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意义和策略
2020-01-10庄颖
庄 颖
(福建省南靖县第一中学,福建 漳州 363600)
我国传统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而语文是一门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学科,是民族文化的载体,对于提升学生语言能力和文化素养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应加强传统文化教育与渗透,让学生在掌握语文知识的同时,增强中华传统文化学习意识,提升学生的文化修养与综合素质。
一、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的意义
北大学子弑母案虽然已经过去多年,当我们谈论起吴谢宇时,仍然把“北大”“学霸”“天才”等摆在最抢眼的位置。导致吴谢宇出现这种处事方法的重要原因,无疑是教育结出的果。当我们的教育过分强调成绩,以“分数”论英雄时,必然会让许多学生把“成绩”当作评价一个人的唯一标准。目前大部分学生属于独生子女,家长过分溺爱,孩子较少接受传统文化教育,缺乏社会责任感和民族使命感,日益影响到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所以,很有必要在教学中加强传统文化教育。
(一)有利于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范仲淹《岳阳楼记》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表现了他远大的政治抱负,提倡“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精神,在今天仍有着借鉴和教育意义。《论语》中“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这则的内容重点强调了诚信,强调人与人之间的真诚。“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这句话是从义利的角度来区别君子与小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很好地阐释了在人际关系处理中应当遵守的重要原则。人们应该以对待自身的言行为标准来对待他人。自己做不到,便不能要求别人去做到。因此通过语文教学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向学生传达积极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内涵,如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爱国主义、诚实守信、尊老爱幼、谦恭礼让等基本精神。
(二)有利于提高学生语文素养水平
首先是学生文字运用能力亟待提升。学习传统文化,通过有效而丰富的字词句段的积累,最终达到得心应手的运用目标。透过字词句段深入了解一个文人、一份情愫、一段历史。于知人论世中挖掘文化传统,于人文故事中收获知识。形象生动,学生饶有兴趣地受到文化熏陶,自然而然提升了语文学习和运用的热情。其次,在教学中,还可以结合授课进度融入相关的知识。例如:在《雨巷》一课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图书、互联网等多种渠道搜集相关古代油纸伞的来历、图片、功能、制作加工以及油纸伞的演变发展过程,能让学生更加深刻地了解到昔日的油纸伞不仅是遮阳挡雨的生活用具,还是婚俗嫁娶礼节中一项重要的必备物品。我国传统婚礼习俗中,为了避邪,媒婆在新娘出嫁下轿时,都会用红色油纸伞遮着新娘。
(三)有利于提高学习传统文化的热情
中国四大名楼之一滕王阁,久负盛名,主要归功于王勃所作《滕王阁序》中“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这句千古绝唱。这句在句式上不但上下句相对,而且在一句中自成对偶,形成“当句对”的特点。如“落霞”对“孤鹜”,“秋水”对“长天”,这是王勃骈文的一大特点。描绘了一个让人无限想象的视觉画面,蔚蓝的长天与秋水辉映,连成一片广阔的视觉背景,水天之间,红红的落霞在天边浮动,落霞中,一点孤鹜飞舞。《滕王阁序》文中铺叙滕王阁一带形势景色和宴会盛况,抒发了作者“无路请缨”之感慨。在学习、鉴赏这篇文章过程中,让学生与作者产生共鸣,让学生激起学习热情来更多了解王勃的作品及有关历史文化等,如与王勃并称“初唐四杰”的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二、传统文化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策略
(一)运用各种方法,强化理解教材知识
默写课文,强化重点难点的理解记忆。在教学中,有所目的地选择重点、难点的古诗词句段进行默写,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并由学生们互相批改,这样有两个好处。第一,可以减轻教师的工作量。第二,也是最主要的目的,就是能让学生更加感知到难点、平常不注意的细节以及容易混淆写错的字或句。这样,自己就能本着“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的态度,用心地牢记住这些知识点,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开展朗诵比赛。每位学生朗诵的内容篇幅不限,可以在老师推荐的范围内选择,也可以选择自己所喜欢的一首古诗词来进行比赛。通过比赛,不仅能锻炼学生的胆量,还能展示学生的个人素质和个性特点。学生从准备到参赛的过程中,通过朗读方式将真情融入文中意境,能更深入感悟到这些优秀作品中的传统文化精神。
