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阶段传统文化课程实施策略研究
2020-01-10齐海燕
齐海燕
(赤峰学院,内蒙古 赤峰 024000)
一、对传统文化课程在高中阶段实施的必要性分析
(一)习惯优化,培养思想正确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中华传统文化中具有诸多宝贵的道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由于文化潜移默化的特点,学生必会受到熏陶,逐渐拥有更高的人文素养与道德品质,现今很多高中生为独生子女,这一身份使其可能不尊重长辈,做事冲动不考虑后果,但如果是经常诵读经典,学习传统文化的孩子,生活品位和人生内涵可能就会刷新至一个新的高度,日后为人处世也定会守住道德底线,路子会更加广阔,也会成为社会和国家所需要的人。学习传统文化不是为了教育别人,而是为了改变自己,传统文化就像一面镜子,孟子说“行有不得,反求诸己”,传统文化不是为了对照别人,而是拿来反观自己,找到自身不足。践行传统文化更充分汲取贯穿于其中的历史养料和思想精髓,把自己变成一个善良的人,最利他的人,然后再去影响他人,进而对社会产生影响,每一个人都去改变自己的家庭、自己的国家,让家庭和睦,让社会和谐。每日事善、语善、行善、积善,去改变和改造自己和他人的命运。
(二)提升语言能力
现阶段高中生最重要的使命是参加高考接受更深层次的教育,传统文化课程的开设,可以使学生在吟诵和学习古典文学的过程中,了解更多文化释义,并且通过背诵这一环节,既是对记忆力能力的提升,也会有“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作用,使学生不仅会学习更会懂得应用,了解其中深刻内涵,提升理解能力。
(三)提升学生民族自信心,增强社会责任感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也给每一个人的躯壳注入了活力,是否信仰本民族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区别于另一国家的重要方式,仅有中国国籍,拥有华夏血统却信仰他国思想,骨子里并不是中国人,而现今很多青年人,其中也包括高中生多少有崇洋媚外的思想倾向,而传统文化课程的开设是要将高中生思想拉入正轨,让其了解中华民族的文化积淀之厚重,对自己民族文化的认可,从思想上认定自己是中国人,并对此身份加以肯定,从而对自己的民族产生使命感与责任感。真正的中国人不仅要有中国人的血统,更要有中国人的精神、灵魂。而中国传统文化,就是灵魂。
(四)国家政策要求
《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提出:“要加强民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播, 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和传统经典、技艺的传承。”国家从战略角度提出对优秀传统文化发展的要求,而高中生这一青年团体的文化教育工作是长期的、系统的、复杂的过程,需要社会、学校、家庭及个人的充分配合,形成有效合力,探索出一条行之有效的路径。
二、探究高中阶段传统文化课程开设策略研究
上文分析了传统文化教学的必要性,说明在高中阶段传统文化教学课程的开设具有可行性,下文将探究如何将传统文化课程以高效的形式开展,供学生了解学习。
(一)加强理论学习,增加课堂内对经典传统文化的讲读
高中教学模式主要为传统教学法,主要为教师授课,学生获取知识信息的方法,教师作为课堂的主体,作为知识的拥有者,可以通过课堂教学,诠释经典文化的精髓,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探究中国传统文化的心理,一部分高中生可能在上该课程之前对于传统文化知之甚少,且高中是应试模式阶段较重的一个时期,学生记忆力较强且对新事物接受能力较高,加之高中生自主探索能力及自学能力仍有待提高,传统文化的理论教学应被视为该课程开设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
(二)进一步完善现有的课程设置
高中生被视为是学习生活最紧迫的一个阶段,而对于传统文化这一在高考中并非指定考试的科目,这一课程的开设并不受重视,但就像《圣经》对犹太人,耶路撒冷对基督教徒一样,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人之本,中国人不读“四书五经”而去崇拜西方文明是不现实的,而传统文化自身价值更不能用高考来衡量,因此,必须要对此课程的重视提上日程,要完善现有课程设置方案,学校要采购相关理论学习书籍,且要适当增加课程数量,对于学生课外图书的阅读也不应有过于硬性的规定,即不应该让高中生的阅读书籍仅仅局限于诗经古散文唐诗宋词元曲等领域,对于明传奇、清小说、京剧艺术等也可以放宽限制供学生自由选择,自主阅读,扩大学生知识面,了解众多中国传统文化。
(三)开展形式多样传统文化实践
社会实践活动对于高中生来说可能并不多见,从恢复高考至今,人们的传统观念便是,高中是学习知识考取功名的过程,所有一切可能的时间都应该给理论知识的学习,书本学习在这一阶段大于一切,但应该注意到的是,学习不仅要劳逸结合更要注重实践探索,理论知识固然重要,但通过相关实践活动更能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好奇心是各个年龄阶段都具备的心理,高中生仍然会被新鲜事物所吸引,对于传统文化实践的方式,校内而言,校方可以积极主办古典诗词朗诵、传统文化知识竞赛等文化活动,并积极倡导教师参与,身体力行,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既丰富高中生的学习生活又可以辅助教学课程的开展。对于校外活动,学校可以利用高中学生学习任务较轻的时段,统一安排组织学生有序参观当地的文化遗址、文化指向性公园、博物馆等地,并安排相关知识渊博教师进行统一讲解,让学生对当地传统文化有所了解和认知。适当的劳逸结合是高效学习的一种方式,同样适用于高中学生。
(四)借助网络媒体拓展学生文化视野
网络信息发展迅速的今天,传统教学方式自然也要与时俱进将其融合,网络媒体图文形声并茂,具有很强的视觉冲击力,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可以向学校申请,在恰当的时间,利用网络给学生播放大部分人感兴趣的传统文化的宣传片或者纪录片,感受祖国文化的博大精深,积淀自身的文化底蕴。学生会在学习过程中提高辨别力和鉴赏力,丰富自身的文化内涵。而这一切恰好是中国传统美学精神的缩影:美与善的统一,情与理的统一,认识与直觉的统一,人与自然的统一。
(五)不断提升教师文化素养
在高中阶段,学生获取资料的途径较少且封闭,因此在传统文化课程的开设过程中,主要还是通过教师来引导学习的,而这对教师本身而言,对于其文化素养便具有较高的要求,不仅要具备过硬的专业素质,还应开拓学习教材,找寻与学生相匹配的学习方式,因材施教,因此对于教师专业素质的培训也是课程可以正常开设的重要要求之一。
(六)循序渐进,有序推进
学习传统文化不是一朝一夕之事,应制定周密的学习计划,由浅入深。《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对于引导青少年学生更加全面准确地认识中华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基本国情,认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理想信念,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历史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