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有效提问,成就精彩
——问题导学法在初中数学教学的应用

2020-01-10蔡丽霞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20年32期
关键词:学法导学数学

蔡丽霞

(深圳市宝安区福永中学 广东·深圳 518000)

利用问题引导思维在教学中是非常常态化的行为,尤其在初中的数学科目上,问题导学法的可发挥空间更大。初中生虽然处在思维活跃、好奇心强的阶段,但是知识层次还处在初级的积累期,对数学问题也缺乏结构性思维,对知识的理解难免浅显。那么此时如果没有教师恰当的问题引导和启示,很容易错过掌握知识的最佳时机,延误日后的学习。由此可见,有效的提问是教师导学的一大帮手。

1 问题导学法应用现状

1.1 提问互动较弱

在初中阶段,数学一直处于被高度重视的地位,而且其课程的比重、教学任务都相对较多。因而,教师们往往更侧重于教学进度的完成,急于教学目标的实现,于是对提问设计不足,缺乏互动性。提问题本身是有极强的目的的。在问题的预设阶段,教师就有对问题答案的相关期待。遗憾的是,一旦提问不够吸引学生,就很难带动他们和教师一起参与思考,互动困难。教师常常会面临自问自答的尴尬。此外,有时遇到课堂任务量多的情况,教师干脆为了赶时间直接自问自答,或者取消提问。

1.2 提问过于随意

提问过于随意是许多教师在数学课上常有的状况。这主要体现为问题过于密集却缺少指向性,以及不看学情的乱提问。问题密集本身没有绝对的好与坏,倘若能做到问题间的逻辑严密性,也会带给学生不一样的启发,帮助他们层层渗入。但是提问密集的同时却指向性弱,就会让学生有无头苍蝇乱撞之感,既焦虑,又找不到正确的思考方向,难免在反复思考无果后丧失对学习数学的兴趣。而教师不看学情的提问同样是不可取的。学情是教师进行每一步教学的指向标,是判断教学反馈的基础。如果教师仅根据自己的提问需要而提问,难么就失去了提问的意义,更谈不上有效了。

1.3 提问缺少划分

一个问题的提出,其解答的顺利显然在成绩优秀的学生那里更容易做到。这也导致许多教师在教学中,不自觉地先关注成绩好的学生。那么教师在提问的时候,也就顺理成章地将问题的难度、逻辑性都对准了这部分学生。于是,成绩差的学生就成了数学课上的局外人、旁观者,越是随着知识点的增多,越跟不上前面人的步伐,最后连旁观都提不起兴趣了,就干脆放弃,提前缴械投降。这也是为什么有的学生越学越好,而有的学生却越学越差的原因。因此,教师的不划分层次的提问,虽然没有影响到课程的进展,而且依旧有好学生的互动作保证,却丧失了教育的公平性,对全班学生的整体提高无益。这样的提问不但不能称之为有效,还是不负责任的。

2 有效应用问题导学法的意义

2.1 带动思考,营造氛围

以问导学并不是一个新思路,但是只要运用得当,对教学的有效性意义非凡。问题的创设本身具有营造氛围的效果,能将学生从被动地听取状态带入思考状态,所以提问实际上是一个动态过程,而且是对思维的动态点拨。尤其是在数学教材对问题的提出及问题的答案都直接给出的情况下,教师的有效提问,将对知识有画龙点睛的效果,让学生真正进入思考并获得思考的收获。

2.2 及时点拨,指引方向

所谓有效的提问,其有效要体现在利用问题真正做到“导”。导是对学生的导,即在学生数学学习中遭遇困境时,教师要及时加以点拨,不在于直接给予答案,而在于方向的指引,让学生抓住问题解答的技巧。尽管初中的数学还没有特别复杂、高深的知识点,但对于初中生来说,依旧需要披荆斩棘,难免遇到迷雾重重而不得解的难题。此时,作为经验老到的教师,提出一个有效的问题指点迷津,便能顺利让学生看到问题本质。

2.3 推动教学,步步为营

好的提问不仅目的明确,而且应该是步步为营的,在推动课程进展上起到无可替代的作用。如,在上课初始,教师以生动有趣的生活化问题为导学,能够顺利将学生拉进学习氛围;讲到关键处,能够直接切中要害的提问则能成为学生的灵魂敲击石,让他们直抵问题的本质处思考;做习题前,提纲挈领的指向性提问则能让学生有效把握知识精髓,并以此为武器解决接下来的练习题。可以说,有效是问题导学的关键点,抓住有效二字便抓住了课堂的有力推手。

3 有效应用问题导学法的方法

3.1 铺垫式提问

在即将开始新知识前,教师可以先进行铺垫式的提问,为后面的导学做基础。初中数学有很多知识是学生从来没有接触过的,所以巧妙的铺垫有助于为他们创设符合接下来需要的学习情境,带领他们站在微妙的视角去对新知识进行所思所想。

