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下高职学生志愿服务的德育功能研究*
2020-01-10许洪巧
许洪巧
(沙洲职业工学院,江苏 苏州 215600)
近年来,受各种思潮影响,一些大学生追日哈韩,成功论、金钱论甚嚣尘上,道德意识淡漠,反映在高校教育上就是大学生诚信意识缺失,考试作弊现象严重。大学生正处在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形成时期,特别是高职学生,年龄小、心智不成熟,更容易受到不良风气的影响,因此加强高职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迫在眉睫[1]。中央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在《关于深入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的意见》中明确要求,要把志愿精神作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纳入学校的教育教学,体现到课堂教学、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中,不断增强广大青少年的志愿服务意识。因此在核心价值观指引下,开展高职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研究是新时代的新要求,具有理论和现实双重意义,对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和方式创新具有重要意义。
1 志愿服务和德育的关系
志愿服务倡导的“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与高校德育工作的目的任务相辅相成,是彰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内涵的重要载体。德育坚持道德认知与道德实践相并重,又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原则[2-4]。志愿服务活动注重的是崇高的奉献行为和落到实处的品德实践,亦是理论联系实际。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要坚持知行合一、行胜于言。因此,志愿服务活动和新时期高校德育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内部要求上来说是相契相合的,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下通过志愿服务活动扎实有效地提升高职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水平切实可行。高职学生的志愿服务活动为德育的社会实践提供条件和途径,作为高职院校德育的实践平台,志愿服务活动是大学生最愿意接受的一种思想政治教育方式,随着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加强,志愿服务活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也越来越受到大学生的欢迎和喜爱,并逐渐成为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重要途径之一,因此,通过志愿服务活动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5]。由于志愿精神与新时代大学生的精神风貌相符合,在关爱他人、服务社会的志愿服务实践过程中,不仅提高了大学生志愿者的思想政治素质,有助于高尚人格的养成和社会责任感的提升,而且对培养大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促使大学生了解和接触社会,以及高职院校的精神文明建设都有十分明显的助力作用。
2 高职院校志愿服务的现状和特点
2.1 高职院校志愿服务的现状
1) 志愿服务管理行政化,大学生志愿者主体意识缺失。由于高校志愿服务活动带有明显的“官方”色彩,活动的宣传和组织主要采取的是“由上到下”的行政命令式准入方式,通常由团委或学院提出志愿服务活动的内容及人数要求,学生报名参加,有些甚至是为了完成任务直接安排学生会成员参加,作为德育实践主体的学生仅仅处于服从地位,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自主意识没有被调动起来,这样的活动程序其实已经违背了志愿服务精神,导致志愿服务不“志愿”。很多本应是凭兴趣或意愿参加的活动却因行政部门的参与而变成“强迫”,规定性、服从性特点突出,导致志愿者在志愿服务的过程中敷衍了事、应付差事,给被服务单位或个人留下了不好的印象,从而损害了大学生志愿服务群体的整体形象和口碑。同时,学生在“被迫”志愿服务的过程中也会对志愿服务产生错误的理解,不利于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和社会责任感的提升,甚至会影响到学生的价值观和世界观。
2) 志愿服务内容形式单一,缺乏创新性、专业性。高职院校每年的志愿服务活动多集中在几个固定的时间点,例如“学雷锋”活动月、植树节和国庆节等,通常以社区街道、敬老院和外来务工人员小学为主要服务场所,内容多以打扫卫生、清捡垃圾、做游戏为主,活动重复率高,缺乏创新,主要以完成任务为主,没有深入挖掘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兴趣和特长,缺乏创新性、专业性,没有起到培养学生志愿服务精神和提高学生社会实践技能的作用,也没有真正发挥志愿服务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志愿服务应是一个良好的知行合一的平台,通过该平台志愿者能更深入地接触社会,学习实践知识,养成“真善美”的道德情操。
2.2 高职院校志愿服务的特点
1) 大学生正处在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形成期,可塑性强。高职学生普遍年龄较小,思想单纯,参与志愿服务都是始于最单纯的人类之爱,其价值观养成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外界影响。在此阶段有意识地加强道德规范和个人修养培育,对学生个人和社会都有很大的裨益。志愿精神是人类高尚的情操,奉献爱,关爱他人,服务社会,既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又会使志愿者得到极大满足。
2) 群体性突出。大学生志愿者中朋伴的影响作用比较大,不论是有组织的志愿活动还是自愿的志愿活动,他们主要以班级或团体的集体形式参加。大学生志愿者主要通过学校团委或其他社会团体获取志愿资源,集体性的志愿服务活动占多数。
3) 理论水平较高,专业性较强。大学生志愿者是一批拥有专业知识和技能的群体,他们经过系统的专门训练,拥有相对高的理论知识水平,具备较高的专业技术水平和专业素质,在志愿服务过程中能够结合自己的专业特长提供相对专业的服务内容和服务项目[6]。
3 志愿服务活动的德育功能研究
