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临床检验基础》实践教学改革的实施和探讨

2020-01-10姜文静康少平李立宏温晓艳刘雪晴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20年32期
关键词:标本实验教学检验

姜文静 康少平 李 萍 李立宏 温晓艳 刘雪晴

(河北北方学院医学检验学院 河北·张家口 075000)

医学人才的培养以临床需求为核心,重在培养具有临床工作胜任力的优秀人才。对于医学检验技术工作者而言在实际临床工作中只有为临床提供正确的检验结果才能辅助临床医生做出科学的判断和正确的诊断,从而真正做到以患者为中心,解除病痛,造福人类健康事业。

学校教育是培养人才的基础和关键,对于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学生而言,专业课程的学习是基础课程和日后临床工作的桥梁,在提高学生培养质量和临床需要的人才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其中《临床检验基础》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的教学比例为1:1,可见实践教学和检验技能训练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重要性。《临床检验基础》课程团队近几年以人才培养质量为方向,以实验教学改革为抓手,不断强化育人理念,拓展教学思路,整合教学资源、优化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式方法。

1 引导式教学和技能操作有机融合

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将问题巧妙融入其中,引导学生不断思考,如从如何保证实验结果准确性的角度引导学生思考实验步骤的关联性和每个步骤的注意事项,学生在此过程中会从整体和部分及其之间的关联方面考虑问题,从而锻炼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在实验操作过程中对需要注意的问题尤其是对实验结果有影响的操作会格外重视,从而避免错误操作的出现。通过与以前教学的对比发现,告知其注意事项并不能避免不规范操作的发生,如毛细血管采血后的挤压动作、标本放置一定时间后不混匀而直接取样操作、携带污染的出现等等,而学生在操作前的自主思考分析环节能够帮助学生有效降低不规范操作的发生率并能促使学生对过程的思考和与结果的联系。在课堂讲授时直接告知学生某实验项目的操作注意事项,若学生不去主动思考和探究原因,不在理解的基础上而只凭机械性记忆在完成实验操作,一是容易遗忘,二是不能达到实验技能学习的目标;而引导式教学锻炼了学生的思维活跃度,学生会有的放矢地对知识进行分类、整合、对比,从而将检验工作中的质量控制和要求在学校学习阶段就渗透到自己的学习中,为日后适应角色转换和胜任临床工作奠定扎实的基础。

2 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比例,提高创新水平

传统的《临床检验基础》实验教学以基础性、验证性实验为主,长期以来,学生缺乏对实践操作的兴趣和积极性,机械性地完成操作,对培养学生的技能水平和创新精神起到了限制和阻碍作用。经过几年的摸索和发展,建立了验证性实验、综合性实验、设计性实验等多层次相互衔接的实验教学模式,突出对突出动手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比如由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的测定等独立项目的实验转变为红细胞平均指数的计算,由学生自行设计实验过程,总结完成指数计算的必需项目然后完成操作;血型鉴定和交叉配血部分,改变单纯的实验项目的完成的教学方式,从安全输血角度启发学生设计实验,包括供、受者血液标本的选择、输血前检测项目的完成、实验结果的分析等等,由学生分组讨论完成并汇报结果,组别间进行对比,考察学习效果,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自主创新的能力;在实验准备方面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实验准备老师将模拟标本的基础步骤完成后,启发学生兴趣小组成员根据某个实验项目的某一种检测方法的原理自行设计制备阳性标本并进行预实验,达到满意效果后完成学生实验操作阳性标本的制备供学生上课使用。学生实验操作时用两种以上的不同方法检测阳性标本,会得到不同的实验结果,启发学生分析原因,从而将实验原理、实验方法、实验结果有机联系在一起,强化学生的思维整合能力,有利用学生进入临床后将“被测者”、标本和实验结果综合进行分析,为临床诊断提供有效的依据。

3 加大实验室开放力度,并与其它专业课程实验教学融合

3.1 加大开放力度的必要性

医学检验技术专业要求学生有较高的动手能力和实践操作水平,而如果仅凭借在实验课上的操作和训练,限制了人才培养的目标的实现,可以在实验课之外引入开放式性实验。为了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设计水平,由学生完成实验试剂和器材的准备工作。实验室开放期间由学生根据实验室的开放项目并结合实验课的学习情况找到短板和不足所在,自由组成合作小组,采取组内成员彼此合作,组间成员监督考核,带教老师点评反馈的方式,逐渐让学生主动研究和探索实验方案和实验方法,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体会用实践检验理论知识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3.2 采用模块教学,与其它课程有效融合

