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前后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分析
2020-01-10赵亚莉
赵亚莉
随着医疗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抗菌药物治疗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抗菌药物具有多样性、不良反应多的情况,且临床有滥用的现象,且其对患者安全性影响尚不明确,因此临床药物管理工作人员必须采取专业的专项整治为抗菌药物患者提供更合理的用药方案[1]。抗菌药物管理人员对临床上抗菌药物进行专项整治,不仅可以降低用药错误和不良反应的发生率,还可以提高患者对药物的依从性,取得良好治疗效果。本次研究比较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前后患者的抗菌药物服用效果、抗菌药物服用依从性、抗菌药物知识掌握评分、抗菌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主要目的为探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效果。具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2017 年1 月~2019 年1 月接收的100 例使用抗菌药物治疗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随机将患者分为常规组及专项组,各50 例。常规组年龄22~76 岁,平均年龄(49.22±9.18)岁;男27 例,女23 例。专项组年龄21~73 岁,平均年龄(48.81±9.27)岁;男28 例,女22 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常规组患者接受常规抗菌药物服用指导。专项组患者由临床专业工作人员开展抗菌药物专项整治,具体内容如下:①和医师合作:由临床专业工作人员和临床医师密切合作和交流,协同为患者制定科学合理的临床抗菌药物服用计划,同时共同深入探讨患者病历,充分了解抗菌药物服用规范性后,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并积极整改。②和护士合作:临床专业工作人员要积极参加护理晨会,并详细指导抗菌药物使用方法、药物用量、给药时机等相应抗菌药物服用知识,同时还要为护士宣教抗菌药物常见不良反应和相对处理方法。③和患者交流:为患者发放抗菌药物服用健康宣传手册,详细指导患者抗菌药物服用剂量与抗菌药物服用方法,还应告知如何避免或减少抗菌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的方法,以免发生抗菌药物副作用。④临床抗菌药物专项整治任务:专业工作人员在开展临床抗菌药物专项整治方面的主要任务包括审查处方,向医师和患者提供医疗信息,监测患者的药物,为医师和患者提供医疗咨询,医院的专业工作人员将审查和检查抗菌药物的处方。如果发现药物剂量过大而且用法不明确,及时与专业管理人员沟通,修改处方,不影响患者的治疗;不相容的药物需要重新修改,以确保患者的药物安全,并与专业工作人员保留联系电话,以确保患者在整个药物治疗过程中遇到问题时可以咨询,使其明确用药方法和注意事项,副作用和不良反应。专业工作人员将利用抗菌药物知识向患者耐心解释,确保患者正确使用抗菌药物,不仅可以避免误用抗菌药物,还可以提高患者的依从性,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⑤药物不良反应管理:抗菌药物的临床不良反应发生率很高。通过处方评估,临床病房检查和医师推荐分析,专业工作人员及时发现抗菌药物的不合理应用,解决了抗菌药物使用中不合理的因素,提高了医师对正确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重要性的认识。为避免不良反应,专业工作人员必须参与抗菌药物的安全管理。⑥合理使用药学教育:促进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是专业工作人员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结合医院抗菌药物应用的特点,鼓励通过讲座等方式宣传合理应用抗菌药物的重要性。
1.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后的抗菌药物服用依从性、抗菌药物知识掌握评分,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治疗效果。用本院自制问卷调查抗菌药物服用依从性与抗菌药物知识掌握评分,总分均为100 分,评分越高抗菌药物服用依从性、知识掌握度均越高。抗菌药物不良反应主要有便秘、皮疹、恶心呕吐等。疗效判定标准:显效:症状消失,相关生化指标恢复正常;有效:症状改善,相关生化指标改善;无效:达不到上述标准。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3.0 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干预后的抗菌药物服用依从性、抗菌药物知识掌握评分比较 专项组患者干预后的抗菌药物服用依从性、抗菌药物知识掌握评分分别为(97.84±2.31)、(95.21±2.21)分,均高于常规组的(83.45±1.35)、(84.13±2.68)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专项组发生恶心呕吐1 例;常规组发生恶心呕吐4 例,皮疹4 例,腹泻2 例。专项组不良反应发生率2.00%低于常规组的2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274,P<0.05)。
2.3 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比较 专项组显效39 例、有效10 例、无效1 例,常规组显效22 例、有效18 例、无效10 例。专项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98.00%高于常规组的8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274,P<0.05)。
3 讨论
医疗模式的转变要求药剂师进入诊所,开展临床药学工作,并为患者提供安全有效的药房服务。目前提供药房技术服务,从过去简单的药物调整到协助医师选择治疗,开发个性化的药物输送计划,向诊所提供医疗信息,提供医疗和互动,不相容和及时变化的咨询服务,如不良反应[2]。制药部门应建立以患者为中心的药物模型,以合理用药为核心参与临床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在药房服务方面,抗菌药物管理人员也坚持临床抗菌药物专项整治,包括抗菌药物咨询,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安全管理抗菌药物,抗菌药物和化学品的收集和分类。抗菌药物管理人员应尽快学习和掌握该学科的特点和规律,并在其工作中实践和运用其学科方法和内容。除了传统的抗菌药物配药工作外,抗菌药物管理人员还学会了改善该领域工作方法的实践,以更好地为患者服务[3,4]。基于抗菌药物,专业工作人员应从抗菌药物临床药学基础工作入手,不断学习抗菌药物理论知识,参与临床病房,弥补实践经验的不足,利用药学专业知识,结合临床状况,不断探索药物使用规则,并开展药房监测,确保患者安全。在抗菌药物治疗患者抗菌药物服用服务中通过由临床专业工作人员深度参与,充分发挥自己专业知识来辅助临床医师制定最佳治疗方案,与医师进行有效合作,让更多抗菌药物治疗患者能够享有更有效的治疗[5-7]。抗菌药物专项整治通过和护理服务密切结合,能够有效避免以往护士配药与给药中存在的风险事件,让护士充分掌握抗菌药物配伍禁忌,及时发现抗菌药物不良反应并给与及时处理,从而为患者减少因抗菌药物不良反应造成的痛苦;临床专业工作人员和患者积极交流沟通,更有利于患者掌握抗菌药物的抗菌药物服用方法及机理,从而显著改善患者的抗菌药物服用规范性与依从性[8-10]。
本研究中常规组患者接受常规抗菌药物服用指导,专项组患者由临床专业工作人员开展抗菌药物专项整治,结果显示,专项组患者的抗菌药物服用依从性、抗菌药物知识掌握评分均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专项组不良反应发生率2.00%低于常规组的2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专项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98.00%高于常规组的8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抗菌药物治疗患者开展抗菌药物专项整治能够获得显著效果,能显著提高患者对抗菌药物服用的掌握度与依从性,并提高抗菌药物治疗的效果,减少药物的不良反应,提高患者的预后,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