志愿服务作为一项社会实践活动,既有理论意义又有实践价值,是知行合一的有机结合,具有帮助他人、完善自己,服务社会、弘扬新风的功能。志愿服务活动作为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要载体和实践平台,起到了积极的引导、提升和培育作用。
3.1 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作为高等教育主体的大学生思想状况更加复杂,精神需求更加丰富。志愿精神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契合,大学生志愿者在从事志愿服务活动的同时也在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参加志愿服务使大学生在奉献与互助中提升了道德境界、明确了人生追求,树立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时,受大学生志愿者服务精神的感召,其他同学也会以他们为榜样,自觉规范行为,积极加入进来传递志愿精神,从而对更多的人产生积极影响[7]。
3.2 提升大学生团结合作及与人际交往的能力
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对于大学生来说,志愿服务是大学生离开象牙塔,接触社会、步入社会的实践探索[8]。人是社会性动物,人的生存和能力发展都离不开社会联系。志愿服务活动是社会性、实践性活动,在志愿服务中,志愿者个体必须与其他人沟通交流产生联系,活动的顺利完成不仅要求志愿者团队成员有明确的分工而且要求成员协调配合、团结互助。新生代大学生的特点是独立、自我,常常以自我为中心,不擅长处理人际关系,而恰到好处地处理人际关系也是大学生社会化的一个重要体现。在志愿服务中,大学生需要与不同类型的服务对象沟通交流,这不仅能够锻炼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能锻炼他们与陌生人沟通交往的能力。除此之外,志愿者彼此之间的关系好坏是团队合作是否顺畅的基础,志愿者们需要相互帮助、通力协作才能达成志愿服务目标,志愿服务为他们提供了良好的锻炼平台,让他们在进入社会之前就具备了与人友好沟通交往的能力,为将来就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3 提高大学生的专业技能和社会实践能力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志愿服务的要求也越来越专业化、品牌化,对志愿者本身的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大学生作为掌握专业知识的人才也备受青睐。大学生志愿者参与与自己专业相符的志愿服务,能够将课堂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社会实践中,并在实践中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深化自己的专业知识,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和业务水平。志愿服务活动是志愿者直接与他人和社会进行交际活动的行为,大学生志愿者通过志愿服务活动走出象牙塔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将书本上的知识化成活动中的实际运用,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提升了大学生的知识技能,锻炼了大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增强了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同时,志愿服务活动也是对大学生志愿者专业素质和技能水平的检验,在志愿服务活动中大学生志愿者可以发现不足,进而不断丰富和深化自己的专业知识,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逐渐成长为有能力、有知识、有责任感的新时代大学生[9]。
3.4 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志愿服务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一致,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途径。大学生志愿者不计报酬,奉献自己的时间、专业知识和爱心为他人和社会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推动社会文明进步,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贡献力量,这行为本身就蕴含着服务意识、公共精神和无私奉献的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内涵的现实反映。同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志愿服务活动指明了方向,大学生在进行志愿服务的同时也在践行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大学生志愿服务中,有利于提高人们对主流价值观的认同感;通过志愿服务向公众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道德榜样,使公众在潜移默化中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增强自身道德修养,培养良好行为习惯。大力推行志愿服务活动,不仅是以行动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时还促进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全社会的培育和践行,有助于推动全社会的文明进步。
4 结束语
志愿服务活动弘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提高了公民素质,是推动社会进步、风清气正的重要力量。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体现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性和实践性,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体现,有助于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推动社会和谐进步。目前,大学生志愿者已成为我国社会志愿服务体系中人数最多、最有活力的群体,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下,探究志愿服务的德育功能对提高大学生的整体素质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和方式创新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