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竞赛提升理工科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探究
2020-01-10谢菲菲
陈 猛 谢菲菲
(山东科技大学 数学与系统科学学院,山东 青岛 266590)
0 引言
增强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能够有效解决就业压力大、就业难的问题,是高校培养高素质专业人才的主要方法和必要手段。学者们对创新创业,尤其是对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研究逐渐深入。唐光海等(2016)分析了经济管理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现状,反映出创新创业意识不足、创新创业师资匮乏、实践教学投入不足等问题,并在完善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机制方面,针对经济管理类大学生提出提升创新创业能力的可行性建议。符繁荣(2018)提出新时代背景下,高校应紧跟时代步伐,着力改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机制,加强师资力量,强化实践平台支撑,完善课程体系,从而使大学生具备良好的创新意识与较高的创业能力。
然而当前学者更多是针对经济管理类大学生进行研究,对理工科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研究很少。理工科大学生作为科技创新的主要力量,对拉动社会就业及推动中国经济发展具有强大动力。因此,本文将深入分析理工科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现状,探讨学科竞赛对培养理工科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重要影响。
1 理工科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现状
理工科大学生在创新创业中有其独特的优势,具有与其他学科创新创业者不同的特点,是创新创业教育中强大的后备力量。然而理工科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面临着诸多问题。
1.1 高校重视程度不够
目前高校培养理工科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大多是讲座、报告,或者参加创业计划大赛等,但参加创业大赛的学生缺乏比较正规的指导。创新创业教育比传统的高等教育对教师的要求更高,教师既要有深厚而扎实的理论知识,又要有足够的创业实战经验,但是能够达到这样要求的教师微乎其微。如果高校在对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过程不够重视,在学生的学习中缺乏实践创新和技能创新,那么学生仅仅只是被动接受,创新创业激情将很难被调动。
1.2 理工科学生创新创业意识不强
在传统思想的影响下,中国大学生普遍愿意在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大型国有企业等单位工作。理工科大学生更是受到理工科思维的影响,不善于处理错综复杂的人事关系。在进行科学研究时,理工科大学生循规蹈矩并严格遵守规则。这种严谨的思维习惯是科学研究的必要条件,但会导致创新意识和创业勇气的匮乏。对于风险高的创新创业,理工科大学生尽量不碰。理工科大学生的就业方向强调专业对口,就业竞争者相对少于文科学生,没有文科就业压力大,这也导致理工科大学生的创业意愿不如文科学生强。
1.3 创业所需素质不具备
所谓的创业素质主要包括创业所需的知识、技能、经验和个性等。对于理工科大学生来说,肯定有一些基本素质,如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但对于政府政策资源、法律管理知识、分析决策和人际交往能力等方面还很欠缺。许多理工科大学生在创业时都无法准确地自我定位,不能客观地选择符合自己特点的创业需求,对自己的成功期望过于乐观,对失败没有心理准备,没有持之以恒的毅力和吃苦耐劳的决心,这增加了创业者失败的例子,并且打击了后来者的信心。
1.4 创新创业实践机会缺乏
高校对学生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的培养不够重视,过分关注理论和学术人才的培养,使学生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但缺乏动手能力,失去了许多创新和创业机会。理工科学生的学业压力大于文科学生,课程内容繁多,难度较大,课后练习的时间要求较多;教师对课程的要求,对学生的学术和科研要求也较为严格,认为学生的学术成就和研究结果更重要。理工科类大学生相较于文科学生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来学习和研究,这也导致理工科类大学生缺乏参与创新和创业实践的时间。
2 学科竞赛对理工科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影响
学科竞赛是针对大学生群体的科技活动,以竞赛的方式考察学生对于专业课程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作为课堂教学的延伸,学科竞赛对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重要平台,对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协作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潜能有重要作用,受到越来越多教育部门以及教育工作者的重视。尤其对理工科学生来说,学科竞赛能够使学生将课堂上学到的专业知识与实际生产生活结合起来,学以致用,提高学习兴趣,培养创新思维。
2.1 高校学科竞赛发展现状
