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地方志的郑州历代医学人物研究*

2020-01-10禄保平苗艳艳

中医研究 2020年12期
关键词:医学

禄保平,苗艳艳,焦 娇

(河南中医药大学,河南 郑州450046)

郑州系河南省省会,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中国八大古都”之一,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历史上,夏、商、管、郑、韩曾建都于此,隋至清代均在此设州。现辖6区(中原区、二七区、管城回族区、金水区、上街区、惠济区)、5市(巩义市、荥阳市、新密市、新郑市、登封市)、1县(中牟县),域内留存有丰富的文化遗产。深厚的中原文化造就了诸多杰出历史人物,历代名医大家对我国医学的持续发展和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做出了时代贡献。据统计,中华民国以前出生的郑州知名医学人物,有文献资料记载的有百余名。由于时间跨度大,各种文献资料零散存在、详略不一,至今尚无关于郑州历代医学人物的系统研究。这对于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发展河南中医药文化十分不利。本课题组受全国名中医传承工作室建设项目、河南省中医药文化与管理研究项目、河南省社科普及规划项目等资助支持,基于郑州及所辖市、县、区不同时期地方志及历代相关史志等文献资料开展了相关研究。现以历史时期为纲,以医家为目,择要述之。

1 上古时期

中医学又称“岐黄之术”,与黄帝、岐伯等上古时期历史人物密切相关。晋代皇甫谧的《帝王世纪》载:“黄帝使岐伯尝味草木,典医疗疾,今经方、本草之书咸出焉。”黄帝(公元前2717—公元前2599年)即出生于今新郑北关的轩辕丘,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也是中华医药的创建者之一。岐伯则是黄帝时代著名的医学家和博学家,被后世尊为“华夏医学始祖”。南宋罗泌所撰《路史》记载:“古有岐伯,原居岐山之下。黄帝至岐见岐伯,引载而归,访于治道。”我国现存成书最早的医学典籍《黄帝内经》就是以黄帝和岐伯问对为主要形式,托黄帝和岐伯之名撰著而成,被公认是中医学的奠基之作。该书创造性地提出“治未病”思想,至今仍影响着医学的发展方向。

托名黄帝的医学著作除了《黄帝内经》外,还有《汉书·艺文志》记载《黄帝外经》三十七卷,《隋书经籍志》记载《黄帝甲乙经》十卷、《黄帝八十一难经》二卷、《黄帝众难经》一卷、《黄帝素问女胎》一卷、《黄帝明堂偃人图》十二卷,惜多已亡佚。

2 夏商周至南北朝时期

夏之后至隋之前,郑州医家相关资料较少,这一漫长时期的医学相关人物主要有伊尹、列子等。

商代贤相伊尹虽非郑人,但与郑州渊源颇深。考古推断,郑州可能就是伊尹辅佐商汤所居住建都的亳城,是商汤至盘庚迁殷之前的商王朝都城[1]。如此,伊尹则长期辅商于郑。他将烹调与养生相结合,开创了“药食同源”之先河;他创制汤液,提高了药物药效,标志着方剂的诞生,被称为中药汤剂鼻祖。《汉书·艺文志》所载“经方十一家”中的《汤液经法》三十二卷,即托名伊尹所作。该书对后世影响极大,如晋代皇甫谧的《针灸甲乙经·序》言:“伊尹以亚圣之才,撰用《神农本草》以为《汤液》……仲景论广伊尹《汤液》为数十卷,用之多验。”据此,医圣张仲景所撰《伤寒论》与伊尹《汤液经》具有密切传承关系[2]。

春秋战国时期,诸子蜂起,百家争鸣。战国前期,郑国莆田(今郑州市东郊圃田村)人列御寇(列子)作为道家学派的杰出代表人物,在所著《列子》中用较多篇幅阐述了中医学养生之道,提出“清虚无为、顺乎自然”“涵养元气、乐而忘忧”“尚柔主静、贵在专一”等主张。这些论述至今仍有很高的实用价值[3]。