做铺垫时,教师要尝试将问题摆在巧妙的位置上,让学生在自我思考和教师引领中看到所谓妙学之妙,让新知识带有神奇的意味,从而使学生的情绪兴奋乃至沸腾起来,充满求知欲。如,在“探索勾股定理”这一课上,教师可以先不要提出“勾股定理”这一概念,而是先铺设提问“我们知道教室的长度是8米,宽度是6米,现在老师站在台前的中央,那么有谁知道老师和坐在教室最左边角落的同学大约相隔多少米?”此时学生会估算距离,或者提出量一量的方案。而教师则可以骄傲地指出答案是5米,还可以带领学生实际去量取距离。此时,学生会好奇教师的计算方法,甚至怀疑教师提前量过。那么,针对学生的浓烈兴趣,教师就可以大方引申出“勾股定理”了。由此,学生会在心中先入为主地认为勾股定理是一个神奇的定理,充满去探究一二的兴趣。

3.2 针对性提问

所谓针对性,是说教师的问题要能够一次就切中要害,在一些直观的问题上,不要拐弯抹角把学生绕晕。数学偏于理性,很多问题都是直来直去的。在做铺垫导学时,教师可能会利用一些情绪化、生活化的问题创设情境,让学生走进氛围,但是在学习到具体的概念、公式,并且应用他们时,则需能单刀直入的提问,让学生快速抓住问题的关键点,抛开盲目。如,在学习“数据的离散程度”这一课时,“方差”概念是需要学生着重理解的。教师设计相关提问,就可以以其概念直接作为问题的提问点。像“生活中有哪些可以用方差分析的数据”、“方差有什么作用”都是直截了当地有效提问。教师切忌提问像“数据越分散越好,还是越集中越好”这样缺少针对性的问题。讨论数据的集中与分散,其本质依然是为学生理解方差提供直接的观感,是为学习服务的,所以价值不大。如果教师是为了便于学生判断数据的波动幅度而如此提问,不妨改为直接让学生将数据分析图上的点连线。这样,学生既不会被提问搞晕,还能够获得更快速的理解与判断。

3.3 递进式提问

我们常说数学学习要一步一个脚印,是因为其知识的建构存在内在的逻辑,都是一环依靠另一环而搭建的。因此,教师要想在问题导学上更多的收效佳绩,还需在提问的递进关系上下些功夫。即要由浅入深、循序而进的提问。需要递进提问的知识点,往往是与前面知识牵涉较多的知识,那么教师有效的导学则是边复习旧知识,边启发新知识的过程。这个过程有助于练就学生的引申思考能力,让他们懂得知识间的联系。如,在学习“求解二元一次方程组”这一课时,教师可以利用提问的导学作用,让学生自己观察并发现二元一次方程组中的等量关系。该过程中,教师给出一个方程组:x+2y=20,2x+3y=30,然后提问:“这两个二元一次方程有什么共同点?”学生会得出两个方程的未知数都是x和y。紧接着,教师进一步提问:“通过怎样的变化我们才能让两个方程建立更多联系呢?”有的学生会想到“如果方程一也有两个x就好了”。这时,教师就要抓住提问点,发出指示“方程一怎样变化就会是2x呢?”随后,就可以联系所学过的知识,即等式两边乘以或除以同一个数时,等式是依然成立的。这样,学生就会茅塞顿开了。

3.4 体验性提问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还要多利用提问引导学生联系生活中的数学。联系生活,可以让数学应用更加灵活、体验感强。很多学生感觉数学难学,除了因其逻辑性不好建立外,还因为对生活的联想体验不够。试想,当在学习长方体的时候,学生不懂得用纸盒作为联想对象,那么他的思维就会被固化在书本上,始终是平面的,无法立体,也无法活用。因此,教师应该有意识地让提问指向具有体验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的生活经验帮助他们学好数学。如,当学到“平面直角坐标系”这一课时,教师可以提出关于百度地图、高德地图等与坐标有一定联系的生活问题。像“你知道百度地图上是有坐标的吗?你怎样理解这个坐标?”现在的中学生善于使用手机,对百度地图一类的定位软件并不陌生,对以上问题会有很丰富的感受。因此,教师的提问不但不难回答,还会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与数学间的奇妙联系。除了利用以往的生活体验,教师还可以让学生现场实践平面直角坐标系。如,在教室空白位置临时画一个小坐标轴,指定几名学生站在坐标轴中,而其他同学来回答他们的位置。

4 结束语

问题导学本身并不难,但是在实践中却并没有得到太多有效的发挥。初中的数学教学尽管任务量大、课堂的时间安排紧凑,但教师不能为了完成任务而忽略了对问题导学法的教研。相反的,教师应该紧握课改方向,牢抓学生特点,把握学情,在不同的教学需求下合理应用问题导学法,同时还要注意做到铺垫式提问、针对性提问、阶梯式提问、体验性提问几点。不同的章节学习有不同的特点,教师可以根据授课经验选择恰当的提问方法。总之,学无止境,对教学方法的教研也一样没有尽头,还需所有从教者们秉承教育信念,不断前行,成就更多的教学精彩瞬间。

猜你喜欢

学法导学数学
“二元一次方程组”学法指导
“阉割课堂”,本不是“学案导学”的错
站在学生的角度看学法
错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