目前,高校大学生有各种各样的学科竞赛,影响力比较大主要有综合类学科竞赛:“挑战杯”全国大学生系列科技学术竞赛、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等;文科类学术竞赛:国际商事仲裁模拟仲裁庭辩论赛、全国大学生ERP沙盘模拟大赛、全国高校市场营销大赛等;理工科学科竞赛: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全国大学生数学竞赛、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中国大学生物理学术竞赛。除了国家级层面组织举办的学科竞赛,省级政府部门、学会、协会以及各高校也会举办各类学科竞赛。这些竞赛种类繁多,往往涉及众多学科,甚至需要不同学科的交叉知识,能够极大程度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已经成为高校开展第二课堂、拓宽学生创新创业视野的重要平台。
2.2 学科竞赛的促进作用
学科竞赛作为高校大学生开展实践活动的重要平台,不仅是对课堂专业理论知识进行转化的重要手段,也是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助推器。学科竞赛对于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3个方面:
(1)培养创新性思维。在众多学科竞赛中,不论是“挑战杯”等综合性学科竞赛,还是“数学建模”等专业性学科竞赛,大学生们要想取得良好的成绩,最基本的要求和素质就是应该具备创新性思维。在正式参加学科竞赛之前,大学生们就应该充分了解往年赛题,认真学习以前参赛的获奖作品,在参与学科竞赛的过程中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推陈出新、另辟蹊径,做出有别于往年的优秀作品。以“挑战杯”全国大学生系列科技学术竞赛为例,理工科学生具备技术创新、发明专利等特点,往往能够在竞赛中以技术性和应用性占据明显优势。
(2)激发主动学习热情。学科竞赛使学生对第一课堂的理论知识进行梳理、升华,结合实践需求和实际情况,完成从理论知识到实践成果的转变,是高校大学生的第二课堂。而不论何种学科竞赛对知识的需求都不仅仅限于某一学科,即使是英语竞赛,赛题也是五花八门,涵盖天文、地理等各个学科的知识,这就使得参赛者在扎实掌握自己学科的理论知识外,还要自行拓展专业相关内容的最新研究进展以及专业以外的知识。参赛者们出于对自己作品的责任心和使命感会不断汲取知识。比如完成一个数学建模竞赛作品,由于数学建模赛题涉及到的领域五花八门,除了需要数学专业的同学建立数学模型,还需要不同专业背景的同学组成团队共同完成。此外还需要在短时间内学习查阅资料了解相关背景,学科竞赛的这些需求,使参赛者既强化了自身专业课程的知识,同时也培养和激发了他们积极主动地学习不同专业知识的热情和兴趣。
(3)提升团队协作水平。团队协作共同完成是绝大多数大学生们参加学科竞赛时选择的参赛方式,这就要求参加学科竞赛的大学生必须具备较强的团队协作能力与意识,在完成作品的过程中,每名参赛队员既要有明确分工,各自履行自己的职责,更要学会相互沟通,紧密合作。除了要做好内部资源整合之外,参加学科竞赛的大学生还应具备调动外部资源的能力,积极地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为自己作品的完成争取便利条件,这是大学生综合素质提升的重要平台和手段,而这些正是理工科大学生所欠缺且亟待提高的。
3 提升理工科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对策建议
学科竞赛的功能和特点,使其在理工科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和提升中担当了重要的角色;举办并鼓励学生参加学科竞赛也成为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手段。所以,作为一种新颖的创新创业教育方式,学科竞赛需要充分发挥其优势与作用,优化其结构与形式,提升培养效果,为理工科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提供新思路新方法。
3.1 加强专业课程知识教育
专业课程知识是任意专业的基础,是创新创业的源泉,尤其是对理工科大学生而言,要想创新创业必须以专业课程知识为基础。学科竞赛紧扣专业课程知识而设计题目,并在此基础上有所拔高,为理工科大学生提供更多的自主学习、自由探索的机会,激发学生对科技创新、创业的浓厚兴趣,使学生在完成作品的过程中,加深对专业学科知识的理解。
3.2 完善竞赛管理制度,建立奖励激励机制
目前多数高校都将综合类学科竞赛交由团委、学生处、教育处等部门负责,虽然能够统筹联系不同学科,但是针对性不强,无法充分发挥不同学科的优势。因此,各高校应成立专门的机构,安排专人负责学科竞赛的各项工作,明确职能职责,制定相关政策使得学科竞赛和创新创业工作有章可循。此外,还应建立健全奖励激励机制,设立专项奖励金,对于参赛作品的后续成果转化提供经费支持。使学科竞赛与评奖评优等有机结合,以激励更多学生参加学科竞赛,参与创新创业。
3.3 加强指导教师队伍建设
在学科竞赛中,参赛学生一般只有一些好的想法、创意,在与现实接轨、论文撰写等方面却有着很大的不足,此时指导教师就起着重要作用。而实际情况却是多数指导教师往往对参赛作品,不深入地指导,或者非专业教师为了职称、奖金而充当专业性学科竞赛的指导教师。因此,高校应当重视指导教师队伍建设,建立健全指导教师奖励机制,学科竞赛成绩与绩效、职称挂钩;建立指导教师信息库,细化专业门类,限定学科竞赛指导种类。此外,还应鼓励指导教师加强专业研修和素养,对指导教师进行培训,全面提升其学科竞赛指导能力,加大对学生的示范引领作用。
3.4 建立竞赛成果孵化体系
多数学科竞赛作品都是以设计理念或者创意的形式展现给大家的,是一幅美好的创新创业蓝图,而这些蓝图在参加完竞赛、获得奖后往往就销声匿迹了,并没有进行成果孵化,没有良好的转化机制支撑。将优秀的学科竞赛作品转化为真正的产品才应该是举办学科竞赛的终极目标,因此,各高校、学科竞赛举办单位应该建立健全学科竞赛作品转化、孵化体系。各高校首先应该建立大学生创业园、创业孵化基地等,对优秀的学科竞赛作品给予政策、物资上的支持,设立创新创业扶持基金对有发展潜力的创新创业成果进行资金支持,以保障他们能够毫无后顾之忧地开展工作。此外,高校还可以与校外企业合作,了解市场需求,将创新创业作品市场化,充分体现优秀创新创业成果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