在实验室开放过程中采用“模块”学习方式与其它专业课程实验教学融合,以标本为中心,向其它实验课程的辐射,整合学习知识,如尿液检测模块,临床中收集的尿液标本首先采用干化学试带法进行尿常规检测,若亚硝酸盐和(或)白细胞酯酶阳性,在进行尿沉渣检测在显微镜下是否观察到白细胞,进一步与《临床微生物学检验》实验相结合,进行细菌培养,看三者结果是否有联系,是否与患者的临床症状相符,若结果不一致,学生是否可以用学过的理论知识进行分析和解释;若体液检测模块,在《临床检验基础》实验中进行蛋白定性检测阳性,进一步与《临床生物化学检验》实验结合,进行定量检测或电泳检测,根据实验结果判断脑脊液性质。为由课程为单位逐渐过度到从专业的高度开展实验教学奠定基础,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拓展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4 提高教学设备的利用度,逐步贴近临床

4.1 更新并充分利用设备,丰富实验教学内容

学校教学受教学经费、教学条件等多方面的因素制约,不可能完全模拟临床检验科室自动化仪器的设置,但是应该不断更新教学设备,满足实验教学的基本需要,在一定程度上缩短与临床的差距。由于与仪器配套使用的试剂、耗材价格相对较高,所以一些学校往往采用教师示教的方法讲解仪器的构造、原理和使用等等,这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学生学习技能提高和职业观养成的积极性,而且也违背了购置仪器以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有研究表明示教的方式不能激发对仪器实验的兴趣,甚至出现应付实验报告的现象。所以应该呼吁和提倡增加对配套试剂和耗材的投入,让学生由被动听课转变为动手操作,既提高了仪器的利用程度,又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使抽象概念形象化,复杂问题简单化,实现早临床的教学效果。

4.2 设备使用和临床标本有效结合,培养临床思维

在仪器使用过程中注重标本检测的过渡性和连续性,避免出现仪器一过性使用的现象存在,采用与开放性实验结合的方式,由正常标本检测过渡到异常标本检测,在变化中加强对仪器的更深层次的理解和认识,尤其教学医院遇到有代表性的标本可以进行适当保存,将其用作教学标本供学生检测使用,随有随测,同时和临床病例进行结合分析,将检测结果、症状体征和疾病诊断联系起来,保证学生认知的连续性和整体性,而不是零散片段式的记忆,该教学模式有助于学生整体知识框架的构建、临床思维和评判思维的形成,而非简单地进行自动化仪器的操作。

5 突出形态学实践教学的地位,提高学生识别和辨认能力

5.1 改革形态学实验教学手段,强化训练

《临床检验基础》实践教学涉及外周血细胞,尿液、粪便、脑脊液、浆膜腔脊液及生殖体液等有形成分正常及异常成分的特点。尤其异常形态对临床疾病的诊断有着重要的作用。而且形态学显微镜检查是多种疾病诊断的“金标准”,还可以弥补其它检测项目的缺陷,可见培养学生细胞形态识别和辨认能力尤为必要和重要,而传统的仅仅依靠在实验课中进行章节训练和系统复习显然不能达到培养目标的要求。因此根据高质量人才培养的要求和现实状况的冲突不断调整和改革,逐步实现了形态考核、显微互动技术应用、虚拟仿真平台使用、网络资源共享、参加形态学大赛多种方法同步进行的过程性学习和线上、线下同步学习的教学模式。

5.2 整合教学方法,实现资源共享,提高育人质量

通过显微互动技术对典型及特殊标本进行同步讨论,可以有效激发学生对形态辨认的兴趣和积极性,学生在讨论中各抒己见,取长补短,尤其对于初学者而言,可以有效解决面对有形成分不知所措、无从下手的不足和入门难的困惑,从而不断拓宽对形态辨认的思路、提高识别能力;以产教融合为契机,通过虚拟仿真平台中不同模块如血液、尿液、粪便、精液等形态的自由学习,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弱项有选择地进行针对性学习,起到查漏补缺的作用;通过与公司和教学医院合作建立形态学云中心,可以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利用各种上网设备登陆平台学习来自于临床的各类形态学图片,并可以进行咨询,还可以得到专家的点评,改变了学习资源有限、匮乏的局面,起到了通过网络资源共享所带来的对学习能力提升的助推作用。而且以上方法可以互相补充,利用彼此的优点整合优化教学资源,再通过综合性实验项目的引入如各类形态室间质评模拟实验、形态考核等多种手段不断进行过程性评价,起到监督学习和考察效果的作用,进而选拔出参加全国形态学大赛的同学,近三年本校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学生均在大赛中取得优异成绩,起到以赛助学的作用。形态学教学拓展训练的优势逐年凸显出来,为开阔学生眼界和培养实用型人才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相辅相成,充分利用好实践教学在实践中检验理论、规范实验操作、提高技能水平、发展综合实力的优势,充分意识到实践教学过程中的不足与短板并进行反思和改革,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和实践教学有效对接,才能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培养符合岗位和临床需求的人才。

猜你喜欢

标本实验教学检验
序贯Lq似然比型检验
3D打印技术在动物标本中的应用
巩义丁香花园唐墓出土器物介绍
电容器的实验教学
2021年《理化检验-化学分册》征订启事
对起重机“制动下滑量”相关检验要求的探讨
几何体在高中数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关于锅炉检验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