湿地要素”综合受损遥感识别方法,分析湿地受损的时空变化特征。通过对湿地受损情况进行遥感识别,可以从宏观上监测湿地资源的时空变化特征,并对湿地的恢复与重建进行有效的评估,对湿地的合理开发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区概况
天津滨海新区位于天津市东部沿海地区、环渤海经济圈的中心地带,地处华北平原北部(117°20′E~118°00′E,38°40′N~ 39°00′N),属于暖温带季风型大陆气候,一年之中四季分明[12]。
天津滨海新区面积为2 270 km2,其2015年土地利用类型如图1所示。该地区湿地资源丰富,包括北大港湿地自然保护区、天津市海洋牧场示范区、蓟运河营城段芦苇湿地、天然淤泥滩涂湿地,以及黄港一库、黄港二库、北塘水库等湿地[13]。滨海新区是天津国家级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和国家级新区,是国务院批准的第一个国家综合改革创新区,自成立以来,城市化进程加快,经济快速发展,区域内湿地迅速被城镇建设用地侵占,同时湿地生态景观发生了很大的转变。研究该区域湿地受损的定量变化情况,对滨海新区湿地生态系统安全和天津市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图1 天津滨海新区土地利用类型(2015年)Fig.1 Landuse types of Tianjin Binhai New Area in 2015
1.2 数据来源与研究技术路线
基于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刘纪远团队的土地利用数据,获取了天津滨海新区1980s、1995、2000、2005、2007、2009和2015年7期的土地利用空间分布图(空间分辨率为30 m),对该数据利用Landsat影像数据进行解译判读和野外验证,分类精度达91.2%,符合制图要求[14];基于美国地质勘探局(USGS)Landsat数据(包括Landsat 5和Landsat 8 OLI数据),获取了天津滨海新区1984—2015年植被生长季6—9月且云含量小于10%的影像,影像经过辐射校正,得到大气层顶反射率数据(TOA)。基于土地利用数据,通过马尔科夫转移矩阵和GIS空间分析法分析湿地类型受损状况;利用趋势分析法分析长时间序列和不同阶段湿地要素的受损状况;对湿地类型受损和湿地要素受损进行定量评价,综合其评价结果分析滨海新区湿地受损模式(图2)。
图2 研究技术路线Fig.2 The technical roadmap of research
1.3 湿地受损遥感识别方法
1.3.1湿地类型受损识别法
选取马尔科夫转移矩阵法定量揭示湿地类型在不同时期的动态变化特征。马尔科夫转移矩阵由俄国数学家马尔科夫提出,该矩阵可以描述土地利用变化的结构和特征,可以反映研究阶段的初始和结束时期的土地利用结构,还可以反映研究阶段内土地利用的来源、组成和动态转移情况[14]。其数学表达式为:
(1)
式中:k、l分别为研究期初与研究期末的湿地利用类型数;Pkl为第l类湿地转化为第k类湿地的转移概率。
1.3.2湿地要素趋势分析法
将Theil- Sen Median趋势分析和Mann- Kendall检验方法结合,用作判断长时间序列数据趋势[15]。利用该方法可以分析湿地要素中NDVI[16]、归一化水体指数(NDWI)[17]和土壤湿度指数(SMMI)[18]在长时间序列上的变化趋势。作为一种统计学常用的方法,其优点在于数据分布不需要服从特定的分布规律,可以抵抗数据误差,显著性检验的结果具有可信度。其中,Theil- Sen Median趋势分析是一种稳健的非参数统计的趋势计算方法,可以减少数据异常值的影响。该趋势计算n(n- 1)/2个数据组合的斜率的中位数,计算公式为:
(2)
式中:S为检验统计量;Ei和Ej分别为像元i年和j年的湿地要素值。当S>0时,E呈增加趋势,反之呈减少趋势。
Mann- Kendall检验用于检测数据是否呈持续增加或减少趋势,计算公式:
设定{Ei},i=1989年,1990年,…,2015年,定义统计量(Z)为:
(3)
(4)
式中:sgn为函数符号;Z的取值范围为(-∞,+∞)。在给定显著性水平下,当|Z|>μ1-a/2时,表示研究序列在α水平上存在显著的变化,一般取α=0.05。
将Theil- Sen Median趋势分析和Mann- Kendall检验结果结合起来,可以反映湿地要素的受损趋势。SNDVI和SNDWI以0为界限,<0定义为退化区域,≥0定义为改善区域。由于SNDVI基本不存在等于0的区域,所以本文按照实际情况,将SNDVI为-0.005~0.005的区域划分为稳定不变的区域,<-0.005定义为退化区域,≥0.005定义为改善区域。将Mann- Kendall检验在0.05置信水平上的显著性结果划分为显著(Z≥1.96和Z<-1.96)和不显著(-1.96≤Z<1.96),进行分级结果叠加,得到湿地要素综合受损趋势的5个等级(表1)。
表1 湿地要素受损趋势统计
2 结果与讨论
2.1 湿地面积变化
1980s—2015年滨海新区湿地面积变化如图3所示。由图3可知,滨海新区湿地面积呈先减少后缓慢增长再加快增长趋势。1980s—2000年,湿地面积呈减少趋势,从1980s年的1 018.76 km2减至2000年的687.51 km2,减少了331.25 km2,年增长为-2.98%;2000—2009年,湿地面积呈增长趋势,从2000年的687.51 km2增至2009年的846.64 km2,增加了159.13 km2,年增长率为2.10%;2009—2015年,湿地面积呈增长趋势,从2009年的846.64 km2增至2015年1 060.15 km2,增加了213.52 km2,年增长率为3.27%。总体上,1980s—2015年湿地面积增加了41.40 km2,年增长率为0.13%。
图3 1980s—2015年天津滨海新区湿地面积变化Fig.3 Change of wetland area in Tianjin Binhai New Area from 1980s to 2015
2.2 湿地类型受损区识别
滨海新区湿地受损空间和增加区域的空间分布及湿地向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转换如图4所示。
图4 天津滨海新区湿地受损空间分布Fig.4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wetland loss in Tianjin Binhai New Area
由图4可知,湿地受损严重的区域分布在滨海新区边缘,主要由城镇用地扩张所致,湿地增加区主要集中在滨海新区东北角,以水库养殖区等人工湿地增加为主。滨海新区湿地向其他土地利用类型转换的面积占比如图5所示。由图5可知,1980s—2015年滨海湿地受损占用的土地利用类型主要为城镇用地、旱地、草地、未利用地、林地。其中湿地转化为城镇用地的面积最多,达184.75 km2;其次是旱地,面积为117.81 km2;转化为草地的面积为52.79 km2。从受损的阶段来看,旱地面积占湿地受损总面积的比例从1980s—2000年的6.11%升到2009—2015年的33.56%;而城镇用地的面积比例逐渐减少。
图5 天津滨海新区湿地侵占来源及面积占比Fig.5 Sources of wetland encroachment in Tianjin Binhai New Area
2.3 湿地要素受损趋势分析
在长时间序列湿地要素识别中,NDVI和SMMI可以识别湿地滩涂、水库坑塘和水田等受损区,而NDWI可以识别湖泊和水库坑塘等受损区,但对植被覆盖较多的地方识别效果较差,3个湿地要素的综合分析可以较好地识别湿地受损区。综合湿地类型受损区范围,1984—2015年滨海新区湿地要素变化趋势如图6所示。由图6可知,滨海新区湿地各要素均呈退化趋势,通过统计各要素显著退化的像元数,得出NDVI显著退化的区域面积为364.66 km2,NDWI、SMMI显著退化的面积分别为221.28、253.94 km2。