3 隋唐时期

隋开皇三年(583年),改荥州为郑州,开始用指今郑州地区。隋代著名学者刘祐(一作刘佑)为郑州荥阳(今荥阳市)人,开皇初(581年)任大都督,封索卢县公。据《隋书·刘祐传》和《北史·刘祐传》记载,其精于占卜,兼知律历、医术。其奉文帝之命,撰《产乳志》二卷(已佚)。唐代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被誉为“一代通儒”的郑虔(691—759年),亦是荥阳人。他好读方书,尤喜搜集历代有关药物治病的文献资料,并采集草药为人治病。时胡人(我国古代对北方和西方各族的泛称)慕其书画,他就经常以书画换药品。其所著《胡本草》七卷(已佚)是我国古代唯一收藏西域药物的专著,为后世研究外来药物留下了宝贵资料[4]。

4 两宋时期

至宋代,我国医学呈现繁荣发展之势,名家迭出。蜀(今四川成都一带)人张锐,字子刚,家居郑州。他笃好医方医术,曾任太医局教授,为徽宗(1082—1135年)时御医,著有《鸡峰普济方》三十卷、《鸡峰备急方》一卷,刊刻于世。其成书于绍兴三年(1133年)的《鸡峰普济方》,载方3 000余首,概括了宋代以前有关医方和炮制及制药方面的成就,对后世影响颇大,在中药方剂中具有重要历史地位[5]。

南宋荥阳人郑春敷,早年习读医书,集诸家之善,抄传世验方,究心于妇产科诸症。他广集众说及效方,撰《女科济阴要语万金方》二卷,刊于孝宗隆兴三年(1165年)。该书系郑氏女科秘验之书,详述其家传秘方161首,具有极高的临床实用价值,被后世奉为至宝。其后裔郑仲饶,度宗咸淳年间(1265—1274年)任太医院监局[6]。

《宋史·艺文志》载南宋东虢(今惠济区古荥镇北,一说为荥阳市)人娄居中,重视调理脾胃,提出“节满意之食,省爽口之味”的观点;其强调“食治则身治”,对药膳食疗发展起到了承传与引领作用。他曾设药肆于临安(今杭州),世称“金药臼”。其著有《食治通说》一卷(已佚),由丞相赵忠定公作跋,部分内容可见于明代穆世锡的《食物辑要》。

另据《宋史》记载:荥泽(今荥阳市东部、惠济区古荥镇一带)人程德玄(940—1004年),精通医术,卒后追赠为郑州防御使;北宋末颖阳(今登封市西南)人王忠民,幼通经史,世代业医。

5 元明时期

这一时期,对我国医学做出巨大贡献者当为嵩阳(今登封市)人寇平。寇平,字衡美,生平不详,精于幼科,对儿科证治颇有研究。其曾“选古方之效于今者”,撰成《全幼心鉴》四卷,刊于明成化四年(1468年)。书中除选集经效古方予以阐论外,对面部及虎口三关、指纹望诊作了细致描述,并附图40余幅。日本橘玄渊评价该书言:“帙省而事要,言简而义晰……于保婴之道,可谓无遗憾也。”[7](宽文本《太医院真传全幼心鉴》跋)

另据《汜水县志》载,汜水县(今荥阳市汜水镇)道医李守钦,精太素脉理,能预知人事远近,寿九十有八,著有《方书一得》《太素精要》等(均佚)。《新郑县志》载嘉靖时期西安人王金,为著名方士、医家,于隆庆六年(1572年)客居新郑(今新郑市)行医;其子怀之、孙继怀亦精医药,为世之名医。

6 清代(1840年以前)