(二)深入挖掘教材,引导感悟文化魅力
古诗词、文言文是高中语文课本中的重要内容,每一篇都是传统文化的经典。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深层次地挖掘每一篇古诗词、文言文所蕴含的传统文化因素,例如:在《师说》教学中,教师可以从该篇作品的发问处开始教学,这样能够让学生意识到教师在传统文化教育中的重要作用,从师学习是非常有必要的,从而渗透尊师重道的传统文化。再如:在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学中,学生阅读最烦的是内容艰涩,趣味索然,而要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就需要深入了解和熟悉这首词中的典故,重点是典故的处理,难点是如何进入典故。通过介绍辛弃疾的生平、创作的时代和相关历史背景,让学生更能感受到辛弃疾忧国忧民,借登临怀古抒发自己怀才不遇、壮志难酬之意,从而激发学生的报国之志,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三)营造教学氛围,提高传统文化学习热情
高中语文课堂是弘扬与发展传统文化精神的重要载体,传统文化教育的学习效果与教学氛围密切相关,因此非常有必要在教学中营造良好的传统文化氛围。例如:人教版必修五《林教头风雪山神庙》选自章回体长篇小说《水浒传》,《水浒传》中的英雄好汉都是被逼上梁山的,而其中最具典型意义的就是林冲。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认识人物和小说主题,更好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教学中可以通过PPT介绍四大名著和作者施耐庵其人其事及创作背景,播放《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的电视剧片断,让学生感受中国古典四大名著的魅力,准确了解小说的故事情节,全面概括林冲这一人物形象,把握小说“官逼民反,替天行道”的主题思想。引导学生掌握鉴赏小说的基本方法,又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激发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
(四)延伸课外阅读,领会传统文化精神
高中语文教材中可供学习的传统文化相当有限,而且课堂上也只有45分钟,没办法做到面面俱到,不能让学生深刻地领会传统文化的精髓。因此,教师要结合高中生的阅读能力和教学进度,引导他们课外主动阅读我国的国学经典和历史文化作品。例如:在教完《逍遥游》一课后,教师可以推荐学生阅读《庄子》,以及观看《百家讲坛》。通过延伸阅读,能够更加深入了解《逍遥游》一文中,是通过几个层次的递进,体现了庄子对自由的追求。其文章充满奇幻的想象,构思巧妙,以其诙谐诡异的语言,汪洋恣肆的意趣,表达了庄子思想至境——精神之绝对自由、意念之空阔豁达。也更加能感悟到庄子的哲学思想之所以在现代仍然被推崇,其重要原因是他追求生命自由精神境界的思维方式对于现代人仍具有借鉴意义。
(五)巧用传统节日,加强渗透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节日有很多,如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教师可以充分结合我国的传统节日,对节日背后的传统文化进行深度挖掘。教材里就有不少和传统节日相关的课文,如屈原所作《离骚》这篇文章就与端午节密切相关。教师可以在节日之前开展“探寻端午节的起源”的活动,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让他们在网络、图书馆等搜集整理相关图片、资料,并制作PPT在课堂上展示,能更深入了解到端午节是人们为了纪念屈原。端午节抱石投汨罗江身死,人们为纪念爱国主义人士向江中投粽,不仅体会到传统文化的内涵丰富,还能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我国端午节于2009年9月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批准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我国第一个入选世界非遗的传统节日。
总而言之,语文学科肩负着传承与发展传统文化的历史使命。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既是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职责,也是落实新课程改革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以学生学情为出发点,不断开拓教学思维、改进教学方法、践行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积极探索语文教学与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最佳教学方式,大力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