根据湿地受损的阶段性特征,分析了滨海新区3个不同时段(1984—2000年、2000—2009年、2009—2015年)湿地要素受损趋势,结果如图7所示。由图7可知,1984—2000年滨海新区植被在东南及东北部分区域表现出显著的退化趋势,通过统计各要素显著退化的像元数,得出NDVI显著退化面积为209.13 km2,而水体和土壤湿度表现不明显;2000—2009年植被和水体在东南和东北部分区域表现出显著退化趋势,NDVI和NDWI显著退化的面积分别为80.67和71.23 km2,而土壤湿度表现不明显;2009—2015年植被在较大范围表现出改善趋势,水体在小范围内表现出显著退化趋势。
图6 1984—2015年天津滨海新区湿地要素变化趋势Fig.6 Trends of wetland vegetation, water body and soil moisture in Tianjin Binhai New Area from 1984 to 2015
图7 天津滨海新区不同时段湿地要素变化趋势(1984—2000年,2000—2009年,2009—2015年)Fig.7 Trends of wetland elements in Tianjin Binhai New Area at different periods (1984- 2000, 2000- 2009, 2009- 2015)
2.4 湿地受损模式分析
滨海新区处于渤海湾,由于受到滨海区域和城市发展的综合影响,湿地受损状况有其自身的特点。1980s—2000年,滨海新区的湿地面积呈先减少后增加的趋势,以2000年作为转折点,2000年前湿地面积受损严重,这主要是由于区域内水田被城镇用地侵占引起的;2000年后,湿地面积呈现改善状态,主要是由于滨海区域养殖业的发展和海水扩张造成的,以人工湿地面积增长为主。湿地要素变化趋势显示,整个区域内植被和土壤湿度呈现一致的退化趋势,而水体则呈现改善趋势。
综合分析湿地类型受损和要素受损特征发现,由于新型城市化的发展,滨海新区城市扩张表现明显,主要分布在b区和c区(图8),其土壤湿度呈现显著下降趋势;湿地受损较为显著的区域为d区,其湿地植被呈显著的退化趋势;典型湿地扩张区域分布在养殖业扩张区(a区)和海水扩张区,该湿地类型主要为人工湿地,湿地经济价值功能较高,而湿地的生态功能较天然湿地有所减弱。天然湿地仍存在较大受损威胁(d区)。因此在新型城市化主导发展下的滨海城市湿地,保护和维持天然湿地面积,更好地发挥湿地的生态功能,为动植物提供良好的栖息环境,是实现城市与资源协调统一发展的重要举措。
3 结论与展望
(1)湿地类型受损分析结果显示,天津滨海新区湿地类型的受损主要分为3个时期(1980s—2000年、2000—2009年,2009—2015年),在此期间湿地经历了从受损到恢复的过程。1980s—2015年滨海新区湿地面积增加了41.40 km2,湿地受损最严重的区域分布在滨海新区东北部。
湿地要素分析结果显示,滨海新区湿地要素的受损趋势不同时期表现不同,且不同地区湿地受损的主导因素不同。1984—2015年,区域内植被和土壤湿度呈现较为一致的变化趋势,而水体变化则相反。在不同时间段内,影响湿地面积受损的主导因素不同,1984—2000年、2000—2009年、2009—2015年滨海新区湿地受损分别是植被、水体和植被占主要地位。
(2)综合湿地类型和湿地要素受损分析,识别出湿地受损模式为新型城市化滨海湿地受损模式。湿地受损区域主要包括城市扩张区、养殖业扩张区、海水扩张区和天然湿地受损区。湿地面积受损主要是由于城市扩张引起的,同时受到养殖业和海水扩张的影响,使人工湿地面积增加。天然湿地面积仍存在较大程度的受损,因此在新型城市化主导下,滨海新区天然湿地的维持工作是湿地保护和发展的重要内容。
天津滨海新区湿地的健康与可持续发展是区域发展的重要保障,通过识别湿地受损模式,来定量评价湿地资源动态变化,是湿地修复工作的基础。在新型城市发展背景下,维持湿地生态系统的稳定,加强湿地资源的保护,是构建绿水青山、维持城市安全的重中之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