清以来,史志所载医家资料较多。现以区域分述之。

6.1 郑州市区

影响较大者当属郑县(今郑州市)张希曾。据1916年《郑县志》载,张希曾(1835—1908年),字省斋,世居官井巷(今管城回族区盐店后街),潜心钻研医术,尤长于针灸,治病亦以针为主,针灸所不能济者继之以方药。其研制儿科著名方药“肥儿丸”,俗称“黄块药”,专治小儿食积、消化不良、成人肠胃病等,曾风行郑州城乡。其著有《针灸要诀》,未见刊行。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郑州学正朱炎昭旌其门曰“金针度世”[8]。

另有郑县弓寨(今惠济区弓寨村)弓士骏(约生于乾隆末年),自幼嗜读医书,曾以药制硫黄治愈其侄女目疾,以白砒治愈河南某中丞之母瘫疾。其著有《弓氏医书辨讹》十六卷,“得其书者,试用之皆效”。郑州人(区域不详)弓泰,著《方脉合编》《眼科正谬》《幼科医案》诸书[9]。长葛县(今长葛市)谷马村马铜钟,于咸丰十一年(1861)年迁居郑州十八里河村(今属管城回族区),曾开设“永盛堂”药铺,专门制售“猪肝散”,主治小儿腹泻、贫血、疳积等病证,在郑州城南一带享有盛名[10]。

6.2 巩义市

影响较大者为田净意(名鸾)。他生活在道光年间,自河北迁至巩县(今巩义市),隐居海上桥村,精通阴阳五行,善扶乩占卜,又善治病,著有《瘟疫安怀集》《育婴集》。其中《瘟疫安怀集》四卷初刊于道光丁酉年(1837年),主要叙述温热病治疗方法,行文以歌诀方式为多,又以七言语句为主,韵音上口,易于背诵,贴切临床,可信实用,是研究温病学的必读书目[11]。

此外,洛口村曹德泽,幼习儒,精医术,著《卫生提纲》;北官庄村卢士选,精研《三指禅脉决》《医宗金鉴》及徐大椿、陈念祖诸家之书,公余为人治疾,著《月川医案》;罗庄村孙沐恩,辑《药方类编》十卷;县岁贡生杜生南,善治痘疹,著《订正神应心书》二卷[9]。

6.3 荥阳市

据1924年《续荥阳县志》、1928年《汜水县志》等记载,清代荥阳籍医家众多,并有脉络清晰的传承世医出现。如:宋文昭、宋懋容父子(道光年间),皆以儒医名闻当时,同乡翰林孙钦昂曾以“福缘善庆”匾额赠宋懋容;宋文昭曾孙宋辛酉为光绪年间名医,他传承家学,又受学于马先登,善以脉候决生死,郑州牧焦仰之赠以“仙手佛心”匾额;宋辛酉子宋树琴、宋树棋,孙宋多三、宋畏三,亦世其业,世居城东五十里府君庙。

小京水西冈(今荥阳市豫龙镇一带)宋运善,系累世儒医。其祖辈宋凤起、宋泽溥皆名噪一时;其父宋开第长于针灸,曾悬壶须水(今中原区须水镇);其本人继承家传,精于儿科,临证不尚奇异,悉依古法投方,无不应手取效,乡里赠“道阐灵枢”匾额颂之;其胞弟宋运时、堂弟宋吉人,皆以医显;其子宋其义、宋其瑾,亦世其业。小京水北冈宋捷三,亦从宋凤起学医,尽得其术,尤擅痘疹。其识证精确,用药奇妙,邻里亲友赠匾额曰“著手成春”。其子广述世其业[12]。

见于史志者尚有石井沟(今崔庙镇石井村)孙来鹤习儒通医,精于眼科,翰林院编修赵东阶赠其以“术并丹溪”匾额;三李村白鹤鸣精研病症脉理,论证洞彻根源,人称“仙手佛心”;河王村王允修通岐黄,精针灸,擅用针法治疗口眼歪斜,并精运气之学;汜水县(今汜水镇)齐至道善治危难之证,常手制丸药以济贫病;汜水县贾健以医济世,遇贫病辄出药疗救。荥阳人王居宸业岐黄,精运气;蒋抑高精医学,善眼科;翟广涵认症用药炉火纯青,乡邻旌其门曰“望重闾里”;张元福精于岐黄,识证精确,“辞千金之产而不取,焚五百缗债券以恤贫”;张芝芳曾以麻黄三钱治疗暑月疫病;董联辉撰《瘟病说略》《瘟病条辨》《外科证治》;等等。

6.4 新密市

据《密县志》等记载,清代密县(今新密市)有据可查的医家有十余人。如:陈大谟,字显功,擅长外科;张如修,字永叔,精于眼科;樊通润,号云鹤,著《医学述要》十卷;马朝聘,字君选,著《资生灵通》五十七卷;周同文,字衡章,著《伤寒辨证详说》;王心一著《验方新集》《痘疹新集》等书;杨永锡著《痘疹详说》十二卷、《伤寒摘要》八卷、《杨氏医案》若干卷。

此外,尚有樊洧,精于医术,年80余仍为人悉心治疫;郭元长,字乾一,精岐黄,时人称之“国手”;傅一经(字子授)、路坦(字平子)、张烜(字熙止)、杨鼎三(杨永锡子)、孙建业等,均精于岐黄之术,以医名于当时[13]。

6.5 登封市

清代郑州籍医家中,声名大者莫过于景日昣。景日昣(1661—1733年),字东阳(或作冬阳、冬旸、东旸),号嵩崖,系中岳嵩山登封大冶街(今登封市大冶镇)人,著名政治家、文学家、教育家、医学家,进士出身,曾担任乾隆皇帝老师。他幼治《易经》,后因母病而涉医,深研《黄帝内经》《难经》诸书,悟医易同源之理。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他著成《嵩崖尊生》十五卷;并著有《说嵩》《嵩阳学》《嵩台随笔》《嵩岳庙史》《龙潭寺志》及笔记诗文若干卷。景氏常以易释医,对运气学说也极为重视;学术上推崇李东垣、朱丹溪等,但并不固守古人窠臼,论病往往独出新意。其医学思想集中体现在《嵩崖尊生》中,《登封县志》称:“《嵩崖尊生》是我国医学珍品,对妇科疾病见解有独到之处,后传入日本,享有盛誉。”[14]

6.6 中牟县

城北大庙李村李恩长(1820—1875年),字绵斋,号遂初,咸丰恩科进士,长于诗赋,博通古文,医学造诣尤深,当朝曾九卿对其文才、毛中堂(毛昌熙)对其医道十分推崇。三官庙村王应铎(?—1901年),字金声,擅长痘疹及瘟疫治疗,晚年将其历年得心应手之良方积腋成裘,纂成《痘疹汇编》,书中对痘疹从发病到病后护理钻研尤深,深受时人推重,乡人尊称其为儒医,亲友视其若神明。朱塘池村朱存善(1826—1909年),字黄轩,行医不尽遵古法,每遇异症,常独自深思,大胆用药,处方惊人,著有《阴阳论》,立论精深[15]。另据1936年《中牟县志》记载,孟复旦精于针砭之术,县令姚某旌其门曰:“达尊有二。”还有张宏业、程镜等,亦均精于医理。

7 近现代

7.1 郑州市区

据《郑州市上街区志》记载,郑州峡窝何寨村(今属上街区峡窝镇)何其所(1866—1946年),精通伤寒、妇科,诊治伤寒病,每诊必愈;邻里赠其匾额谓“杏林独步”。其研制出妇科神药“月间疾丸”,专治妇女产褥期病证。上街区朱寨村朱腾蛟(1882—1967年),字云生,对妇科、儿科、杂症等均有独到之长,著有《温病答辩》(已佚)。郑州北郊杨秀春(1889—1965年),秉承家传,刻苦钻研,历经名家指导,在药物、方剂、诊断、治疗诸方面均颇精通;其善用吴茱萸汤、归脾汤等方药治疗月经不调、带下证等妇科病及内科胃肠疾病等,著有《杨氏医学》(已佚)[16]。

7.2 巩义市

后泉沟白鹤龄(1879—1944年),精于眼科,擅施“金针拨内障”术。半个店村马旦(1882—1966年),学名树勋,兼通内外妇儿各科,尤擅中医外科,民众曾为其捐资立碑,上刻“桑梓遗爱”。北官庄村卢树芝(1891—1966年),字祥轩,为七代家传世医,通内、外科,尤精于喉症、乳疾、儿科、伤寒等。西村吴旋乾(1900—1966年),名天运,自幼习文学医,长于温热病及内、外、妇、儿各科,著有《余诊心得》《温热病诊治录》等(均佚)[17-18]。

7.3 荥阳市

近现代荥阳籍知名医家也颇多。如:王村段坊村荆文甫(1880—1943年),原名绶彤,学名良仪,号东园居士,重时务之学,并从宋世纯习医,著有《东园医案》数卷及《东园随笔》《易经举隅》《诗经政解》《经世要略》《性善宝训》《国学昌言》等,逝后被赞“喻古圣贤”[19]。汜水赵村李继邺(1889—1978年),自学中医,精心钻研,注重结合生理知识,每能著手成春,著有《妇科择要讲义》(一作《中医妇科讲义》)《实用儿科纲要》,并校阅《本草诗解药性注》。乔楼侯庄村袁子震(1902—1983年),精通经典,擅长针灸,兼治内、外科疾病,治疗中风、偏瘫经验丰富,对“风、痨、鼓、膈”等病疗法独到;其于1974年后专攻心血管疾病,擅长中医药治疗心血管系统疾病[19]。新唐村吴湛如(1894—1972年),原名水,字孔智,幼读私塾,后随父奉璋研习岐黄,专习喉科,20世纪50年代创办西安市中医院中医喉科,并被誉为西安地区“十大名医”,研制出“白喉散”“喉疳散”“九转丹”等喉科常用方剂,其中“白喉散”入录《解放十年来临床实用中药制剂验方选集》;其创制单味天然麝香皮下埋藏疗法治疗瘰疬,效果良好[20]。

更有张文甫(1902—1970年),六世业医,擅长内、外、妇、儿各科,对伤寒、温疫及疑难病证有精深研究,系河南省卫生厅1964年备案的99名老中医之一。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其曾多次深入农村防治布鲁氏病、钩端螺旋体病、肠伤寒、流脑、乙脑、流感等急性传染性疾病。其所著《新编火疫论》是其晚年依防治传染病经验撰写而成,该书汇集了吴又可、杨栗山、吴鞠通、田净意等医家论述,并就火疫证治规律、火疫杂症及疫后调理做了较为详尽论述。其另有《内经知要—见解》《妇科辑要》《肠伤寒治四略》《医学津梁》《五运六气》《医学易记略》《针灸治验录》《肝硬复治论》等手稿遗册[21]。

此外,薛武承(1869—1943年)潜心钻研骨科医术,为正骨科名医[19]。郑建先(1890—1959年)擅长中医内科,并善用针灸配合治疗,其研制的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白血病的“兔肝散”及治疗慢性胃炎的“胃钥”(即开胃之钥),疗效独特[22]。

7.4 新郑市

郭店村(1937年移居西安)王庆林(1908—1975年),字杏村(一作吉村),三世业医,幼承庭训,专攻痔瘘。他继承家父“内痔枯痔疗法”“瘘管挂结疗法”,总结临床经验,创造出特殊的“内痔注射法”“瘘管切开法”“内痔割扎法”“内痔环扎法”等新疗法[20]。

新郑人(后定居中牟县城关镇)杜云乾(1900—1982年),精研李杲、叶桂学说,重视脾胃,用药以轻灵见长。其自制外科“灵药散”治疗骨髓炎、乳腺炎、痈疽等有独到之处;善治小儿肺炎、腹泻、惊风等危症。人赠巨匾“术媲鹊佗”[15]。

7.5 登封市

据《登封县志》载,裴家岭村裴金华(1881—1967年),字砺斋,号若梦,系河南省卫生厅1964年备案的99名老中医之一,善治劳损诸疾。其临证治疗不随时俗,“行气取疏达,逐瘀取活络,清不用寒凉,泻不用峻快”。其验方“无价保真丸”为遣使之惯例;种子安胎以“五子衍宗丸”“保生无忧散”为独特之秘;治疡症以自制“积善春千锤膏”外贴,制法精严,拔毒祛腐。其著有《活人验方辑要》,并被乡民赠以“仁济闾里”匾额。唐庄玉台村魏杰卿(1892—1980年),字国英,拜名医丁林芝、丁金成为师,长于中医、针灸,通晓儿科、妇科。他精于辨证,提出“夫病有宜补,以泻之道补之;病有宜泻,以补之道泻之;病宜寒剂者,以热剂为向导之兵;病宜热剂者,以寒剂为类从之引”;用药独到,将5种中药炮制方法应用于临床,即“酒制升提而制寒,醋制注肝而收敛,盐制走肾而下行,姜制温散而豁痰,蜜制甘缓而润燥”。大冶镇温沟村温之贞(1899—1982年),一作温子贞,字名山,刻苦研读经典,并得禹州名医宋德荣指导点化,擅长内科、妇科,选方平稳,用药轻灵,晚年著有《温之贞医案》[23]。

耿彝斋(1891—1969年)亦是河南省卫生厅1964年备案的99位名老中医之一,擅长中医妇科、儿科及疑难杂病。他用药简练,如:常用茺蔚子治疗头痛、头晕(高血压),并将茺蔚子的作用概括为“却瘀导滞”;对于小儿口疮,认为该病是由食用生冷伤及脾阳所致,常用白术、山药、白扁豆、干姜、白豆蔻、大枣等治之[24-25]。

7.6 中牟县

八岗乡前张村张锡朋(1865—1941年),号贝五,自幼随父学医,兼收并蓄,擅长治疗外科疾病,对三口、三背、附骨疽等重大疑难杂症尤有专长,所研制“三仙丹”对疮疖、痈肿疗效独特。万滩镇李显吾村辛寓仁(1882—1967年),擅长妇科,1964年被河南省卫生厅批准为全省备案的99名老中医之一。中医世家丁云从(1899—1990年),祖籍浙江绍兴,1948年定居中牟县东漳村,擅长治疗妇科、儿科和疑难杂症[15,24]。

8 分析与展望

郑州域内历代医家虽为数甚众,但以清代以后居多。本文所述医家共计97人,其中明代以前17人,清代(1840年以前)57人,近现代23人。究其原因有三:一是古代医家地位相对低下,不受重视,能被史志记载者甚少;二是古代受各种因素影响,医家学术资料和生平事迹传播受限,得以流传下来者甚少;三是清代因受社会环境影响,考据之风兴盛,文人潜心医学者甚多,前述清代医学人物中即不乏文人出身者。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遵循中医药发展规律,传承精华、守正创新。”中医药的发展离不开学术的传承,深入挖掘包括郑州在内的历代医家及其学术成就尤为重要。政府主管部门和有关学术团体应积极组织相关专业技术人员系统整理历代医家资料,建立相应的档案库、数据库,进而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对其中有重要价值的内容开展深入研究,使之不断创新发展,造福人民群众。同时,开展此项研究也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的时代要求。

以上所述仅为郑州历代医学人物之一隅,文中所述难免有舛讹纰漏之处,唯待以后继续深入挖掘研究和修正完善。

猜你喜欢

医学
本刊医学名词中常见错误及正确写法
天津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同济大学学报(医学版)》介绍
本刊可直接使用的医学缩略语(二)
医学写作的概念
浅谈中医急诊医学发展之路
本刊医学名词中常见错误及正确写法
医学的进步
预防新型冠状病毒, 你必须知道的事
医学写作的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